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业与农村发展圆桌论坛第8期: 如何发展绿色农业并保障农民利益

农业与农村发展圆桌论坛 晓华教授看世界 2022-12-31

农业与农村发展圆桌论坛第8期:

如何发展绿色农业并保障农民利益

 

【编者按:2017年中办、国办发布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绿色农业发展已经成了我国乃至世界农业关注的一个焦点。绿色农业的核心是“减药减肥”,保护环境,并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农产品。但是,世界各国(包括中国)目前在绿色农业发展中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保障农民利益”。哥廷根大学教授、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于晓华组织在线讨论“如何发展绿色农业并保障农民利益?”。现将讨论结果分享给各位读者,感谢各位的参与和支持!】


*******************************

问题一:您觉得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推进中遇到最大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是什么?

【学术界观点】

1.(1)绿色农业的目标本来目的生态和环境保护,但是在中国消费者更多的是关心食品安全;(2)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消费者对绿色农业的不信任。(3)绿色农业生产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但是得不到应有的经济补偿。(4)国家的监管一味强调监管和处罚,对农民的经济诉求关心不够和市场机制利用不足。(5)绿色农业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这需要对农业政策进行系统设计(于晓华,哥廷根大学教授)

2. 由于我国大国小农的现状,最大的体制机制障碍是土地承包者和土地经营者的职权分离,导致只问收获结果不讲生产过程的现象,普遍没有机制能让承包者约束经营者的生产方式,经营者特别是耕地租赁大户“竭泽而渔”,为了获取短期耕作收益,使粮食及瓜果等农田作物产量在短期内大增,普遍以农药化肥作为催生增产剂,一方面破坏作物的自然生态品质,更严重的是造成耕地严重板结和酸化问题,破坏农地质量,必祸害长远。(吴跃农,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  高级研究员教授)

3. 受过教育的大部分人都信“农业现代化”。现在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是机械化、规模化,是以利润和农产品的商品化为核心的。从国内外前面几十年的实践来看,这种现代化农业是一种工业农业、化学农业,都不够“绿色”。但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形成了一整套的理念、生产方式,产生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团。如果“绿色农业”不能够增加这些集团的利益,这个转型是不可能完成的。发展绿色农业要依靠农民、相信小农户,不能只是扶持大企业。(陈晶晶,国仁乡建副秘书长)

4. 利益分配困境,目前对生产者来说,绿色代表着成本和负担。如果能让生产者通过绿色农业绿色致富,绿色变成收益,可能就不会有绿色农业发展困境了。(王学渊,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5. 这从两方面来讲,一个就是生产者(供应者),即农民,一个是消费者(需求端),即民众。对于需求方,我们用简单的二分法:一类是便宜就好,因为消费不起高价格的产品,另外一类是希望无毒。这些高端有机产品的消费者,但他不晓得他要的东西在哪里,在哪里买到的是他放心的产品,所以沟通高端需求者与消费者是体制上必须解决的障碍。也就是说与大自然共生,绿色无害,减少使用化肥农药,这样的农民,政府要给他认证,让高端需求的消费者可以买到让他放心的东西,知道这个不是骗他的,这是他想要的品质,他愿意付出这样高的代价。随着国内经济的成长,高端的消费者其实越来越多,大家希望吃到放心无毒的产品,这是政府绿色农业的一部分,但是没有人给他认证,都是靠个别的口耳相传。政府如果能够把好关,可以让更多生产低端消费品的农民转向高端,这样就能够把绿色农业提升,农民收入可以增加,高端消费者买到他放心想要的产品,国家的绿色农业可以推进,可以说是三赢。然而多数的消费者仍然消费不起那么高的价格,那这些消费者消费的一般产品一样需要用化肥农药。因为产量大,成本相对低,但这不符合国家绿色农业的期望,因此国家应该给这些农民一些帮助,如乡镇农业促进委员会类似的机构、专业人员协助他们,让他们知道如何增加产量减少化学肥料药品的使用,以及知晓因此带来的损失。有效设计机制,补贴他们前几年因为减少使用化学肥料药品导致产量减少的损失。经过了这几年的缓冲,他慢慢可以转型成功,或者是国家帮他承担因此造成损失的部分成本,这样消费者依然可以消费价格便宜的产品。这样不影响民生,而且生产者农民得到政府的补贴之后(但必须有效防范投机骗补,不在此讨论),他的生产成本依然没有增加,得到合适的利润。总结,政府提供严密的认证机制,让高端消费品的质量能够得到保证,高端消费者可以放心地买到真正的产品,高端生产者有意愿生产(以免信息不对称,真品赝品分不出来,那申请真产品的人就没有意愿生产)。对于一般价格的生产品,政府适当的补贴生产农民的损失。对于它因为减少使用有害的肥料而造成的损失,不管是通过成本的补贴或者是营业额的损失给予补贴,都让他有意愿来做这个事。(郑登元,南京审计大学教授)

