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黑白键上的中国,竟是如此动人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Music Weekly 音乐周报 2022-04-23



文 | 蒲芳



近几年,随着对中国钢琴创作百年(1915-2015)的回顾,全国各地艺术院校、地方钢琴学会纷纷组织音乐家举办各式各样的中国钢琴音乐活动,利用音乐会、讲座、大师班、创作比赛加强对于中国钢琴作品的宣传、推广,如今年5月在星海音乐学院又成立了“中国钢琴音乐研究中心”,有计划、持续性地进行中国钢琴音乐产学研一条龙深入挖掘。站在中国钢琴创作百年来观察,无论是时间因素,还是数量质量,共和国70年无疑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通过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三个发展阶段的历史梳理,希冀展示其艺术成就。



开创新风期

积极探索 服务大众




1934年贺绿汀《牧童短笛》等一批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创作出现,带动了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发展。但由于社会动荡,很难扩展其影响力。共和国时代的到来,国家大力支持并发展人民音乐事业,因此在内容及形式上要体现时代风尚和大众意识,特别强调创作上要有民族风格体现。无论是音乐教育还是艺术表演都在不断地强调和加强民族音乐的渗透,以期创作出更多层面及广大听众都需要、适合的钢琴音乐。


当时国家大力发展专业音乐,钢琴自然成为所有专业音乐教育首选的科目,而各层次的钢琴教材,尤其是具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教材极为匮乏。丁善德1950年至1960年间创作的《第一、第二新疆舞曲》(1950、1955)、《快乐的节日》(组曲)(1953)成为这一时期钢琴创作的最先声,细腻的音乐描绘出新中国少年儿童的幸福生活,新疆地区音乐的成功引入为中国钢琴创作增添了特殊的趣味。



陈培勋的《广东音乐主题钢琴曲》(1952-1954)、江文也的《乡土节令诗》(1950-1953)、桑桐的《内蒙民歌主题小曲七首》(1953)、蒋祖馨的《庙会》组曲(1953)、汪立三的《兰花花》(1953)、刘庄的《钢琴变奏曲》(1956)、黄虎威的《巴蜀之画》(1958)、廖胜京的《火把节之夜》、朱践耳的《序曲二首》(1955)等,都从不同侧面拓宽了以往钢琴创作的内容。



在创作技巧方面,大部分作曲家在继承传统钢琴音乐语言的基础上,努力探求使之民族化。在多声语言方面,作曲家结合当时对民族调式、民间音乐创作方法的研究,不断地推进对多声技术的民族化探索。另外,在如何发挥钢琴演奏技巧方面,许多作曲家努力将民族乐器演奏技巧融于钢琴技巧之中,产生出民族特点浓郁的音响,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上世纪60年代前后创作的作品,还出现一些奏鸣曲、协奏曲创作,如邹鲁的《钢琴奏鸣曲“青春之诗”》(1959)、桑桐的《随想曲》(1959),以及由孙亦林、刘诗昆、潘一鸣、黄晓飞共同创作的《青年钢琴协奏曲》(1959)。后者是一部钢琴与民乐队结合的作品。60年代初期的钢琴改编曲创作在当时的钢琴音乐创作中也是比较突出的,如杜鸣心、吴祖强根据同名舞剧改编的《鱼美人》组曲(1959)、储望华的《翻身的日子》《解放区的天》(1960)、殷承宗的《快乐的啰嗦》等。



迂回前进期

曲折前进 深入探索


钢琴伴唱《红灯记》


钢琴伴唱《红灯记》(1968)虽是那个万马齐喑的时代的应景之作,但却开创了钢琴配合中国戏曲锣鼓伴唱京剧的新型表演形式。在它的影响下,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等集体创作的钢琴协奏曲《黄河》(1970)巧妙地选取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重要旋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用器乐化的语言来阐述,使音乐达到了新的水平,成为中国钢琴作品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殷承宗演奏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


