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调查|无声的世界
▲人工耳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会植入耳内,另一部分可以佩戴在耳旁。它可以帮助患有重度、极重度耳聋的成人和儿童恢复或提供听的感觉。做一对人工耳蜗一般需要10—20万元。图为特教班三年级学生黄锦辉(9岁)向记者展示其耳蜗手术后留下的疤痕。
▲位于湾里区招贤镇的港下小学坐落在小山丘和充斥着杂草的小水沟之间,全校区只有一幢三层高的教学楼,每层楼内分布着两个教室。校门藏身在一座居民楼后。不特意去寻找的话,很难发现这里还有一所小学。来自于湾里区南昌可爱宝贝听力语言康复中心的18名听障孩子在这里就读。
摄影|石娟 杨瑜 涂邺涵 杨雨晨
文字|杨瑜
在南昌市湾里区招贤镇港下小学,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班级。这个班里18名孩子均来自同在湾里区的南昌可爱宝贝听力语言康复中心。这是一群来自全省各地的听障儿童,年龄大小不等,他们必须依靠人工耳蜗和助听器感知周遭的一切。
普通孩子与生俱来的“听”和“说”,对他们而言,需要从最简单的辨别声音的长短、节奏的高低开始,历经成百上千次的重复。命运带给他们的不完整,他们只能选择用更多的努力去弥补。
每天早上7点40,园长应智娟开着自己的面包车,分批载着18个孩子从康复中心出发,前往港下小学。孩子们挨个挤在狭小的空间里,经过20多分钟的车程后到达学校。
港下小学目前普通班只有一年级和二年级,加上特教班,全部的学生仅有32人。一年级和二年级的14名普通学生,教室在一楼;18名听障孩子不分年级组成的特教班,教室处在教学楼的二层。上课时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下课也少见孩子们嬉笑打闹的身影,整个学校显得有些冷清。
将椅子从桌上搬下,放好书包,打开书本,一天的学习自此开始。听障孩子会和普通孩子一样学习语文、数学、英语,还有舞蹈和体育等。日常的教学主要由应智娟和2位来自康复中心的老师负责。
因为孩子们年龄在6到12岁不等,康复的情况和学习的内容均不太一样,集中在一个教室,老师们上课更多只能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在教一年级学生时,其他年级的孩子就自己写作业,讨论问题。教完一年级之后,老师再依次去教二年级……尽管学得有些吃力,但与普通学生一样,他们同样有着顽皮的天性和对学习知识的热忱。
▲特教班的教室在二楼最左边,一个教室集中了18名一至五年级的孩子在此一同上课。此前老师会带着三年级的学生去隔壁空教室上英语和语文课,但最近因为老师离职,师资不足只好聚在一个教室上课。
▲听障儿童在戴上耳蜗后能和正常人一样听到声音,但要恢复为普通儿童的说话水平却需要进行很艰苦的训练。普通小孩学习一个拼音读音可能只需几秒,听障儿童却需要一个星期。图为何老师正组织大家讨论。
▲对听障学生的教学与普通教学很不一样,为了便于他们理解,上课老师们必须结合手势甚至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图为应老师正结合图画和肢体动作,帮助学生理解“灵魂”的含义。
▲两个老师教五个年级并不是件轻松的事。除了正常上课,午休时间也需要一名老师留守,以防止学生打闹弄坏耳蜗。图为应老师课后在教室内放松身体。
▲在老师给某一年级上课间隙,其它年级的学生会自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图为特教班四年级孩子官欣欣(10岁)正在写作业。
▲透过玻璃窗能看到两个孩子正在讨论问题,其中一个孩子不时用手比划着。老师说科学是他们最喜欢的一门课,因为能听到很多新奇的事。
