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不按照我的标准做头脑风暴,你至少要多重写5次主文书
因此,一次理想的头脑风暴是一次拷问和苦行,除了回看的极大勇气和诚恳,也需要处理信息、付诸文字的极大耐心和精力。
在开始做任何事之前,明白所做是为何会让动作事半功倍。
头脑风暴的作用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
你已经走了这么远了,于是获得信心以更多力量走下去
哪些事是重要的,哪些当初觉得重要如今无关紧要。于是对一切都不必太过紧张。于是在往后的日子里要抓紧真正重要的事。
什么东西让你真的双眼发光,于是在未来就去探索去追求。
我在陪学员头脑风暴的时候,最常听到的话就是:“其实我很弱的,没有做过什么厉害的事情,我不知道有什么事情可以写PS。”
我一般会告诉大家:“小朋友,你才十八岁,谁十八岁做了什么厉害的事情呢?”
除了少数经历特殊的同学,我们大多都按部就班地读书,家庭不是大富大贵,但也衣食无忧,做了一些小活动,考了许多试。但是,招生官也并不指望读到“十六岁的我被蜘蛛叮咬,从此过上了拯救世界的生活。”他们也知道,他们要读的大多是一群十七八岁的孩子们尚未绽放的生命里闪闪发光的小事,想要看的,也不过是真实的你有多少潜力,对世界又有多少爱和热情。
A: 我创建了这个社团,是关于a的,我参加了这个比赛,是关于b的。兔:你在社团里做什么呢?A:嗯,就是组织大家一起……(沉默)兔:你花了多少时间呀?A: 其实学校不太支持,资金没有拿到,所以就开学的时候开了几次会,后来就不了了之了。我们学校不太支持搞这些课外活动的。兔:那比赛b呢,这个课题是你自己想的吗?A: 其实是教授的课题,我们几个帮她做几次试验,收集了一些数据。兔:你想过这个机器做出来,可以有哪些应用吗?A:我们其实……(沉默)兔:你平时周末做什么呀?A:就是玩啦……没什么很厉害的事情。兔:玩什么呢?A:(不好意思地沉默了半天)做饭。兔:花很多时间吗?A:嗯嗯会经常去各种餐厅吃然后回家自己做实验,试图复原他们的味道啦,然后试出来之后会自己有点创新。有时候带着朋友一起,然后我们几个有写一个小公众号啦(不好意思的语气),不是很大的,就是我们去不同餐馆吃的体验。有时候还会遇到有趣的老板,会聊很久做饭啊开餐馆啊。我在家家里菜都是我做。兔:那你从小就喜欢这个吗?A:是的从小我爸带我出去我看到烤红薯就好激动的,觉得那个炉子怎么这么神奇。回家之后我爸会和我一起找器材尝试自己烤,还找菜谱参考但是做菜谱上没有的搭配……我有一次学校活动给几十个人做了饭,也经常做甜点给朋友。(连着讲了五分钟)
朋友们,如果是上面这种情况的话,比起为了刷履历而获得的“社团创始人”或是“科技竞赛一等奖”的光环,更适合写PS的是你对做饭真诚的热爱,对于烹饪的匠心,从小开始就未停止过的蓬勃好奇心,和对于食物能联结人和人的理解啊。
因为说到底,PS是关于“你”的。
你加入了一个组织A,这个组织很牛逼,是用来拯救地球的,有一万个人,但是你是去帮他们打杂的,连组织大概怎么运作都不知道,这就不如你自己创立了组织B,拉了四个人,你领导大家做了一个学校的垃圾分类,你做了研究,了解学校有啥垃圾,一般牛逼的学校怎么分类,你们现在是怎么分类的,然后你们应该怎么办,然后你带领四个小伙伴说服了学校权力机关的大boss,筹集了xxxx块钱,制作了3分钟小视频在学校播放说服懒惰的同学们,最终实施了你的新方法。
你在活动上花了多少时间,动过多少心思,有多少热情,都在语气中不能更明显,也即将在书写中不能更明显。唯有时间、心思、热情能点燃你眼里的光,继而让阅读者看到“你”,而被打动。
有时候,聊到一半,小朋友会忽然开始进入焦虑:“我好像讲了好多琐事儿,都没什么意义……这种也写不进PS的吧?”
