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7115·旅游人类学】邓启耀:之于“学术”(旅游人类学)的感性体验

2017-06-14 邓启耀 人类学乾坤

          漓  江 渔  舟          

摄影丨梦梦 丨来源丨太平洋电脑网·摄影部落


※ ※  编 者 按

本专题的缘起来自2011 年9 月以“人类学与社会学视野中的旅游”为主题的阳朔会议,作者也是以参会代表为主体。他们围绕旅游人类学、旅游社会学及旅游地理学中各自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议题不一定集中,但思想性和启发性够强。也期望以此引发多学科对旅游研究的全面关注和深入对话。【来源】旅游学刊,2012,10:4-5.


 

作者简介】邓启耀,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媒介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



刚才的对话很有意思。地理学家对人类学家庄孔韶田野笔记中的感性描述不以为然,提出了感性表述在科学文本中有什么学术价值的尖锐质疑;而人类学家也对地理学家的“科学”标准进行反诘,以为科学主义未必能够解决一切问题。这似乎又涉及那个老掉牙的问题: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谁更“科学”?感性和逻辑,体验和理性,或者文科和理科,谁更有用?

这让我想起中大史学教授陈春声的一段话:“人文学科确实没什么用,它不能使你发财。但我们用一个家庭来比喻,一个家最有用的是厕所,其次是厨房……最没用的东西,数来数去可以说是墙上挂的那幅齐白石的虾。但家里有客人来了,你会带他去参观厨房和厕所吗?大家坐在客厅评头论足得最起劲的,却是齐白石画的那只虾。人文学科就是那只虾!”

这当然是站在文科立场的调侃,并不是把一切实用事物归之于庖厕之肆。我理解此话的意思,是说人除了物质性东西的进进出出之需(厨房或厕所),还需要一些精神性(比如艺术)、社会性(比如客厅与客人)和文化性(比如欣赏艺术)东西的来来去去。人之需要旅游,与此同理。

旅游其实和客厅里的那幅画一样,也是一种精神性、社会性、文化性的表征。不同的是,旅游使人自己进入了“画”中。

人进入了“画”中,问题就大了。观赏客厅里的画时,我们与画有个距离,大家置身“画”外地做客位之观(所谓“客观”或“旁观”);当我们进入“画”中,也就是进入了旅游现场,成为青碧山水中走着的那个行者,很多体验就不再是不干我事的“旁观”,也不再是通过纸面镜像之隔的“客”观。很多主体性或主观性的切肤之感就会出现。这便涉及了另外一个有趣的话题,也就是地理学家质疑的人类学家庄孔韶何以会有“凉风吹在屁股上”的表述——这“学术”或有“学术意义”吗?这个质疑,其实可以延伸到两千多年前理性主义者惠子和非理性主义者庄子关于鱼的快乐问题的争论。“子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乎?”——谁让此庄和彼庄是家门呢!

这又引发了一个关于“知”的问题。如何知“鱼”(他者)?如何知“我”?如何“我知”并能使“你知他知”?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人类学、社会学视野中的旅游”,希望从人类学、社会学角度谈谈对旅游的“知”,地理学、旅游学同仁看看你所知的与我所知的有何异同,就是“我知你知他知”进行沟通的多学科探讨。既然说到“视野”,当然就有个怎么“看”或怎么“知”旅游这个对象的问题。我不免想起另外一个老掉牙的典故——盲人摸象。其实,无论理科还是文科,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摸象者。我们不同学科、不同角度摸到的,永远只是局部。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摸到这个部分就声称自己摸到了真象(相),甚至进而否定别人摸到的那个部分。我们甚至还有“摸”不到但实际存在的东西,如表层皮肤内的循环系统的运作,神经的功能,以及常常被忽略掉的,作为“主体”的大象的感受,以及摸象者自身的体验和内心世界,等等。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摸不到就否认它的存在,更不能否认不同摸象者的在场。如果这样,那真盲了。摸有不同,感知有不同,表述也有不同。用学术化语言表述是“客观主观”、“客位主位”、“参与观察”、“情景融入”之类,用别的语言表述,也许就有人类学家庄孔韶先生关于“凉风吹在屁股上”的田野情景。这样的表述,可不可以也是田野调查报告的一种文本呢?我的同事常讨论人类学文本如何写得“有温度”。但事实上,谁一这样表述,就会面临质疑,好像必须罗列一些数据术语,引用一些权威语录,板着面孔表述,才是“客观”的和“学术”的。说实在话,我对田野考察文本这样的“客观”表述也有怀疑——为什么科学文本要避开个人的现场体验和感觉,甚至避开“我”这样的人称?我在现场却要装成隐形人一样高高在上做上帝之“观”,这样的观察“科学”吗?是“客观”还是“伪客观”?

