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雄胜|会计研究的价值取向与思维范式

杨雄胜 财智世界 2024-01-09

会计基本理论前提与范式论之三



【编者按】 会计对社会经济文明进步承担着基础性的保障与促进作用,其表现为会计的两大功能:为经济活动提供合适与否的标准框架与行为规范,即会计制度、准则;对经济活动满足社会经济文明进步要求的状况与程度,提供具有社会共识性并具有可验证的证明报告,即会计工作。会计理论的任务,就是要把建设会计制度、履行会计职责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组织机制、业务规范,概括为系统性知识,赋予会计职业以灵魂和能动性。

本系列论文通过直接概括会计理论,并透视现行会计理论与实务,以提高会计理论层次,摆脱会计理论贫瘠与实务充斥非理性困境,另辟“会计是什么”(人类理想世界的会计)与“什么是会计”(实际存在的会计)二元分析框架,在理想与现实的动态比较中,建立实现会计健康发展的“自适应”机制,从而使会计学科具备基本的学理意义。研究旨在召唤会计界毋忘自己的责任担当,为会计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提供一点值得讨论和批判的题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反思会计本质属性,创造性地建设崭新的坚密服务于人类社会经济文明进步基本要求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原载《财会月刊》2021年第6期


【摘要】会计研究应如何避免陷入“为研究而研究”的窘境?首先,会计人需要对会计研究有基本的价值认同,并准确定位会计职业的精神境界。其次,需要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历史背景,西方对人性的假定比较个体化,而东方则强调整体与个体的一体化;然而,客观发生的经济活动需要统一的会计制度予以规制,因此西方以个体主义为主导的会计理论仍有较大的完善和改进空间。最后,会计研究必须从“善”这一基点出发,熟悉并善用“柏拉图模式”和“托马斯·库恩模式”两个最为基本的认知范式,从而实现“至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
价值认同;境界;人性;思维范式


一、会计研究要有价值认同

 

完整的知识需要完全体现出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而会计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知识也应该具有完整表达真、善、美的基本特征。会计不只是一门技术,会计人员也不只是一个技工。若会计仅仅满足于技术层面,那么就难逃被计算机替代的“厄运”。因为计算机最为擅长的就是对标准化工作的替代,会计在目前恰恰是社会标准化程度较高的职业。会计作为社会职业,应该有自己的社会担当,拥有自己的灵魂。服从自己的内心去从事会计工作,应该成为每一个会计人追求的精神境界。

 

说到会计用“心”,其实是一个极具感性的表达。“心”常常代表“人心”或“民心”,其实“人心”和“民心”表达了一种“使每个人的利益最大化”的愿望,这一愿望体现了人们心中的一种理想。会计应为这样一种理想的实现做点什么呢?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而从基因的角度看,人类与大猩猩的基因相似度高达99.3%。可见,人与大猩猩之间在基因上的差异非常之小,但就是这样一种微小的差异决定了大猩猩与人类的不同。决定每个人之间差异的到底是什么?从人性角度需要回答这个问题,从会计角度也要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在面对存在诸多问题的现实会计的时候,经常会简单得出结论:会计不应该是这样。这尽管是一种价值判断,但这确实是会计职业、会计知识、会计学科、会计人员时常面对的问题。如果我们对“会计应该是这样而不应该是那样”这一问题没有非常清晰和准确的认识,那我想,所有的会计知识,具体化为会计准则,表现为会计行为,最终成为会计信息,会计整个链条所有环节都将产生很多的问题和误解。而这种误解不仅仅存在于个体会计之中,还可能存在于整个会计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历史中。从国际层面来看会计发展,会计准则从无到有、再到完善的这样一个过程,其实有很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准则制定本身,事实上存在着自觉或不自觉地偏离原来轨道的风险,这种风险并没有被我们很好地认识,当然也谈不上合理管控。会计行业发展到现在面临诸多问题,从根本上看,可能与我们没有很好地把控这种风险直接相关。会计职业在社会经济运行中有时不但未能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反而走向了自己职业担当的对立面。对会计的社会担当,我们之前很感性地将其概括为社会文明及其进步的“守护神”和“导航仪”。首先看“守护神”角色,现实中,对诸多经济不文明行为,会计更多地充当了“帮凶”而不是“守护神”的角色。其次,看“导航仪”角色,现实中,会计在最近半个世纪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不时地将人类导向不好的方向。无论是2001年的“安然事件”还是2007年的“雷曼事件”,都说明了这一点。安然是个大公司,雷曼是华尔街投资银行翘楚,这两个主体之所以能够做出危害全球的事情,都与会计的为虎作伥密不可分。安然公司的恶性事件,主要是因为安然的会计合并报表没有准确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从而误导了投资者。雷曼公司之所以破产,是因为雷曼的会计事先未恰当披露所持有证券中隐含的巨大风险,又在毫无征兆的前提下突然计提巨额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使得雷曼公司财务报表非常显著地表明公司流动性已面临枯竭的风险。

