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方感:台湾中和社区营造

解芳芳 城PLUS 2020-08-31

©maplogs.com

“地方”(place)是人类创造的有意义的空间。当人将意义投于局部空间,然后以某种方式依附其上,空间成了地方[1]。


地方感是指地方的个体感觉层面,是人与地方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情感依附,由地方产生并由人赋予的一种体验(Steele F,1981)[2]。


在近年全球化的趋势下,大众传媒、流动性、消费社会三种现代化力量加速世界同质化并不断消解“地方”。伴随“时空分延”与“时空压缩”的出现,社会关系从地方中抽取出来,使得地方越来越无力把握其历史文化身份的方向而丧失其特殊性。地方似乎变得不再重要,甚至被非地方(non-place)取代。


——但在心理维度上,人总需要地方及其所附之上的地方感,来摆脱当下现代化普遍出现的疏离。


01

地方感为重要内涵的台湾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是一种以地方生活为内涵,通过改善社区人、文、地、产、景五个面向的空间实践,来建立人-地之间紧密连结。这种以日常生活空间为实践的过程,建立了地方文化认同价值观,培养社区居民长期自下而上的集体行动能力,以达到社区永续经营的目的。


1994年台湾文建会提出以“造景、造产与造人”为核心,提出“社区总体营造”政策[3]。随后政府出台了“社区培力计划”、“健康社区六星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台湾社区营造遍地开花[4],同时长达30多年的实践活动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社区营造经验。



1.1台湾社区营造的成效:

个别的明星+普通的大多数

乡村社区营造按照发展效果可以划分为“明星社区”“普通社区”。明星乡村往往由于本身具有丰富的资源禀赋,因而较容易营造出丰硕的成果与知名度,因此吸引了大量的人力与资本的投入进而持续营造地方,目前已经相对处于营造的成熟期,但因为特殊稀少而称之为明星社区。台湾大量的乡村较于明星社区没有杰出的成效却是普遍的存在,仍处于营造初期阶段。对这类乡村社区营造的剖析,更能反映社区营造及其营造地方感的普遍意义。


1.2中和社区:

普通社区的代表

中和社区位于台中市南屯区中和里[5],距离主城区商圈15min左右时距,是典型都市近郊的乡村社区。中和社区占地面积为68.54hm²,有1664户、共5315人,其中65岁以上624人,占总人口11.74%,属于老龄化社区[6]。传说此地带以前是一块荒草丛生之地,常有人在此地放牛,从而得名牛埔庄或下牛埔子[7]。自90年代起,台中加快了都市化进程,新建住宅林立,大量外地务工人员涌入,逐渐形成了现代居住社区。原本的牛铺庄旧聚落呈现空心化的趋势,农业用地锐减,绝大部分社区居民从事非农职业。


台中市景
©maplogs.com

 

02

中和社区营造的机制

中和社区营造得到台中市文化局与都市发展局的支持。社区发展协会是社区营造主要执行组织,通过向政府部门提案,再由政府部门提供相对应的技术辅导与资金支持去进行社区营造。每一项社区营造的实施都由社区发展协会的成员、社区规划师以及其他非本地社会人士进行执行。



中和的营造逐渐凝聚起社区的共识,激发了社区各类技术社群的成立,为本地社群创造了更多交往的场所,为社区营造提供了本地的技术与人力支持,其营造的成果在吸引各类社群参访学习外,也促进了社群间协同配合与发展。

 

03

中和社区营造的过程

中和社区于1982年为响应政府社区发展有关政策,成立了非盈利的社区发展协会,主要以促进社区的发展、增进居民福利为宗旨,通过会员大会(社区餐会)形式,决议社区年度工作计划等事项,为社区营造奠定了组织基础。


2013年,为了破解社区自力营建的动力不足,解决社区人际关系疏离、人口流失、活力下降等严峻问题,社区发展协会开始在社区规划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下而上的社区营造。



2014年,成立中和社区报刊工作坊,出版牛埔社区报。通过米店彩绘和庄头彩绘延续社区记忆。



2015年,纪录社区营造的阶段性纪录片,以社区“柑仔店”为起点,记录米店、药店、剃头店的故事。引进国际志工协助居民整理荒废30多年的百年老厝规划“茶仔店”,将国际志工文化与社区文化进行融合。


2016年,通过绘本、影像记录工作坊,挖掘并记录社区故事。同时进行社区环境的创意改造。


中和社区营造的项目空间分布


04

中和社区营造的策略


| 通过抽取社区日常生活中代表地域特色的故事,以转译的方式改造社区闲置空间。

以环境美化、闲置旧屋改造、文化宣传的手段,凝结起社区的集体记忆。环境美化通过旧时乡村文化元素的主题彩绘,装饰脏乱的建筑环境,如利用废弃卫生间彩绘的“米店”。闲置旧屋改造则利用社区故事元素改造,如利用居民对小卖铺店口日常交流的习惯与依恋,而以“柑仔店”元素改造活动中心。


改造前后的人文地景
©社区发展协会

 

| 通过空间改造为社区的日常生活创造活动场所。

改造的活动中心成立了福利关怀据点,每周三早上发展协会的志工,为社区65岁以上老人进行健康体检、益智游戏、健康送餐、课程学习等。每年不仅社区发展协会定期举办节庆活动,而且社区居民也会自发举办歌唱班与舞蹈班等丰富的日常活动。增强社区参与者的凝聚力,再生产对社区的地方感。

