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片精读 |《色·戒》:中年危机与历史的科幻性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她影 Author 张念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编剧圈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她影(ID:herinfilm),根据同济大学张念教授分享录音整理,整理丨阿歡 她影。
《色·戒》这部电影,我非常喜欢,甚至用“伟大”来形容它。
因为它非常丰富,它可以有不同的维度,让我们进入画面。我们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可以扑入画面中,成为它的一部分。
01
关于这部影片,有三个文本可供我们讨论。
第一个文本,无疑是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她写于1950年,但是她经历了30多年的挣扎和犹疑,在80年代出版《惘然记》的时候才把它公布于世。
对她来说,这其实是一个小Case,很微末的东西。因为她对于笔下情感都很冷淡,距离很远。
张爱玲的《色·戒》,对于情欲缠斗的节奏,其实是写得非常的局促和急促的。这里面只是一种非常不堪的、委屈的、阴森的、谄媚的男女关系,她是带有这种情绪的。
而影像,给予了我们更广阔、更深入的尺度。
第二个文本,我们在大陆是看不到的,那就是胡兰成的《渔樵闲话》。
因为它涉及到一些敏感内容,在大陆版本的胡兰成回忆录《今生今世》当中,《渔樵闲话》这一节被全部删掉。在这里面,他主要是在回忆他在汪伪政府时期,和人打交道的一些经历。这些人有丁默邨、李士群、周福海、汪精卫等。
那么为什么要找胡兰成《渔樵闲话》这个回忆录呢?
因为我们知道,张爱玲也好,王佳芝也好,她是在这样一种男人所构成背景的氛围里面打交道。
譬如张爱玲小说当中提到了两个历史人物的名字,一个是周福海,一个是李士群。而在胡兰成的回忆录里面,就曾经写到过周福海和李士群家里的布置。
《色·戒》小说一开始,特务头子家里面的景象,和胡兰成在《渔樵闲话》里回忆的周福海和李士群家是一样的。想来是他回来转述给张爱玲听了,张爱玲便在作品当中也写到了。
胡兰成书里对此下过这样一个判断:“满堂金玉,人见物之鄙”
他怎么这样说?
1941年12月珍珠港战争爆发,整个二次大战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折,彼时的上海处于日据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胡兰成曾跑去跟汪精卫讲过整个世界的格局,但是汪精卫不愿意听。
可以想见,在当时那样一个紧要关头,整个世界格局发生着这么重大的变化,实际上是决定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生死攸关的命运。但汪精卫坚持的是他的那种充满浪漫主义的英雄主义,他不愿意听这些话。所以说,在这样一个背景氛围面前,我们看到世事风流,成败决定英雄。
我们在大历史的书写当中,看到的永远是胜利了的男性英雄。
02
第三个文本,也就是我们最终看到的影像,李安的《色·戒》。
他拍这样一部作品,当然不是出于纯粹的男女私情这种小儿女的情怀。
因为从他整个的影像的叙述当中,譬如电影一开始的警犬巡逻镜头,可以看出他是希望把这样一种男女的情欲故事,带入一种更深邃的、更诡异的历史迷局当中。这使得整个电影文本比小说文本的容量更加宽广。
前段时间上映的《敦刻尔克》,它也是讲二战时期的一个故事。
这个片子有意思在于,它不是讲这个故事谁赢谁败,也不是大场面,而是只局限在一个小小的海滩。就在那个小小的海滩的尺度上,也没有讲敌人轰炸,没有波澜壮阔的格局。
它全片只有一个节奏让我们保持注意力,就是心跳的节奏。那种声音,其实是在展示一个战争故事里面,人内心节奏的急、缓、松、紧。我以为我安全了,实际上又落入虎口了,生与死的节奏在其中彰显。它是更具有音乐性一种节律。
所以时常会想,我们也经历了战争,可为什么我们就是没有(不管是大场面的,还是像《敦刻尔克》)这样的战争片?我们没有战争片。
但是我后来又想,李安可能在某种意义上,是把《敦刻尔克》狭小尺度上的这样一种心理的、精神的节奏,他放到人的床上。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性活动过程当中的那种音乐般的节律,他展现出来了。
我们情欲的节律,我们的恐惧、喜乐和忧伤,是同构的。
只不过《敦刻尔克》的尺度是沙滩,而《色·戒》的尺度是床。
它展现的,不是我们现下看到这样一段历史的谁对谁错、民族大义,它不是这样一种主题。它是在影像的律动当中,将那些秘密,那些依然飘荡在城市上空的惊魂气息,穿过80年的时空,展现在你眼前。
03
然后再来探讨下关于王佳芝的身份真相。
我们知道,我们作为女人、作为间谍、作为革命同志、作为爱国青年……我们作为什么,这是我们的一个身份认同。同时这代表着,我要干什么?我活着、我行动的意义在哪?
