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博人怎样做好课题研究?

2016-04-29 靳枫毅 文博圈
说起怎样做好课题研究,这个题目很大,但其实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标准和说法,因为每个学者都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经历与体验。由于每个人所从事的专业研究性质不同,研究的领域不同,研究方法和习惯各有差异,所以每个人对于怎样做好课题研究这个问题,其体会、经验和认识也不尽相同。我是从事考古学研究的,我仅能就自己40多年的考古研究经历总结出个人的一点比较狭隘、极其普通又很肤浅的初步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做个交流,不妥之处还望同志们多加批评、指正。


一、首先要确定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应以选定一或两个专业为宜,不宜兼跨多个专业。因为一个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一生中能将自己选定的一两个专业搞好,干出成绩来,已实属不易,也可算是一位成功人士了。如果兼跨多个专业,必然会造成精力分散,顾此失彼,哪个专业都浅尝辄止,都不能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往深处钻研,其研究大多都停留在问题的肤浅层次,到头来充其量会变成一个"门门通、门门松"的"万金油",而不能成为某一个专业研究领域的专家。我本人自知天资不够,这一辈子就只选择了一个专业,即考古专业,坚持干了几十年,到最后才取得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成绩,总算没有虚度。在专业研究领域做出业绩,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劝青年朋友们,如果你自感天资不足,能力和精力比较有限,最好就选定一个专业为宜,千万不要贪多。虽然现在社会风气比较浮躁,一些"万金油"的"杂家"在社会上也能混,有的甚至比专家混得还好,但我个人仍不赞赏、更不鼓励我们的青年朋友们去赶这个时髦。我还是希望我们的青年朋友把住自己选定的某一个或两个专业,潜下心来,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一个课题、一个课题不断地深耕细作,坚持十年、二十年,我相信你们一定会超过我们,成为业内很有造诣、很有影响力的专家。


 二、怎样选择课题,选择什么课题。一要考虑本人条件(如所学专业、知识基础、当前工作性质与环境、个人兴趣、驾驭能力等),要量体裁衣、量力而行;二要考虑所选课题有无学术价值。这是指你选的课题是否属于学术前沿或热点问题,或是缺环问题,或是否属于目前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或是否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这两条要同时兼顾,但重心和落脚点是第二点。因为第二点是课题研究的宗旨和学术价值所在,所以我建议,应结合自己的基础条件,带着自己已经积攒的问题,有目的地为了解决学术问题去选择课题。这自然就要求我们平时应养成学习的习惯,要关注学术动态,掌握相关专业学术前沿的新成果、新观点和存在的仍需另作探讨的相关问题。这就是为你选择新的课题在打基础、做准备。当你选择的课题一经确立和完成以后,必定会有创新和亮点,一定会较以往的研究成果有所突破,这就是你选择这个课题的意义所在。我们决不可盲目地为了搞课题而稀里糊涂地搞课题,或者只为了弄点儿课题费而随意立一些毫无学术价值的所谓课题,等等。如果是这样对待课题研究的话,那是很不严肃、很不负责任的,不论对自己、对上级领导单位,还是对事业,实际上都是一种欺骗行为。这不但违背了学术研究的宗旨,而且也失去了学术研究的意义。这不是一个学者应有的品质和素养。
 

三、要有计划性,提倡开放式思维和放射状工作方式。这是指做课题研究应有自己的规划,即制定出自己的短期、中期和长期三级目标:以开放式的思维,同时筹划两个或两个以上课题;以放射状的方式,可同时开展两个或两个以上课题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哪个课题材料搜集齐备了,就先做哪项课题,暂时未齐备的再随时注意搜集。不要等第一个课题干完了才开始考虑第二个课题,那样工作效率就会明显滞后。提倡放射状的工作方式,就是提倡十个指头弹钢琴,这样会在单位时间内收到更多、更大的成效。

 四、要详尽、全面、系统地占有和掌握研究课题所需的所有相关资料。只有做到了这一点,你才能对所研究的课题有一个总体了解和把握,才能做到知己知彼、胸有成竹,才有可能形成完整、系统的认识,把握住所探讨问题的规律性特点,才有可能提出靠得住的新观点,得出具有科学性,甚至带有预见性的新结论,并知道给自己所得出的结论应预留出多大的空间和余地。绝不可在资料还未搜集全、自己还处于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失去耐心,急于动手去搞研究,那往往会导致以偏概全、判断失误,犯井蛙观天,甚至完全背离事实真相的颠覆性错误。如果这样做,那就犯了做课题研究的大忌。


五、查找、搜集和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应事必躬亲,而不要让人代劳。因为查找、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仍是不断学习、酝酿与深化对所探讨问题认识的过程,是进行课题研究必须经历的"冶炼"过程,这个过程是绝不能省掉的。北京著名的百年老字号药店同仁堂有一条堪称经典的店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它告诉人们,同仁堂之所以能制作出保质保量的良药,就在于人家对于每一种药都保证做到投入足够的人力和材料,而绝不做任何投机取巧、丝毫偷工减料的事,这才成就了同仁堂这家百年老店的经典与辉煌。同仁堂的这条店规对于我们从事课题研究的人来说,也可以把它视为座右铭,来规范我们的行为。


