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曉 | 替《商君書》說幾句話

桑尼研究 大风网站 2022-11-12

 点击蓝字“大风网站”关注我们=订阅

作者 | 中信泰富經濟研究部  梁曉

摘自《參閱文稿》No.2020~4

商鞅的貢獻,是將農、戰有機結合,並以嚴謹制定+嚴格執行的法制體系保障其發揮最大效用,打成了一套組合拳,“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

      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商君書·更法》


回想多年前少不更事,讀書不求甚解,以至於對商鞅變法約莫只記了個開頭“徙木立信”,以及秦國就此強大,直到詩仙讚歎之“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近年來,多次讀到賢良名士等身專著、文章、演講錄,師長轉來講座視頻舌粲蓮花;更有微信和網絡媒體搶眼球不嫌事大“天下第一禁書”,參考教授口述將報紙標題〈秦王朝專制政治的黑暗心臟〉n次轉載推廣昇級“中國專制統治最黑暗的核心”。歷史真相的重大發現?令人不由得拿起這本薄薄的、然而又是沉甸甸的《商君書》,從頭細讀。

《商君書》年代久遠,眾家考證其中多篇真偽難辨,或是後學所作,然則畢竟此書“基本反映商鞅的思想”。因此,筆者也以此認識為基礎,進行思考和討論。

一、是誤讀,還是曲筆?


鮑鵬山視頻〈商鞅——作法自斃的梟雄〉推薦者頗多。從頭到尾看完,“壹民理論”、“制民五法”頭頭是道,可總覺得哪裡彆扭。

教授講座吸引聽眾,講究起承轉合。全長約95分鐘視頻在最後總結前為了說明“在政治上,秦國是一敗塗地”,舉的兩個批判性材料之一,《商君書·徠民》“有一條就是讓其他諸侯國的人口到秦國來”,授課PPT明確打出篇中這幾句:“三晋不勝秦,四世矣……小大之戰,三晋之所亡於秦者,不可勝數也,若此而不服。秦能取其地,不能奪其民也。”緊接著的解說是,“所以他(商鞅)最後自己也很悲哀地說:‘秦能取其地,不能奪其民也。’”由是觀之,暴秦果然徠民不遂,以至於連商鞅自己都心灰意冷?

翻翻原書,赫然見到同段的上文是“此王吏重爵愛復之說也,而臣窃以為不然。”明明是在批評秦王的官吏,說他們太看重爵位和捨不得免除租役、還在為現行政策辯解,商鞅明確表示“以為不然”,不認同;然後有理有據有小結論,論證恰恰是因為已經延續四代的現行政策,導致了眼下“能取其地,不能奪其民”的現狀。不破不立,接下來幾段,才是商鞅自己提出的新政策,以及預期的政策效果:

      今王發明惠,諸侯之士來歸義者,今使復之三世,無知軍事。秦四竟之內陵阪丘隰,不起十年徵,著於律也。足以造作夫百萬。……

      今以草茅之地,徠三晉之民而使之事本,此其損敵也,與戰勝同實。而秦得之以為粟,此反行兩登之計也。

      今復之三世,而三晉之民可盡也。是非王賢立今時,而使後世為王用乎?

——《商君書·徠民》


由此可見,商鞅給秦王指出的“徠民”明路,是免除來自各國的歸附者們三代的徭役賦稅,且不用參軍打仗,並把這些都寫在律法之中,足以招來上百萬農夫。進而算得失賬:只需要付出長滿茅草的荒地,就可以招來趙魏韓三晉之民,其“損敵”之功效絕不亞於打勝仗,而且秦還得到對方的民眾為本國生產糧食,是軍事和生產齊頭並進的兩全之策。最後暢想未來,“如今開始免除三晉‘移民們’三代的徭役賦稅,把他們全都招徠到秦,這不是以大王您今日的賢明,讓三晉的後代們都能為秦王效力嗎?”

