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考语文命题将会这样变化!

2017-11-02 郭超豪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教育部组织数十位专家、历时5年多编写的“部编本”语文教材,这个学期已经在全国推广使用。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等多个场合,部编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都曾表示:“让学生爱上读书,新教材方算成功。”


要让学生爱上读书,高考这根指挥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温儒敏教授在接受《新读写》杂志专访时透露,高考这根指挥棒,这几年将会有大的变革,高考语文命题也会有变化,其中之一是有意识考查读书的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位。


他说,近年来已经有个别省市高考语文试卷开始重视考查读书的情况,甚至围绕课外阅读情况的考查来设计试题。


以下是本刊专访义务教育语文“部编本”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的全文,刊《新读写》杂志第十期——


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1、扩大阅读量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新读写》:温教授您好,您一直将新教材的成败与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挂钩,请问这一理念在新教材中有哪些具体体现呢?


温儒敏:我始终秉持着这样的观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老师们使用新教材,要研究如何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这一条,语文素养的提升才不是空话。


对于怎样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体制,“部编本”想了许多办法。


比如,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意在和学前教育相衔接,一开始就引导、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


初中则加强了“名著选读”,改变以往那种“赏析体”的做法,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选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


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是“名著选读”设置的改革方向。如浏览、快读、读整本书、读不同文体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导。多数课后思考题或拓展题,也都有课外阅读的提示引导。这就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这可能是一个突破,让语文课更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之目标。


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得到提升的。


扩大阅读量,这是改革的方向。


2、“闲书”对阅读能力提升也大有帮助


新读写:您强调从初中开始要加强“名著选读”,但现实是,与传统意义上的“名著”相比,一些网络小说、有当代特色的“闲书”更受学生的欢迎。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读这些书算不算“阅读”呢?


温儒敏:你提到的问题,应该说是个很普遍的现象。


从小学开始,老师、家长推荐给学生的书,他们往往不喜欢读,而小朋友们互相推荐的书,他们读起来津津有味。


《植物大战僵尸》《怪物大师》《神奇校车》《查理九世》《笑猫日记》《淘气包马小跳》《男生日记》《女生日记》等等,都是他们爱看的。


我们当老师的,是否读过或者是否知道孩子们喜欢的这些书?他们为什么不喜欢我们推荐的经典,而偏偏喜欢这样一些流行的所谓闲书?


读书其实是个人化的事情,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性情,甚至男生和女生,各自的读书兴趣可能都会有所不同。


老师应当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喜欢读些什么,他们正在彼此交换阅读些什么,不应当简单地推荐和布置学生去读经典作品,更不能简单地制止学生们读那些他们喜欢的闲书。



当然,我们应当主动提倡并引导学生去读经典。但要想到,闲书读得多了,对阅读能力肯定也有很大帮助,他们读书的习惯养成了,阅读和欣赏水平也会提高。


经典和青少年是会有些隔膜的,而且他们不一定喜欢。怎么办?只能慢慢引导,不能强制。要用学生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去接近经典。其实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不同年龄段会有不同的兴趣,他们也会自我调整,自我塑造。


现在的应试教育是扼杀阅读兴趣的,学生除了课本和教辅,再没有兴趣读书,这是可悲的。语文课一定要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并能或多或少地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


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3、高考开始有意识考查读书情况


新读写:扩大阅读量是语文教学的目标,那有没有可能在考试中加以体现呢?现实地说,如果多读书能换来更好的成绩,是否能让同学、家长和老师对阅读有着更浓厚的兴趣?


