如何像巴菲特一样幸运
文/池晓 图/截图&IMDB
今天和好奇学校的同学们一起看了《成为沃伦·巴菲特》,今年年初刚刚上映的纪录片。
我自己在学生时代,常常把一些名人名言奉为圭臬,但囿于视野和阅读量,常常缺乏对多数名人本身的更多了解。观看这样的传记类纪录片虽比不上大量的相关阅读,但配合维基百科,是很不错的常识扫盲途径。
我要分享这部纪录片里我喜欢的三个段落。
我喜欢的段落,就是巴菲特申请哥伦比亚大学的故事。
他当然很幸运,但这不止是幸运。
是谁告诉他还可以这样做?也是正是因为没人告诉他不能这样做。面对这些做成了可以吹一辈子,做不成自己也没什么损失的事,不怂的人总会有所收获,千万不能顾虑太多。
而巴菲特之所以敢去这么做,当然一方面是因为他大量的阅读,正好扫过了这两位教授的著作。而另一方面,是在于他对于这个行动本身的价值判断,追根溯源,这种判断力也是来自于小时候大量阅读带来的理性,而对判断力的自信,可能得归功于父母的身教,以及无条件接纳下的开放教育孕育出的安全感。
巴菲特的父亲曾是一个股票推销员,因为大萧条而失业后,居然选择用仅有的一点资金创办了一家投资公司。这样不怂的父亲让巴菲特从小仰慕,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向父亲学了很多东西。而母亲的要强个性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巴菲特。是为身教。
而当巴菲特犯了错误,父亲用无条件的接纳迅速打消疑虑。而开放的教育环境则是从小就在无结构的通识阅读和行动中,熏陶着巴菲特的志气和勇气。
这便是我第二喜欢的段落,关于开放的学习环境。
每周日,巴菲特一家人会出去玩,巴菲特接触到了算术计算机从而终生对数字感兴趣,而很快也通过数字游戏建立了自信。父亲办公室的藏书,小巴菲特很早就读完了,有的书还不止读了一遍。
知行合一。他还卖可乐、口香糖、杂志、报纸。尤其喜欢按照自己规划的路线去投递报纸。他的父亲对他的这些自主探索毫不干涉,相信只要他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够了。而巴菲特确实知道。
他当然很幸运,但这不止是幸运。
我第三喜欢的段落,是这个开放学习环境中最基础的部分,阅读。
巴菲特不仅早早读完了父亲的藏书,从中开启了思路,并且能迅速在行动中去验证纸面上的经验。
有一个细节我尤其感兴趣,他喜欢去一页页翻看那些似乎无需翻看的书。比如世界年鉴、穆迪手册。前者不仅完成了通识,还极早帮巴菲特确认了自己的数字天赋,后者更是为巴菲特的投资带来了直接的财富。
小时候,我也很多次一页页翻看百科全书、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甚至辞海。我很难说这个过程具体带来了怎样的教育价值,但我直觉这价值极大。我很难要求别人也许这么做,但是确实想要分享这一点。但你只有自己有意识去翻阅的时候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智慧和乐趣。
而这个不太使用电子设备就完成了一笔笔成功投资的家伙,对自己的经验总结是:
阅读你感兴趣的企业的所有资料,以及竞争对手的所有资料。
他当然很幸运,但这不止是幸运。
巴菲特有个心愿,他想成为一个老师。纪录片里,他对他面前的学生们说:
这个世界就像电影一般精彩,但你不能就这样梦游一辈子。重要的事是寻找到一份即使你不需要工作也愿意去做的事。你早上起床,是因为你期待这一天。我这60年,每天都是跳着舞去工作,因为我喜欢这工作。我只是觉得自己非常幸运。
他当然很幸运,但这不止是幸运。
成为沃伦·巴菲特
导演: 彼得·W·孔哈特 / 布瑞恩·奥克斯
编剧: 克里斯·庄
教育视角看电影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