〈徠民〉通篇讀下來,對所提新政策的效果樂觀自信,前途一片光明,似乎沒看出來“最後自己也很悲哀”?論述中,商鞅不忘旁徵博引揣摩民意,“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晉之無有也信,秦之有餘也必。”遙相呼應多年以後,“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響亮口號?進而啟發李光耀們思路明確:“我要讓新加坡每個家庭都有真正的資產讓他們去保護,尤其是他們自己的住房。”

回頭再看鮑鵬山代商鞅總結“制民五法”,“如果前面的四種手段都實行下來以後,還有一些人民比較強大的話,怎麼辦?殺。”怎麼殺?配大字PPT“5、殺力——發動戰爭,外殺強敵,內殺強民”。稍後分解,“這個殺力簡單講就是戰爭,發動戰爭。發動戰爭有兩個好處,第一、可以‘殺掉’其他的諸侯國家,可以削弱對方;其次,在戰場上也把自己國家的強民殺掉了。……‘能生能殺’,要生出一些強民來,然後把他送到戰場上去,又殺人,又自殺。”繞半天,“殺力”可以簡化成殺人、內殺強民?

《商君書·壹言》多處提到“殺力”,“夫聖人之治國也,能摶力,能殺力。……故能摶力而不能用者必亂;能殺力而不能摶者必亡。故明君知齊二者,其國強;不知齊二者,其國削。”譯註是聖明君主治國“能凝聚民眾的力量,也能消耗民眾的力量。……”同段幾處“殺力”,均解為消耗、使用民眾的力量。〈說民〉篇“故能生力,能殺力,曰:‘攻敵之國’,必強。……故能生力,不能殺力,曰:‘自攻之國’,必削。”譯註“能生力,能殺力”是“能夠產生實力而又能使用實力”。前一篇〈去強〉也有“能生不能殺,曰‘自攻之國’,必削;能生能殺,曰‘攻敵之國’,必強。”該處“能生能殺”同樣解作“能積蓄實力也能使用實力”。

筆者愚鈍,前後幾篇讀下來,感悟“摶力”“殺力”本是一組對立統一的概念,恰如太極之蓄力和吐力,高手修煉內功,丹田能蓄力、又會在四肢百骸運用自如,方為大家。讀中國古代典籍,多有辯證思維的智慧,陰陽、進退、攻守、成敗、善惡,都是無窮無盡的矛盾和對立,在一定條件下又可互相轉化,生生不息,循環不止……更何況,商鞅在此也千叮萬囑明君,為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務必要“知齊二者”!教授高明,怎麼就單挑出一個殺力,進而演繹成了殺人、內殺強民?

無獨有偶,秦暉《天平集》白紙黑字,“我國早期‘抑兼併’的思想家就認為:‘萬民之不治’的原因在於‘貧富之不齊’,因此需要‘令貧者富,富者貧’,甚至公然聲稱要‘殺富’!”幾乎同樣的文字,重複出現在清華教授專著《傳統十論》兩處、《問題與主義》兩處、《思無涯,行有制》、《政府與企業以外的現代化》、秦暉和蘇文合著的《田園詩與狂想曲》、以及秦暉多篇文章中,王小強疑惑教授“言之鑿鑿不忘學術規範,n+1次白紙黑字註明出處”聲稱出自〈說民〉、〈弱民〉,只好自己認真翻查《商君書》多個版本原著:

      由於寫的說的次數太多了,害得筆者查閱了十個版本。《商君書·說民》確實說過“令貧者富,富者貧”;《商君書·弱民》確實沒說過“甚至公然聲稱要殺富”。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如此重大命題,十幾年如一日,憤筆疾書,口若懸河,n+1次專著、文章、論文集、授課、演說、辯論、感言、心路歷程……,n+1次重複這段語錄,言之鑿鑿不忘學術規範,n+1次白紙黑字註明出處。〈弱民〉篇總共836字,不見一個“殺”字,……

——王小強:《歷史哲學超歷史》


      原來這年頭,“學術”和空手套白狼的“財技”同,基本原則也是撐死膽大的。

——王小強:《千古執著大同夢》



二、歷史概念不應孤立解讀

 