但是我们发现,到王佳芝这里变得非常非常充满歧义——王佳芝究竟想要什么?王佳芝究竟是谁?她,在演谁?
她在演的过程中,是把她演的当真了。当真了之后,同时她又撤退回来,在这样一个心理的往返里进进出出。
她到底想要什么?她是要完成刺杀任务,是需要爱情,还是性满足,还是“鸽子蛋”?
张爱玲在小说里面说,六克拉的钻石也只有豌豆大,但实际上六克拉可不止豌豆大。到李安的电影里面,他又真的还原成六克拉,叫“鸽子蛋”。
这个“鸽子蛋”的变化,使得这个电影的尺度扩展了。这个女人究竟想要什么,就像历史的谜题一样——历史究竟想要什么?
包括她和易先生的情欲运动,不再是小说里那样局促的缠斗,其背后所牵涉的乃是历史迷局当中的缠斗。我们能在电影里面探测到一个更深的政治图谱,甚至是世界历史的图谱,还有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缠斗的图谱,这里面的结构其实是一样的。
所以关于王佳芝的身份探讨,分为两个层面。
其一,她是谁?她是爱国青年,还是一个叫麦太太的怨妇,或者色情间谍?
其二,她是叛徒吗?她到底背叛了谁,还有最后她究竟是不是爱情的圣徒?
在《色·戒》的影像当中,我们跟随着这样一种节奏和背景,来探测王佳芝的故事。探测这样一个爱情故事,或者叫它爱情事故也好,是如何地发生?它是如何在时间线中,一层一层地绽放了出来……
04
在李安的这部电影里面,王佳芝实际上变成了他自己。
这要回溯到他的“中年危机”。
曾经他在台湾受排挤,然后在美国又是家庭主夫,寂静无闻,直到终于有了作品得到承认,他拿了奥斯卡奖,人生达到巅峰。达到巅峰之后,便有了危机。
这种危机是指——“我找不到任何意义了,奥斯卡最佳导演我都拿了,我还要什么?除非说,我挣点小钱,拿着我的名气到处去勾三搭四?”
但这对李安来说可能也没多大意义。他要思索——我该如何走下去?
他在一个成功的巅峰之上,一个中年人突然发现所有的意义都耗尽了,于是他会想,我该如何重新开始?
王佳芝是他自己的心灵线路图。
这时的李安想要重生,他在进行一场自我的精神革命,他要去找到自己刚出发的时候对电影的信仰。所以他的笔触一开始就在讲,刚开始出发的那个清白、善良的“我”。
这个精神形象是什么?就是他。
当我们看到王佳芝最初那双干净的、羞涩的眼睛,我们同时也会想到,从晚清绽放出来的,从一颗老树上发新芽的现代中国。抽枝发芽,充满了清新之气,这是我们的出发。我们的国家如何出发的,我们个人的心理就如何出发,倚着这样一个纯洁、善良、清白的面孔。
然后,在个人和历史之间,王佳芝通过一个爱人注视的眼光,在羞涩与心动当中,找到自己。
这是一个孤苦伶仃,身世飘零的女孩子。父亲不要她,一个人在香港念书,她不知道自己是谁,没有任何支持,但是她唯一的力量就是——她是白纸,这很重要。
她清白、善良,她是白纸,她无知。
她就像我们抽枝发芽的新的中国,告别王朝,同时又在自我憧憬。
李安此刻也是借着影像在说——我成功了,达到一种权力的顶峰,像个王。但其实王拔剑四顾,看到的是茫然景象。所以,我想重新回到起点,重新开始,憧憬的时候想,当初我拿起来的那个脚本是什么?
