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回顾法治中国建设这一年》系列⑬ | 袁钢:2021年法学教育与法治人才培养“成绩单”
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2022年第7期
编者按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
年终岁末,站在时间的渡口回望,“2021年”对中国绝对是具有不平凡历史性意义的一年,值得被铭记。
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和“十四五”开局之年,是法治中国“一规划两纲要”的格局形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顶层设计全部落地之年。自此,法治中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全面亮相。
作为呼应,国家立法机关立法明显提速,打破了近年来立法数量纪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全年共制定法律17件,修改法律26件,交上了一份不负时代使命的成绩单。
回顾这一年,司法有力度、有温度、有深度,从康美药业集体诉讼案到深圳个人破产第一案,从人脸识别第一案到“辣笔小球”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案,司法机关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以“两个确立”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法治建设职能,整合资源优势,主动担当作为,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真真切切地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公平正义⋯⋯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民主与法制》周刊推出年终盘点。梳理全国人大、法院、检察院、政府等单位或系统的法治建设成果,归纳、总结经济法治、生态文明法治、社会法治、法学研究、法学教育等领域的热点和成就,与您一同回首2021年法治中国建设,锚定新起点,共同谱写踔厉奋发、踵事增华的法学法律工作新篇章。
《2021·回顾法治中国建设这一年》系列报道之十三
2021年法学教育与法治人才培养“成绩单”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袁钢
回顾2021年,全国法学法律界深学笃行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思悟建党百年光辉成就,凝神聚气总结第一轮法学一流学科建设经验,以法治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法学学科建设为基础,围绕服务社会、国际交流等一流学科建设关键指标,在教材建设、学科调整、教改项目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法治人才培养作出重要指示,《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就构建凸显时代特征、体现中国特色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作出规划
1月,中共中央印发《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明确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推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改革,优化法学课程体系,强化法学实践教学,培养信念坚定、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加强统筹谋划,完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发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调解等法律服务队伍,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落实到各法学学科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工作中,推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要加强对律师队伍的政治引领,教育引导广大律师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等从业基本要求,努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律师。
组织编写、出版发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9月,由中央宣传部、中国法学会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概论》由张文显、信春鹰、徐显明、李林担任首席专家,包括“绪论+三编”,共20章,近27万字,坚持忠实于原著、原文、原意,阐释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鲜明特色、重大意义、丰富内涵、核心要义、科学方法、实践要求,是高校法学类专业学生系统学习掌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点教材。据了解,截至2021年底,全国有41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课程并使用该教材。
6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的通知》及《法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21年版)》,明确要求各高校应参照《法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21年版)》修订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自2021年秋季学期面向法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新修订的《法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21年版)》,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地位,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纳入法学专业核心必修课。新修订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大变化就是将专业课程体系由原来的“10+X”模式调整为“1+10+X”,“1”指“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
表彰法学优秀教材,推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教材体系建设
10月,全国教材工作会议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表彰会在北京召开。全国教材建设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设立全面覆盖教材建设各领域的专门奖励项目,也是全国教材建设领域的最高奖,由国家教材委员会主办、教育部承办。法学教材中获奖的有:张文显主编的《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王利明主编的《民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获高等教育类一等奖;朱勇主编的《中国法制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周叶中主编的《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第5版)、应松年主编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曾令良主编的《国际公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吴汉东主编的《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第5版)、崔建远的《物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4版)、张守文主编的《经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马克昌主编、莫洪宪执行主编的《刑法》(高等教育出版社第4版)、陈卫东主编的《刑事诉讼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版)、付子堂主编的《法理学高阶》(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获高等教育类二等奖。其中,付子堂主编《法理学高阶》为此次唯一获奖的研究生适用教材。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得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称号。吕明瑜、刘隆亨、吴汉东、应松年等四人获得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称号。
