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二紫竹校区的朱思源最爱明清笔记小说:阅读,让她心中充满自由感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阅读明星大PK||作文门诊||爱读书的语文老师
名师教你写作文||素材库&新书架
都知道未来高考越来越重视阅读量,也都知道如今的学生埋首于课业没时间读书,但是!!!你知道那些酷爱阅读的年轻人们,是怎么迷上读书的吗?你知道海量阅读,到底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怎样的帮助?让我们一起来发现学生中的阅读明星!
“如果让五年前的我硬读下《尤利西斯》或者《神曲》,可能今天的我会坚定地认为阅读是一件恶心的事。”她说,相对自然的读书心态就好像诗里描述的:“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遇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通过阅读历史,人们获得历史眼光,进而通过历史眼光了解历史把握现实,并在历史和现实的关联之中知人阅世,把握人生。她说,阅读的时候,世界观的塑造很重要。
“面对自己的追求,我不犹疑。‘吾昔在乡里,与年少辈数十骑,骑快马如龙’”,她说,这是行走在青春路上的感受,安静地读书写字,这是属于16岁的她的快乐。
16岁的朱思源,就读于华东师大二附中紫竹校区。 她喜欢阅读,喜欢装帧各不相同、带着墨香的纸质书。在她眼中,那些经典之作,本本都是对世界真实一面的一瞥。阅读,让她心中时时充满自由感。
周末或者放假在家,因为床头放着新书,有时候,朱思源无论如何也睡不着觉。她总是在父母规定的最晚休息时间后爬起来,开始她的深夜阅读之旅,享受“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的获得感,那时候,她会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好书还是要自己找。”朱思源独自买书的经历,可以追溯到小学时代。她尤其喜欢福州路上的一些小书店,每次走近,都会想到《查令十字街84号》里描写的伦敦旧书店的场景。
有一次,她淘到一本从36元降价到6元的《曾国藩家书》;还有一次,她找到了寻觅已久的《伍尔夫夫人传》,虽然版本老旧,但价格公道;朱思源也在那里跟丢过一套李自成的书,是一位常常要求店主为自己留书的老者捷足先登……
这些小书店被朱思源视为最有归属感的地方:“书店里很安静。读者大都是中老年,有不少都戴着眼镜,这让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有时候,日光照进来,顾客刚好因为发现有书友喜欢与自己相同的书而高兴着。”
跟着爸爸读历史
书,无时无刻不参与并影响着朱思源的生活。上小学时,朱思源曾把《哈利·波特》看了五十多遍。“魔法学校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让我感到这个世界有无限的可能”,她说,这部讲述生死与正义的成人童话让她接触到了完整的世界观。
重复阅读的结果,是让教授历史的父亲为女儿开出了一张书单,书单上有《万历十五年》《梦断神州》,只是因为书目都像大学教材,当时的朱思源不太能看进去。不过,她就此迈开了历史类书籍阅读的第一步。
初中阶段,她顺利读完了《明朝那些事儿》。“更小的时候,爸爸向我推荐过一些优秀的国产美术片,像《哪吒闹海》《大闹天宫》。他的推荐让我有了甄别的意识。”朱思源说,父亲给她的另一个指向,就是将她带到了长篇历史小说和明清笔记小说跟前。
到现在,她已经读完了《李自成》《张居正》《张之洞》《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夜航船》《浮生六记》《广阳杂记》《冷庐杂识》等等作品。
“很喜欢《板桥杂记》里的顾媚。朝代更迭,家国变迁,她和书里的其他女性角色一样,表现出独特的士大夫式的气节,那也是一种贤。她们在风雨飘摇的末世对人之情感的真挚打动了我。”
“很喜欢张岱,也喜欢读李煜。尤其喜欢读李煜,带着疼痛色彩的文字还带着温度。它让人知道,人生本不单薄,但个人的命运脱离不了时代。通过这样的文字去看当时的时代,能感受到时代的第一手印记。”
在朱思源的介绍中,能感受到她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自己的视角,这种视角开阔而不倾斜,具备对事物的客观而不死板的理解力。
法国年鉴派大师马克·布罗克有一句名言:“一个历史学家最重要的才能,是对活生生的事物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历史,人们获得历史眼光,进而通过历史眼光了解历史把握现实,并在历史和现实的关联之中知人阅世,把握人生。阅读的时候,世界观的塑造很重要,这也是她在父亲的引领和建议下,一直在遵守和实践的读书原则。
