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末读史】红色经典歌曲《我的祖国》诞生记

袁成亮 河北党史 2021-09-09
1956年,为了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两周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上甘岭》。尽管片子已经拍出来了,但导演沙蒙心里却并不感到轻松,因为这部影片的插曲还没个着落。情急之下,他与林彬、曹辛合几个同事费了好几个晚上写了一首《我的祖国》,找到了曾创作歌剧《白毛女》的作曲家刘炽说:“这是我们为影片《上甘岭》写的歌词,请你务必尽快为它谱好曲子,这部片子就等它呢。”刘炽接过歌词,轻声念了起来:“祖国啊,我的母亲,我的女儿,离开了你温暖的怀抱,战斗在朝鲜战场上。在我们的身后,有强大的祖国....”

“不行,不行,这首歌词意思虽然不错,但没有韵律,不但谱难写,而且即使写了,也难于流行.....”刘炽读了好几遍,怎么也找不着调儿,只得对沙蒙摇头说。快人快语的刘炽在老朋友面前讲话是从来没有什么顾忌的。“那怎么办?”沙蒙这下有些急了。

“这样吧,歌词我请乔羽来写,他肯定行!”

“那太好了!”一提到乔羽,沙蒙立即转忧为喜。因为在此之前,乔羽就以创作《刘三姐》、《红孩子》而享誉乐坛。

刘炽马上找到了乔羽,乔羽倒是很爽快,二话没说,便一口应承下来。然而,当他提起笔来,却又有些犯难了。这部影片是描写战斗的,按常理歌词也应按这个调子写得雄壮些。但他又觉得这样显得缺少什么似的。多年以后,他在谈到这首歌的创作时说:“当时我觉得上甘岭影片的歌词若要按战斗的调子写,感到有点‘靠’,就像舞台演出,红色背景、演员着红装一样,颜色太靠,没有反差、对比,效果也出不来。” 

“怎么办?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乔羽苦苦地思索着,一个稿子出来了,但马上又被自己否定了。如此来来去去,转眼十来天过去了,却依然没有写出中意的歌词来。正当他为此感到苦恼时,直到突然有一天,他从长江两岸美丽的江南风光中找到了令他如释重负的创作灵感。数十年后,他在回忆当时情景时说:“在感到自己创作思维几乎枯竭时,我忽然想起了为创作《红孩子》的电影剧本去中央苏区渡江时的情景。我是喝黄河水长大的,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长江,那是多么大的场面啊!长江很阔,我们乘的渡轮要两个小时才能到对岸。长江水很清,江上有许多帆船,那船上的帆很白,和‘泥糊涂场’般的黄河完全是两样子的。过了长江,一眼望去,漫天遍野,到处都是一片碧绿的水稻田,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水稻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当时有三种感觉是我以前从未感受到的。第一是颜色:北方的色调是黄的,往南逐渐变绿,长江两岸的绿真是到了极致了。我自小读过不知多少描写江南的诗文,但从未想到绿会这么可人。第二是听觉:就像在不同的城市、乡村生活产生的声音会不同,我发现长江两岸的天籁(自然的声音)也很不一样,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第三是味觉: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味道,北方是北方的味儿,南方是南方的味儿,南方空气里的那种特别的味道真是太强烈了。那时我年轻,才20多岁,对这一切都感到特别的新鲜。那种新鲜感直到现在只要一想起来荡漾在我的心里。当时我就想:何不把我的这种感觉这些写出来呢?别人听了想必一定也会感到很新鲜的。”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创作就是这么神奇,感觉一找到,歌词就顺着乔羽的笔端尽情地流淌在了一张张稿纸上。其后又经过十多天的反复吟诵推敲,他终于完成了《我的祖国》三段歌词的创作。第一段歌词带有沉思的意境,表现志愿军战士对祖国和故乡的怀念。第二段表现战士们建设故乡的美好回忆,充满了幸福感。第三段歌词将战士们从回忆拉回到现实,用比喻的手法,把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和保卫和平的意愿十分强烈地表达了出来。整首歌词以最朴实无华的语言、最真挚深沉的情感表达了中华儿女歌颂自己“美丽、英雄、强大”祖国的真实心声。“这首歌词距上甘岭的气氛有些远,从表面上看也没有太强的政治性,大家能接受么?"尽管乔羽很满意自己写的这首歌,但由于是应命之作,他心里总有些不踏实。他怀着志忑不安的心情将稿子交给了前来催稿的沙蒙。

沙蒙拿着稿子竟然一声不吭地足足看了半个小时后,突然一拍大腿,大声叫道“行了,就它了!”

“真的行么?你还是拿回去跟大伙儿沟通沟通再说。"乔羽心里还是不踏实,谁知摄制组里其它人会不会接受呢?

第二天,沙蒙又拿着稿子来找乔羽了:”大家看了你写的歌词都认为写得很好,就是觉得‘一条大河波浪宽’这句写的有点小气。为什么不写成'万里长江波浪宽’或者'长江万里波浪宽’,这不就更有气势吗?” 