调整学位授权点、修订学科专业目录,推动法学学科体系建设
10月,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2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及其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下达202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及其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新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福州大学两个法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月、10月,兰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先后自主审核增列法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月,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同意增列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通知》,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国防大学、南京大学获批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和《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有关法学学科建设值得关注的是:一是在法学门类增设“中共党史党建”“纪检监察学”两个法学一级学科;二是法学学术学位与法学专业学位不再分列,而是统一在法学门类之下;三是在专业学位体系中增设属于法科类的“知识产权”和“国际事务”两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四是将“法律”专业学位的授权层次提高到博士。
启动法律硕士(涉外律师)专项培养项目,聚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法学话语体系建设
2月,为推进涉外法律服务业发展,培养一大批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律师人才,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和司法部律师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涉外律师)研究生培养项目的通知》。综合考虑全国业务需求状况、发展战略需要和法科办学条件等各种因素,培养项目确定了全国7个城市15所法学院校实施该项目,项目布点覆盖全国各主要地区。该项目定性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专项培养项目,旨在为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和大型企事业单位法务部门培养一批跨文化、跨学科、跨法域,懂政治、懂经济、懂外语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型法治人才,为建设一支法学功底扎实、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律师人才队伍奠定基础。该专项培养项目通过确定培养院校与涉外业务条件较好的标杆示范性律所合作的培养模式、设定强化模块课程等,集中解决新形势条件下涉外律师不足问题。该专项培养项目计划2021年和2022年招收1000名研究生,2021年首次招收589名研究生。
为推动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2021年5月,西南政法大学和四川外国语大学就联合培养“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签署联合办学协议;6月,法学教育创新联盟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高端论坛在天津大学法学院举行,达成《法学教育创新联盟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天津共识》;9月,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涉外法治人才联合学士学位班开班。
评选优秀法学教育研究成果,推动法学教育研究学术体系建设
10月,由教育部高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北京市曾宪义法学教育与法律文化基金会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成果奖”评审活动,经初选、复选和集中评议三轮,最终专家评审组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评选出获奖成果:清华大学姜朋副教授的《不复过往:中国法学院纪事》、中山大学黄瑶教授的《百年传承:中山大学法科学人(1924-1953)》、中国人民大学杜焕芳教授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及实现路径》获得一等奖。
顺利完成法学教育研究会换届,发挥研究会的法治人才培养引领作用
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是由全国法学院校长、法学教育专家和有关主管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全国性学术团体。法学教育研究会成立于2001年,2021年也是法学教育研究会成立20周年纪念。11月6日,法学教育研究会代表大会以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召开,选举张文显为新一届研究会会长,韩大元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邓云、付子堂、何志鹏、刘仁山、马怀德、莫纪宏、潘剑锋、单文华、申卫星、宋方青、孙晓勇、汪勇、王健、王俊峰、王新清、王轶、王志强、叶青、周叶中、卓泽渊等20名法学专家为副会长,选举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杜焕芳担任秘书长。新一届研究会理事共236人,其中71名常务理事。
举办“立格联盟”高峰论坛和交流座谈,提升全国政法院校法治人才培养质量
7月,全国政法院校“立格联盟”第十一届高峰论坛在西安召开,西北政法大学承办。本届论坛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政法院校改革发展、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为主题。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西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樊伟,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杨明灿,副校长姚莉,甘肃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马建东,上海政法学院校长刘晓红,山东政法学院校长吕涛,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高新才,西北政法大学校长杨宗科,分别就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与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新法学建设、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政法院校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等分论坛议题作了主旨发言。
10月,由中国政法大学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主办的“第一届立格联盟-教师发展中心联盟年会暨案例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围绕“案例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2021年12月,由西南政法大学教务处组织的“立格联盟”本科人才培养座谈会以线上会议方式召开,以“面向‘十四五’规划的政法人才培养:政法类高校的挑战与机遇”为主题,围绕政法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新文科建设、五育并举工作的贯彻落实、新技术革命背景下高质量文科人才培养等重点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纪念著名法学家、教育家曾宪义,铭传他为中国法学教育和法律文化研究所作的贡献