杜正勝多年潛心研究“編戶齊民”,“歸納中國社會從古典封建轉入傳統郡縣的要義,”寫書作序自陳心跡,“歷史學家最好還是根據零碎史料,努力構建有機的、整體的歷史面貌,……”

商鞅為何如此重視“農戰”?老秦人當時面對的,絕不是和風細雨之下的關中“田園詩”。 

      根據孔丘《春秋》“242年之中,……弒君36亡國52,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不可勝數。”平均不到三年,要麼弒君,要麼滅國根據顧炎武“春秋時見於經傳者140餘國”,國存壽命平均不到三年。根據《劍橋中國秦漢史》“春秋時期(公元前722~481年)已有約170個政治實體。”國存壽命平均一年半。根據《韓非子》“齊桓公併國30,啟地三千里”和“荊莊王併國26,開地三千里”,平均前者一年半、後者九個月滅一國根據《呂氏春秋》楚文王“兼國39”,平均五個月滅一國與此同時,其他各國還都沒閒著。又根據許倬雲“在75個年代可考的被征服小國中,有37個是在春秋開始後的第7~17十年中被征服。”平均每年3.7國被滅那時候,甭管怎麼當上君王的,必須做好本職工作的外部約束超嚴,別說撒嬌放癡發脾氣了,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稍有差池,國破家亡。不難想像,各位君主熱鍋上螞蟻,惶惶不可終日,為了活命,苦思冥想富國強兵……

——王小強:《千古執著大同夢》

緊繃著神經讀完以上這段,有點喘不上氣。歷史洪流滾滾向前不停歇,沒想著讓人好好喘氣。雖並列戰國七雄,“然而秦之弱於諸國者,亦有二端:” 

      一則諸國之文化漸開,而秦尚習於戎俗。……且又僻邇西戎,化於蠻族。……是以諸國皆遇以夷翟,不得與於上國之會盟。蓋秦國之群治,方在野蠻蒙昧之域,而不齒於開化之邦也。

      一則秦國之內亂日劇,而國勢遂以驟衰。……秦之國政,亦悉在貴族之手。廢君、立君,實為貴族之特權。……內憂方熾,未遑外事,而諸侯力政,競相侵併。……強敵日逼,其勢浸蹙。而河西之屬地,亦為三晉所兼併。蓋自開國以來,國勢未有如是之迫促者也。

——麥孟華:《商君評傳》


值此內憂外患,秦國亟需“轉變新的發展方式”,商鞅審時度勢找準的抓手,是“農戰”。不能忽略商鞅變法的歷史大背景,戰國時期的生產方式逐漸進步到使用鐵器、牛耕等,集體耕作的井田制正在向個體耕作方式轉變的過程之中。同時,“由於分封制的瓦解,貴族采邑制被官僚郡縣制取代,臣屬於卿大夫的私人絕大部分都變成了國家的公民,”這種種變化,均使得家庭勞動、小農生產變為可能。 

      周衰以來,井田之法,日即馳墮,疆界慢亂,輕重既失均平,地廣人眾,還授復極奸弊,蓋法弊而勢將窮變矣。且均產之法,可杜豪強兼併之患,然亦足阻國民競進之心。故行之閉關,則人心可靜,行之戰國,則民力必衰。……商君深明斯義,且知循用井田之制,則地利不能盡出,人力不能盡奮,而國富不能增殖也。

——麥孟華:《商君評傳》


視角看遍古今中外,麥孟華體會商鞅“重農抑商”是由當時歷史條件決定的,不能純用現代眼光來看待和評價:“然當土地曠荒,交通未便之時,其重農抑商,勢殆有不得不然者也。商君者,固亦專持此主義,以保護農業者也。”

