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首发 | 谢伏瞻:全过程人民民主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
来源:《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实践》专刊2022年第4期(《民主与法制》周刊2022年第14期)
全过程人民民主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谢伏瞻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将民主价值和理念转化为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转化为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实现了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不断完善人民民主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并用全过程人民民主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新概括。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民主、发展民主、实现民主的伟大创造,既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也体现了全人类对民主的共同追求,创造了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扎根中国土壤,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
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民贵君轻”“平政爱民”“富民强国”“重民保民”“恤民忧民”等思想,为探索中国式民主提供了文化底蕴和有益借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探寻新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尝试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制度模式,但都以失败告终。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人民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把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作为人民民主的价值追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民创造性地推进民主选举和民主政权建设,创立了农民协会、工农兵代表大会、参议会、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民主实践和组织形式。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确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建立起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为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奠定了坚实制度基础。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82年我们党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写入宪法。这些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构成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完整制度安排,从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考察时首次深刻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同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再次深入阐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强调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思想、主体内容、基本要求,为坚定政治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和重要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创新,而且团结带领人民开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伟大实践,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党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领导进一步加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面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协同推进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人民依法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人民的民主生活丰富多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全过程人民民主,使人民当家作主更好体现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发展,激发和凝聚了中国人民奋斗新时代的磅礴力量。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中华大地展现出勃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中国人民的民主自信更加坚定,中国的民主之路越走越宽广。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广泛真实管用的民主,为发展人类政治文明提供新的方案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①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中国式民主有着不同于西方民主的鲜明特征:西方的民主是从个人出发的,中国的民主则是从人民整体出发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什么是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呢?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或称人民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民主。”②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一制度保障下,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得到了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了充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了充分保障,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中国国情出发,创造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这两种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两种民主形式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使国家中的最大多数人成为民主的主体。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亿万人民,掌握一切国家权力和社会资源,享有广泛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权利。全过程人民民主,让十四亿多中国人民充分享有更加广泛的民主权利,让“中国之治”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这本身就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我们党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真正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保证人民依法有效行使民主权利的一种全方位、全天候、全景式真实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关键在于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要看人民有没有投票权,更要看人民有没有广泛参与权;要看人民在选举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口头许诺,更要看选举后这些承诺实现了多少;要看制度和法律规定了什么样的政治程序和政治规则,更要看这些制度和法律是不是真正得到了执行;要看权力运行规则和程序是否民主,更要看权力是否真正受到人民监督和制约。如果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只有竞选时聆听天花乱坠的口号、竞选后就毫无发言权,只有拉票时受宠、选举后就被冷落,这样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③ 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全体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彼此贯通,充分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完整链条,人民主体地位生动、具体体现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过程、各环节。近年来,中国人民对中国政府的满意度每年都保持在90%以上,这是中国民主具有强大生命力最真实的反映。全过程人民民主,有效防止了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民主模式的民主新道路,为人类民主事业发展探索出新的路径。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管用的民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④“八个能否”揭示了我国人民民主的全过程属性,彰显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特征和制度优势。实践证明,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内容的全覆盖,促进各类国家机关都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原则提高能力和效率、增进协调和配合,是一种全覆盖、全流程、持续性的民主形式,原创性、独创性地把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个环节相互贯通起来,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内容上的整体性、运作上的协同性、人民参与上的广泛性和持续性,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民主政治都是独特的,都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相统一的成果,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全过程人民民主打破了西方国家关于民主的唯一标准,创造了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形态创新了民主的实现方式和路径,深化了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的丰富内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探索民主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方案选择。
三、加强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阐释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民主、发展民主、实现民主的伟大创造,是党不断推进中国民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经验结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刻领会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深入研究阐释民主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在新征程上深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深刻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重大理念深刻回答了发展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民主、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大时代课题,进一步指明了中国式民主道路的新图景,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要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研究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任务、重要举措。要深刻阐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势和特点以及与西方式民主的本质区别,使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对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自觉,时刻警惕和防范西方所谓“宪政”、多党轮流执政、“三权鼎立”等政治思潮的侵蚀影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深入研究不断完善全面贯彻落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具体制度、机制和程序,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完整操作、运转体系,使民主制度的功能、优势、作用充分体现和发挥出来。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体系。民主既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的民主理论,而是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研究全过程人民民主,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体系,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要全面真实生动地展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与实践,从学理上讲清楚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讲清楚全过程人民民主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讲清楚全过程人民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重大政治创造,具有体系化的理论支撑;讲清楚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
加强对外交流,扩大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国际影响力。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政治文明,使民主的形态更加丰富多彩。从世界范围来看,不同的国家民主制度各有不同,民主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唯一模式。西方民主模式在实践中出现种种弊端,但有的发展中国家仍然不顾自身国情,盲目照搬照抄,结果导致水土不服、弊病丛生,社会陷入动荡、人民流离失所,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一些国家的民主化出现挫折甚至危机,并非民主本身之错,而是民主实践出现了偏差。面对新的挑战,我们要拓宽国际交流合作的路径与领域,推动民主理论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学术对话,增强合作机制、理念、政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增强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为建设更加民主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为发展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①参见习近平:《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10月13日),载《求是》2022年第5期,第1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 175页。
③习近平:《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1 年10月13日),载《求是》2022年第5期,第12页。
④参见习近平:《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10月13日),载《求是》2022年第5期,第12页。
编辑:欧达苑 芦佳琪
推荐阅读:
重磅首发 | 李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 奋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重磅首发 | 熊选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正确方向
重磅首发 | 石好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提供坚强安全保障
重磅首发 | 孙谦: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 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督体系合力
重磅首发 | 姜伟: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重磅呈现!《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实践》专刊第4期(《民主与法制》周刊2022年第14期)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