电影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王佳芝她没有自己的脚本,她想干什么永远是别人塞给她的。
“哎,我们要搞给美人计,你来”,人们呼唤她“王佳芝!王佳芝!”,她上台演戏,感觉到他人的目光,然后她才有了自我。
对着美人计这个任务,对着一张空镜子,她真的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是这时候她面对镜子开始描画自己——她要做一个子虚乌有的麦太太。
她描画自己的美貌,通过一个子虚乌有的角色,描画自己。她要从清白、善良的这种虚无当中凸显出来——你们可以看见“我”,在这样一种他人的目光中。我们少女的那种羞涩,那种怦然心动,实际上是初次和世界照面时候的这样一种情怀。
但是她的这帮同学,王力宏扮演的爱国青年,在鼓励她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首诗是汪兆铭的。
汪兆铭晚清刺杀亲王的时候,写的绝命诗。这个青年是要去刺杀汪伪政府的人的,但是这个时候,驱动革命青年的力量是汪精卫写的诗。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是男人说的,女人围绕在他周围。
个人剧场和历史剧场之间,晚清时我们中国人的那种豪气,这个历史形象是男性的,这是“阳”的层面。
而在“阴”的层面,审美的判断力在这样一个暧昧的、宽广的、模糊不清的地带,我们看见历史的另外一个面容是——清白、善良的她对着镜子在装扮。
05
再来看王佳芝和易先生之间的博弈。看李安怎么安排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男人,一个有他所谓政治理想的男人,与这个女人之间,心理战术是如何展开的。
在饭店时,两个人开始对话了。
这个位高权重的男人,他说了一句台词:“人要是留心的话,任何小事都是大事”
这句台词一落,下一个镜头就是特写,王佳芝那个高脚杯上的口红印。这是劣质口红才留下这么一大块的口红印,易先生是知道的。在当时上流社会的,富有教养的太太,她会悄悄地擦掉。
易先生在上流社会,他知道女人是有什么规矩,所以他说了这句话。
因为王佳芝在这里扮麦太太扮得很起劲,但是这个权高位重的、阴险的、能审时度势的男人他把一切看在眼里面。他那时就已经知道,你不过是无数个女间谍当中一个。
但是王佳芝不管,因为这是两个不同时空的人。那个男人在警犬式的防卫,但是呢,我看你长得挺可爱的,我跟你喝喝酒你能把我怎么样?对不对。
而王佳芝,她不是,她善良、清白,带着虚无的力量,朦朦胧胧就站在了这样一个老谋深算、权高位重的男人面前。
但他们这场较量,实际上也没有较量。女人不会和男人较量,我们不懂你那个,知道吧?我不参与你的戏,但是我把我的戏演足了给你看。这个女人是捣乱来的。
还有麻将这个东西,在电影里也非常有意思。我想西方的观众很难读懂《色戒》,读懂我们尤为复杂的中国心灵。
一开始打麻将,王佳芝说她不会打,她瞎掺和。
实际上只要她往人家上流社会的客厅里面一坐,她所有的一切,在场所有人的心里面都清楚怎么回事。
这时候易先生说,这个有什么?开心嘛。后来吃饭时她说,你看啊,我是很傻,但是赢过你。她在此时这种小女生的状态,其实非常有意思。
