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美长城被抹平”设计者发文驳斥央视等媒体

2016-09-26 文博圈

9月25日,“最美野长城被抹平”方案的设计者及负责人陈术石发表博文,对央视等媒体报道提出质疑。他略带激愤的话语,”不仅仅是对白岩松先生说的,同时也是对转载的所有新闻媒体的记者们“说的。

不少网友看后,纷纷认为”这才是野长城被抹平事件背后的真相“。



“最美长城被抹平”的设计者如是说

——答《央视新闻1+

1》《北京青年报》《新京报》等诸媒



先表明一下本人的身份,本人陈术石,1970年10月生人,2006年至2014年4月间,曾任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负责文物保护工程设计工作,研究员,九三社员。《“最美野长城被抹平”方案》的设计者及负责人。现在辽宁省博物馆典藏部工作,保管员。

近日来,辽宁省绥中小河口“最美野长城被抹平”的新闻爆炒于各大新闻媒体及网络,引发该事件的是网上刘福生的一篇贴子,然后被《华商晨报》报导,并采访了辽宁省文物局局长丁辉先生,之后泛滥于网络,《北京青年报》、《新京报》等各大媒体的介入引发狂论,网上一片大骂之声,不绝于耳。白岩松先生主持的《新闻1+1》节目以及澎湃新闻头条,将此推入了高潮,辽宁省文物部门以及负责该长城段落的设计单位(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审批单位(国家文物局),以及施工、监理、验收等负责同志,成千夫所指,大有不以死谢罪不足以平民愤之势。

本人作为设计者,几日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国家文物局的及时介入,使我心中略安,文物保护维修是一项专业较强的工作,本人虽才疏学浅,但有着一颗对文物事业热爱之心,任文保中心副主任十余年来,直面责任,怀敬畏之心,如临渊履薄,不敢为懈,廉洁自律,清白做人,头上三尺神明可鉴。未有骄人之绩,亦无重大之失,所做唯心中无愧尔。相信国家文物局的领导和专家,会给公众一个公正的答复。

下面再回顾一下《新闻1+1》白岩松先生的解说:

……不去(绥中长城)的原因是被修理了,修理之前,你还看出它是长城,但修理之后,你看不出它是长城了(对比照片展示)…….为什么经过层层报批,这样的方案能够过关?而且这还不是今天才发生的?2014年就已经修成这样了……让我们从头来关注一下,为什么长城修理之后,长城不见了……

白岩松先生是我最为尊重的主持人,他以言语犀利,直指问题本质而得到全社会的高度认可,我一直是他的粉丝。他的话直指我所做的方案,我不由得冷汗直流。

但一看新闻中由刘福生提供的维修前后对比照片,我有些发了懵,辽宁绥中大毛山长城我太熟悉了,我曾带领单位同志,是一米一米地测绘下来的,墙体的三面(顶部,两侧立面),我认真拍照过,并且已深深印入了我的脑海。维修前后的对比照片根本就不是同一段落啊,根本 不具有任何可比性啊,只要人们稍微认真观察一下,就能发现维修前的照片,是砖砌墙体,维修后的照片是石砌墙体,不论是山势,还是周边环境,差异都很大啊,是所有的新闻记者都没发现?还是新闻媒体为博读者眼珠,故意装糊涂?如果是前者,那么,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高于一切啊,如此拙劣的对比,使从中央到地方,都成为了新闻的造假者。如果是后者,他们的职业操守何在?

(新闻1+1截图)



刘福生提供给各大新闻媒体的对比照片——“维修前照片”



刘福生提供给各大新闻媒体的对比照片——“维修后照片”

刘福生提供给各大新闻媒体的对比照片——“维修后照片”


请大家睁大眼睛,说这是同一段落?

下面,我把我于2011年9月2日测绘时拍摄的照片,与“维修后的照片”发出来比一比。


(看山势,看墙体走向,看敌台,与刘福生提供维修后照片对比,这才是同一段落。2011年9月2日拍摄)

再看看刘福生提供的“维修前照片”,现在修成什么样子?把垛口和女墙全部铲平了?

(这张照片拍摄于2016年9月23日,请记住这个日子。)


请诸位看一看,这才是与“维修前照片”是同一段落的砖砌墙体。请认真看墙体的走势,各部位的残存状况,以及墙边上的树。噢,这段墙体为什么没动啊,怎么没修呢?这根本不是2014年小河口长城维修的段落,这段墙体位于已维修段落以西,虽然我们也进行过测绘,但还没有进行维修。

相信大家已经看明白了,如果实在没看明白,可以去现场亲自验证一下。

这不是典型的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吗?