所以,我以为,之于“学术”,特别是旅游人类学这样的学术,逻辑严密的理性分析,可;参与观察的感性体验及其民族志式的描述,也可。

 

来源】旅游学刊,2012,10:4-5.

说明】本文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向“旅游学刊”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本公众号已获授权。

  ※  延伸阅读 ※  

 击 文章题目  即可  浏览全文

[1]【201731】人类学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一季目录

[2]【201761】人类学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二季目录

[3]【201791】人类学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三季目录

[4]【201792·人类学】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丨生态宣言:走向生态文明

[5]【201793·人类学】徐新建教授新著《多民族国家的文学与文化》导言

[6]【201794·人类学】青年学者专辑丨马健:论文化权

[7]【201795·教育人类学】欧阳护华:《教学法改革中的组织文化与教师身份重构:人类学视野下中国教师发展的本土路径探索》

[8]【201796·民族音乐学】赵书峰:瑶族婚俗仪式音乐的历史与变迁

[9]【201797·学术资讯】“音乐与认同——民族音乐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对话”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

[10]【201798·人类学】[法]郭德烈著,陈晋编译丨人类学:一门拥有未来的社会科学

[11]【201799·人类学】赵旭东:中国民族研究的困境及其范式转换——基于文化转型语境

[12]【2017100·人类学】李亦园:《知识分子、通识教育与人类前途》

[13]【2017101·教育人类学】桑国元,王文娟:《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教师研究:以一项师生互动研究为例》

[14]【2017102·历史人类学】刘志伟:天地所以隔外内——王朝体系下的南岭文化

[15]【2017103·书海悦读】郭志超:《畲族乡村研究出新作:迈向人民的人类学》

[16]【2017104·书海悦读】郭志超:历史人类学视野的畲族村落经济变迁研究——评王逍的《走向市场:一个浙南畲族村落的经济变迁图像》

[17]【2017105·人类学】[挪威]弗里德里克·巴斯著,高崇译:族群与边界(上)

[18]【2017106·人类学】[挪威]弗里德里克·巴斯著,高崇译:族群与边界(下)

[19]【2017107·人类学访谈】徐杰舜/问,黄淑娉/答丨走向深处:中国人类学中国研究的态势

[20]【2017108·人类学】南鸿雁:《草原牧者:边缘地带上的天主教会》

[21]【2017109·教育人类学】宋萑,周深几:教育实习中师范生身份认同困境的人类学考察——一位新疆师范生的个案研究

[22]【2017110·人类学】黄剑波,刘琪:私人生活、公共空间与信仰实践——以云南福贡基督教会为中心的考察

[23]【2017111·学术资讯】中国教育人类学学会第三届年会·邀请函

[24]【2017112·学术资讯】包容发展的人类学·2017年中国人类学学会学术年会·邀请函

[25]【2017113·旅游人类学】彭兆荣:《旅游人类学:“临时共同体”的民族志关照》

[26]【2017114·旅游人类学】徐新建:旅游已是一种朝圣

※  温馨提示  ※  

欢迎您访问“人类学乾坤网:www.ca101.cn”,微信公众号:ca101cn ,微信公众号投稿信箱:ca101@qq.com。

您可向公众号:ca101cn,分别回复关键词:费孝通,岑家梧,李亦园,乔健,王明珂,徐杰舜、周大鸣,彭兆荣,徐新建,范可,张小军,王铭铭,景军,陈志明,滕星,麻国庆,赵旭东,关凯,孙九霞,刘珩,段颖,等,将收到这些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

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