▲特教班孩子上学依据的不是年龄大小,而是看耳蜗做的早晚,特教班中两个12岁的大孩子分别在读三年级与四年级。图中特教班3个三年级孩子(从左到右)周嘉琪(12岁)、周柯琪(8岁)姐妹和男生黄锦辉(9岁)正在一起讨论数学题。
一天课程结束,他们要被应老师接回康复中心住宿,中饭则由康复中心将饭菜直接送到教室。不是什么美味佳肴,但孩子们在吃饭的时候,依旧会笑得很灿烂。由于父母长期没有陪伴在身边,幸福对他们来说很简单,老师的一句鼓励、作业本上的一个对钩、学会了一个新单词,都可以让他们开心很久。
▲特教班的学生与普通班的学生使用一样的教材,一起参加期中、期末考试。除语言方面的学习不如普通班的学生,其它方面他们并没有什么差别。图为应老师检查学生作业,用手势夸赞学生真棒。
▲由于康复中心距离家比较远,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而没有假期,一部分孩子长期托管在康复中心,只有国庆和过年才会被接回家,与家人待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在贴满各色便利贴的许愿墙上以及课桌上,出现的最多的愿望是“我想念我的妈妈”。
▲教室的窗户边放着一个铁盒,里面装有泥土和树叶,那是孩子们为小蜗牛造的家,纸片上写着“嘘!安静。蜗牛在睡觉,休息一下!”
▲临近中午,因为先完成了作业,一特教班孩子获得奖励可以提前下课。但除了教学楼前不大的操场,并没有其它地方供她玩耍。
▲吃午饭是孩子们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光。港下小学没有食堂,午饭在康复中心做好后由专人送来。饭后他们会将自己的碗勺清洗干净,并主动收拾好盛饭菜的用具。图中吃饭女生为五年级的颜紫玉,10岁。
▲午饭后的休息时间,特教班孩子正挥舞着红领巾,跳着自编的舞蹈。
▲体育课上,孩子们有仰卧起坐、羽毛球、跳马三个体育项目可以选择。图为特教班四年级孩子官欣欣成功跳马后做出了胜利的姿势以示庆祝。
有时候,他们看上去孤单而失落,像是天上的星星,只能依靠自身发出的微弱光芒来克服寒夜带来的恐惧。平常人去看,在“他们”和“我们”之间仿佛总有一堵无形的墙,彼此无法顺畅无碍,这其中除了孩子们先天的生理缺陷,更多的是来自“我们”的成见和不理解。
虽然他们来到了普通学校,却总是显得格格不入,“特教班”这三个字本身就代表了他们的特殊。在康复中心工作了五、六年的老师陈敏每每谈起当初为这些孩子找学校时,都会显得很激动,没有一所学校愿意接受这些孩子,园长带着几个老师四处奔走,几乎把湾里的小学都跑了个遍,但得到的答案都是拒绝,并被告知这样的孩子应该被送去特教学校。
找到港下小学完全出于偶然。就在他们几乎快要放弃的时候,正好看到了港下小学,园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当时的校长。校长说可以带这些孩子来给他看看,这一看就成了。从此就成立了特教班,从最开始的两三个孩子,每年增加几个孩子,直到现在的18个。
在这个学期前,听障孩子本来与普通班孩子在一同上课,但因为种种原因自这个学期开始,听障孩子们单独成班。港下小学现任校长胡玲说很多普通孩子的家长观念上接受不了,认为自己的孩子会受到不良影响,“有条件的家庭都把孩子转走了,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少。”
于是,每天只有做早操和课间休息的时候,普通班孩子和特教班的孩子才会待在一起,也只有在这短短的十几分钟里,他们之间没有隔离,是融合的、无差别的。
▲港下小学普通班现剩一、二年级学生总共14人,特教班还有学生18人。图为三个班的同学在一起做早操。
▲每次做操时间,也是特教班孩子与普通班学生一起交流玩耍的好机会。图中特教班三年级孩子周柯琪(右)正与她在普通班的好朋友手挽在一起,正在说话。
▲上课铃响后,找朋友玩耍完的特教班三年级孩子潘青燕(8岁)开心地跑回二楼的教室。
▲午休时间,正在一楼擦窗户搞卫生的特教班五年级孩子罗智翔与普通班学生蔡子涛打闹。罗智翔的梦想是当科学家,练一个仙丹给妈妈吃,这样妈妈就不会老。