乔羽思考片刻说:“用‘万里长江''长江万里'也可以,气势也大。但长江虽长,在全国范围内还算少数。没有见过长江的人也有很多。这样写可能会让那些不在长江边上的人从心理上产生距离,失去了亲切感。而且从对祖国的体会来说,不管你是哪里的人,家门口总会有一条河,河上发生的事情与生命息息相关,寄托着你的喜怒哀乐。只要一想起家,就会想起这条河。我想还是用一条大河更好些……”

“好,好,就照原来的!”乔羽的一番话说得沙蒙连连点头称是。直到这时,乔羽那颗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了下来。后来在谈及《我的祖国》创作体验时,乔羽感慨地说:“文学艺术创作不应该完全被时空限制住。我用很抒情的调子写这首歌曲,是为了表现在面对强敌、很严酷的战争面前,我们战士的镇定、乐观、从容,有广阔的胸襟。我想告诉人们:他们是在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下战斗的,他们能赢得这场战争不是仅凭血气之勇。”

歌词创作完了,这下该轮到刘炽了。 

其实,对于一首歌来说,歌词写得好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当刘炽看到《我的祖国》歌词时,便一下子被歌词中所描绘的诗意境界所打动了。他决心尽自己最大努力把这首歌曲谱好。这首歌应当是属于全中国人民的,它的曲调也应当是全中国人民所喜爱的。他要为这首歌谱上全国人民喜爱的曲子。于是,刘炽找来解放以来人民群众最喜欢的十首歌曲。为了分析把握这十首歌曲的旋律,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唱着这十首歌,唱累了就用笛子吹,整整一个星期,足不出户。

“这家伙是不是疯了?一天到晚唱啊吹的总是这几首歌!”邻居们见状纷纷前来打探。但此时的刘炽一门心思全扑在了歌曲的创作中,里还顾得了窗外的闲言碎语。经过反复吟唱,他终于捕捉到了根据《小放牛》改写的《卢沟问答》中的头两句旋律。他把这两句略改动,作为新歌的引子。引子一打开,创作的灵感就接踵而至。很快,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我的祖国》便诞生了。这首歌采用F大调,4/4拍,它由主部和副歌两部分组成,前奏和过门用的是副歌后两句的曲调。主部和副歌共有三段歌词,主部先由女声合唱,反复时由女声领唱,曲调极其优美、婉转、亲切感人,前三个乐句拉得较宽,最后一个乐句把两句歌词连在一起,显得紧凑,推出一个小小的高潮,全曲主歌意境深沉,由合唱队伴唱副歌,曲调宏伟、壮丽,但又不失轻快感。

“想不到这家伙还真鼓捣出一首好歌来呢!”邻居们听了不由得赞叹道,原先的惊奇也随着这首歌美妙的旋律变成了惊喜。

歌曲完成后,沙蒙又找来郭兰英演唱录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闻讯马上拿了去作为非电影插曲播了出去,并立即在听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以至电影《上甘岭》还未播映,人们就会哼唱了。电影《上甘岭》播映后,这首歌更是乘着电影的翅膀响遍了全国城乡,成为各类文艺演出的必唱曲目。

(本文摘自《党史文苑》2005年第7期





出处|文艺大杂汇

编辑|苏 静

责编|武春霞 王宗志

编审|胡振江 杜根军


往期推荐

【周末读史】毛泽东《愚公移山》一文诞生记

【周末读史】毛泽东《为人民服务》发表前后

【周末读史】谁是撰写中共党史专著第一人?

【周末读史】中美《八一七公报》发表背后的博弈

【周末读史】古田会议前的争论:交锋不记私仇 团结更胜分歧

【周末读史】70年,正青春!河北省委、省政府成立回眸

【周末读史】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是如何披露的?

【周末读史】李大钊牺牲六年后的葬礼轰动北平

【周末读史】《沁园春·雪》的作者究竟是谁?

【周末读史】到底有哪些中国人见过列宁?
【周末读史】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赴京纪实

【周末读史】纠正有关党史军史的几个虚假传言

【周末读史】民主党派为什么选择跟共产党走?

【周末读史】李克农带病指挥朝鲜停战谈判

【周末读史】毛泽东亲笔签发烈士证的共和国“第一号烈士”是谁?

【周末读史】遗墨越狱——方志敏狱中文稿是如何流传下来的

【周末读史】从幕后到台前,“一国两制”是如何提出的?

【周末读史】毛泽东筹划武力解放台湾始末

【周末读史】杨明斋:建党时期不可多得的“多面手”

【周末读史】新四军为何只出了—位元帅?

【周末读史】“老三篇”称呼的由来及出版前后

【周末读史】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纪实

【周末读史】重庆谈判之外,毛泽东靠一首词震动了整个山城

【周末读史】抗美援朝战争最惨烈的战役!上甘岭战役打出了国威军威

【周末读史】1949年,党中央是如何入驻中南海的?

【周末读史】李大钊与“青春之中华”

【周末读史】70年前,两个河北人用声音记录了开国大典

【周末读史】汪东兴是怎么引起毛泽东关注的?

【周末读史】电影《南征北战》诞生记

【周末读史】《江姐》创作和公演的回忆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