6. 如何建立优质优价的市场体系以及农产品公信体系!(张社梅,四川农业大学教授)

7. 缺乏客观且被广泛认可的评价标准和第三方评估机构,消费端和生产端尚未有机结合,信用机制和可追溯体系没有建立。(付磊,安徽农业大学教师)

8. 绿色农业的外部性得不到补偿,发展速度慢;政府处于摇摆阶段,政策不明晰;没有品牌带动机制,优质难优价!(肖双喜,安徽农业大学副教授)

9. 最大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是高科技现代绿色农业如何与传统小农业相互融合的问题,基于我国小农背景,需要解决降低绿色农业进入成本、技术等壁垒问题。(冯娟娟,山西财经大学讲师)

10. 土地经营权属的碎片化、短期化与功利化。(何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11. 我国政府,消费者和农户都希望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市场体系。虽然目前有绿色,无公害,有机等农产品标签管理体系,也鼓励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品牌管理体系,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我觉得最大的问题还是我国生产端是由数以万计的小规模农户构成的,这导致相对应的流通体系也有很多经纪人参与,最终导致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需要经历多个环节,产品相关信息无法追溯,生产者不知道自己的产品卖给了谁,消费者也不知道自己购买的产品从哪里来,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柠檬市场产生,优质无法优价,生产者只能通过使用化肥农药等成本低但见效快的要素,实现产量最大,单位成本最小。(张晓恒,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

12. 绿色农业发展最大的障碍在于消费者对国产绿色产品的认同度较低,之所以缺乏信任则是由于我国农产品认证管理的不规范,认证产品背后的标准不一、认证标签真假难辨,导致认证这一质量信号失效。(李凯,曲阜师范大学副教授)

13. 一是绿色产品的认证监管薄弱,欺诈屡屡发生,消费者信任度低。二是认证机构都是收钱认证,缺乏对认证产品的公共营销投入。(王二朋,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

14. 尚未形成“优质优价”的蔬菜市场体系;缺乏长期系统性政策引导;绿色农业理念普及不够。(王艺洁,新疆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

【实务界观点】

15. “绿色农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品牌运作,它需要一定的规模支撑,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国耕地的极端破碎化和农业生产的高度分散化特征,或者反过来说耕地无法有效整合,农民无法有效组织是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推进中遇到的最大体制机制障碍。(鞠昌华,环境部南京环科所)

16(1)对新技术更高效率和更大包容度的引进与开放;(2)对执行者(农户、政府相关直接推动和决策机构负责人、技术的推广者)的保障与激励。(陈栋,安徽金敦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17. 普遍意识不强,行业犯罪处罚成本太低。(李诗涵,安徽弋江源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18. 渠道链,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的渠道链,市场上的渠道都运营商压榨农产品利益的渠道商,对农民没有渠道去销售自己的产品,很多的无奈与没有任何能力的农村人都是最大的伤害。(杨文新,顺义区高丽营一村农产品基地总经理)


*******************************

问题二:绿色农业的核心是“减药减肥”,保护环境,并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农产品。这提高了农业投入成本,如何在“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保障农民的利益?