▲在面对普通小孩时,特教班小孩起初会因为自己说话不太清楚而害羞不敢与她们交流。图为特教班三年级孩子刘芷瑜(9岁)靠在普通班二年级教室墙外。
对于分开教学,负责教普、特两个班音乐的夏老师认为这对于普通孩子来说可能是一件好事,可以保证课堂的纪律和教学的进度,而对于特教班的孩子来说则恰恰相反,“因为他们和普通孩子在一起,会更好地融入社会。”
“融而不合”,是当前我国残障学生融合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随班就读的班级里,残障孩子和普通儿童同步学习,难以跟上教学进度,影响班级考核和教师教学评价。另外一方面,很多老师也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也就无法有效地管理残障儿童,最后只能让他们随班“混读”。
应智娟提起,曾经在康复中心就有这样一个孩子,本来康复效果不错,但是由于年龄比较大,融入不了班级学习,就跟自己赌气,在学校不戴助听器,以至于在课上完全获取不到老师的信息。这样一来,这个孩子反而变得越发自卑。
由于港下小学现今已经停招六年级学生,因此康复中心除了有18个孩子在港下小学外,还有2个孩子在湾里第四小学就读六年级。一个班70多个人,两个孩子因为听力不好,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每天早上六点半,应智娟就要给她们提前预习当天所学课程。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孩子中,有一个听力神经有问题,康复不太好,按理说随班就读的效果应该会很差,但由于班级内普通小朋友都很愿意接受她、同她玩耍,得益于此,她与常人交流的障碍小了很多。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倡导残障孩子融合教育,因为在与普通儿童的交往中不仅能锻炼听障儿童的沟通能力,还能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接受挫折能力等。图为特教班三年级的潘青燕(左一、8岁)和一年级的徐紫轩(右一、6岁)在普通班教室找朋友玩耍。
在港下小学,我们看到不少听障孩子在楼下的普通孩子中会有固定的玩伴,课间不时走动,彼此要好。当然,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的怅然若失和渴望,似乎只有放学回到康复中心的住处,这群孩子才会少了许多的躁动与不安。
▲每天课程结束后,孩子们会先把教室打扫干净,再到一楼找到应老师的面包车,把书包放到后备箱,然后分批集体乘车回到康复中心。图为特教班四年级孩子程雨彤(10岁)正准备放下书包乘车返回康复中心。
▲在康复中心,12岁的周嘉琪带着大家学跳拉丁舞。周嘉琪喜欢跳舞和画画,她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画家。图为周嘉琪正在帮助官欣欣矫正跳舞动作。
▲康复中心,晚餐时间到了,老师们会把饭菜全都盛好放在餐车上,孩子们一个一个端起饭碗,坐在小板凳上开始就餐。
▲这些孩子长期托管在康复中心,父母大多在外地,每天晚上老师会组织他们一起看电视。相比于白天,此刻他们显得更加的安宁和平静。
点击关键词 查看精彩往期
刘世南 | 孟范昆 | 胡银泉 | 龚岚 | 尹松 | 邓超
胡剑云 | 林夏羽 | Connie Mom | 黄一 | 肖晨帆
食堂女神 | “馆长”胡小军 | 田浩然 | 麻卫芳 | 罗敏
敲钟人 | 师大蚁人 | 阿鹏音乐站 | 传销受骗记 | 抑郁症
“1925造型”理发店调查 | 15元“买”国家奖 | 考研者纪实
315 | 世界残疾人日 | 性教育课堂 | 师大阅读现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