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栀子花开”,最早是凭什么出道的?

含笑 物种日历 2020-10-18

依然记得那年,何炅老师一首歌传遍了校园,让栀子花承托了多少风华正茂的少年少女们毕业季的心绪,直至今日,那段熟悉的旋律响起时都能勾起许多人的青涩记忆。

转眼十四年过去了,听着《栀子花开》毕业的少年少女们已经成了叔叔阿姨。而你可能不知道,在宋朝,栀子还有不可描述的含义

被素雅的栀子勾起青春回忆?暴露年龄了。图片:Lazaregagnidze / wiki commons

栀子的栽培史

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是茜草科栀子属的灌木植物,这个属主要分布于热带,属名的“Garden”字眼并不是因为它适合种在花园里,而是用于纪念苏格兰科学家 Alexander Garden;种加词则是来自茉莉花所在的素馨属(Jasminum)。在18世纪,栀子第一次引入到欧洲,人们觉得这孩子和素馨花一样洁白而芬芳,就给它起了这个名字,也有个英文名叫Cape Jasmine

单瓣的栀子品种‘Daisy’。图片:platycryptus / flickr

中国是栀子原产地之一,在华南的山野里,栀子花再平常不过。每年这个时候,只要找座像样的山,你都可以见到散发浓郁清香的栀子花。初夏的华南山丘不像西南高原那般万紫千红,栀子的大白花在一片郁郁葱葱中尤为醒目。

山间的一丛栀子。图片:Alpsdake / wiki commons

如此显眼的花和香气自然不会被人们错过,在南宋时栀子就已经被应用为盆景和插花。多位五代、宋、元画家(如徐熙、钱选等)都画过栀子花,宋徽宗的花鸟图卷中也出现过灰喜鹊站在栀子枝条上的镜头。

五代画家徐熙的写生栀子。图片:catalog.digitalarchives.tw

在今天,相比于山里原始的单瓣栀子,白蟾——这个重瓣的变种被栽培得更为普遍。

今天的重要栽培变种,重瓣的白蟾栀子。图片:Kai Yan, Joseph Wong / flickr

庭院中白蟾有时看起来和重瓣的狗牙花很像,但区分二者并无难度:白蟾栀子作为茜草科的植物,有着很有特点的托叶,这是夹竹桃科的狗牙花所不具有的。

栀子有着长在叶柄内的托叶。图片:Esme / esmelivingcolour.com

不过,栀子最早出道还不是凭着如此可爱的大白花,而是凭它的果实。栀子栀子,重点在“子”

染布、染食物的栀“子”

栀子的浆果椭圆形,成熟时橙黄色,顶端留着5-8条细长的花萼,一直往下延伸,在果实上形成凸起的纵棱

栀子的果实。图片:Alpsdake / wiki commons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写道:“卮[zhī],酒器也,卮子象之,故名,今俗加木作栀”,认为栀子果实像古时的酒杯“卮”,所以叫这个名字。这种说法,说实话比较牵强,卮的形状和栀子果差得有点远;非要和酒器类比的话,我觉得倒过来的[zūn]还适合一些,樽那几条长脚和宿存的花萼倒是有几分神似。

栀子花侧面,注意花萼。图片:Alpsdake / wiki commons

那,栀子果实为什么引人注目呢?因为,它自古就被作为染料

东汉时期的《汉官仪》记有“染园出卮茜,供染御服”,《史记·货殖列传》中也有“千亩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记载。“茜”是可以提供红色染料的茜草,今年2月的物种日历已经讲过;而栀子则可以提供黄色,因此栀子也有“黄栀”的别名。

栀子果实染色的效果。图片:西西弗的石头

栀子的黄色源自果实中的栀子黄色素,也称为藏红花素,不错,如果你看过物种日历所介绍的番红花,会知道这种色素也存在于鸢尾科番红花属的花柱中。

番红花干燥的花柱,和栀子果实一样含有藏红花素。图片:Rainer Zenz / wiki commons

藏红花素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类胡萝卜素,只需把栀子果实弄碎后水煮,就能获得橙黄色的染液。加入明矾或碳酸钠等媒染剂后,再把布料或者纸张放进去浸泡,就可以将后者染出鲜亮的黄色了。你可以从中药店买到栀子果实,有兴趣的话很容易就可以DIY这个过程。

栀子的干燥果实,可以买些试试自己染布呀。图片:Maangchi

除了给衣物染色,栀子黄还可用于食用色素。广东潮汕地区有一类用糯米制成的、在端午节食用的小食,叫栀粽或栀粿,制作中需要加入栀子染液和食用碱,把糯米染成黄色(其实只加碱水也是可以把糯米煮成黄色的)。

栀粽,切成薄片后蘸砂糖食用。图片:小五厨房

诗中写栀子,未必纯洁

宋朝的时候,人们模仿栀子果的形状和颜色制作了一种栀子灯,摆放在酒店门口,在《清明上河图》中就可以找到许多个。南宋诗人董嗣杲描写道:“风霜成实秋原晚,付与华灯作样传”,同时期的《梦粱录·酒肆》也详细描写了酒店门前摆放栀子灯的场景,可见在当时是十分流行的。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上红圈所示就是栀子灯。

让我们把画面再放大一些。是不是很像栀子果实的形状?

略为尴尬的是,红色的栀子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现代词汇的“红灯区”,而且在当时也确实有这方面的用意。不过据记载,只有当酒店门口的栀子灯常年盖着箬盖,才有那种大家都懂的含义,南宋的《都城纪胜》记道:“庵酒店,谓有娼妓在内,可以就欢,而於酒阁内暗藏卧床也。门首红栀子灯上,不以晴雨,必用箬盖之,以为记认。其他大酒店,娼妓只伴坐而已”。

南宋人林泳还写道“要觅当年杜书记,栀灯数朵竹西楼”,暗示杜牧经常出没风月场所。不过,这诗不够考究,毕竟,唐朝时还没有出现如此意义的栀子灯呀。

栀子:“我们明明很单纯。”图片:omcseeds.com

如今栀子已经不会有这种含义,它和中国文化的渊源还在继续走下去。清幽的花香,寄托着人们淡淡的青春和纯纯的爱。青春也许一去不回,栀子花,还将年年守时地盛开在南方的每一座山上。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4年的第155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含笑。

爱花的你,不能错过↓



物种日历

微信号:GuokrPac

当岁月凝结成文明

当我遇见你

有话想说?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来留言吧

日历娘今日头像

茜草科 丁茜


本文来自果壳网,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