【学术界观点】

1.(1)农民长期以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这是由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决定的。(2)解决之道就是要把农民真正的组织起来,通过“真实的”农协或者企业的形势提高他们的议价能力。(3)对于绿色农业发展,要具体的了解生产成本的变化,通过政府补偿或者市场溢价补偿,使得农民在绿色生产中的利益得到保护;(4)同时利用现代科技对绿色产品的全过程实现可追朔,增加透明度;(4)对于作假的行为加大惩罚力度(于晓华,哥廷根大学教授)

2.首先是理清成本负担的分配问题。明确农民多花的钱是财政补贴还是转化成市场溢价。不能让农民受累又花钱。应确保相关知识和技术下乡是免费的。应避免一刀切管理,在较长时间内允许绿色产品和普通产品并存,通过市场选择和市场导向引导农民。(包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

3.推动“绿色农产品市场”的形成。用公共资金提供生产、宣传、组织、流动等各种技术,把“绿色农业”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组织起来,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政府采购绿色专业服务。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精准度,不单单以农业规模作为补贴标准。培养消费者绿色消费的意识,并形成一种风尚。支持村集体组织小农户发展绿色农业。为小农户绿色农产品进城扫除政策障碍。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广,销售绿色农产品。推动由消费者、生产者、社会组织共同成立的检测基金,在政府专项基金支持下开展产品匿名检测。把绿色农业和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在政府系统内设置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岗位,特别是要有人懂得产品销售的支持工作。支持大学生村官、乡贤、下乡资本开展“绿色农业”方向的创业创收。把“绿色农业”和村庄的生态转型结合起来,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陈晶晶,国仁乡建副秘书长)

4.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与水平。(何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5.将约束机制建立起来,不能放任经营者追求效益而不顾农田蓄养,一是建立村社以农业技术专家为核心的农田质量监督机制,约束经营者的生产方式及用药用肥行为,确保作物生态品质和耕地保持良田水平;二是建立村社管理者为核心的经营者保证金机制,烂用药肥破坏耕地生态者,予以罚款,补偿给农民和叫停一定期间的经营权以恢复地力;三是建立村社数字化优选经营者的综合考评机制,对经营者有一整套诚信经营的考核硬指标,事前、事中、事后时时处于考评之中,及时予以劝戒,责令经营者改进。(吴跃农,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  高级研究员教授)

6.政府要对绿色产品增加公共推广,可以设置产品绿色积分,通过绿色积分信息,引导消费,实现市场价值补偿。可以设立绿色农业技术研究中心,进行技术替代。(王二朋,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

7.推进转变“绿色成本”为“绿色收益”的多种举措,各种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战略目标要调整为促进“绿色致富”,环境政策的落脚点应该是促进药肥生产者多供给高效又环境友好的肥药。农产品生产者不是非绿色农业的始作俑者。(王学渊,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8.优质绿色产品卖上好价钱是硬道理,但首先要取得消费者信任,其次是建立消费和生产直接对接的商业模式,良性循环后生产和消费会互相激励,实现高质量发展。(张社梅,四川农业大学教授)

9.必须在新时期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保障下的市场经济。(中国人民银行)

10.(1)国家、地方和区域政府补贴为基础,可以建设部分以绿色农业为主导的县乡村;(2)发挥消费者的作用,通过CSA、PGS等组织将消费者和生产者变成利益共同体,保障农户利益;(3)强化地方行业协会、农业协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一方面强化绿色农业宣传力度,一方面给予政策补贴,同时加强管理和处罚力度。(付磊,安徽农业大学教师)

11.用品牌实现更高的市场价值,用综合发展收获外部性,用生态补偿提升农民收益。(肖双喜,安徽农业大学副教授)

12.在充分考虑小农户、小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起来,从而降低农户的农业生产投入成本,保障农民收益。(冯娟娟,山西财经大学讲师)