 

| 通过广泛争取政府、社会的资金与人力,破解中和社区营造内力不足的问题。

通过参与台中市都市发展局、文化局、社会非盈利组织所举办的社区营造计划,取得社区营造建设的经费。社区营造的积累成效,引发了大量非社区的社会团体及个人参访,从而带来了协助社区营造的外部人力与资金支持,也激发了社区外参与者投入社区的积极性。例如邀请逢甲国际志工队来进行茶仔店墙体彩绘,以及镇平国小的孩子们来参与故事座椅瓷砖拼贴等。


社区外参访群体参与社区营造活动
©中和网站


05

地方感的重塑与分化


5.1 地方感重塑

通过社区营造,中和社区的居住环境、日常生活、凝聚力、外部交流四个维度得到了重塑。无论是参访人员,还是当地居民,大部分受访者表示社区营造之前的社区是一个普通的,逐渐老龄化的乡村社区;而社区营造之后则出现了代表乡村特色文化景观,逐渐变得有人情味与凝聚力,并且社区与外部的社会经济交流变多,是一个持续进步与发展的社区。社区营造重塑了社区的地方感。



5.2 地方感的分层与意义

地方是来自于广大外部社会的不断建构,外部社会的流动性与地方建构的过程性,导致每一项参与社区营造的群体呈现了多样性,因此易出现地方感分层现象[8]。社区受访者大部分处于地方感认知层与依恋层,而参与层人数相对较少。总体而言,参与社区营造群体比未参与的群体处于更高更多元的地方感层次。



| 未参与社区营造的居民。

这类居民由于长期居住习惯对本身社区有一定感情依赖,但由于没有参与过社区营造,认为“社区营造对社区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影响”。这类群体地方感处于认知层。

 

| 参与社区营造的居民。

这类居民由于参与了社区营造则加深了他们对社区的感情并且更能够感知到社区营造对社区带来的正面效应。这类群体地方感处于依恋层与行动层。

 

| 未参与社区营造的参访人员。

这类群体往往在参访之前已经在大众传媒的宣传下形成了对社区地方想象。在参访过程中,以他者的凝视下形成了地方感,但并未与社区产生依恋感,因此这类群体的地方感处于认知层。

 

| 参与社区营造的参访人员。

长期参与的核心成员对社区产生很深的感情,产生了“我们不是住在中和,但是我们觉得自己是‘中和人’”的强烈我者感受,自我的成就感最终成为持续行动的动力。因参与程度不同地方感有一定的分化,因此这类群体的地方感在认知层、依恋层、参与层、承诺层均有分布。

 

结语:


台中市都市近郊的中和社区在面临都市化发展威胁下,借助社区营造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社区被动衰败的发展困境,逐渐培养起社区持续发展能力。在这一过程所形成的社区意识,将自在(in itself)上升为自为(for itself)[9]。自我的成就感使得社区不断主动参与社区营造造相关的计划。通过地方感视角审视社区持续发展能力,发现中和社区基于日常生活的社区营造重塑了社区的地方感。


©maplogs.com


. . .

近期阅读:


什么是“韧性城市”?


山水园林城市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评估内容与方法


理想城市:人类群星闪耀时


产业用地:深圳经济的空间投影


粤港澳观察:要素流通是湾区发展关键




作者 | 解芳芳
中规院深圳分院规划研究中心


作者简介:南京大学城乡规划学硕士,主要从事战略规划及产业、人口、乡村等研究。近年主要参与《南海区综合发展规划(2018-2035)》、《中国县(市)域城镇化研究》、《坪山区重点区域规划建设设计导则研究》等。


参考文献:
[1]盛婷婷,杨钊,国外地方感研究进展与启示,人文地理,2015,30(04):11-17,+115
[2]Steele F, The sense ofplace. Boston: CBI Publishing, 1981:11-12
[3]陈其南.造人的永续工程-社区总体营造的意义[R].台北行政院文建会.1998.
[4]王文诚.反身性的社区营造:实践性的地理学想象[J].都市与计划.2011,38(01):1-29.
[5]里是台湾最小的行政单位,类似于中国大陆的村级。
[6]台中市南屯区公所.南屯区统计情况.[EB/OL].[2017-04-01].http://www.nantun.taichung.gov.tw.
[7]文化部台湾社区通.台中市南屯区中和发展协会[EB/OL].[2017-04-01].http://sixstar.moc.gov.tw/blog/A12468.
[8]借鉴地方感分层(Shamai S,1991)视角并根据研究重点化分4个层级:认知层、依恋层、参与层、承诺层。认知层指能意识到地方的存在,却与地方没有情感的联系;依恋层指与这个地方有着强烈的情感关系,地方对人们来说意义重大;参与层指通过行为来为地方做积极、有推动作用的事,如投入金钱、时间或人才等资源;承诺层指愿为地方付出一切。
[9]Tim Cresswell.地方:记忆想象与认同[M].徐苔玲,王志弘译.台北:群学出版社,2016:14-86.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