温儒敏:出于中国的国情,高考中考,还有平时考试,都是必要的,并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存在,但考试的内容、方法应当改一改。现在的考试是不利于提倡读书风气的,也不利于学生养成读书习惯。


新教材在教学评价上提出这样一种思路:语文教学的效果好不好,不止是看课内,很大程度上要看课外,看是否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如认可这一思路,各个学校都可以根据各自情况,在教学评价上设计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


值得注意的是,现今有些地区中考或者高考,已经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阅读面与知识面,有些题出得较为灵活,光是读教材、教辅,是难以完成的,这对课外阅读教学的推动就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高考这根指挥棒,这几年将会有大的变革,高考语文命题也会有变化,其中之一是有意识考查读书的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位。


近年来也有个别省市高考语文试卷开始重视考查读书的情况,甚至围绕课外阅读情况的考查来设计试题。


另外,这两年很多试卷都出有背诵填补经典名句名段的试题。


我认为这些探索都是应当鼓励的。读书状况其实最能体现语文素养,高考语文试卷理所当然要对此加以重视。


最近这几年,越来越多高考现代文阅读题,采取经典的长篇小说节选的形式,选择长篇小说中某个精彩的“点”,来龙去脉不太清楚,情节前后勾连也不完整,要求考生去体味和说明其精妙之处。如果学生没有读过整本小说,是很难把握的。这当然就是考读书,考课外阅读。


比如2014年江苏卷“安娜之死”一篇阅读材料,即安娜对爱情绝望后要卧轨自杀那一段,就节选自《安娜·卡列尼娜》。试题要求分析安娜绝望的心理活动。如果没有看过原著,只从所选的一些片段,是很难进行全面分析的。


4、让学生“连滚带爬”地读书


新读写: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困惑,他们知道应该多读书,却不知道应该读哪些书,用什么方法去读。老师是否应该在课堂上教会他们这些方法?


温儒敏: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反思,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费了那么大精力去引导学生读书,但学生更加喜欢读书了吗?学会读书了吗?事实上,许多学生还是不会读书,特别是不会完整地读一本书。


现在的语文教学,在阅读方法和技能的传授训练方面做得很不够。比如默读、浏览、快读、跳读、猜读等,都有技巧方法,需要一一学习。教学生默读,总要给出具体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不动唇、不出声,又读得快。


对学生来说,名著阅读很重要,但不能都是精读,很多时候,应当是“连滚带爬”地读。


所谓“连滚带爬”地读,包括浏览、快读、猜读、跳读,学生可以无师自通,但教师如果能指导一下,甚至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就会事半功倍。这可能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最好的办法之一。


回忆我小时候读书,很多情况下都是“连滚带爬”,老师不怎么管。


记得我小学四五年级时读《西游记》,很多字都不认识,按照现在老师的要求,不认识的字就要查字典,可是如果每隔几行就查字典,大概读不了多少就读不下去,兴味索然了。


我那时就是跳着读,猜着读,大致能懂就一气呵成地读下去。看到写风景的跳过去,看到诗词也不去管,遇到写妖怪的就多看两眼,这样很快读完了一整本,整个人也有了读书的信心。


后来又读《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包龙图》等,随着阅读面越来越宽泛,读书的兴趣也有了。


5、语文老师要当读书种子


新读写:在您看来,培养引导学生阅读兴趣的最关键一环在哪里?是教材、老师,还是家长?


温儒敏:书是死的,人是活的。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培养读书兴趣,首先语文老师就应该多读书。


很多老师会说,如今工作繁重,生活压力大,没有时间读。但老师应该把读书看做“充电”,再忙也不能不读书,每天少看点微信、电视,用这部分时间来读书,积少成多,就会很可观。


当读书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他的气质风范也会改变,这对老师来说很要紧。


做教师,不一定要求知识非常广博高深,但气质风范必定是倾向博雅的,这会让教师在学生们眼中成为值得崇尚的人,也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其实现在很多教师也在读书,可惜往往拘泥于“职业性阅读”,是目标很实际、很功利的阅读。


不是说“职业性阅读”不重要,而是说光有这种阅读,很不够。


过于功利性的或者娱乐化的阅读,可能还会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和教师所需要的“博雅”相悖。


所以教师还是要恢复和增加自由阅读的空间。除了读实用的书、专业的书,应多读点历史、哲学、自然科学及其他领域的书。视野拓展了,就能让自己重新进入自由的个性化阅读的境地。


@关于部编语文新教材的改革方向您怎么看?会不会在教学中出现更应试化的倾向?欢迎老师们家长们同学们留言讨论,欢迎提出不同意见!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