 

让会计人员在工作中拥有基本的是非观,是保证会计用心工作的前提。为此,从事会计职业的所有人员需要形成一种基本的“价值认同”。这种价值认同,对于实际会计工作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我们以往经常在学生什么都不懂的背景下,讲会计的“经济后果”,让学生如坠云雾。其实,我们说会计准则有经济后果,会计行为有经济后果,这种经济后果是指会计对整个人类行为产生的具体影响。“好”的会计会将人类行为导向“善”,反之,则导向“恶”。只有在获得价值认同后,我们才会在会计学习和研究中充满信心、激情以及无怨无悔。现在很多学生写论文的过程是痛苦不堪的,论文写出来后更加痛苦。之所以出现如此状况,主要还在于我们从灵魂深处没有产生对会计神圣使命的崇拜。只有解决了会计的价值认同问题后,学习和研究会计的过程才会变得非常轻松。

 

二、会计职业需要应有的精神境界

 

用心会计,涉及“心”的三重含义:第一个是“心情”;第二个是“心景”;第三个是“心境”。“心情”是复杂多变的,金融学中的行为金融就是专门研究投资者情绪的。情绪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出发点应该是一样的,即“善”。但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塑造“心景”。心理学中有一门课程叫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无非是改变你的“心景”,心中的意念、想象和定格。我们走向社会经常会遇到很多的挑战,很多事情是令人沮丧的。我在与学生的日常沟通中,经常会讲一句话:“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并不是赢得了人生,而是将自己人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很多坏事变为好事”。也就是说,将坏事变为好事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本事。当你觉得这是一件坏事时,心情绝对不会好。但是当你换一个场景,吸取教训增长了你以后做事的智慧,则坏事就变成了好事,心景顿时发生了质变。“心景”决定了你的“心情”,而决定“心景”的是“心境”。换一种“心景”可以换一种“心情”,但归根结底,一个人的“心情”是由“心境”决定的。无论是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交流沟通,还是一个人的决策行为、处理问题的方式都会体现一个人的境界。什么是“境界”?“境界”是人生的一种定格和高度。

 

年轻人应该比我们看得更远更深。但是不可否认,人与人境界差异与个人的经历、接受的教育直接相关。会计从本科到博士的培养,最具有挑战性和本质意义的,就是帮助并督促学生完成会计理想境界的塑造。当然,我必须承认,我们这一代可能比你们要幸运,因为我们一路走来经历了很多苦难和贫穷,而你们没有这样一种经历。没有这段艰苦的经历当然很好,但正是这样一段经历导致我们的认知与你们存在差异。你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到处是阳光,你们已习惯于听好话。教育界也竭力提倡赏识教育,对学生以鼓励为主。但现实让老师们非常纠结,如果你们做得很差,还要老师去鼓励,那我就不知道在鼓励什么?如此教育的使命到底是什么?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有许多需要反思的问题,会计系的人才培养也是如此。

 

一个人的境界并非浮在半空当中,当我们说这个人非常“大气”时,其实这句话已经非常概念化了。我希望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如果要成大才,就必须有境界。没有境界的人是成不了大才的。当然你们可能会说:“我看到很多没有境界的人,日子过得很好”。甚至会找很多的事例来证明:有境界的人往往比没有境界的人过得更糟。但是,我把革命导师列宁喜欢引用的一句话送给你们。这句话出自《克雷洛夫寓言》:“鹰有时会飞得比鸡低,但是鸡永远飞不到鹰这么高”。我希望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更多地成为社会精英,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贡献者,这需要你们有一定的境界。没有境界的人,即使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最后也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会计硕士生和博士生应该具有一定境界。你们毕业后,走上社会的各个岗位,你们的言行举止就是会计的活广告。你们表现得好,会计的形象就好;你们表现得不好,会计的形象就会被扭曲。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会计在整个地球上如果普遍形象不好,则与我们会计人对自己的境界没有很好地定位有直接关系,因为人们看到的会计与其想象的会计反差太大。