刘福生在新闻中声称,他爱长城,对长城的每个地方都极为熟悉,多长的墙体,多少个敌台,又什么“小河口长城是女性长城,具有阴柔之美”(此说法被白岩松先生完全接受,汗颜!),怎么会犯如此低级错误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他明知这不是同一段长城,却把两张照片摆在一起,以此来突显强烈,引人眼球,误导全国人民,以及全世界热爱文物的人民,得以加强炒作效果。这就是满满的正能量啊?!

其心可诛!其心可诛!

在此,我不得不遗憾地向白岩松先生先说一声,对不起。然后,我要说,作为我最尊重的新闻主持人,您这次错了!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您在播出这期节目之前,首先要保证节目内容的真实性,这次,你或许大意了,或许……;如果您从照片上看出两段墙体并不是同一段落,您还依旧进行对比,那么我更加感到遗憾,这不是我所希望看到的。新闻记者的职业操守比生命更重要。

至于您采用刘福生关于该长城为女性长城,具有阴柔之美的江湖术士说法,并不是什么太严重的问题,希望您以后再做类似的节目时,最好先请教一下专家学者,如果政府部门的您信不过,可以请教一下大学的教授,以您的声望,相信大家都愿意为您答疑解惑。

上述话语,不仅仅是对白岩松先生说的,同时也是对转载的所有新闻媒体的记者们,话可能不好听,如果不愿意听,你们就当我放屁算了。

刘福生,我不敢称其为同志,我在2011年及2012年两次带领导单位同志去测绘长城时,曾见过此人,也从当地百姓中听闻过其人的种种事迹,由于都是道听途说,我不敢妄加评论,只听说他于十余年前左右,曾经想开发长城旅游,甚至还将长城的个别倒塌段落,找人重砌过(未有任何报批手续)。我们测绘时发现他重砌的段落完全改变了墙体的原始形制,对文物本体伤害较大。由于该段落地处偏远,民不举,官不究,也就不了了之。

最后,再回到方案以及维修工程。

请大家再回头看一下我拍摄于2011年9月2日的照片,这是与刘福生提供的“维修后照片”为同一段落。维修前的石头墙体,墙顶所有石块已完全松散,由于近年来到“野长城”旅游的人数剧增,每个人每在墙顶走过一次,便会带来一些石块移位、脱落,不但严重威胁文物本体的安全,对于旅游者的生命安全也是严重威胁。题外说一句,我们在测绘过程中,我正在拍照,单位的邹晟同志在向上爬的过程中,一不小心蹬落一块大石头,直奔我砸过来,好在我当时尚年青,腿脚还算利落,反应也不太慢,躲过了上身,刮了一下右腿,没造成严重伤害。如此墙体,如不加固,封实顶部,再过几年,在人们的攀爬下,将会全部倒塌。冬天的雨雪冻融,也会加剧墙体消亡的速度。

或许大家潜意识里都有一种想法,野外目前没有得到保护维修的墙体倒掉了,就倒掉了,谁也没有责任。但你现在维修了,修得不好看了,这就是你的罪过。如此而已。

维修方案以及按国家文物局批复的补充方案三大本,文字,图纸,共计600余页(A3纸),编制方案时,单位很多同志参加,群策群力,力图把方案编制好,把长城修好。当然,由于我们能力有限,水平不高,方案不细,深度不够,甚至出现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此次全国关注辽宁文物保护维修工作,是对我们作为文物工作者的监督和鞭策,网友的善意批评时刻提醒我们,文物保护工作责任重于泰山,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不能断送在我们手中。我们只有加倍努力,才能对得起祖先,对得起后人。

至于施工、监理,由于我没有任何参与,也没去过维修后的现场,不好妄加评论,但从维修后的照片看,正如丁辉局长所说,确实修得不太好看,这说明我们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既保护好文物,又能使大家高度认可维修结果,这既是我们设计单位需要研究的课题,也是施工单位努力的方向。

最后发几张我们当年测绘长城时的工作照。当年我们一行十来人,在山下的村中,住在“胖姐”家里的大炕上,早上上山测绘,带上干粮,中午不下山,工作一天,晚上还要回炕上画图,整理白天的工作。辛苦异常,在山上很危险,说是玩命的活也不为过。感谢我的兄弟们!谢谢他们当年的支持。

