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指南 | 军转干部到地方怎么做才能受欢迎?

2018-03-02 新路海 中国退役军人

安置单位欢迎不欢迎转业干部?有人说,地方非常欢迎转业干部,让转业干部唱主角,挑大梁。也有人说,地方对军转干部不欢迎,把转业干部当包袱,边缘化。不同的说法,引起一部分转业干部比较在意欢迎与不欢迎这个问题。


能力强,地方普遍认可


先讲一个60多年前的往事。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人民解放军成建制地转业到地方各条战线,参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952年8月,19军57师近8000名人民子弟兵脱下军装穿上工装,奔赴地处荒漠戈壁的石油战线。无论师长政委,还是各级干部战士,发扬战争年代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无坚不摧的精神,从头学起,战胜了各种困难,为我国石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深受地方干部职工欢迎和爱戴。


1960年,国家实施大庆石油会战,石油部首先想到了解放军。部党组专门向中央军委提出给大庆安排3万名军队转业官兵的请求。经毛主席、中央军委批准,这批转业官兵立即开赴大庆地区参加油田会战。这支不穿军装的解放军,与大庆人一起战天斗地,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创造了著名的“大庆精神”。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类似这样欢迎转业官兵的例子举不胜举。“热情欢迎”一直是国家和各级政府安置军队转业干部的原则之一。


笔者从多年的军转安置工作实践中感到,地方安置单位对军队转业干部是欢迎的。转业干部经过多年军旅生涯的锤炼,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较强的工作能力,普遍认为,军转干部一上来就能顶上用,军地转换比较快。


不逃避,做出好样子


那么有没有个别部门在个别时期不欢迎转业干部的情况呢?有!但没有无缘无故的不欢迎。你刚到这个单位,人家都不了解你,怎么谈得上不欢迎呢,这又是什么原因?


我们把视野放大一点。《亮剑》这部火了许多年的电视剧,大家可能都看过。剧中的李云龙有血性,能打仗,既是打鬼子、打蒋匪的英雄,也是爱士兵爱部下的兄长,其展示的亮剑精神受到各界尊崇。但李云龙的弱点也是有目共睹,如个性强,有单纯军事观点,不善于与政委合作等,因此电视剧一开头就交代了这个情节。李云龙未执行作战命令,尽管打了胜仗,仍被降职到被服厂当厂长。后来因为战事紧急,又让他担任独立团团长,在旅长宣布他任职时,他倒给旅长提出个要求,不要给独立团派政委。旅长当然不能答应这个无理条件。当独立团新任政委赵刚报到时,其场面出乎他的意料,正在炕上喝酒的李云龙不但不起身、不握手,还提出军政分开,各干各的,不让政委管打仗的事。面对下马威,赵刚没有退缩,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在以后的战斗和生活中,赵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凭着过硬的军政素质,让李云龙折服,两个人成为生死兄弟。解放战争时,李云龙的师划归华野,他又向上级提了一个要求,就是派赵刚来当师政委。这次赵刚报到时,李云龙高兴得不得了,对赵刚说:“今后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这个故事典型地反映了李云龙对赵刚从不欢迎到欢迎,又到依赖、离不开的过程。


我们再分析一下刚才讲的往事。大庆石油会战为什么首先想到转业官兵?就是因为先期转业到石油战线的57师官兵树立了好样子,深受石油战线干部职工的爱戴,欢迎转业官兵,依靠转业官兵成为石油人的共识。《亮剑》的故事中,李云龙之前并不认识赵刚,他为什么对新来的政委采取不欢迎的态度?这里固然有他自己的问题,但也有前任政委与李云龙不合拍的原因,李云龙不欢迎的不是赵刚,而是原来不合拍类型的搭档。


所谓不欢迎一定是有原因的。转业干部刚到新单位,如果万一碰上了这种不欢迎的情况,只有一种解释,就是前面的转业干部没做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叫前面的人感冒,后面的人吃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按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躺着中枪”。对此,逃避是不现实的,改变是可以做到的。这时候我们要学学赵刚。


受欢迎,要一时更要长久


一次我到军转干部培训班与转业干部交流时,有人对我说,我们参军时,敲锣打鼓欢送,可转业回来时无声无息。


我说,这个问题要两方面看。第一,无声无息不准确,每年从中央到地方层层都要部署军转安置工作,军地有专门的机构从事这项工作,安置中增加编制、预留岗位、安排职务、阳光安置、追究责任等,又涉及众多的安置单位。这些不可谓动静不大。


第二,我也赞成安置单位能敲锣打鼓地欢迎转业干部。但我们注重的不应该是敲锣打鼓的场面,更要注重敲锣打鼓以后怎么办。要让单位欢迎你,既要靠单位的培养,更要靠自己的实干。我的观点得到了这位转业干部的认可。


1937年11月29日,在延安有一场重大的欢迎活动,就是欢迎王明回国。王明当时是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共产国际书记处候补书记,回国前还见过斯大林。毛主席当天冒着大雪在延安机场迎接王明,随后延安又召开隆重的欢迎大会。欢迎的规格够高、够隆重的了。可后来的情况大家都知道,在抗战统一战线问题上王明不仅犯了“右倾错误”,而且不认错检讨,最终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死在苏联。


对欢迎和不欢迎这件事要辩证地看,发展地看,长久地看,不要把欢迎和不欢迎看成一成不变的东西。石油战线转业官兵的例子说明,有的人一直受到欢迎。赵刚的例子说明有的人从不欢迎到欢迎。王明的例子说明,有的人从欢迎到不欢迎。


这三种情况具有普遍性,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决定欢迎不欢迎的主体是自己,你在单位的一言一行都在为自己是不是受欢迎加分或减分。我们要有欢迎的主体是自己的认识,要树立欢迎的主体是自己的信心,以自己的行动成为单位和大家欢迎、依靠,甚至离不开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即使新单位欢迎你,也是一时的。要想长久地受欢迎,就要像赵刚那样,像石油战线的转业官兵那样。我们要有这个信心。


安置单位欢迎我们,既是对先期转业干部的认可,更是对我们今后挑起工作大梁的期待。即使是安置单位非常欢迎我们,我们也不能沾沾自喜。更应该想到的是责任、担子,怎样通过自身的形象、言行,把安置单位对转业干部的欢迎永远传承下去。要做长久受欢迎的人,而不是做一时受欢迎的人。


所以说,不欢迎转业干部,或把转业干部当包袱的说法,从理论上不成立。没有笼统的不欢迎和当包袱的。如果转业干部对欢迎和不欢迎这个事敏感,说明我们的内心有个结,已把自己当作应该受到欢迎的人。担心别人不欢迎,产生失落感,是我们内心还不够强大的表现。这个需要自我心理调适。即使你前面的转业干部没有创造好的条件,你也要通过你的努力改变这个单位对转业干部的看法。这个过程既要靠智商,也要靠情商。


(本刊原创,转载请注明!)


指南 | 自主择业会不会成为“边缘人”?

指南 | 转业也要转变“官念”,进不了地方好岗位,不如自主择业

要转业了,你是不是既想稳定,又羡慕自由?

军转干部如何适应地方:做“新人”也做“老人”,先站住再站高

计划分配和自主择业,到底怎么选?这几条建议请收好

看看你转业能去哪里安置?安置地去向有何规定,含“撤并降改移”部队干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