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讲堂 | 试析“化前序”(三)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摘要
善导大师继承并发展了昙鸾、道绰二祖之教说,集净土教义之大成,乃净土宗之实际创立者。善导大师在疏释观经时,特别科出化前序,这一释义方法对于完善净土宗的教相判释体系,系统论述净土法门超胜余法、统摄余法,并最终确立净土法门在释尊一代时教中的出世本怀地位,进而独立成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三、化前序与出世本怀
本怀,意谓初衷、本意。释尊之出世本怀,则指释迦牟尼佛出现于此世之本意。直接宣说其出世本意之经典,则被称为“出世本怀经”。出世本怀经中所示之修行方法,则为最契合佛心之法门,亦为众生最应修习之法门。
出世本怀这一概念,在佛教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大乘诸宗之成立,更是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因此,各宗围绕这一问题皆提出自宗之教说,并通过种种教判手法推尊本宗所宗之经典为出世本怀经,以圆满自宗之教义体系。如天台宗推尊《法华经》为出世本怀经,以《法华经》所示之“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之“一大事因缘”为释尊之出世本怀。继以“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五时八教”等释义手法及分判方式,推尊《法华经》为出世本怀经,据此成立天台宗。而善导大师则是以《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为出世本怀。
在《无量寿经》中,释尊先以“五德瑞现”显示本经将说法门之殊胜稀有,继而自说其“所以出兴于世”乃为“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进而详细宣说阿弥陀佛之因中发愿与果德成就,以启众生欣慕之心。讫至经末,赞言“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显示经初所说真实之利唯在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弥陀名号有此大利无上功德,故释尊于三辈文中一一皆劝“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并于“经道灭尽”之“当来之世”,“特留此经,止住百岁”,以大彰其出世度生之本怀。
《无量寿经》的核心义理在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四十八愿中又以第十八愿为根本。第十八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善导大师释言“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是知释尊本怀,在于弥陀第十八愿之本愿称名。
善导大师虽疏释《观经》,实则着眼于《无量寿经》中释尊之出世本怀文与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通过教相判释,依照从诸经中区别出《观经》,继而从《观经》引导入《无量寿经》的顺序,通过教相判释系统地进行论述。具体而言,善导大师先是通过别立化前序,于诸经中特别突出《观经》,以诸经为方便,以《观经》为真实,即于圣净二门中以往生极乐净土为目标的净土门为出世本怀,此即由诸经到《观经》。进而在要弘分判中详细分别往生净土的诸种行法,尤其是特别将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引入《观经》的释义体系中,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最后通过要弘废立,于诸种往生行法中独取弘愿之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即以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为释尊之出世本怀,此即从《观经》到《大经》。
如此以《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为出世本怀,即是独以第十八愿为真实,则除第十八愿以外的种种教法自然皆为畅佛本怀而施设之前方便,归入化前序的范畴。所以,善导大师之所以别科化前序,是从以《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为释尊出世本怀这一思想出发的,而之所以特别科出化前序的目的,也是为了确立《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为释尊出世本怀的地位。
由此,善导大师以《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作为展开《观经》释义体系的理论出发点,也以《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作为其归结点,通过上文提到的三重分判,系统地确立了以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所说之念佛为释尊之出世本怀的教义思想。
总结
以上,本文以对化前序涉及要点所做的说明为基础,系统论证了化前序的教判属性,并纵向比较了化前序与龙树、昙鸾、道绰三位祖师所做的教判,着重阐明了化前序作为教判对以上三师教判的继承与发展,进而从横向的角度通过将化前序与善导大师另一重要教判——要弘分判结合在一起进行整体解读,得出要弘分判不仅是净土宗内的细判,更是着眼于佛教全体的大判这一结论。最后,以之前对教判所作的分析为出发点,进一步梳理善导大师通过其教判,系统建构以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为释尊出世本怀这一理论体系,以期通过教判,为系统确立净土念佛法门在释尊一代时教中的出世本怀地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诵读:佛赈
我 要 赞 赏
(长按扫码,赞赏作者,支持念佛)
更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