 

三、会计直接表达着“人性”

 

会计职业由人从事,会计处理的所有业务都是人引发的,人性直接决定了会计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乃至信息偏好。那么,应该如何看待人性呢?我对人性没有太多的研究,只是在现有的知识中挑一些东西给大家介绍。我们将分别介绍东方和西方对人性的认识。东西方对人性的认识是有差别的:西方对人性的假定,往往较为个体化;而东方对人性的假定,则是将整体和个体融为一体的。

 

西方的个体化人性假定,主要有两个代表:一个是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另一个是道格拉斯·麦克里戈提出的“XY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大层次,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总之,该理论关注的重点在于“我”,至于“你”和“他”的需要则未被提及。道格拉斯·麦克里戈的“XY理论”中,“X理论”假定人是必须进行管理的;“Y理论”假定人是不需要进行管理的。我们很多人是奇怪的,对别人是X,对自己是Y。我们在做内部控制研究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领导说要如何如何控制,落到实处往往表现为对别人进行控制,而自己却不希望受到任何控制。我们都不喜欢被控制,但是为什么要专门研究控制呢?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X理论”和“Y理论”的结合体。从人性的角度看,我们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每个人都有见得人的一面,也有见不得人的一面。我们经常将见不得人的一面叫做“隐私”。如果一个人非常高尚,他的隐私重不重要?这个问题可以问一下苏格拉底,看看他到底有没有隐私。

 

东方对人性的假定与西方并不完全一样。在古代,我们将一个人最高的境界叫做“天下”。孙中山留给我们四个字“天下为公”。在《礼记·大学》中有一句话,“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遵循本性;致知:具备良知,一心向善;诚意:不自欺,自谦,慎独;正心:平和,勇敢,爱好追求,心在焉;修身:知善恶,辨是非,行端正;齐家:对父母孝,对兄弟姐妹悌,对他人慈;治国:爱憎分明,惩恶扬善,积聚民心,行权为公;平天下:天下为公。这些代表了中华民族对人性境界层次的具体定格,是中华民族非常值得去面对并在现代大力弘扬的文明精髓。

 

西方认为人性不管是怎么样的,最后都归结为“理性”。但在中国文化中,对人性的认识有一条线,即“礼—理—心”。“礼”是孔子提出的,“理”是朱熹升华的,“心”是王阳明完善的。“理”是在“礼”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涵盖了“礼”的内容。“心”是在“礼”和“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涵盖了“礼”和“理”的内容。由此,在东西方有关人性的修炼上,都有了具体的愿景目标与方法论基础。

 

四、会计研究与历史观

 

我们现在研究西方历史,一般关注的是1850年。为什么呢?因为1850年是西方工业革命成熟和发展的标志性界限。1850年,成本会计基本成熟。1494年,世界上第一本会计书问世。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什么要提这些时间点?我们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大家把知识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长河当中。若没有时间维度,我们很难理解人类文化进步的意义,研究会变得非常空洞。我们说东方和西方存在差异,那么到底是在哪个时间点上东方和西方开始产生差异的,或者说拉开距离的?我们通常将文艺复兴作为西方崛起的标志。文艺复兴发生于中世纪。在中世纪之前,中国在整个人类发展过程当中,无可置疑是领先的。这个时期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王阳明所在的时期是中国的明朝,这正好是西方的中世纪时期。1450年古滕堡印刷术的革命,加快了知识的传播速度。西方若没有古滕堡印刷技术的革命,文艺复兴基本是不可能的。这是我们学会计的人不得不面对的历史。我们现在讲的会计几乎是西方为主的会计,而这样的会计,最早出现在1494年卢卡·帕乔利的《数学大全》这本书中。而这本书是对当时社会实践的一种总结和反映。卢卡·帕乔利将当时出现的很多相关的知识收集、汇总在一起,命名为《数学大全》,并得到广泛传播。我们现在将1494年作为现代会计学诞生的时点。现代会计的兴起,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一种现象。

 