2021年是我国著名法学家、教育家曾宪义先生逝世十周年。为纪念和铭传曾宪义先生在中国法学教育和法律文化研究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和北京市曾宪义法学教育与法律文化基金会编辑了《曾宪义与中国法学教育》纪念文集,1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共计29.5万字。该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纪念文章,第二部分汇集了曾宪义先生关于法学教育的11篇重要文章,第三部分集结了曾宪义先生有关法律文化研究的代表性论文和评论10篇。同月,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市曾宪义法学教育与法律文化基金会在明德法学楼共同举办了新书发布会暨曾宪义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座谈会。
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重申曾宪义先生对中国法学教育标志性贡献的5个突出事例:一是整合各类法学专业为一个专业,克服专业设置的碎片化;二是提出并确立法学本科专业14门核心课程的概念;三是推动设立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四是最早提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五是发起成立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极大推动法学教育成为法学的一个专门研究领域。
积极参加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发挥其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中独特作用
国际模拟法庭竞赛是世界公认的全面检验法学院学生涉外法律应用能力的通用平台,也是我国法学院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不少法学院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国际模拟法庭竞赛,总结组织参赛经验,实施国际模拟法庭竞赛课程化,强化对国际模拟法庭教学和竞赛指导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发挥其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中独特作用。Philip C. Jessup国际模拟法庭大赛、国际投资仲裁模拟法庭竞赛(FDI Moot)、Willem C. Vis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大赛、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竞赛、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Manfred Lachs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都是世界上知名的,以英文为工作语言的国际模拟仲裁、法庭竞赛。2021年,各法学院校代表通过激烈角逐,获得国际赛参赛资格并取得优异竞赛成绩。
2021年3月,第十三届法兰克福投资仲裁模拟法庭比赛(Frankfurt Investment Arbitration Moot Court,FIAMC)举行,共有46支队伍参与角逐,清华大学代表队继取得国内赛总冠军后,在国际赛中以总分710的高分位列全球积分排名第6位。
2021年4月,第八届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竞赛(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Moot Court Competition,ICCMCC)英文赛和中文赛中国选拔赛获奖名单公布。近50支代表队参加的由中国政法大学主办的英文赛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烟台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北京大学等五支代表队获得总冠军;72支代表参加的由国际法促进中心、中国国际刑法青年学者联盟、国际刑事法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主办的中文赛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辽宁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深圳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广西大学的代表队获得晋级,取得参加荷兰海牙国际赛组委会举行的国际赛阶段比赛的资格。
2021年5月,第十九届Philip C. 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大赛中国赛区获奖名单公布,清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重庆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南大学等12支代表队获得一等奖。
2021年10月,“国际模拟投资仲裁深圳杯”(FDI Moot Shenzhen)2021淘汰赛于线上举行,由深圳国际仲裁院主办,是FDI Moot的中国区资格赛事。42支参赛队伍中,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在与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的决赛中胜出。11月,由奥地利国际法律研究中心(CILS)主办、韩国大韩商事仲裁院国际仲裁中心(KCAB)承办的第十四届“国际投资仲裁模拟法庭竞赛”(FDI Moot)在线国际轮决赛中,81所高校胜出晋级参与,深圳杯中胜出的12支中国高校队伍参赛,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代表队最终位列第五跻身“全球八强”,创下本届中国“两岸三地”参赛高校的最佳战绩。
2021年11月至12月,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主办的第十九届“贸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辩论赛成功举办,75支参赛队参加,北京大学代表队斩获冠军,华东政法大学代表队摘得亚军,华南理工大学代表队、中国人民大学代表队并列季军,并分别参加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第二十九届Willem C. Vis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辩论赛和在香港举行的第十九届Vis East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辩论赛。
2021年12月11日,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和同济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大陆地区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英文)竞赛顺利举行,57所高校代表队参加预赛,其中32支代表队脱颖而出进入正式比赛环节,同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清华大学分获冠亚季军和第四名。由外交部指导、中国空间法学会主办的第十八届CASC杯Manfred Lachs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有21所高校的30支代表队参赛,中国政法大学二队荣获冠军,北京大学队荣获亚军,上海交通大学一队荣获季军。
(本文部分内容根据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王健教授的研究报告整理编写)
编辑:李婉祺 芦佳琪
推荐阅读:
《2021•回顾法治中国建设这一年》系列⑩|2021年法学研究十件大事
《2021•回顾法治中国建设这一年》系列⑨|秦天宝:2021年生态文明法治十大进展
《2021•回顾法治中国建设这一年》系列⑧|陈云良:2021年法治社会建设十大印记
《2021•回顾法治中国建设这一年》系列⑦|2021年公安工作十大关键词
《2021•回顾法治中国建设这一年》系列⑥|2021年法治政府建设十大事例
《2021·回顾法治中国建设这一年》系列⑤ | 2021年十大民生法治热点
《2021·回顾法治中国建设这一年》系列④ | 2021年十大经济法治聚焦
《2021·回顾法治中国建设这一年》系列③ | 2021年十大检察业务亮点
扫描或识别二维码
让周刊陪伴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