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子竞技:从“不务正业”到正当职业

郑宇茜 体育与科学 2022-04-25


郑宇茜

上海体育学院

   研究方向:电子竞技和电子游戏




我其实并不是一个狂热的游戏爱好者。在我的童年时期,QQ堂、QQ炫舞以及4399等小游戏风靡一时,但我也仅仅是为了和同学们拥有共同语言才开始玩这些游戏的。我没有遇到过玩电子游戏成瘾的朋友,但在电视上却经常看到许多“网瘾”少年因贪玩游戏,成绩一落千丈的新闻。当时,电子游戏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就是如同“毒药”一般的存在,各种各样的戒“网瘾”中心也开始出现。如果一个孩子喜欢玩电子游戏,那么他所有的坏习惯都有了解释。

就我周围朋友玩电子游戏的情况而言,有两件事给了我比较大的震撼。第一件事是我们当年高考全校第一的那位同学其实一直在玩一款名为“奇迹暖暖”的游戏,并且还往里面充了几千块钱;第二件事是在我大三的时候,我得知我的一个长辈竟然将“消消乐”玩到了500多级,比我同学的级别还要高。这两件事使我对电子游戏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转变,电子游戏的“瘾”或许不止来自它本身,它的“成瘾”有着个体差异性,还与整个社会的环境有关。同时,我们目前对于电子游戏成“瘾”的标准更多的是来自于社会的价值判断而非医学标准。

我真正开始关注电子游戏这个议题是在2017年,那年中国痛失英雄联盟世界总决赛的名额,我们的队伍被挡在了鸟巢之外。也正是那年,《英雄联盟》这个游戏项目正式加入雅加达亚运会成为电子竞技体育表演项目之一。这一年,“电子竞技”取代了“电子游戏”成为舆论场的中心。

2020年英雄联盟总决赛现场

我曾经写过一篇《电子游戏的羞耻感》的随笔,我认为中国的民间舆论场之所以那么渴望将电子游戏与体育联结起来,是因为我们对游戏有一种天然的羞耻感,玩家希望借助体育的政治严肃性来消解自己对电子游戏的羞耻感。其实目前社会对电子游戏的态度与以前相比已经变得较为宽容了,认为只要合理地分配游戏时间,电子游戏就是一种普通的休闲娱乐方式。但还是有许多人渴望社会能够承认电子竞技是体育,这种声音多来自曾经的游戏少年,当他们走上社会拥有自己话语权的时候,他们迫切地想要为自己的青春进行“平反”。他们一边把电子游戏和电子竞技切割开来,一边努力地将电子竞技和体育联系起来。

关于电子竞技究竟是不是体育这件事在国内有着十分大的争议,这种争议不仅仅发生在学术界,还发生在公众的舆论场之中。这两种相反的论点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碰撞得十分激烈,但无论持哪种观点的人在潜意识中都还认为玩电子游戏即便不算一项可耻的兴趣,但也不是什么光荣的爱好。反对将电子竞技划入体育的人将这种潜意识内化为自己的论点来批驳那些与自己观点相左的人。同时,那些支持将电子竞技划入体育的人则渴望通过两者的融合来对抗自己潜意识中对于电子游戏的羞耻感。

图片来源于iG电子竞技俱乐部微博

外界对于电子游戏争论最大的一个部分就是它的“成瘾性”,目前学术界对于“电子游戏成瘾性”的研究多从电子游戏的设计程式以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方面进行的。而我希望可以换一个角度,从电子游戏的本源出发对其进行研究。

在确定从电子游戏的本源出发对其成瘾性进行研究后,我便开始从各种网页和论文中搜寻与第一款电子游戏有关的原始材料。虽然电子游戏诞生的时间并不晚,但与之相关的原始材料却不丰富,这可能和《双人网球》这款游戏是在美国政府的核研究机构中诞生有关。但这也恰恰说明了另外两个问题,首先电子游戏不是人们有目的有设想的产物,其次电子游戏代表了当时最高的科技水平。这个阶段的材料收集也给我带来了新的思路,有时候找不到材料本身也是一种材料。

通过挖掘一些二手材料,将与第一款电子游戏有关的史实整理好之后,我进一步探索电子游戏是如何从“精英”的游戏变成可以让大众可以成“瘾”的东西,所以对当时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考察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这个部分,我主要吸取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理论以及消费主义文化等相关理论。

在论述第三部分电子游戏的进化和想象力的退化时,Newman等学者关于对电子游戏分类的争论给了我灵感。我阅读了许多有关电子游戏的外文书籍,国外对于电子游戏的研究比我们更加深入且广泛,他们对构成电子游戏的设备、电子游戏的文本以及电子游戏是如何对人产生影响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见地。同时,我也阅读了一些探讨游戏本身的书籍,在这里向大家推荐约翰·赫伊津哈的《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以及詹姆斯·卡斯的《有限与无限的游戏》,其中卡斯对于无限游戏的论述让我为之一振,他说:“有限游戏的目的在于赢,而无限游戏却想让游戏永远玩下去。”

最后,虽然我将电子游戏称为“寄生虫”,看起来是在给电子游戏下了一个负面的价值判断,其实不然,“寄生虫”一词是在描述电子游戏的一种存在状态。我对电子游戏一直持一种中立的态度,它是媒介快速发展的产物,它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是与整个社会环境交相呼应的。电子游戏以及电子竞技拥有很庞大的研究空间,它不仅仅有关体育,更关乎整个社会。



文献引用格式:

郑宇茜,路云亭.人脑的寄生虫:电子游戏的进化[J].育与科学,2021,42(02):70-74.




往期回顾 

疫情下的体育学思考:“没有赛事的训练”与“没有观众的赛场”学术工作坊顺利召开

本期推荐| 体育强国研究:综述与展望

本期推荐| 体育强国:以关键词为视角的学术思想史叙事

新刊速览 |《体育与科学》2021年第2期

新刊速览 |《体育与科学》2021年第1期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