(这就是大毛山长城石头墙体的真实情况,人踩,冬天冻融,诸位想想吧)


(陡峭的坡度,带着设备,怕死就别来)


(工作最后一天,集体合影)


(晚上躺在胖姐家的炕上,整理数据,画图。累了一天了,坐不动了)


图文来自@风雨行进的新浪微博


部分微博评论:

@

这才是野长城被抹平事件的背后真相,文物保护是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支持社会监督,但请不要用外行的眼光去妄加指责,真心不希望文保工作人员流汗再流泪…


@ :

 这和5月份陕西唐皇陵“石像包浆被清洗”属于一类事件,先是一个啥都不懂的大老粗“爆料”,记者敏锐的嗅到会是个“舆论G点”,“懒”的不去探究是否真实,拿来爆料文章稍微编辑直接发,推波助澜,我们这些义愤填膺的文保门外汉怒骂怒转。 最后逼得当事人亲自出来澄清。 这流程堪称“微博事件”模板。

@ :

 喏,当事人出来辟谣了。说起来我当时没有注意到图片不是同一段长城但我也猜到这事儿绝对有猫腻了,说句不客气的话:虽然不是绝对的,但大部分情况下比起新闻人,我更相信文物工作者的操守。

@


唉……之前的媒体各个义愤填膺,一副哀文物保护工作不专业的忧国忧民样子,呵呵……但不严查事实,谨慎报导,媒体人的专业态度现在何在?


@


看了半天,全文逻辑是这样的:新闻里说的被抹的这一段长城不是本人及本人团队负责的这一段,跟我没什么关系,你们新闻不专业!撇清了个人责任。但,问题是,被抹的那段长城难道不是长城了吗?


以下为新华社记者的文章:

“最美野长城”咋变成“平板路”
——从辽宁“野长城”看长城保护





9月23日拍摄的部分尚未加固的锥子山长城。(新华社记者 杨青摄)


在《长城保护条例》颁布10周年之际,辽宁绥中一段野长城最近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一边是作为国家文物的野长城在修缮中被抹为“平板路”,一边是文物部门坚称是按程序进行维修。究竟是保护,还是破坏?记者进行了调查。


长城到底该怎么维修:“抹平”不好看,但符合保护需要?



23日中午,记者上山查看了锥子山长城大毛山段修缮后的容貌,的确如网络上发布的照片所见,原先残缺的垛口墙被抹平,整齐垒砌的石头面上铺一层灰白色覆盖物,让它更像一条“平板路”。与附近地铺青砖、保留墙垛的长城相比,这段延绵500米左右的“平板路”显得突兀。

当地多名文物部门官员介绍,这么修是经专家反复论证形成的方案。维修前,这段长城仅剩的石头地基残破不堪,为避免爬山者肆意蹬踏,以及雨水冲刷、冰冻风化带来更大损坏,方案采取归安加固工艺,把散落在地基外的石头归放回原处,然后进行灌浆、夯实加固。

此事经网络披露后,国家文物局和辽宁省文物局22日就派员赶赴现场,多次上山核查修缮情况,并具体了解维修方案的审批落实及施工质量等情况,对这项工程进行全面调查评估,并承诺调查评估结果将会及时向社会公布。

辽宁省文物局局长丁辉坦承,修成“平板路”的确不好看,但符合抢救保护需要。这种中间略高、两边低的平板状,加上覆盖一层三合土,防水效果好,夏季可抵雨水冲刷、冬天可防存水上冻。他强调,这段长城是抢救性修缮,是防止长城加速破损,“是否好看”并不是最重要的。

资料显示,位于辽宁绥中县永安堡乡的锥子山长城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是辽宁境内的明长城主干线。锥子山长城不少段点坐落在燕山山脉的险峻山岭之间,加上这里地处深山老林,原汁原味,有人称它为“最美野长城”。

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曾几次来过锥子山长城,对于其中一段被“抹平”,他认为这种维修的结果,让人们感受不到长城的文化和历史,人们与文化遗产对话的渠道被割断了。他说,尽管《长城保护条例》颁布后,国家对长城维修的程序要求越来越严了,但相关部门进行修缮时可依据的标准还是不够充分和明确。


维修程序还缺点啥:千万元补贴款,方案通过各级专家组评审?