西方文艺的复兴、工业的发展甚至工业革命的发生,都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例如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西方?资本主义为什么出现在西方?市场经济为什么形成于西方?基督教为什么诞生于西方?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去看社会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的文明发展是一个整体。当我们在讲文明发展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包括了会计。当Accounting在西方兴起的时候,会计也在中国发展。从此,所谓的会计就是“Accounting”。事实上,会计与“Accounting”并非一个概念。中华文化现在面临着全面复兴的趋势,我们必须去面对这种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元素如何在会计制度中体现?或者说,如何在会计制度重塑过程中来体现中华文化的元素?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反过来讲,若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元素不能在会计制度(特别是管理会计)中体现,这些文化是不能落地的。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价值观如何在会计中体现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只是一句口号,必须通过会计制度落实于人们的行为中。这样的研究其实是很有意义的,但是非常有挑战性。会计并不是简单的记几笔账、算几个指标、报几张报表。因为任何信息在报出之前,每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明白,会计准则与制度,不仅为会计工作提供了尺度,更重要的是为每一种经济行为设定了一个基本的认知框架。某种意义上来说,会计准则与制度提供了人类认识客观经济世界的基本框架和标准。

 

五、西方以个体主义为主导的会计理论面临挑战

 

文艺复兴到现在已有500年左右的时间,工业革命到现在也就300多年的时间,这就是世界现代历史。西方发展到现在已遇到很多的问题。西方为什么是个体主义为主?艾伦·麦克法兰在《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和《现代世界的诞生》这两本书中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必须承认,个体主义为主的这样一种文化,在西方的社会发展中有其进步的地方。工业革命发生的过程与人类个体主义得到充分弘扬是紧密相关的。工业革命带来的很大贡献是让普通大众也能享受以前只有贵族和社会精英才能够享受的生活。从人类生活水平和质量这个基本面上,大大提升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幸福感。我们可以看一下西方第一代企业家心中的梦想。例如亨利·福特的梦想,就是让每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拥有一辆汽车。汽车从以前很富有的人才能享有的奢侈品,变成普通大众都能享有的商品。所以我们说,在西方,个体主义的发展确实具有一定的制度背景,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把每一个人的积极性都激发了出来,让每一个人的欲望都得到更多的满足。这种欲望的满足,我想是没有人会拒绝的。只不过要考虑,得到这些东西,需要我们付出什么。

 

西方文化是要人们通过加倍的努力去争取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社会的发展使我们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这样的梦想。但如果一个社会不需要努力也可以得到丰厚的物质财富;或者说,一个社会不是靠我们自己的努力,而是靠非理性的竞争手段,来获得丰厚的物质财富,那就比较麻烦了。西方文化发展至今,上述诱发其领先于东方的理性受到了挑战。首先,“理性”变成了“有限理性”。“有限理性”体现在有限的认知、有限自私、有限意志力等三个方面。其次,有限理性又蜕化为“动物性本能”,人类愚蠢与野蛮甚至残忍的一面,变成越来越经常出现的具体行为。人类从近代至今的日益堕落,在西方社会引起了精英们对自己所拥有的基本制度能否充分表达人类善意的反思。人类经济行为与会计信息是互动的。我们现在研究会计时将人看成一个被动的接受体,这是不对的。事实上,会计信息与人类行为之间存在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即会计信息会影响人的行为,人的行为也会影响会计信息。这种互动关系,彻底改变了传统会计理论。

 

现有研究足以表明个体主义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个体主义强调个人为中心。但是,究竟什么是个人?简而言之,个人就是我。而对于什么是“我”?在西方,至今仍是一个争议众多的话题。

 

弗洛伊德认为有三个“我”:“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指动物性本能;“自我”是指以自我为中心;在我们面对很多政治领域的问题时,需要“超我”,“超我”代表一种理想、追求和信念。在西方,“超我”是不被提倡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西方对人性的认识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从古希腊到古罗马的民主共和制度中可以看出。在民主共和制度下,一般是不提倡杀人的。而现在的西方已经背离了这样的原则,产生了“斩首”行动。

 

要了解“本我”可以阅读乔治·阿克洛夫和罗伯特·席勒写的《动物精神》这本书。要了解“自我”可以阅读有关西方政治民主方面的书。特别是在《公司财务》中,论述董事会治理的时候就是典型的自我表达。大股东与大股东之间、小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股东与经理人之间都是在“自我”层面上的较量。要了解“超我”可以看看乔布斯和马斯克,在他们身上应有所体现。