 六、要重视实地调查和考察,重视对遗迹和实物的观摩,重视亲自作测绘、记录、照相或捶拓等实践,做到亲自全方位地掌握和详细了解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只有这样,获得的客观认识和资料才是真实可靠的。而不能单凭第二手、甚至第三手资料,又不加核实,只在图书馆和办公室或自己家里闭门造车。忽视或舍去了亲力而为的实践考察,只习惯于闭门造车,可以肯定你不但搞不出质量上乘的研究成果,而且还会给你带来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和不利影响。


七、要提倡五勤,切忌五懒。这是我的导师佟柱臣老先生教导我的。我借此机会,把佟老先生的训诫再传给青年朋友们。五勤:第一勤是脑勤,是要勤于思考,勤于筹划,勤于分析问题;第二勤是眼勤,是要勤于看书,勤于观察事物,勤于查看问题;第三勤是嘴勤,是要勤于询问和请教,勤于不耻下问,勤于表达;第四勤是腿勤,是要勤于迈开双腿出去调查,勤于发掘,勤于实践,勤于深入第一线;第五勤是手勤,是要勤于动手(亲手做事),勤于动笔(勤于记录、勤于写作)。佟先生说,这五勤是一个学者最起码的操守,而绝不能相反,即变成五懒。一个学者如果做不到五勤,而只有五懒,那他这一辈子在事业上便注定将一事无成。佟先生一年四季,不论在哪里,不论去干什么,兜里总是揣着一个小笔记本和一支笔,以便随时拿出来记记、画画。这已经成了他的一种习惯。我们应该好好地向这位大师学习这种勤奋好学的治学精神。 


八、要重视搜集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来分析和论证有关问题,但更要重视实物实证材料,而且必须以实物实证材料为第一依据,并据此来核验和分辨历史文献记载是否真实、准确,而不是相反。事实上,以文物实证材料和考古资料来补充历史文献记载的缺失和不足,或纠正偏差与错讹的事例已屡见不鲜。这一点一定要引起重视。

九、要做必要的统计学工作。对于课题范围内的相关研究项目,应分别逐项地做数据统计和对比,用统计的结果所占百分比的事实来分析和说明问题,这样所得出的认识和结论会显得更准确、更科学、更有力、更可信。不要用笼统的语言和概念来叙述和分析问题,那是不具科学性的,也是缺乏说服力的。


十、要注意谋篇布局和论证问题的逻辑性。应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层次清楚,论证问题主题明确、论据有力、环环相扣,最终水到渠成,得出正确结论。不能在逻辑上出现问题,以至于造成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影响得出正确结论,或难以得出明确结论,或以含糊其辞收场。


十一、要有学德和学者的素养,要尊重前人和他人的劳动与研究成果。凡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的资料和相关知识与信息(包括所引用的书、刊、文章,或是来自别人的信件、谈话,哪怕是聊天时获得的),都必须一一注明来源与出处(包括引文所在书的册、卷、章、节的页码,转引别人的材料更需注明),不能贪别人之功为己有,不能抹杀他人的劳动。


十二、要树立实事求是、扎实、稳健厚实的学风,不要华而不实,为了迎合某种政治或经济利益上的需求而随风唱曲,哗众取宠。学术研究与学术真理,要靠事实和扎实的实证来证明。当事实和实证条件不具备的时候,绝不能随便刮风,靠一时凑热闹来制造"繁荣"。此类事情过去已有深刻教训,"但人类在总结历史教训时又总是常常忘记这些历史教训。"--我希望青年朋友们应该记住大哲学家黑格尔的这句警世名言。 


十三、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敢于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开创前人未曾提出和涉猎过的新的研究课题,而不要墨守成规,老是吃别人嚼过的馍,不敢跳出旧的巢穴,更新旧的课题。要培养独创精神和独立承担并完成新课题的研究能力,让青年学者尽早独立成长,独当一面。


十四、要有持之以恒、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养成善始善终的习惯和作风,不能畏首畏尾,虎头蛇尾,更不能浅尝辄止或半途而废。 


十五、要拓宽视野,更新观念,注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多学科合作,对所承担的课题做全方位、立体式的考察与研究,以克服本单位、本系统、本专业的局限性,绝不能固守传统研究方法与模式,只在一个学科里打转转。只有用新思维、新观念、大视野、新模式、新方法来开展当前和未来的学术研究,才能实现课题研究的重要突破,才能将研究推向更深、更高的境界与水准。 


