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再羡慕别人家的剧院,因为我们有了它 | 庆祝改革开放40年

Music Weekly 音乐周报 2019-08-31



文 | 陈茴茴



悉尼歌剧院、莫斯科大剧院、斯卡拉歌剧院、巴黎歌剧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那些著名歌剧院因频繁上演一流音乐会、歌剧,都曾令国人羡慕。


直到2007年12月22日,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骄傲。


中国,北京,人民大会堂西侧,“水上明珠”国家大剧院那一天正式开幕运营。作为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它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成长是新时代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经过近11年经营,国家大剧院不仅是首都地标性文化建筑,更成为世界东方的古典音乐新大陆、重要文化艺术阵地。



坐标点:北京



天安门旁的“水上明珠”



2006年,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听交响乐的北京观众大约只有5000人。“坐不满”是北京当时很多剧院的常态,临开场赠票更是一些剧院的无奈之举。然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国外优秀团队、优秀演出陆续引入北京,即便已有北京音乐厅、中山公园音乐堂、世纪剧院等剧场,依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场次需求。“国家大剧院将有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小剧场四个剧场,能坐满吗?”


国家大剧院就是在这样矛盾的市场环境和质疑声中紧锣密鼓地建设着。


每天开门就“欠”50万元,一年1.8亿元刚性开支。如何运转、如何为老百姓提供文化服务,成为摆在剧院面前最紧迫的问题。经过调研分析,时任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认为:“大剧院不能沦为租场赚钱的演出场子。”最终,大剧院形成独特的“国家大剧院模式”——以节目演出、剧目制作、艺术普及为核心业务,以传播交流、市场营销、品牌塑造为重要手段,以专业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和高技术保障为强力支撑。国家大剧院超越了简单的剧院形态,成为集演出经营、剧目制作、艺术普及教育、艺术交流、殿堂经营和创意产品开发于一身的多元化、多功能的国家表演艺术中心。


在确定了以歌剧作为突破口后,半年时间里大剧院即做出了一年的曲目安排。


捷杰耶夫在国家大剧院


俄罗斯指挥大师瓦莱里·捷杰耶夫是第一个到访国家大剧院的世界一流指挥家。他在中国有一个可爱的名字——“姐夫”,这一中文谐音式的称呼,一出口就将大师拉入了亲人的行列。2007年12月22日,“水上明珠”落成开幕,为亲自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捷杰耶夫权衡再三,不惜承担高额经济损失,解除了和纽约大都会剧院的演出合同,携俄系歌剧最经典的《伊戈尔王》为大剧院揭幕,也开启了其与国家大剧院十余年的缘分。在捷杰耶夫心中,国家大剧院代表着某种神奇力量:“大剧院正在向世界展现一种‘中国现象’——虽然没有任何坚实的歌剧传统,却可以一跃跻身于世界歌剧领先的位置。”



横坐标:东望





古典音乐的新大陆


小泽征尔


2007年12月25日夜,法国巴黎著名的巴士底歌剧院,刚刚指挥完7场瓦格纳歌剧的小泽征尔,顾不上一身的疲惫,急匆匆拖起行李,从歌剧院后门直奔机场。他是要赶在钟声敲响前回家和亲人团聚吗?


不,他来到了中国,要在这里给中国观众带来一场辞旧迎新的高水平音乐会。这次的中国之行,小泽征尔没敢告诉夫人,害怕夫人为他的健康担心。为了国家大剧院,为了中国观众,这次,他是偷偷跑来的!


放弃了圣诞庆祝活动,小泽征尔从12月26日开始参与整整一周的排练,并于31日晚激情执棒,成功奏响国家大剧院开幕运营后的第一场新年音乐会,为中国观众奉上一份浓情厚谊的“新年大礼”。


从2007年至2018年,众多世界一流音乐家和乐团将演出足迹留在了北京。据不完全统计,近百位世界一流指挥家、演奏家数次甚至十数次到访国家大剧院,30多万次艺术家和800多家中外艺术团体见证着大剧院的崛起。“我在八十高龄第一次来到中国,来到国家大剧院。没想到,却在这里发现了古典音乐的‘新大陆’!这里有那么多的年轻观众,他们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慰藉与力量。我发现自己并不孤单,我的继承者们也不会孤单。”指挥大师伯纳德·海丁克2009年2月携芝加哥交响乐团在大剧院演出时如是说。德国指挥家西蒙·拉特2011年率柏林爱乐乐团登台大剧院感叹道:“国家大剧院正在用音乐连通中国与世界。”


除了越来越多的世界一流音乐家和艺术团体到访大剧院,曾常驻美国和欧洲舞台的华人歌唱家也纷纷回国。  


孙秀苇在大剧院后台化妆。


作为一名活跃在国外歌剧舞台多年的职业歌唱家,孙秀苇曾在世界各大歌剧院演出。但她很少回国演出,因为太难了,“大家辛苦排半天,来听的观众很少,演出只能是发动亲戚朋友来捧场。”2008年,国家大剧院自制第一部歌剧《图兰朵》,孙秀苇受邀参演公主图兰朵。当时排练在上海歌剧院进行,排练工作由国家大剧院的几个年轻工作人员张罗,而舞台监督、乐队、合唱队都只能从外面“借”。没想到这部歌剧一炮而红。自那之后,孙秀苇看着大剧院建立乐队、合唱队、演员队,一步一步壮大。近七八年她更是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国内,一方面在中国音乐学院担任硕士生导师,另一方面她先后参演国家大剧院6部自制或原创歌剧。孙秀苇这几年已习惯了在大剧院唱歌剧,“每次就像回家一样,在哪儿唱,都没有在大剧院唱觉得幸福、过瘾和满足。”