在特殊政治背景下,音乐创作的空间一度成为器乐改编曲的广阔天地,当时钢琴改编曲曲调来源主要是现代京剧的音乐、《战地新歌》中的歌曲以及少数当时被允许使用民族乐器传统乐曲。其中一向擅长发挥钢琴技巧的舞剧《红色娘子军》主创杜鸣心改编创作的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1975),是广受钢琴演奏家和听众喜爱的作品。根据民族乐器传统乐曲改编的作品有《夕阳箫鼓》(黎英海改编 1979)、《百鸟朝凤》和《梅花三弄》(王建中改编 1973)、《二泉映月》(储望华改编)、《平湖秋月》(陈培勋改编 1975)等。



其中,从探索民族化的钢琴音乐语言方面来讲,根据民族乐器传统乐曲改编的这些作品表现得更加突出。它们在保持原曲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对乐曲的内容、手法加以丰富的演变,在和声风格上尽可能以民族五声调式为主,但又不拘泥于此,而是变化于其中。这几首作品后来都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钢琴曲,常演不衰。

 


繁荣发展期

创立新风 花开满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有了空前的提高,“钢琴热”的现象持续多年,使得钢琴开始走入寻常的中国老百姓家中,具有深刻思想、精湛技术的钢琴音乐开始真正与中国老百姓“对话”。1987年在上海举办的“中西杯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创作和演奏国际比赛”和1994年在北京举办的“喜马拉雅杯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国际比赛”,是继1934年齐尔品“征求有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之后的两次钢琴创作盛会。他们不仅吸引了海峡两岸、香港地区以及海外的华人音乐家参赛,还吸引了相当数量的其他国家音乐家参赛并获奖。2007年先后举办的“帕拉天奴杯”和“圣卡罗杯”又将中国钢琴作品创作推向高潮,此后钢琴协奏曲、室内乐双钢琴等创作比赛鳞次栉比,一个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新天地就此展开。

  

这时期的钢琴创作可以说是多元性的,不仅表现出题材内容上的多侧面、多角度,同时也体现在形式上的多样性和技术上的多彩。特别是在创作个性,以及对“中国风格”内涵的深探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如汪立三的《东山魁夷画意》(1979)和《他山集》(1980)、丁善德的《小前奏曲与赋格四首》(1988)、蒋祖馨《第一钢琴奏鸣曲》、罗忠镕的《钢琴曲三首》(1986)、陈怡的《多耶》(1983)、周龙《五魁》、权吉浩的《长短组合》、赵晓生的《太极》(1987)、王建中的《情景》(1994)、彭志敏的《风景系列》、邹向平的《即兴曲——侗乡鼓楼》(1995)、张朝的《皮黄》(2007)等。


  

此外,大型钢琴作品创作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改革开放40余年来,仅协奏曲就有几十部,如《山林》(刘敦南曲 1979)、《钢琴协奏曲“献给青少年”》(饶余燕曲)、《第一钢琴协奏曲“春之采”》(杜鸣心曲 1986)、《g小调钢琴协奏曲》(黄安伦曲 1984)等。新千年后,陈怡、王西麟、陈其钢、周龙、于京君都曾为这时期的协奏曲创作增添新作。


陈萨演奏杜鸣心《第一钢琴协奏曲“春之采”》第二乐章

  

今天中国钢琴演奏人才迅速成长,已在世界琴坛形成一股新鲜力量;数千万不同年龄的钢琴学习者,以及在这个数字背后的钢琴教学机构、钢琴文献出版及乐器制造机构,都使人们意识到一个“钢琴强国”即将崛起。环顾世界钢琴音乐发展历史,具有民族气质的钢琴创作才是“钢琴强国”的突出特征,因此,未来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任重道远。



- THE END -


欢迎关注《音乐周报》

快手、抖音账号


音乐牵手考古,擦出了绚烂的火花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北京打磨厂走出的乐器制造行家,亲历乐器行业翻天覆地变化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它是新中国第一家乐器厂,要用自己制造的乐器为人民演出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70年前乐器制造业从无到有,如今中国已成世界第一乐器制造大国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1959年,我们也能唱“贝九”了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合唱,合唱!作品、指挥、合唱团缺一不可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从政策变迁探寻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历史转折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经历百余年本土化,中国交响乐已长成参天大树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新中国为民族器乐带来了什么?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从《白毛女》开始,中国歌剧蹚出了一条新路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Q:想订阅《音乐周报》?

A:请进入“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拉菜单“订阅报纸”。


Q:想投稿?

A:发这里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A:请点击下拉菜单“广告合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