13.不用化肥会保护环境、保护土壤、保护虫类鸟类,这样做的结果是:最初几年农产品产量会大减(国外境外都有案例可循),所以多数农民没有办法承受这样的冲击,当然也有少部分的人成功转型,那是因为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前几年忍受没有收成或收成很少,可是过了若干年之后,少则三年多则可能要五年甚至更久,作物慢慢的跟大自然和谐共生,产量就会出来,而且可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同。政府的工作第一就是建立有效的认证机制,认证这个(产品)是绿色的有机无害的产品(这个机制要有效维持,不能产生虚假,破坏民众的信心),其次就是设法协助他们这几年转型。这个转型一个是资金,一个是技术。资金也许是提供贷款,而且给予宽限期,让他们前几年能够缓冲度过,技术方面就是学习国外,尤其是欧洲某些国家的经验——缩短这个缓冲期。  降低成本提供低价的产品,这个有很大的市场,就像拼多多网站上有很多产品,价格明显并不合理的低,他的代价就是质量,买的人也知道,但他还是愿意买,因为有不同的消费者的市场区隔,所以这市场自然有人要降低成本来提供低价农产品。就算做了一些规定,不得使用化肥等等,但还是会有人冒险去做,因为这个市场存在,这没有办法完全禁绝。这一端的市场,政府的做法,一个就是对于减少使用化肥的农民前几年给予补贴,协助他转型,另外一方面就是去欧洲国家学习,人家在这种绿色的要求之下,为什么产量可以比我们高,学习人家的经验与技术回来。(郑登元,南京审计大学教授)

14.减少供应链参与者,建立消费者和生产者直接联系机制,破除信息不对称,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张晓恒,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

15.类似社区支持农业等能够增强生产者与消费者互动,促进二者情感交流,或者使消费者参与生产过程的农业模式,都有助于增进互信,从而实现更高溢价,保护农民利益。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现阶段绿色农业只是现有农产品市场的一个细分,如果全部转向绿色、绿色生产要求过高,在绿色消费市场还没有充分发育成熟的条件下,农民利益很难得到保障。(李凯,曲阜师范大学副教授)

16.制定绿色农业补贴制度,扩大农业补贴规模,增加农业补贴总量,创新补贴发放形式,让补贴与绿色农产品质量挂钩,激发农民参与绿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加大对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投入及支持力度,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农业科技利用,提高绿色农业生产科学化水平;加大对农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推动绿色农业发展。(王艺洁,新疆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

【实务界观点】

17.在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相当部分流域主要污染源时,绿色农业的减药减肥对保护水环境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减肥”的同时有农资成本的下降,更有技术投入的增加,提高了农业投入成本。因此,在“绿色农业”发展中需要通过相应的补偿机制来保障农民利益,同时,扩大绿色消费,让高质量农产品高收益。(鞠昌华,环境部南京环科所)

18.(1)减药减肥不一定提高农业投入成本,这有技术误区;(2)帮助农户绿色农业获得高价值回报(陈栋,安徽金敦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19.保证品质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价格统一收购生产。(李诗涵,安徽弋江源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20.有好的体制保障农民的产品有合理的保障销售,一定就会有优质量的产品。(杨文新,顺义区高丽营一村农产品基地总经理)

*******************************

问题一:您能否举出一个“绿色农业发展”比较成功的案例?

1.德国通过补贴生物能源发电,国家保障高价收购10年,把沼气发电的投资成本通过电价补贴,然后沼气残渣还田;保证了农民系统发展绿色循环农业,同时保证了农民利益,增加了土壤肥力和环境保护。(于晓华,哥廷根大学教授)

2.荷兰农业是比较成功的。超市里既有普通产品也有绿色产品。绿色产品标识清晰,溢价在30%到80%。允许消费者自行选择。(包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

3.要走一条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工农业结合的生产之路。我最近到常熟中利集团考察,其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是常熟最大民营企业,主业为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及发电,同时经营农业,进行光渔、光蟹、光粮的套式双层生产,还运用以色列无土滴灌技术大棚生产农作物,因为单位亩产收益既有工业光伏发电收益,又有农业养殖业套种套养收益,因此,他们的农业养殖业生产不是短期的,不是畸形追求药肥“高”产出的,完全就是无药无肥无害的,是完全绿色农业和养殖业,我认为,一方面是农业的绿色标准要提高,一方面要倡导农工结合的田地作业,特别是对于苏南寸土寸地之地,必须是工农双收的方式,既保证绿色农业的可收成性,又保证了其长远的可持续性,既解决了工业生产用地之困,又保证了农田作物面积的不可触碰之红线。(吴跃农,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高级研究员教授)

