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学术短视频 构建学术传播新机制 ——《体育与科学》工作坊“学术短视频”云论坛简述

2018年起,《体育与科学》杂志微信公众号,在国内体育学术期刊中首推“学术短视频”,这是我们充分利用新媒体,多层次“立体出版”的一种尝试。近三年来,发布的学术短视频获得了学术界一定的认可,也取得了粉丝的广泛好评,数次月度数据统计中,在全国体育期刊微信公号排名第一。目前《体育与科学》杂志微信公众号已有近两万的关注人群


“学术短视频”栏目的关注度,在《体育与科学》的各个栏目中,从阅读点击量的角度看,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此外,其他学术期刊也纷纷发布类似的视频,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如何在“学术短视频”的设计与制作上谋求发展,更上一层楼,成为发展中的新问题。我们邀请了一批青年学者集思广益,日前参加云上论坛的有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尤达、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贺幸辉、泉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任慧涛、江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朱亚坤、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张震



《体育与科学》杂志主编程志理说,我个人以为“学术短视频”的定位是“基于知识传播的学术叙事”我解释一下我提出的这个描述性的判断,《体育与科学》作为一本学术期刊,任务就是“学术传播”。纸本期刊有严格的专家评审制度,以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具体要求,文本评价受到学术规范的制约。那么期刊微信公众号的文本如何与纸本期刊的文本有所区别,各自千秋,这是立意的基点。
一本学术期刊办的微信公众号,学术基准是确定的,学术的传播方式有多种,以材料论证为特征的论文适合在纸本刊物发表,而微信公众号的受众多元化与大众化,在“学术呈现”上,必须考虑可接受度,为此,我们提出“学术叙事”的概念,就是让抽象回到具象,让先验回到经验或者体验这样“概念”就还原为“知识”,再从“知识”出发,用“学术叙事”而不是“学术论证”的方式呈现文本,可以达到“可接受度”的普及,从而拓展受众。让体育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获得较快与广泛的传播。

在讨论中,尤达认为以“学术短视频”的形式传播学术逐渐成为网络时代学术传播受欢迎的方式,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学术短视频”的存在是网络时代受众“碎片化”阅读习惯、“免费化”观看心理的集中体现,期刊论文的“视频化”传播已经完全改变了学术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这是“短视频”逐渐被大众认可的重要原因。第二,在自媒体时代,可供选择的网络文本非常繁杂,越来越多的学术观点会带来“共有化”体验和“深度化”思考,让媒介向着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方向进化。第三,不同学术刊物都在探索通过“学术短视频”传播学术知识、理论和方法,形成多种多样的新创意,与纸本期刊形成优势互补,扩大学术期刊的受众群体覆盖面。基于此,他认为,《体育与科学》制作“学术短视频”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完成对体育学术研究的引领,鉴于学术期刊的严谨性,“学术短视频”要想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就应该在坚持学术争鸣的基础上,倡导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融与碰撞



贺幸辉对诸多学术期刊为什么都在做“学术短视频”进行了解读她认为原因有三个。第一,“学术短视频”是广大科研工作者了解学术期刊的一扇窗口。“学术短视频”不是在创造学术观点,而是从不同层面对学术潮流的宏观把握,作为学术期刊与作者和读者的交流新平台,应该以推动学术繁荣和社会发展为导向,对学术热点和难点的准确把握是期刊培养学术话语权的重要途径。第二,“学术短视频”可以强化期刊的学术品牌形象。视频可以将纸本期刊文字的静态形象变成虚拟时空中的动态形象,视觉时代的拟人化传播也符合学术传播的内在规律。第三,“学术短视频”可以凝聚专家力量对社会热点进行专业解读,不仅可以形成新的学术公共服务平台,更有利于形成具有期刊特色的学术共同体。为此,她建议《体育与科学》微信公众号“学术短视频”栏目应该摆脱信息线性传播的思维局限,不能将“学术短视频”作为科学普及的工具,而应该精心选择主题和素材,引导大众形成一种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任慧涛提出,“学术短视频”的传播效果,绝对不能以粉丝数量和阅读量来评价,而是应该看是否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传播品牌。正如程志理所言,《体育与科学》微信公众号有近两万名粉丝,目前发布的“学术短视频”阅读量仅为1500人左右。那么,《体育与科学》编辑部恰恰需要重点维系与这1500人之间的关系,而非将关照重点放在不经常阅读的粉丝上。他坚定地认为,《体育与科学》预录用的论文是“学术短视频”录制的核心素材,这也是广大读者最关心的话题。一般的学术论文自录用到发表一般有2到3个月的“真空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对重点推介论文的选题、问题提出、研究设计、文章框架和研究方法等内容进行全方位解读,以此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优秀论文背后的故事,树立《体育与科学》杂志的学术公信力。



朱亚坤认为,微信公众号的衰落趋势已经显现,5G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学术短视频”的快速普及奠定了坚实基础,以视频方式传播期刊学术观点成为下一个潮流所向。“学术短视频”发布平台不能局限于微信公众号,还应该利用好B站、微博等传播平台。多平台发布不仅有利于学术期刊和视频的快速传播,更有利于流量的引入。她建议,“学术短视频”的推出时间应该与学术期刊的出版周期有机结合,采用固定推送和临时推送相结合的方式是保持和增加阅读量的有效手段固定推送的应该紧扣期刊发表的主题,让作者、审稿人、编辑、同领域学者分别或同时出镜录制,当然这种视频录制周期较长,困难较大。临时推送应该以体育热点新闻或事件为依托,起到传播观点、抓住受众的作用,这种录制视频的周期短,建议以PPT录屏的方式制作。



张震认为,“学术短视频”作为一种更为丰富的、更具分享精神的文化语言、知识系统与信息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接受,初步形成了新的学术生态。凭借其传播门槛低、感召范围大、受众群体广的优势,在很短的周期内,促进了学术期刊传播机制的整体创新。《体育与科学》是一本集专业性、思想性与前沿性于一体的学术期刊,但并不意味着微信公众号所产出的“学术短视频”与期刊论文的选题完全一致。实际上,做成有生动背景视频内容的短视频本身就很能让人愿意花时间看一看,只要选题有助于激发大家的思考兴趣,有助于扩大共同体,就不必事先纠结于某些抽象的人群定位、题材定位不妨“摸着石头过河”,先实践,再调整,根据现实的反馈效果,不断完善,在操作中定位,最终找到符合《体育与科学》学术品牌的传播方式。



经过近4个小时的研讨,5名年轻学者一致认为“学术短视频”让《体育与科学》形成全新的交互传播机制,记录着期刊的学术成长历程,映射出体育学术研究的进步,展现出体育学术传播所呼唤的新路径与新能力。程志理在总结中提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体育与科学》编辑部一定会克服困难,坚持为广大读者提供“学术短视频”服务,希望更多的群体协同参与,让“学术短视频”栏目向场景化、学术化和专业化的方向有序推进。




往期回顾 

说清楚“体育题材网络剧”真香不容易

张鹏:奥运规则之于主办国立法影响研究

武术到底能不能打?

校长领跳曳步舞:体育与舞蹈的分合

视频| 探秘广西南丹黑泥屯演武活动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