 

Google的总工程师库兹韦尔在《人工智能的未来》中写道:“人类的大脑有众多识别模式,正常人大脑中的识别模式有1亿个,一般人在一生当中用到的识别模式差不多一百个,诺贝尔奖得主一生中用到的识别模式差不多三百多个”。我在想,人类所用到的这些识别模式有没有等级之分?有没有善的识别模式和恶的识别模式?人们所用到的识别模式中是善的模式多,还是恶的模式多?库兹韦尔没有作进一步的研究。这表明,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已经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还很肤浅,会计恰恰是我们人类认识客观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从这个角度来说,会计认识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美国会计学家巴鲁克·列夫在《会计的没落与复兴》中,认为目前企业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之比,大概在10%~15%之间。如果说这个比例代表着会计信息对现实经济活动的一种解释力,其解释力也就在10%~15%,还有85%~90%我们解释不了。但是,目前财务报表分析有着很“霸道”的要求,要用15%的信息来分析100%的经济活动,那这种解释误差就很大了。财务报表分析若不正视这样的现实,不彻底改变传统的线性思维,必将陷于被人类无情抛弃的困局。

 

罗伯特·库尔茨班在《人人都是伪君子》中认为,人类大脑里有很多的选择、判断模块,这些模块有时是相互排斥的,有时是相互补充的。当人类在做选择时,有一个模块发挥主要作用,但人类判断前后不会采用固定的结构。不同的模块在日常发挥作用时,其结构和性能以及组合结构也是不一样的。这表明,人是复杂多变的,思维框架是不可能重复的。但客观发生的经济活动,需要我们每个人对此统一认知,具有相同的基本框架,从而产生了对统一会计制度的现实需求。树立了这样的认识,就为会计完善制度设计打开了一个知识窗口。

 

但是,会计准则毕竟是人制定的,其制定过程实际上代表的是一些个人的利益诉求。这些现实的来自人类的利益诉求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让活着的人对现实的行为做选择的时候,都毫无差别地体现出短期化的特征。而组织制度也加重了这种短期化特征。因为组织制度是“任期制”,“任期制”来源于“科层制”。“科层制”对提升人类的组织化水平和管理能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如今“科层制”成为导致人类行为短期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以上背景与知识介绍,我们无非想说明,西方即使在个体化为主导的同一理论背景下,由于个体化认知分歧,也会导致有关会计理论出现诸多不同的说法。概括起来,西方假定个体是1,1代表了一成不变的,其实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无论是个体还是法人主体,其认知与利益结构均是复杂多变的。在这样的语境下,个体主义理论本身就难以为西方会计理论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我们现在课堂上向全体同学讲述的会计,是“假定个体是一个基本结构相对稳定的主体”,以此搭建现代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大厦。应用上述分析背景可知,这样一种会计制度,即使在西方的理论框架内,也有很大的完善和改进空间。更何况,依据西方精英们的共识,西方以个体化为主导的理论已经走到了尽头。

 

六、会计研究的基点与目标

 

社会所有的制度,包括会计制度在内,都要毫无例外地将我们每一个个体导向“善”。什么叫“善”?这是一个非常难以精确定义的概念。如果大家想好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建议大家看一下日本西田几多郎的《善的研究》。他认为,“善”是个体的行为相对于整体的一个很好定位。也就是说,个体对整体是有益处的才叫善。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有不同的层次,例如个人与民族、民族与世界、世界与整个人类、人类与自然。个体与整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层次,表明善有着不同的境界,有小善也有大善。而我们追求的是“至善”。“至善”是指从自然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行为,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原因。但是,现在的会计与这样的一个目标差异还是很大的。

 

七、会计研究的思维范式

 

会计研究的思维范式是什么?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过程中要用到非常多的思维框架,我们已经分别从东方和西方的角度来看会计定位。下面我们强调认知的定位,还需要熟悉并善于运用两个最为基本的认知范式:第一个是柏拉图模式;第二个是托马斯·库恩模式。

 

