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家美术·经典丨Minimal Art

NATIONAL ARTS 2022-04-25







极简主义,也译作简约主义或微模主义,是“二战”后的一个艺术派系,又称为“Minimal Art”,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动而走向极致,把最原始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于观者面前作为表现形式,意图消弥作者借着作品对观者意识的压迫性,开放作品自身在艺术概念上的意象空间,让观者自主参与对作品的建构。




  “你所看见的即是你的所见。”  

 —— 弗兰克·斯特拉 




▲弗兰克·斯特拉在他位于纽约州北部的工作室里







▲弗兰克·斯特的工作室




▲弗兰克·斯特拉作品





弗兰克·斯特拉 1936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14岁时进入位于安多佛的菲利普斯学院(Phillips Academy)学习艺术, 毕业以后前往普林斯顿大学研读历史。之后在纽约设立个人工作室,并创造了许多令人赞叹不已的“过度画”与“黑暗画”,深受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斯特拉逐渐形成自己的极简抽象主义的风格。他也是第一批运用立体画布的画家之一,这种画布有别于传统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圆形画布。他朴素的几何画使其成为20世纪60年代极简抽象艺术运动的领导者。2009年被授予朱里奥·冈萨雷斯奖(终身艺术成就奖)。




▲年轻时的弗兰克·斯特拉




▲创作中的弗兰克·斯特拉




斯特拉成名很早。1959年,刚刚从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毕业一年,他就凭借作品“理性与污秽的联姻II”(The Marriage of Reason and Squalor II)入选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群展“十六个美国人”。这个展被视为60年代美国极简运动的开端之一,大胆的创作在受到争议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艺术评论人的肯定:“毫无疑问他们在‘进行创新’,旧的形式已经不再能够承载他们的想法”。




▲弗兰克·斯特拉《理性与肮脏的婚姻》




斯特拉的画作在展览结束后就被纳入了MoMA永久馆藏,他的创举鲜明有力:在对称构图的大尺幅油画布上,使用普通家居涂饰的刷子和瓷漆,与笔刷等宽的黑色在背景上平行铺展而开留出画布原色细线的间隔。他拒绝笔触的表现力,而强调将画布识别为一种二维平面融合于三维物体之中的整体结构,这种技法以返璞归真之感让人联想到工厂劳作的方式——用纯然的结构和抽象的视觉表现绘画行为本身。




▲弗兰克·斯特拉《Zambezi》230.5x200cm 1959




几年后他在一次电台采访中说出了那句名言,“你所看见的即是你的所见”,这在日后成为了他自己的作品以及整个极简运动最为人熟知的注脚。创作于1961年的“本杰明·摩尔”(Benjamin Moore)系列被安迪·沃霍尔全数收藏,这套简洁的单色方块画对沃霍尔的波普系列有着直接启发。




▲弗兰克·斯特拉《Gran Cairo》217.3x217.3cm 1962




给予后来者深刻影响的斯特拉,也谈到自己从经典大师那里受到的影响。他是随着现代主义成长起来的,在学校学习了有关20世纪的绘画,从1860年代的马奈直到他自己成名的1960年代。斯特拉说“过去是真实的”,但“什么是真实”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问题,“真实”这个词转化到艺术中也有许多问题。




▲弗兰克·斯特拉《Untitled》61x50.8cm 1964




23岁成名、34岁就迎来第一次个人回顾展的斯特拉,始终实践于艺术前沿。开始于1971年的系列“波兰乡村”(Polish Village)有着不规则的几何形体和明快色彩,其所指是毁于希特勒时期的波兰犹太教堂,也是从这个系列开始,斯特拉实验用电脑辅助构图和画板切割。三年后,他以“巴西”(Brazilian)系列在视觉上强调了趋近手作的痕迹,留白与笔触随处可见,但事实上这却是艺术家个人手作的反面,是他第一次完全使用金属材质并且外包给工厂加工完成的系列。




▲弗兰克·斯特拉《Jablonow》248.9x294.6cm 1972 




▲弗兰克·斯特拉《Inaccessible Island Rail》1977




七十年代末,从“异域鸟类”(Exotic Bird)开始,不再是早年那种线条极简的方块或几何抽象,他通过鸟类观察感受到自然的灵动,在创作中大量运用金属和多种材质的浮雕画形式来表现丰富的曲线,逐渐向“极繁”过渡。到了九十年代初,斯特拉的画布延展到了城市建筑的外立面,他具有表现力的视觉风格在壁画创作中得以放大,像是为洛杉矶的太平洋钟楼(Pacific Bell Building)所作的“黄昏”(Dusk)。与此同时,斯特拉开始用3D制图程序创作图像效果图,并且由此更多转向雕塑。




▲弗兰克·斯特拉《La Scienza della Fiacca》1984




▲弗兰克·斯特拉《Puerto Rican Blue Pigeon》1977




斯特拉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明星。他被雕塑家约翰·张伯伦(John Chamberlain)称为“雕塑家的画家”,也被《纽约时报》戏称为“高智商艺术”(high-I.Q.art)。他在绘画和雕塑中常对音乐、文学、哲学进行指涉,为抽象的作品注入耐人寻味的涵义。比如1974年的系列“狄德罗”(Diderot)以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命名;2006年的“斯卡拉蒂”(Scarlatti)系列,每件作品的取名都来自这位意大利音乐家创作于18世纪的键盘奏鸣曲。




▲弗兰克·斯特拉《Zambezi》230.5x200cm 1959




▲弗兰克·斯特拉《Averroes》116.4x227cm 1960 




▲弗兰克·斯特拉《Hampton Roads》1961




▲弗兰克·斯特拉《Ifafa II》197x331.5x7.5cm 1964




▲弗兰克·斯特拉《波斯之星一号》




▲弗兰克·斯特拉《Untitled》61×50.8 cm 1964 




▲弗兰克·斯特拉《Fez (2)》1964




▲弗兰克·斯特拉《印度女皇》1965



▲弗兰克·斯特拉《Turkish Mambo》1967



▲弗兰克·斯特拉《Black Study I》1968



▲弗兰克·斯特拉《Lake City (Second Version)》




▲弗兰克·斯特拉《OURAY》1970




▲弗兰克·斯特拉《Firuzabad》1970 




▲弗兰克·斯特拉《Grajau I》1975 




▲弗兰克·斯特拉《Diavolozoppo》1984




▲弗兰克·斯特拉《The Whale as a Dish from Waves II》1989




▲弗兰克·斯特拉《Moby Dick》1989




▲弗兰克·斯特拉《East Euralia》1995




▲弗兰克·斯特拉《Cantahar》1998




▲弗兰克·斯特拉《Anecdote from the Recent War》1999




▲弗兰克·斯特拉《Bow Ties with Ribbons》2016




▲弗兰克·斯特拉《Botanical Star on Stainless Background》2018










▲弗兰克·斯特拉作品




▼“波兰村庄” 香港 2019

















▲弗兰克·斯特拉访谈









 往期精彩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