9月23日拍摄的锥子山长城大毛山段修缮后的容貌。(新华社记者 杨青摄)


记者了解到,这段修缮的长城大约有1200米长。2011年,绥中县文物局针对长城整体破损严重,部分地段有险情,委托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设计了维修方案。随后,方案连续通过了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共获得国家1000多万元的补贴资金。

维修工程分4个标段,经招投标程序,分别由来自辽宁大连、沈阳和山东曲阜的四家古建公司施工,其中作为A标段的500米长城地基由大连园林古建公司维修,总造价300多万元,辽宁一家专业机构还对整个施工进行了全程监理。工程从2013年7月动工,2014年11月完工,目前已通过辽宁省文物局组织的技术验收,即将报国家文物局最终验收。

在勘察现场,记者见到了赶来送施工资料的大连园林古建公司和山东曲阜园林古建筑工程公司几名负责人。他们表示,尽管条件十分艰苦,但公司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施工,完全靠人工将一包包白灰和黄土从山脚背上来。



9月23日拍摄的锥子山长城大毛山段修缮后的容貌。(新华社记者 杨青摄)


《长城保护条例》对修缮长城规定了十分严格的流程。维修申请和设计方案需向文物部门层层申报,各级文物部门都要组织专家组评审,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都必须具备相应资质。此次维修中,尽管相关单位资质完备,并严格遵守规定程序,但一些地方还是让人生疑。

记者在山脚下的小河口村走访,多位村民反映,当时维修长城时,村民们靠往山上背水泥挣钱。在“被抹平”长城的不远处,记者发现多个编织袋,里面装有疑似凝固的水泥块,用石头使劲砸都很难破碎。为此记者拨打大连园林古建公司一位姓李的女工程师的电话询问缘由,她在听筒那头沉默了一阵,随后挂断。

在派员实地勘察的同时,国家文物局表示,如维修工程存在施工管理、工程质量等问题,一经查实,将依法对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决不护短,决不姑息纵容;如涉及违法违规问题,将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记者注意到,评审、监督流程虽然严格,但存在“内部循环”现象。采访中一位文物局干部透露,此次维修,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都是上级文物局颁发的,维修方案也是他们组织专家评审,现在出了问题又由他们来调查,监督效果会好吗?


科学保护,如何让长城矗立地更长久?



《长城保护条例》颁布10年来取得了不小成绩,但是与长城巨大体量和保护需求相比,保护工作仍有不足,一些地方出现了乱修的现象,致使保护变成了破坏。

因长城沿线县区经济相对贫困,地方政府的维护资金也捉襟见肘。采访中绥中县文物局副局长刘春华说,绥中境内长城长度达130多公里,对濒临坍塌地段的抢救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地方财政无力承受。调查人员发现,当地对这段长城的日常巡查、维护尚有不足。

董耀会表示,除了国家和地方要加大对长城保护的资金投入外,要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通过地方立法的方式鼓励社会资本的进入,可以建立健全长城保护员制度,使长城沿线居民都成为保护者。



锥子山长城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月23日,新华社记者 杨青摄)


“绥中野长城事件”发生后,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长城今天的样子,一定是历史和自然赋予它的,这样的修复却改变了这个样子。如果今天的保护措施无法连接历史和未来,那保护就成了破坏。

董耀会认为,对长城的科学保护原则也有待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2006年颁布的《长城保护条例》规定,长城的修缮,应当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国家文物局下发的《长城保护维修工作指导意见》则明确,长城保护维修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长城保护维修必须保持长城的原形制、原结构,优先使用原材料、原工艺”。为防止破坏事件的发生,更科学地修缮,是当前长城保护的重要课题。

来自:新华社  记者:王炳坤 赵洪南  

编辑:Dxx(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往期精选阅读(直接点击进入)

美国博物馆联盟战略规划(2016-2020)

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设计博物馆

长城生存状况堪忧,国家文物局兵分五路实地督查, 将严查一批违法案件

博物馆如何应对新科技的挑战?

《中国考古学家的危机》续篇

我该如何拯救你:那些被损毁殆尽的文物古迹

博物馆文物修复行业,为啥留不住人?

国家文物局公布巡视整改情况

他对文物界来了一次“拨乱反正”

视频:海昏侯墓的考古故事,居然这么有趣

陈列部主任每天在干什么?

敦煌原创动画《降魔成道》引起一片叫好!


博博会:创意与科技的视觉盛宴

聚焦:文物保护装备和文化遗产传播

视觉大餐:博物馆文创产品争奇斗艳

>>><<<

文博圈,qq群 14929974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