1.柏拉图模式。柏拉图提出三个世界理论:“存在”“信息”“知识”;这三个世界也叫做:“物理”“数学”“知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A到B是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A代表客观存在;B代表知识;D代表客观信息,指客观存在的,我们可以看到的信息;C代表主观信息,是我们计量出来的;E代表模型。A到D叫做影响,D到C叫做感知,C到E叫做思想,E到B叫做理解。同时满足如下的比例关系:AC∶CB=AD∶DC=CE∶EB。波普尔在《客观世界》这本书中也运用了柏拉图三个世界的理论。柏拉图提出三个世界的目的是让人们了解客观的存在。但是,人类了解A的目的是什么?达尔文说“适者生存”,人类了解客观世界,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客观世界,并生存下去。但是,在现实中,人类了解A是为了控制和统治A。这种控制和统治是体现了善意还是恶意,要看这种控制和统治对A是有益还是有害的。信息有两种:一种是主观的信息,一种是客观的信息。主观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造的信息。人类社会很多的信息都是主观信息,而不是客观信息。你们称体重时,秤上显示的信息是客观的信息还是主观的信息?有人研究,如果把秤精确到小数点后几百位,每次称的重量都不一样,那么哪个数字才是真实的?这说明,秤上显示的信息是主观信息。主观信息受客观信息的制约,而客观信息是直接反映存在的,主观信息如何解释还要依靠我们的模型,模型是根据人类的意志、认知能力、要求和利益设计的。主观信息与模型两者结合就产生了思想。可以说,思想是人与主观信息的结合。反过来讲,这个模型对主观信息也有影响,因为主观信息有一个框架,这个框架如何建立,是由人来决定的。会计就是典型的主观信息。“会计”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会计对客观信息的印证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会计对人类理解客观世界这种需要的满足程度。我们讲经济后果,实际上就是讨论B对A的影响进而产生的后果。

 

2.托马斯·库恩模式。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认为,科学研究要遵循一个重要的思维模式,这个思维模式叫范式。范式包括“定义”“概念”“变量”。而范式受制于一个“前提”。也就是说,所有的“定义”“概念”“变量”都是有前提的。而“前提”可能变也可能不变。若“前提”不变,则相应的“定义”“概念”“变量”也就不变。若“前提”改变,则相应的“定义”“概念”“变量”也要改变,即产生了科学革命。我们有六大前提:市场经济、工业革命、现代科学、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和宗教。现在,至少工业革命这个前提已经发生了变化,工业革命转变成为信息经济。这种信息化,改变了市场,也改变了经济活动。原来的经济活动叫做现实的经济活动,而在信息化背景下,经济活动是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虚拟的经济活动比现实的经济活动更加接近事实。物理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在信息化时代发生了改变,而这样的改变更加符合现代经济的现实。这就必然带来经济管理生态的变化,因而会计的方法、理论和实务也要进行彻底的调整。

 

以上所述,主要是让大家在研究会计的时候,能够清楚地了解会计研究的背景,从而选择真正有价值的研究问题,不至于陷入“为研究而研究”的窘境。当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时,要知道这个问题在整个宏观层面所处的地位和重要性,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问题以及这个问题应如何改进才是正确的。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会计研究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一个好的会计理论、会计研究,必须为最大化会计在整个人类文明进步当中的作用作出相应贡献。反之,则不值得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平生,张萌.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7.
[2]艾伦·麦克法兰著.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译.现代世界的诞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3]亨利·福特著.张舟译.超级产品的本质[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4]乔治·阿克洛夫,罗伯特·席勒著.黄志强译.动物精神[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5]雷·库兹韦尔著.盛杨燕译.人工智能的未来[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
[6]巴鲁克·列夫,谷丰著.方军雄译.会计的没落与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7]罗伯特·库尔茨班著.李赛,周彦捷译.人人都是伪君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0.
[8]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9]西田几多郎著.何倩译.善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10]卡尔·波普尔著.舒炜光等译.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
[11]艾伦·麦克法兰著.管可秾译.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家庭、财产权和社会转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 推荐阅读