男人们总讲千秋大业,其实就是在成就自己罢了,将自己活出一种本真的状态,他们称之为千秋大业。而王佳芝这里,她其实也活出了自己——你们扔给我的剧本我不要。要我做一个间谍,或者爱情圣徒?实际上都别想,那得我来掌握。
她走向哪里?她有自己的千秋大业,她唯一能够依持的就是这种大无知与大无畏。
06
三年之后,再逢易先生,她已然成为一个业余的间谍,专业的女人。
王佳芝说:“这段时间,我好像没有了记忆。”
她又被打到一个空白期,但是已经没有登上戏台前的那种孤独无依、那种“我是谁?”的状态。她自己的情欲也在萌发,她怀抱着一种向往,对情欲的幻想,于是正好就撞上了这个男人。
不要说她的意志是如何坚定,这从来就不存在。
若要谈是她爱易先生呢,还是易先生爱她?实际上在相爱的两个人当中,我相信西方人的说法,是有爱神牵引的。不是说你爱我就够了,或者说他爱我就够了,这当中还有莫名的牵引。
在这点上,李安是将易先生对王佳芝的爱与变化捕捉得很好。
因为在小说当中,关于他们的情欲,张爱玲还是比较老派的。她不是当代作家,她是不太会去白描这种情欲,她喜欢写男人和女人、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之间那种阴森、谄媚的关系。
在她的小说里,女人于爱欲间细腻的身体感受,她只一笔带过。
那一笔有意思,她说,“每次和易先生一起,都像洗了个热水澡,很舒坦。”但是呢,又加了一句话,“好在心里面有了目的性,就不摇晃了”。因为女人很害怕这种恍惚的东西,仿佛被什么挟持着。
张爱玲只一笔带过的这个东西,在李安的电影当中却是重头戏,《色·戒》当中非常著名的性爱场面。
我想一个西方导演也拍不出这样的东西,西方电影处理性爱场面都是在另外的层面上。中国人的性心理,它不像法国大花园的那种笔直大道的设计,而是像苏州园林似的幽微曲折,这是我们的性心理,也是我们的审美趣味。
他们第一场性爱戏看起来是一场“SM”,这个时候因为王佳芝的无知,她甚至有时候会忘了自己的目的是什么——我是要沉迷于这种情欲呢,还是别有所图?她在撕裂。
可能那些她都不想要,她的心里有一个否定的判断,同时其实她都想。既不想要,又都想要。
我不是在执行任务吗,怎么这么沉迷?一想到沉迷她就讨厌,性欲当中,她明明只享受这样一个颠鸾倒凤的过程就行了,可偏偏不行。
实际上王佳芝是游魂,你不可摧毁她。女人的美,不可摧毁。而怎么样去摧毁她,去占有她,这是男人想的。
你以为你摧毁了她,占有了她,但也可能是她金蝉脱壳。她有好多个自己,你占有的是哪一个?你占有的是皮毛,那无所谓;你占有灵魂,到哪里去找?她王佳芝有灵魂没有?
所以说,易先生是恐惧的。他的第一步,是在和自我战斗,他要克服掉自己心里的恐惧。首先他要相信自己,然后才可以相信眼前这个让他怜爱的女人。
这个时候的王佳芝可不是一般的色情间谍,这个男人总有“撞上鬼”的时候。于是他很粗暴地撕碎了她的衣服,在我们眼里就像看一场虐恋一样。
其实他不是在蹂躏这个女人,他通过这样一种暴力行为,实际是在蹂躏甚至摧毁自己。因为在面对这个莫名的美的诱惑时,他混乱了——他还是该像玩弄其他女人一样不过心的吗?他不是。
这时他的烦躁就表现出来了,他对这种美绽出的诱惑,试探、攻击。所有千锤百炼的真心,都要通过考验、诱惑,甚至是极度的摧毁。
07
那么王佳芝又是如何找寻自我,下定决心的呢?
