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文章】刘川|五言绝句粥饭读(三十八)
五言绝句粥饭读
刘川
导言:
因近期开始学写五言绝句,故茶余饭后,信手随缘读明清及更早的诗人作品,多涉猎五绝,随记几笔读后感受,且多有演绎发挥,呈与大家,闲读可也,不是赏析与学术研究。请批评指正,候教处:1203068559@qq.com。
——粥饭
壬午上巳枯坐无聊点灯作画
翁同龢(清)
乔木荫丛篁,幽兰亦吐芳。
虽然无法度,毕竟胜茶坊。
【读后感】
作者曾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此是他五十多岁、位极人臣时的作品,而篇中却颇有牢骚:乔木荫丛篁。写作的具体背景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晚清官场派系互斗、互相掣肘中,作者深感无聊,努力洁身自好。上巳节旧俗是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后演变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如此春色明媚聚会游玩的日子,作者居然不去呼朋唤友、拉帮结派,反而“枯坐无聊”、点灯画兰,其所爱所恨,明晰可见。不管后世如何评论这位清代大吏,仅凭他把官僚场子比喻成闹哄哄的“茶坊”,我就愿意为之竖一大指——真性情由此出也。压抑着真性情,太多的古诗人掩盖真我,端着中庸雅正的道德面具,甘愿作温良驯顺的“苦逼”,其实很累。若能把写作视为寻找真我之旅,则诗通人气、继而贯天地便不难也。
春霁
蔡紫琼(清)
雨过苔滋碧,烟销日放红。
开门看庐岳,推出乱云中。
【读后感】
春雨停时的晴明胜景。与唐诗比,清诗的文言化程度较低,除了若干作者因美学取向而刻意做出来的学问诗、学者诗外,其实大多数诗都已运用浅近文言,持续释放出来的态度是,诗人们拒绝复古、师法自然、对书斋外家国天下和现实生活的关注。也就是说,清诗更加自觉地接“地气”。从这首诗看,语言近乎口语。开篇入手小,谈不上什么格局,不外乎生活实际情况描摹,天晴日出,而接下来的开门看山,也未必有多大特殊的设计。只是写庐山被“推出乱云中”,才把诗拔高起来,有了拟人格。诗,如何回到生活里?不是简单摹写实事实景,而是要得到那种生活的活力和气度。此诗中的“推出”堪称大动作和大气度,不是一般的修辞或诗家用得烂熟的桥段。这里的内涵也好、手段也好,它都是活生生从生活里拿来的。
雨过
王敬亭(清)
阴云初过雨,一半夕阳开。
闲立豆棚下,蜻蜓去复来。
【读后感】
小景未必无佳篇,就看如何经营与运筹。此诗不单写景,还摹写雨后一刻的闲逸。结句在“蜻蜓去复来”上,衬显人之情状,他视线由远处山川、夕阳上收回,落于几只来来去去的蜻蜓上,真是有闲趣。诗中有我,但不一定要是多大的豪情壮志,而是某一刻的真实感受或真实状态,如此的诗意,便不觉虚伪,他人读来,如临其境,同感生故。回头看此诗,那真而不伪的“闲立”,恰是人生自我感受饱满的一刻,是真我无疑。
舟行
石文成(清)
击汰过解洲,人在烟中语。
中流一舟来,空漾数声橹。
【读后感】
击汰,拍击水波,此处单指划船。烟中有人语,并不见人;大江中流也不见船,只遥遥漾出三两声橹。一派水雾空濛中,事物变形隐遁,需要心境专注,才能辨识。写这样的诗,感官要模糊、互用,语就是人,橹声就是船。需要六根互通(又叫通感),惟有通感,才是人类最神奇的体验,诗意来自那最初的朦胧感受。片刻之后,世界混沌的状态突然澄明,对事物的辨认(指认)得以完成,听了橹声,耳朵“看见”:“中流一舟来”。诗便由此完成,包裹着那一刻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诗意,等读者来细细体认。
闲居
高适(唐)
柳色惊心事,春风厌索居。
方知一杯酒,犹胜百家书。
【读后感】
绿柳春风,惊起心事。男儿之心事,无外乎功业,此时春光大好,反而无所事事,独自在家休闲,确是讨厌之事。人生无望时,惟有凭借一杯老酒,才能解忧。失意人得到一杯酒,当然比得到诸子百家、古圣先贤的书还有用。说是闲居,心却很忙。说是喝酒,却是浇块垒。诗言志,本意是说,不高兴,你就喊几嗓子,喜怒哀乐,你都别装,别掩饰着,要言以寄之。此诗写失落,是负能量,也无妨,是人之常情,是人之真实状态。设想诸葛孔明,不被三顾,也当于隆中作此类诗。
参见:
【诗话文章】刘川|五言绝句粥饭读(二)
关注微信公众号:诗评万象
微信号:spwx6868
欢迎各位诗友踊跃投稿,投稿邮箱:gaihs@139.com。
【新朋友】请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诗评万象”关注,并点击查看历史消息。
【老朋友】请点击右上方分享到朋友圈。
↓↓公益学堂听课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