杨雄胜|现代会计功效的现实背景与观察视角
杨雄胜|现代会计研究的理论起点

张为国|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之二:理论之争(中)
张为国|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之二:理论之争(上)
张为国|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之一:大国博弈马永义|新收入、金融工具及租赁准则下资产负债表的填列规则
马永义|债务重组新准则深度解析
蔡昌|新时代税收筹划方法论:理论逻辑与框架构建
蔡昌 等|平台经济的税收治理难点与治理方略
杨涛, 辛清泉|高校智能财务系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重庆大学智能财务系统上线啦!
林斌 等|“29岁现象”的成因与治理——基于舞弊钻石理论的分析与讨论韩洪灵, 陈汉文 等|正义抑或伪善:资本市场吹哨行为正当性研究——德勤员工举报事件引发的思考
韩洪灵, 陈汉文 等|金融监管变革背景下蚂蚁集团估值逻辑研究
韩洪灵, 陈帅弟, 陈汉文|瑞幸事件与中概股危机
韩洪灵, 刘思义, 鲁威朝, 陈汉文|基于瑞幸事件的做空产业链分析

“90后”著名会计学家贺南轩先生回忆录(八)
“90后”著名会计学家贺南轩先生回忆录(七)
“90后”著名会计学家贺南轩先生回忆录(六)
“90后”著名会计学家贺南轩先生回忆录(五)
“90后”著名会计学家贺南轩先生回忆录(四)
“90后”著名会计学家贺南轩先生回忆录(三)
“90后”著名会计学家贺南轩先生回忆录(二)
“90后”著名会计学家贺南轩先生回忆录(一)张庆龙|智能财务的应用场景分析(系列之十一)
张庆龙|智能财务研究述评(系列之十)
张庆龙|智能财务七大理论问题论(系列之九)
张庆龙|以数字中台驱动财务共享服务数字化转型(系列之八)
张庆龙|财务共享服务数字化转型路径探析(系列之七)
张庆龙|财务共享服务数字化转型的动因与技术影响(系列之六)
张庆龙|数字经济背景下 集团财务组织架构转型趋势分析(系列之五)
张庆龙|财务数字化转型始于共享服务(系列之四)
张庆龙|集团公司会计数据管理的现状分析(系列之三)
张庆龙|论下一代财务的思维特征(系列之二)
张庆龙|下一代财务:数字化与智能化
苑泽明 等|“一带一路”概念股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研究
苑泽明 等|论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的国有企业资产评估
黄世忠 等|游戏驿站现象的解析与启示——基于行为金融的视角
黄世忠|共享经济的业绩计量和会计问题
黄世忠|如实反映抑或失实反映?
黄世忠|创新型企业财务分析的困惑与解惑
黄世忠等|2010 ~ 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分析
黄世忠|新经济时代财务分析的可比性问题研究
黄世忠|会计研究“三维法”
黄世忠 , 李诗|透析医药保健行业费用“一高一低”现象
黄世忠|解码华为的“知本主义”——基于财务分析的视角
黄世忠|新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影响与启示
黄世忠|信息资源的七大定律及其确认与计量
黄世忠|康美药业财务造假延伸问题分析
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历史沿革及其推动因素
高明华 等|贵州茅台捐资事件的企业社会责任视角分析
陈菡 等|拼多多的崛起路径与创新机理
陈爱华|合伙企业法人合伙人的股东变更时存在重复征税问题吗
胡锋, 高明华, 陈爱华|控制权视角的合伙企业与股权架构设计
李诗, 王璟岚|会计信息价值的迷失
刘用铨|新基建领域推行PPP模式探析张为国|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之二:理论之争(上)
张为国|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之一:大国博弈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张敏 等:企业集团业绩考核的智能化转型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应千伟 等:外部监督与国有企业经营效率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潘红波 等: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文献综述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张敏:智能财务十大热点问题论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张金若 等:信息披露视角下的商誉减值会计准则改革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刘启亮 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与思考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杜兴强等:宗教影响与公司行为综述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张敏:企业财务智能化 要素·路径·阶段
刘柏, 卢家锐|互联网平台经济领域垄断的潜在风险及防范
王善平, 孙正欣|互联网金融对减贫的福利效应
王善平, 唐红, 曹露|完善精准产业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会计名家谢德仁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财会月刊》刊发的叶康涛教授文章
《中国社科文摘》转载《财会月刊》郭复初教授文章宋建波, 荆家琪|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垄断问题及反垄断规制
宋建波, 杨东赫|九州通集团内部控制的数字化转型谢志华, 杨龙飞|对资产负债表的再认识——基于资产负债表误读的视角
谢志华等|组织变革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李若山|试论新经济、新业态的审计技术
李若山|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生存窘境分析及对策
王华 等|互联网时代会计人员能力框架分层构建
吴水澎|谈第四次新技术革命环境下会计变革方法
耿建新, 苏聿桢|股份支付准则的实际应用与国际比较
耿建新, 刘宏欣|收入准则的历史沿革与国际比较
耿建新, 马赛|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准则的框架、运营分析与国际比较
耿建新, 钱坤|资产减值准则的历史沿革与国际比较
耿建新, 靳琦琦|企业合并准则的历史沿革与国际比较
耿建新, 靳琦琦|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历史沿革与国际比较
耿建新, 刘尚睿|我国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的综合分析与国际比较
耿建新, 苏聿桢|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准则的历史沿革与国际比较
耿建新, 李志坚|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准则解析与国际比较
耿建新, 马赛|合营安排准则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及国际比较
耿建新, 郭雨晴|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解析与国际比较
耿建新, 徐同|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历史沿革、国际比较与展望
耿建新, 梁程智|生物资产准则的国际比较与未来发展
耿建新, 武永亮|租赁准则的历史沿革与中外比较
耿建新, 赵越|政府补助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贸易争端
耿建新|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的历史沿革与中外比较
耿建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历史沿革与中外比较
耿建新|债务重组准则的历史沿革与中外比较
王清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十大认知误区邓建平 等|金融科技监管对蚂蚁集团的影响分析
邓建平, 牟纹慧|瑞幸事件与新《证券法》的域外管辖权
邓建平|新《证券法》的五大亮点

