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护红树林开展教育活动,炼成优秀的自然教育中心
▲ 深圳市民参加在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的秋茄复育活动
红树林基金会,全称为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英文Mangrove Conservation Foundation,英文缩写MCF)。基金会于2012年7月成立,是国内首家由民间发起的地方性环保公募基金会。
红树林基金会整合多方社会资源(包括政府、企业、其他公益组织及广大公众),来推动滨海湿地生态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基金会组建了一个涵盖保育、教育、科研等方面的专职团队,在各级政府、专家学者、企业和公益机构等合作伙伴的支持下,通过不同的合作方式,以福田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深圳湾公园等地为基础,通过社会化参与自然保育模式(包括生境管理、科学研究、自然教育、国际交流)进行探索和实践。
“深圳被誉为‘花园城市’,大概有八九百个公园吧,市民也特别爱逛公园,但是对公园功能的认识还停留在游乐、康乐、健身、散步为主。”负责MCF教育工作的胡卉哲介绍说,“前年,深圳市城管的领导和基金会的负责人一起去香港参观了湿地公园。香港湿地公园是一个能够很好地传达教育理念的教学基地,这种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和功能的城市公园,给大家的触动很大,于是设想在深圳利用原有的公园设施和基础,提升公园的价值,转变市民对公园的认识。”
就这样,MCF和深圳市人居委和城管局合作,通过创建自然学校/自然教育中心的方式,面向公众开展各类自然教育活动。胡卉哲介绍说:“最早是在福田红树林保护区,从2014年11月开始,它很有代表性,很多生活在深圳的人却不知道市中心有这样一个保护区,不知道深圳有红树林。”后来,在这种合作模式下,MCF在深圳湾公园、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儿童乐园、深圳洪湖公园、深圳园博园都逐步建起自然教育中心来。
自然教育中心/自然学校是由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和红树林基金会共同创建的自然教育场所。秉承深圳市人居委提出的建设自然学校“三个一”的原则,即“一间教室,一套教材,和一支环保志愿教师”,各自然教育中心的场地由公园及保护区提供,依照现有的教学场所进行改建、提升,或搭建。
而红树林基金会的职责,则是根据场地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案设计,并制定运营计划,招募志愿者进行培训,担任周末及假日活动的主要领队和讲师。在这里,经过专业培训的志愿者定期带领公众进行各种自然教育活动,邀请大家来体验自然之美,学习自然的智慧,认识我们身边的美好自然。
截至2016年,红树林基金会在深圳设立的六个自然教育中心包括了保护区、公园等类型,每年组织各类活动500余次,包括自然解说、自然体验、自然绘本、工作假期、校外教学等不同教学形式。
尽管深圳政府开始重视城市绿地资源的教育功能,但是胡卉哲认为从现有的条例上看,给到自然教育的空间并不多。她介绍说:“我们正在和深圳市城管合作做‘深圳市自然教育构建的研究报告’,就我们的体会,现有的城市公园、风景区的管理条例里,没有明确提出这些场地需要承担相关的教育功能,有的在比较靠后的条例里会提到科普。未来我们也希望推动城市绿地的相关管理,能够提升对自然教育的重视。”
1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自然学校/自然教育中心是基金会最早创建的,于2014年底授牌并开始面向公众进行导览。目前已开设“认知红树林”,“红树林观鸟”等多个导览活动。
2深圳湾公园
深圳湾自然学校/自然教育中心位于深圳湾A 区的一个院子内,在2015年年底开放,作为教学场所提供展示、展览、教学、培训等活动。
3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
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是由福田区政府委托给基金会进行管理的市级湿地公园,也是全国第一家由专业公益组织受托管理市政公园的试点。
公园于2015年12月2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并由经过培训的志愿者带领公众进行了第一次导览活动。生态公园常年培训志愿者,并研发了包括“生态公园导览”,“打绿怪清入侵植物”,“种植秋茄”,“清理海飘垃圾”等各类主题活动。
4儿童乐园
儿童乐园是一个市内的主题游乐场,以游乐设施为主。基金会挖掘潜力,利用现有儿童乐园内的教室,打造了以自然绘本、自然艺术、自然游戏为特点的,面向低幼群体的自然教室。
5园博园公园
园博园在2016年3月开始招募第一批志愿者20余人,并以园林植物为特点,经过总结和发掘,现已开发“毒特之美-有毒植物解说”,以及“夜精灵”夜观活动系列。
6洪湖公园