4.稻蟹米、稻鱼米等绿色农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又实现绿色生产。(王二朋,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

5.石嫣分享收获CSA团队。(王学渊,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6.成都公证农业模式,就是把公证制度嵌入农业中,生产者承诺按照一定的标准生产,并授权消费者监督,取得信任,同时,改变传统走中间市场的路线,采取认种、配送等消商直接对接的机制,最终形成品质生产、品质消费良性循环。(张社梅,四川农业大学教授)

7.目前只有小农户自己的成功案例,但是只要扩大了就是亏损了。我建议一定要有政府的支持下才能创新。(杨文新,顺义区高丽营一村农产品基地总经理)

8.安徽省池州市木塔乡天鹅云间合作社。(付磊,安徽农业大学教师)

9.浙江丽水,安徽金寨,都是成功发展绿色农业,并开启了乡村旅游,经济增长速度快,效果好!(肖双喜,安徽农业大学副教授)

10.为了保持区域水环境和生态的持续稳定, 以色列的循环农业突出体现为完善的节水农业体系。喷灌、滴灌、微喷灌和微滴灌等技术在以色列普遍使用,80%以上的农田灌溉应用滴灌,10%为微喷,5%为移动喷灌,完全取代了传统的沟渠漫灌方式。滴灌技术比传统的灌溉方式节约用水和节省肥料30%以上,且有利于循环利用废污水。(冯娟娟,山西财经大学讲师)

11.阳澄湖大闸蟹。(张晓恒,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

12.日本守护大地协会、台湾主妇联盟。(陈晶晶,国仁乡建副秘书长)

13.句容戴庄有机农业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鞠昌华,环境部南京环科所)

14.黟县有机茶发展,通过农户+合作社+公司的模式,已发展有机茶15年,百姓人均收入较其他非有机茶农提高1-2倍。(李诗涵,安徽弋江源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15.(1)目前有机肥的应用正在得到提高;(2)农残管理和中高毒农药的强力限制与督查机制。(陈栋,安徽金敦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本期参与整理:王亮 刘畅

*******************************

 

往期【农业与农村发展圆桌论坛】:

第9期:“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义和影响(下一期)

第8期:如何发展绿色农业并保障农民利益?

第7期:如何改善乡村教育助推乡村振兴?

第6期:网红李子柒对“乡村振兴”的作用

第5期:如何避免同时“菜贵伤民”与“菜贱伤农”?

第4期:非洲猪瘟和猪肉价格问题

第3期:如何增强中国大豆的国际竞争力?

第2期:如何建立农产品品牌、促进乡村振兴?

第1期:“一号文件”的重要贡献和改进空间

 

 

*******************************

农业与农村发展圆桌讨论会主持人:于晓华教授,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主页:https://www.uni-goettingen.de/en/114620.html

联系方式:econyu@gmail.com

*******************************

 

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或称长江产经智库)是江苏省首批重点高端智库,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研究院以南京大学经济学、管理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平台为核心,优化组合国内外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学科和专家资源,以中国沿海地区高度开放、发达的实体经济为背景,深入研究探索中国实体经济的走势、趋向与政策,为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总结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研究院以洪银兴、刘志彪教授为带头人,汇聚一支拥有十多位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等称号的核心研究团队,聚焦中国经济运行、产业经济、金融发展、中国宏观经济、开放经济和企业发展战略六大方向,秉持热情、专业、理性的理念开展智库研究。研究院以中国产业经济发展为主线,形成了《长江产经决策咨询报告》、《中国产经热点研讨》、《中国经济动能指数报告》等代表性研究成果,其中多项成果获中央领导及江苏省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并在社会各领域产生广泛影响力。

网页:http://www.yangtze-idei.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