不要有这种焦虑,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回忆不讲我们平时的逻辑,但它自有自己的逻辑。做判断的时候有,去糟粕取精华的时候有,但头脑风暴不是这时候。
我想起我在大学上设计课,头脑风暴的时候老师会站在白板前,让我们想到什么说什么,她会把所有东西都写下来。“不要紧的,多疯狂都不要紧。曾经有人给出的方案是在一整个房间安装许多钢管,上面又插满刀子——似乎是一个披萨饼切割机的课题?我们不用现在做判断,要保持脑子在积极转动的状态不停。”
一方面,不必为了避免琐碎而打断记忆的河流;另一方面,谁也不知道沙子里哪里藏着金子。 经常地,在PS成文后,你发现有一些地方可以填充一些小细节让你的形象更生动,而那些细节未必在回忆的时候就显得重大。
我特别喜欢听学员讲童年趣事,虽然那些太久远,几乎必然不适合做PS的主体,但那些经过时间淘洗还历历在目的,多是刻下了一些痕迹的。儿时一次语惊四座,或许就可以辅证你今天乐观幽默;儿时到处瞎跑玩闹,或许就可以辅证你今天仍然满心好奇。我自己的PS里有一处,说我儿时长大的小镇水电并不稳定,但儿童的我尚不知以物喜以己悲,在断电时会大笑,就像断电是我倒腾出的小把戏一样;强行卖了个萌。
回忆在脑海中,应该是电影片段一样的场景。这样, 以文字记录的时候,形式会是描写,而非叙述,充满着例子和细节。
兔:宝宝你给我讲讲养蜜蜂。B:就……养呀。兔:怎么养呢?B:看看蜂巢哪里坏了就挖掉。没坏就放回去。兔:是你自己吗,还是有人教的?B:有一个当地人教。兔:你会他们语言吗?还是他会英语?B:我会一点点,但是基本靠比动作啦。兔:比方说什么动作呢?B:比如他要说让蜜蜂“镇定”下来的时候,他就会手往下压,我就知道那个词什么意思了。后来比着比着我就会了一些基本的词。兔:你们穿什么呢?B:很厚的衣服,防蛰的,刚开始要穿好久……兔:害怕吗,对蜜蜂?B:第一次有点怕,但是他鼓励我凑近看,就觉得小翅膀超萌的,像那种动画片里小精灵一样。要把框子拎起来才能看到密封,那个框子超级重的,第一次差点没拎起来。
所以呀,本来是一个很生动的场景,要是“就……养呀”带过去,我们就错过一篇可爱的小PS了。所以千万不要让任何有趣的场景流于叙述,而要还原出画面感,方法就是追问细节和例子。
以下是一些“叙述”和相对的追问:
真正的、真诚的故事,比起敷衍的,比起编造的,多出的就是这些有生命力的细节。
学员们经常想到要头脑风暴就头疼:“虽然才十八岁,但是发生过的事情已经积攒了不少,也不知道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我从哪里开始想啊……想到有这么多事儿,我就焦虑,无从下手。”
在和学员约谈之前,我通常会发一张表格,让他们先整理一下思路。
表格中,每一个活动都分为起因、经过、结果,之后又有细分……至于表格嘛……嘿嘿嘿……
通常和学员刚认识的时候,我会和他们聊聊童年。你家乡在哪里,海边吗?在筒子楼吗?平时和小伙伴玩耍吗?玩什么?和附近邻居认识吗,相处模式是什么样子的?我知道有的地方,邻居会端着碗,到他人门口一起吃饭聊天。你长大后还会回去吗?和小伙伴还联系吗?
这些细节在PS使用到的几率高到难以置信。况且,因为念及童年和家乡,脑中原本蜷缩在此时此地的惯性忽然被打破,会天马行空想起许多故事。
你家气氛很民主吗?爹妈和你的相处模式是什么样子的?他们之间呢?他们和你在一起的时间多吗?是否有兄弟姐妹?你们如何相处?周末的一天是什么样子的?你们会一起聊天吗,聊什么方面?
听幸福美满的故事的时候,我总是很开心;但有时候,学员说到一半有开始哭的,我也会跟着难过,但又很为他们骄傲,因为面对和倾诉是很勇敢的。
为人父母的,并不都擅长,甚至许多不及格。希望在回忆和叙述中,大家可以怀着理智和坚强,分辨出那好的不好的,把自己的人格从或许存在着的胁迫、压抑、绑架中分离出来。
学校气氛如何,老师和大家熟悉嘛?社团氛围如何?有没有你特别想聊聊的老师,就是你平时拿来当话题的那种。
举例:我一直很感激我高中的艺术老师。我高中是一所高考大校,且重理轻文。艺术课是音乐与美术选一,到高二甚至成为了彻底的选修课,还常常被其他学校安排,诸如考试霸占。F老师是一个很傲气的人,很多人讨厌他,觉得他凶且傲慢。他上课从不坐直,而是躺在沙发上。是他给我介绍了新古典主义,他告诉我拿破仑加冕有两幅,要我去巴黎时候注意看卢浮宫那一幅上面士兵靴子上的金线——“凡尔赛那一幅,潦草多了。”在乏味的刷题的生活里,在一切追求“效率”和“有用”的时代,他幻灯片上那些画面让我感受到在生活的琐碎之上有永恒的美。我一直觉得比起那些IMO金牌教练,他才是我校最有价值的老师。
仔细回忆,是很辛苦的。
有一个学员拿去头脑风暴表格之后, 交回给我的时候几乎有四万字,但这四万字她勤恳地填了一个月,中间许多次感到疲惫甚至“无话可说了”。
但是这些辛苦都在写PS的时候成倍地回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一次彻底的头脑风暴,就是建造了一个完整的军备库。那个写了四万字表格的小朋友,回忆从童年到这个月,洋洋洒洒,我看着表格就感到“至少是三篇PS的材料”。
那么,祝大家都拥有回看、审视的勇气,在头脑风暴之后获得漂亮的PS和更有动力的人生 :3
主页菌:看完还是对Brainstorm苦无头绪?不妨来咨询我们的服务,说不定还能让王逸然导师手把手带你Brainstorming呢~
啥?还没读过瘾?
(点击相应题目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