这不是倚靠于一般意义上的初心,而是来自我们每个生命里都存在的一种力量,她在找寻这种力量。这是从一种恍惚、朦胧的状态,到修炼成为与本真、自我合一的过程。这是一种哲学上的逻辑判断:你是什么?它代表着你的属性。
历史上的郑苹如是一直把目的坚持到底的,这样一位革命烈士,可以说她“大义”,但其实这些词都是煞白的。我们当然也会为这种极光的煞白所震撼,但是历史都是黑白分明的吗?极黑的我们什么也看不清,而煞白我们也看不清。唯有在光影之间,在阴阳之间,在强弱之间,在前进与撤退之间,在这样的影像当中我们才得以看清。
郑苹如是民族英雄,她知道首要任务是刺杀敌人;而王佳芝不是,她不知道。
以前我们看革命电影都是好勇敢、前进,而这时候我们看《色·戒》,它迂回、晦暗、撤退,甚至是空蒙。
比如王佳芝大半夜的担心易先生还不回来时,是那样揪心地等他,晚上睡不着觉,哪里还像一个女特务了?等他回来后,她在书房又问了那样一个奇怪的问题,她问你是不是有别的女人了?这完全就回到了小女生的心思。
但易先生就吓死了,他说你闯进来干什么?他在烧一堆文件,他很害怕别人发现他的秘密。他那时已经在暗地与重庆方面勾兑。
所以此时的易先生实际上和王佳芝同志是一伙的了。但他很清醒,一边是情欲,一边是政治的见风使舵、波诡云谲。在这一切面前,他很害怕,然而心里又有底。后来他终于放下心防,因为没关系了,我也是重庆的了,我们是一伙的了,是一个回形针的回路。
那么镜头当中是如何展现易先生怎么放下心防呢?李安给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画面,男人在镜头当中是那样陶醉,他通过美丽尤物的牵引,终于找到了内心真正的自我,同时,他也看到了他政治生活的未来。
他是彻底满足了、愉悦了。
但是女人不会,她永远惶恐不安,她没有下决心,她还在继续跟地下站通情报的。镜头给到王佳芝,她还是张惶和犹疑的,两个人频率不对,所以注定是悲剧。
08
第三场情欲戏王佳芝一步步被推上矛盾的顶峰。
这时候两个人一起达到了圆满、愉悦的状态。
王佳芝说“我恨你”,但潜台词可能是“not enough”。这种状态是不够的,因为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永远不够的,“我恨你”和“我爱你”,都不够。就像其中指代的“你”,这个“你”是什么?
它不是个具体的东西,像我们中国人老说眼前的好物,好闻的东西、好看的东西,它不是。应该将它推深一步,“我爱你”和“我恨你”的“你”,可以有很多种“你”。它可以是指——我的命运、我的处境、我的身体和我的性快感。
没有命运他们不会相遇,但是她又多么憎恨她的命运。她王佳芝是这么个人,同时又不是这么个人。
这时候的王佳芝觉得,她可以同眼前的男人一起奔向爱欲之旅了。但她在又爱又恨,她对自己的身体又爱又恨,对自己的处境也是又爱又恨。如此的沉迷又尴尬的局面如何是好?