十六、"宁可劳而不获,不可不劳而获。"这是我的老师、著名考古学家、北大考古系教授邹衡先生对学生的训诫。这是一个学者应该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底线。有些人不但非常懒惰,而且还非常贪婪,甚至变成文贼,专门去干那些巧取豪夺、剽窃他人成果的丑事、恶事。有的在别人辛辛苦苦写完的论文或书的前面,毫无愧色地直接署上自己为第一作者的大名;有的什么事也没干,什么都没管,什么任务也没有承担过,却硬要在一本书,甚至一套书的前面挂上自己是主编的头衔,以此沽名钓誉,包装自己;有的为了自己晋升职称但苦于没有成果,便使点脏钱,雇那种见钱眼开的"枪手"替自己写文章;有的竟厚着脸皮去跟别人要或不择手段地骗拿人家现成的研究成果去冒名顶替;等等。他们这些人不但在欺骗自己,更在欺骗组织,干的是学术造假、欺世盗名、为人所不齿的盗贼勾当。我希望青年朋友们千万不要学这些败类。我们应当对此等丑恶行径齐声共讨之,群起而攻之,让它们在我们的周围彻底绝迹!


十七、要有包容的胸襟和气度,要容许别人发表不同学术观点和意见,要提倡和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千万不要心胸狭隘、小肚鸡肠,心生报复之念。有不同观点、不同意见是好事,是大家关注和重视你这个课题的反应。在追求学术真理的道路上,人们的觉悟和认识总是有先后的,何况在社会科学的领域中,有很多学术真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就更容易产生不同的认识和观点。对于学界这种十分正常的现象,应该从容对待。中国的成语中有两个词说得特别好,一个叫"海纳百川",一个叫"有容乃大"。多包容和借鉴或吸收别人的某些有益的东西,你一定会变得更丰满、更茁壮。


 十八、治学要严谨,一定要养成认真负责、高标准、精益求精的良好作风和习惯。对自己已经写完的论文和著作,先不要急于发表和出版,而应静下心来,至少再坚持审校和修改三遍才行。特别是主要章节、涉及关键问题的论述内容,更须慎加思考和反复斟酌,并做认真修改,直到表述得准确、恰当为止。只要有自己感到不甚满意或不甚理想的地方,就一定要再做适当调整和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好钢是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炼就出来的,好的论文和著作也必须经过反复斟酌、加工和修改才能创作出来。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令全世界的文坛都肃然起敬。就是这样一位伟大作家,竟特别谦逊、严谨地对大家说,他每写完一篇文章,总是要再修改八遍,才能放心地拿出去发表。所以我们看到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和著作,每一篇、每一部都是惊世骇俗的精品杰作,每一篇、每一部都是传世的经典名著。我说咱们写的那些东西在发表之前应再认真地审校和修改三遍,比之鲁迅先生当不算过分吧?我们若要为了赶时间、抢彩头、搞献礼,或纯粹为了交差,而把未经仔细斟酌和修改过的毛坯成果急于拿出来滥竽充数,甚至草率地付梓出版,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那就是出来的东西一定是多病的、悔之晚矣的遗憾之作。这种功亏一篑的事情,我希望青年朋友们千万不要做。我们一定要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创作出自己满意、为学界认可的精品佳作,而不要急功近利,粗枝大叶地推出一些经不起推敲的次品和废品。


十九、经过几年或十几年的知识积累和研究实践之后,青年朋友们都逐渐成长起来了,这时应对自己的学术实践过程认真地做个阶段性的梳理、检讨和总结,问问自己是否在某一个研究领域已形成自己独到的认识体系或理论建树。因为只有在某一个研究领域形成独到的认识体系,你才有可能在这一研究领域中有独到的理论建树。而只有做到这一点或达到这一境界,学术界才会认可你是一位有专长、有一定建树的专家。有很多学者一辈子也未能达到这个水平,也未登上这个台阶。虽然他们也做了很多具体的课题研究,但他们却一直未能在某一学术领域中提出自己独创的一个认识体系,更未有独到的理论贡献,因而一生成果平平,业绩平平。这些同志虽然在职称上也评了个研究员,但其实并不能算是真正的专家。


在我国考古学界有很多著名的大学者和大专家,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识体系,并都有独到的理论贡献,为中国考古学科的理论建设与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历史性的卓著贡献,他们的学术成就在国内和国际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所以他们被学术界称为大师,如郭沫若、陈梦家、夏鼐、苏秉琦、佟柱臣、安志敏、宿白、邹衡、张光直、俞伟超、严文明等,都是我心中特别崇敬和钦佩的名副其实的考古大家和一代宗师。我希望青年朋友们高标准要求自己,一定要朝这个方向和目标努力,将来不但能成为北京市文物局系统,而且能成为国内甚至国际某个学科研究领域内颇有建树、颇有影响的著名专家!


 临时想到了这么几点,仅供青年朋友们参考。

文章来源:北京文博

原标题:怎样做好课题研究

作者:靳枫毅(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研究员)


>>><<<

文博圈,投稿邮箱3319995230@qq.com

文博圈,qq群 149299743


更多精选阅读(直接点击进入)

博物馆经典案例—展陈的力量

从数字到数据的智慧博物馆

习大大强调文物保护,博物馆安防“一马当先”

设计师在展陈中的作用

文创产品销售额10亿,是如何炼就的?

如何为展览取一个好名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