余应敏|确认大数据资产  助推新经济发展贾康 等|中等收入阶段收入差距有效测度建模研究
贾康, 欧纯智|PPP促进公共投资提效升级的创新机理
贾康|论疫情冲击下的交通基础设施有效投融资
戴德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回顾与展望
倪小雅, 戴德明|综合收益会计规则的逻辑及理论辨析张正平, 宋芳萱|区块链票据业务发展特点的比较与启示
冷琳|新债务重组准则执行中的三个问题汤谷良, 夏怡斐|公司财务管理学内容体系的重构栾甫贵|论会计学的质疑教学法
冯巧根|管理会计的制度优化与工具创新
干胜道|财务宽裕成本:度量与控制谢德仁等|A股公司资本回报支付能力总体分析(1998—2018)
白华, 刘泳文|谈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内容边界
许金叶|序时记账:单式记账法的本质、逻辑与证据
许金叶|商誉会计处理的理论问题研究
王竹泉, 于小悦, 权锡鉴|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创新发展
伍中信|产权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的恰当表述叶康涛|市场发展与会计演进
王永妍, 王化成, 高鹏|强化实务导向 培养卓越会计人才
郑石桥|论突发公共事件审计目标
郑石桥|论突发公共事件审计内容
王巍, 郑石桥论突发公共事件审计主体
郑石桥, 袁博|论突发公共事件审计客体
郑石桥|论突发公共事件审计本质
郑石桥|论突发公共事件审计需求杨世忠, 谭振华|传统自然观对资源核算与环境责任审计的启示
徐玉德, 温泉|国家审计管理体制变迁与未来展望
徐玉德|全球疫情冲击下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徐玉德, 张昉|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陈虎, 郭奕|财务数字基建 赋能企业转型
陈虎|政府机构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探索
郭复初, 郭悦瞻|重大流行性疾病防控中的财务实践与理论发展张新民|偶发原因致企业临时性财务危机:特征与对策谈多娇, 冯鑫|从瑞幸咖啡事件看互联网企业盈利逻辑
谈多娇|论气候变化风险下的碳会计创新崔也光, 周畅|碳排放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杨松令, 刘亭立, 石倩倩|以“现金保障天数”作为疫情期间企业健康预警器吴玉梅, 张卫国, 陈利|“大智移云”下会计人才数商塑造周绍东|论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度王 斌|论管理会计知识与管理会计应用袁广达|资源环境成本管理功能:基于环境会计方法、条件与信息的支持何瑛, 李雯琦|基于管理者行为的掌趣科技商誉减值剖韩洪灵|蚂蚁集团在科创板IPO的多重示范意义
新书推荐|陈汉文、韩洪灵《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
黄世忠|安永在瑞幸咖啡财务舞弊案中是揭弊者还是过失者?
黄世忠|读懂财报“四步法”
李若山|康美药业处罚新进展:造假上市公司的老总该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