这时候影像把女人欲望的色彩度、明暗强弱调节得非常好,甚至有嗅觉的芬芳刺鼻。
以前两场情欲戏都很唯美的,第一场SM的身姿很唯美,第二场男人沉迷的时候也很唯美,但是第三场就显得残破、凌乱、慌张和不堪了。
这个时候再看女演员的额头是油的、有汗的,再也不像以前的构图了,这个构图上充满了诡异的东西。在性高潮停止的那一刻,李安一下将镜头推到了床头那个枪口。这个枪在这里就点题了,色和戒。
09
下一场戏更有意思,王佳芝陷入了恋爱状态,可她又搞不清楚怎么回事,拿捏不住自己的心。
她甚至跑到情报站,跟老吴说:“他钻到我的心里了”。这可不是经由阴道钻到的心里。
她还有句台词非常有意思:“他趴在我身上的时候,我多么希望你们出现在门口,朝他的后脑勺开枪。”
可实际上老吴他们的暗杀路线已经在撤退了,他没告诉这个傻姑娘,此时的易先生已经和他们是一伙的了。这是多大的秘密,不能随便告诉她。
在王佳芝闯进书房时易先生就告诉她,“以后不要再进这间屋子”,实际上这背后还有潜台词:你不要再参与政治了,你根本就不懂。
这书房实际代表着男人的前途、命运,他要在里面见风使舵,要站对阵营。镜头曾经放到了房间里孙中山的像上,很大很高,易先生自己的像稍微小一点,放在孙中山的下面,然后还有总理遗训的一个题词——自由、平等、博爱。
孙中山的遗训里面有“自由、平等”,但是没有“博爱”。“自由、平等、博爱”那是法国大革命,李安为什么放这一个?这个“易默成书总理遗训”,他加了博爱上去。
对这个博爱理解可以很丰富,它是什么?是千锤百炼的真心,是我们本真的自我,这才是真正是有光芒的东西。
所以这是个多么缠绵、晦暗、弯弯曲曲、迂回曲折的情欲故事啊。李安将这样一个中国园林式曲折的故事推向了悲剧。
10
最后将影像推向高潮的是“鸽子蛋”。
从影像当中我们无法读到人物的内心戏码,但实际上,我们又什么都能看到。王佳芝下定决心,实际上就是从这个点。
张爱玲的小说里王佳芝还是个小女生,但李安的王佳芝,他最后是把一个真正的像古希腊悲剧的女英雄供奉到人们眼前。
王佳芝最后说“快走”的时候,我才流泪的。
她不是斩钉截铁地说,那“快走”两个字,是送气送出来的。她都快缺氧了,然后说:“快走”
易先生五十米冲刺,身形很矫健地,从店铺冲进了他的防弹车。但是王佳芝,她孤独无依。
为什么看到“快走”我流泪?因为这是女人的决心,她最后做了这个了断,悲剧才是完整的。
这个处理完全是西方戏剧的处理,在前面的处理是东方式的。最后收的时候,从他开始落笔的空灵和诡异,到最后收的时候我们听到是贝多芬式的雄壮的——“快走”
11
张爱玲小说的结尾,是太太们的喧闹,这个说最后打仗时你们要去哪里吃啊,吃湖南菜还是什么?在一片喧闹声中荡去。
而胡兰成在《渔樵闲话》又是怎么讲的呢?
《渔樵闲话》的最后写道:“夫子庙的茶楼,很少的钱可以买到很多的早点”
胡兰成说这里面有一种中国人做人的慷慨和沉稳。那么一点钱,摆了一大桌,茶水是可以续的,上流人士、中流人士、底层人士,都喜欢聚集茶楼。他的这样一个政治生活的回忆,竟然是终结在夫子庙的茶楼里,这么一派热腾腾的人间景象,这是胡兰成的结尾。
那么李安的结尾就是西方戏剧式的了,电影的结束,是在卧室的床上,那个他们曾经欢愉过的地方。
在空无洁白的床单上,留下了一些恍惚的痕迹。
它有深刻的哲学意味——我们都是来这个世界一遭,从空无之中出现,又消失在空无之中。而关键是,无论你怎么留下这样的痕迹,都不要忘了,刚出发时的清白与善良。
张念主要著述《不咬人的女权主义》、《心理气候》、《持不同性见者》
本文整理自张念教授“《色·戒》——中年危机与历史的科幻性”讲座
有删改
推荐阅读
来自奥斯卡最佳编剧的5堂剧本写作课 | 对话怎么写?奥斯卡最佳编剧给你12个锦囊 | 干货丨奥斯卡金像奖编剧教你塑造人物的7个小秘诀 |如何写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浪漫喜剧片 | 大牛前瞻 | 2018电影行业的趋势和挑战 | 好莱坞电影的62个套路 | 这些“烂梗”是否也出现在你的剧本里?丨你真的了解你笔下的人物吗?丨为什么说它是影响一整个时代的经典神作?丨伟大的剧本应该像诗歌一样丨科恩兄弟、昆汀教你用对话俘获观众丨从奥斯卡大热门《水形物语》和《三块广告牌》谈角色与情节的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