洪湖公园是华南地区最大的荷花主题公园,也是深圳市内重要的人工淡水湿地。自2016年3月起基金会培训了第一批志愿者,并开发了“以荷为贵”夏季主题导览和冬季“发现湿地之美”主题活动。
滨海湿地的保护需要公众参与和支持,教育则是社会化参与保护的重要部分。“我们做自然教育活动最终目的还是为保护服务的。”胡卉哲介绍,红树林基金会有专门的保育团队、也有教育团队,两个部门之间有很深的合作,共同开展工作。“过去从事保护的人只管做保护,深耕教育的人只管做教育,对话不多,相互的理解不够。这造成了从事保护的人对教育的理解可能会偏于肤浅,而开展教育活动的人对于保护的目的、保育的理念和科学方法不熟悉。”
自然教育的工作可以给保育工作支持并为之服务,这是红树林基金会希望通过自然教育中心的实践达到的,即“让公众通过教育活动了解自然保育”。
▲ 志愿者在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进行讲解
“我们的目标是基于保护地的保育,活动是以特定的场域为基础的,并不是拿一套广泛适用的自然体验活动就可以套用的。每个自然教育中心的活动都不一样,需要更深去发掘每个场地的特点,通过我们设计的导览活动,不只是让受众觉得快乐和好玩,更希望参与者了解多样化的生态价值。”胡卉哲介绍。
以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为例,这个公园是交给MCF托管的,基金会开展的工作包括对生境的提升、用本土物种替换园林单一物种、红树林的复育。“生境的规划做到哪里,我们的活动就做到哪里。”就在前不久,一些市民、亲子家庭、企业团队,甚至还有公园的保安,用了两天时间,为公园里的人工湖建“生态浮岛”。“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活动,随着浮岛上的植物不断地生长,我们还会设计相应的课程,帮助大家认识水生植物、观察人工生态浮岛和水鸟的关系。”
春天的时候,就会有一些团体和市民来生态公园参与“打绿怪”,认识并清理外来入侵物种。在生态公园的南区,是一片人迹罕至的红树林,临近深圳和香港两个保护区的核心区,在那里涨潮会带来大量的海漂垃圾,除了清洁工日常的清理外,也会有公众团队来参与净滩。“这个过程是一次公众了解海岸线湿地的好机会,大家都能真正参与其中,并亲身去了解海漂垃圾的现状。4-6月份,我们还邀请了一些家庭到生态公园南区进行红树林的复育。”胡卉哲介绍,4月在候鸟快要离开的时候,还曾举办亲子嘉年华,让市民家庭了解鸟的迁徙、和候鸟说再见。“基于场域的自然教育活动有了根,让我们清楚地知道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2016年,红树林基金会成为第三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的承办方,承担了论坛在深圳本地财务管理和各项落地活动。作为论坛一部分的“自然教育嘉年华”,也在基金会托管的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举办,成为首个面向公众介绍自然教育行业,展示自然教育机构及其丰富活动的舞台。
红树林基金会的志愿者培训是公众教育部门的重要工作。志愿者群体常年保持300人以上,各自然教育中心的培训每年合计超过20批次。很多市民是通过成为志愿者了解并参与到自然教育的活动中,其中也有一些活跃人士之后成立自己的自然教育机构。“我们有相应的志愿者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每个季度我们还会组织一次核心志愿者的团建活动,比如组织大家到香港湿地公园参观,最重要的是表达感谢吧!”胡卉哲说。
此外,今年MCF还和台湾“友种”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由“友种”为红树林基金会教育团队的员工以及志愿者进行部分培训。“友种”是台湾环境友善种子有限公司的简称,是一家专业提供环境教育服务的社会企业,通过专业的人才培训、为自然教育中心提供优化的方案等,达到环境和社会永续发展的愿景。在台湾,“友种”凭借专业水平和丰富的经验,帮助金门国家公园、台江国家公园和寿山国家自然公园取得了自然教育中心(环境教育场所)的认证。
“合作的目标是引入台湾的经验,帮助教育团队学习如何在一个固定的场域学习、沉淀、精耕细作,提升运营和管理自然教育中心的专业能力。”MCF副秘书长闫保华博士介绍说。
志愿者丝兰参加培训后说,保护区的志愿者们对自然教育的重视和对知识的渴求、台湾友善种子的老师们授课的严谨和对自然与人的关怀;红树林基金会工作者的友善与接纳、坚持与努力都触动了他,所有人在一起共同学习和分享所产生的亲近感和相互信任的氛围,将来还会继续影响和鼓励他继续前行。
“更重要的是,在培训期间,有机会可以思考和讨论我们共同的方向,我们该如何了解和关心自然?如何连接公众与红树林生态环境?寻找让不同人群接受的方式友善地对待、欣赏和保护自然。我想,对我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原本模糊不清真假难辨的自然教育渐渐有了一丝光亮一点温暖。”丝兰说。
参考资料:
1. 本文采访:秘境守护者 冷杉;文字整理:海螺。
2. 基础资料、图片由红树林基金会提供。
3.《战略合作|优秀自然教育中心是怎么炼成的?》
它被誉为中国“绿色人才西点军校”,20年里无数自然守护者从这里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