纵坐标:滴灌



观众质与量的蜕变


周末音乐会中,观众一起学唱《黄河大合唱》。


在国家大剧院的引领下,与名团名家相交的专业素质观众群日益扩大。“现在,国家大剧院的观众呈几何式增长,是所有人都想象不到的。”《北京晨报》首席记者李澄是一位资深乐迷,小提琴演奏家穆特第一次到国家大剧院演出的音乐会他如约“打卡”,音乐会后他听到一位外地年长观众和闺女聊天:“谁是‘模特’(穆特)?”“站着拉琴的就是。”“那她为啥不唱首歌?”这段令人捧腹的对话被他作为一个细节写进了当时的稿子里。


国家大剧院这个庞然大物一开始出现在天安门附近时,旅行社争先恐后地将它安排为故宫、人民大会堂之后的一大“景点”,使得大量“看房客”涌入大剧院——他们进来只为看一眼剧院长什么样子,看演出时禁不住大声喧哗;“到点儿就走”,根本不管演出是否正在进行。为了解决这个乱象,国家大剧院增加了对工作人员尤其是领位员的培训,同时加大对观众的音乐普及工作,“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等艺术普及项目应运而生。“国家大剧院应该是第一个有周末音乐会并将其常态化的。”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说。现在大剧院演出,音乐会乐章中间已很少有人乱鼓掌,音乐会、歌剧谢幕时也常响起“bravo”这样专业的叫好,观众的数量和素质都大幅提升。


五月音乐节在高铁上的公益演出。(牛小北/摄)


2015年,国家大剧院开始“走出去”的百场公益演出,以每年120场的场次,深入到北京的社区、医院、部队、地铁、福利院、郊区等地方。有一次,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到北京密云蔡家洼村玫瑰生态园演出,6月中旬天气特别炎热,演出结束,指挥孟幻全身如同水里捞出来一样。但大家觉得这种演出特别接地气,“是用双手将一颗真心、将艺术托给老百姓的感觉”。国家大剧院“走出去”演出将舞台延伸到了更远的地方……


华灯初上,路过长安街的行人都会不经意地望一眼国家大剧院,椭圆形透明玻璃幕墙里不时有人影走过。在家门口看一场世界级演出,如今,已不再是中国人的一个梦。


 

观 潮


古典音乐发展:国家大剧院功勋卓著


文 | 伦兵


回首2007年岁末国家大剧院投入运营的时刻,至今已过去近11载。虽然与全世界任何表演艺术中心的历史都无法相提并论,但国家大剧院却毫无疑问地已成功跻身于全世界最知名的高雅艺术殿堂行列。每次怀着期待或陶醉行走于水下长廊时,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刚刚改革开放,中国古典音乐经过十年禁锢,能在舞台上演出的乐团和作品少之又少。80年代中期,古典音乐恢复了演出,柏林爱乐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匹茨堡交响乐团相继到访北京,让中国观众开了眼界。1996年“中国交响乐年”的举办和1998年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创立,给北京古典音乐演出市场带来了活力。尽管这些活动也有国外一流交响乐团的加盟,但每年都是阶段性的;中国自己的交响乐团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虽然找到了职业化的办团方向和模式,但也毕竟刚刚起步。


2007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在万众瞩目下开幕运营。经过近11年发展,这里成为全国最为常态的古典音乐演出平台,世界一流音乐家、一流交响乐团几乎无一不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过。音乐爱好者想听世界一流的古典音乐演出,根本不用走出国门。


两年一届的中国大剧院“中国交响乐之春”系列演出,已把中国几乎所有的交响乐团都请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而大剧院也成立了自己的管弦乐团,演出中国音乐家作品,叶小纲、陈其钢、郭文景、谭盾、于京君、赵季平……许多作曲家的作品都从这里走向世界。


应该说,国家大剧院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交响乐委约创作的意义并不仅在于它作为委约主体的实力和眼光,还在于它作为中国首屈一指、无可替代的高雅艺术殿堂,作为委约新作展示平台方面的独到优势。创作和演奏,永远是每一个健康的、有生命力的时代音乐创造活动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只有新作品源源不断地产生,才能为音乐带来新鲜血液,才能使经典作品的演奏不致沦为博物馆式的展示,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国家的音乐普及活动在很长时间内由于零散而形不成阵势和气候,所起的作用受到限制。国家大剧院自开幕运营以来所举行的普及活动,不管是普及性演出还是各类讲座,都保证了数量的充裕和连续性,使广大的受众群获益匪浅。艺术普及也为古典音乐培养了一批固定观众,使观众群在不断壮大。国家大剧院已成为我国最好的古典音乐平台,为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 THE END -



推荐阅读



18岁、酷似肖邦、摘得空缺15年的冠军……2000年他让世界震惊 | 庆祝改革开放40年


76名乐手考试30人落选,22年前中央乐团那次改革经历了什么 |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他让大半个中国的孩子在琴凳上做起了钢琴梦 | 庆祝改革开放40年


1987年,我们的电视连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 | 庆祝改革开放40年


32年前,他是第一位登上人民大会堂演唱的外国人 | 庆祝改革开放40年


小渔村里成立的交响乐团,如今跻身国内乐团第一方阵 | 庆祝改革开放40年

“文革”后胡坤在国际知名小提琴比赛获奖惊了世界 | 庆祝改革开放40年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纪录片中的音乐神童都成“家”了 | 庆祝改革开放40年


1979年小泽征尔携波士顿交响乐团来华,发生了什么 | 庆祝改革开放40年


演唱方法,是工具不是束缚


歌词里的“的”:是de还是di ?






Q:想订阅《音乐周报》?

A:请直接发送“订阅报纸”到后台。


Q:想投稿?

A:发这里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A:请进入“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拉菜单“广告合作”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