值得強調說明,後世史家歷數商鞅罪狀之一“廢井田開阡陌”,其實不是商鞅首創。另外,“全民皆兵的新社會是春秋晚期以來的普遍現象”,知識產權也不歸商鞅。商鞅的貢獻,是將農、戰有機結合,並以嚴謹制定+嚴格執行的法制體系保障其發揮最大效用,打成了一套組合拳,“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使得位處邊陲、發展水平明顯落後於東方六國的秦國,可以後來居上。 

      打破傳統的封疆、田界、道路,按戶口重新“受田”,再設置新的阡陌。這是商鞅田制改革的大致過程,而其授田之目的則在扶植小農戶,樹立耕戰合一的社會。

      如果專事於農,專求其樸重且固,人民雖然聽話,但缺少活力,終不能為開創新局面者用;故商鞅既要求人民沉潛耕作,又誘發他們高明奮戰,一動一靜,一開一合,交織成功一個耕戰一體的社會。……這些主張大概都實行,而且產生顯著的效果,百年後蔡澤乃曰:“……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國無敵於天下,立威諸侯,成秦國之業。”(〈范睢蔡澤列傳〉)

——杜正勝:《編戶齊民》

 

掰開了揉碎了說,王小強將法家打天下、道家休養生息、儒家著重機制建設,循序漸進分別適用於三個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講解得清楚明白: 

      單從經濟體制建設來說,青銅時代到鐵器牛耕的生產力發展,必須法家打天下,理性獎懲+惟才是舉,六親不認才好裁抑權貴。道家無為文景之治,放任自流市場調節,普遍適用長期戰亂後休養生息——西德戰後“艾哈德計劃”的市場化改革亦為經典。兩個階段,更多側重微觀經濟學。漢武帝“舉賢良”→獨尊儒術,要求領導幹部德才兼備,對應市場缺德繁榮娼盛,抵禦遊牧的戰爭動員和宏觀調控的機制建設。從春秋農奴依附貴族的封建社會,到戰國全民皆兵的主權國家,再到大一統的天下體系;法家強調依法治國,人人平等建功立業;道家強調無為而治,自由市場與民休息;儒家強調為政以德,“惟士為能”的幹部隊伍超越自私自利的理性經濟人,駕馭缺德市場經濟;三個階段,疊床架屋,逐次臻進。

      ……

      質言之,法家法治求大同,儒家教化求大同,懲惡揚善

——王小強:《千古執著大同夢》

 

讀〈大河向東流〉未定稿再受啟發,無論是重法家、抑儒學,還是所謂儒表法裡、陽儒陰法,又或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均是手段,恰似黃河奔流到海不復回,一路南沖北突走的可不是直線,最典型當屬順勢北上之後再南下的黃河“几”字灣,因應不同的“山形地勢”,採用適合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政策,方為正道。從古到今,無論是如麥孟華所言“均產之法……行之閉關,則人心可靜,行之戰國,則民力必衰”;還是王莽新朝改制“銳意復古”“耕而勿有”“公天下”,後因個人素質欠缺和推行方式不當、以及金融改革“寶貨制”的失敗而被推翻;再到人民公社完成必要積累和改善農業基礎條件,進而“包產到戶”充分發揮農民積極性;哪怕是具體到“平糶機制”,不也要根據當時的年景,今年買進、明年賣出?“一條道走到黑”不是硬道理。正如黃河向東流是主線,執政的核心目標是多數人的幸福安穩生活,成為千百年來激勵多少志士仁人,在朝在野先憂後樂前赴後繼的《千古執著大同夢》。與其挖空心思“捉字虱”《商君書》字裡行間“專制黑暗核心”,不如看看變法如何改變了秦國大多數人的生活?

三、弱什麼民,徠什麼民?

四、〈去強〉,為了大多數勞動人民的溫飽富足

五、商鞅變法鞏固兩千年郡縣制的基石

六、結語


摘自《參閱文稿》No.2020~4

因微信篇幅所限,刪節了註釋和資料來源

全文阅读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推荐阅读大风网站往期文章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订阅】

点击标题下蓝字“大风网站”,再点"关注"等于订阅!

大风网站微信号:strongwindhk

长按下列二维码可直接关注订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