长篇历史小说和明清笔记小说相比较,朱思源更喜欢后者:“明清笔记小说为读者留出了可以想象的空间,短篇的形式增加了可读性。长篇历史小说能把人物描写得比较有色彩,艺术感强,阅读感受更像是在开展一场休闲活动。读长篇历史小说,有时候,更像是读另一个人的理解,从学历史的角度而言,这可能是一种不足。”
她打了一个比方,就像科学类书籍,人们难免认为它们应该是人的一生智慧的浓缩。书作为文化载体,不应仅仅是大学课堂上可以用来读的书,生活中,人们应该也用得到,书里的知识,读过之后,人们应当会相互转告。
朱思源说:“务实自然无罪。无论阅读何种书籍,读者都会因为偶然的对作者智慧的认同而有如拾起明珠。相比讲求文学性高于一切的书,专业书籍更像是人类记忆的载体。”
正因为这样,书店显眼处的超级畅销书、各种阅读平台列出的高分书单,以及与宇宙、银河系、超级战队这些主题有关的科幻作品,都算不得朱思源的心仪之物。
“书籍的选择要广,科学、哲学类的书不应该被忽视。”朱思源说,现阶段的写作,哪怕是课堂写作,也越来越注重理性的思辨能力。
在这些理科生们写的神书中,思维品质能得到很不错的锻炼,同龄人中风靡已久的《三体》系列就是一个例子,她的推荐理由是:带着人文关怀色彩,是站在全人类高度的创作,它能突破传统的理化生学科知识体系所推动形成的世界观的局限。
读书写作,都要天然好心态
在朱思源看来,以数量来衡量阅读结果,读书的目的就功利了。她说,“如果让五年前的我硬读下《尤利西斯》或者《神曲》,可能今天的我会坚定地认为阅读是一件恶心的事。”
生为苗家女孩,对朱思源来说,“沈从文”这个名字,从一开始就更有亲切感。沈从文先生有一本名为《龙朱》的小说,“龙”与“朱”恰好分别是朱思源父母的姓氏,这个巧合使她成为沈先生坚定的“迷妹”。
这些年,她不仅读了沈先生的小说、散记,还阅读过他的所有信札和部分学术专著。她说,相对自然的读书状态就好像诗里描述的:“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遇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广泛的阅读确实为朱思源的写作锦上添花。考场作文往往是她的主场。但朱思源说,偶尔,还是会在这上面栽跟头。
准备中考时,她曾囤过不少优秀的句子和好用的素材,一模作文成绩直冲满分,但当她试着将这种文字风格固定下来时,二模作文成绩却并不理想,这让她发现,对优势的一味沿袭,会让她越写越不像自己。
朱思源意识到,越是追求个人风格,越无法靠近;写作,不能框定自己,而是要多尝试。相比之下,阅读产生的影响是明显的,书读得多了,自然会受到各种创作方法的影响。
另一次,是在高一上半学期一次语文考试时,她瞪着题目二十分钟,就是没感觉。最后,她连中间部分都没写到,只拿到写作的一半分数。
“不知道该怎样整合脑子里的东西和素材,这是当时最大的问题”,朱思源说,好在,高一开学后,课内,大家接触的议论文写作都没有刻意追求难度,第一次是《论颜值》,第二次是《君子不器》,第三次是《何以解忧》。议论文写作训练之前还安排了短期的、适应性的记叙文写作,这种阶梯式的过度让她渐渐找回了状态。
“听说有的学校在高一写《魔都赋》的题目,如果是我,会写写散落在上海各处有特色的书店。”
简单生活,如骑快马如龙
“拿起笔想写些什么的时候,就好像有一群蝴蝶飞入脑海,每一只都很美,而我总想找到最珍奇的那一只。”朱思源觉得写作是快乐的事,能不能被理解不重要,重要的是即时即刻的表达都发自内心。
热爱羽毛球与长跑;最年幼的京剧票友;曾参与演出话剧《黎曼的探戈》;在高一第一学期中实现了学习成绩从B到A的进步……朱思源的16岁,行进得充实、生动。
对文字,朱思源有一些个人理想,那是一句她非常喜欢的《江雪》的译文所呈现的意蕴:from mountain to mountain,from path to path,no man in sight;是她视线中仰视的存在,她说,她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像杨绛先生那样流畅地完成中文创作;那还是从事工程类文字翻译工作的母亲一贯坚持的语言运用理念——词要达。
“与文学打交道的感觉很不错。面对自己的追求,我不犹疑。‘吾昔在乡里,与年少辈数十骑,骑快马如龙......此乐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将至。’”朱思源说,这是行走在青春路上的感受——真正把文学当作自己的所爱,这让她的志向很清晰,就是能做与这个领域直接相关的事。
她与“文学”,早早相识,多年来却深情不减,这是她的幸运和幸福。
《小确幸》
朱思源
“小确幸”是个时髦的词。“小确幸”,本意是指心中隐约期待的小事刚刚好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微小而确实的幸福与满足。这个说法出自村上春树的随笔,由翻译家林少华直译而进入现代汉语。小确幸的特质在小,每一枚小确幸持续的时间3秒至一整天不等。
这是互联网上属于“小确幸”的词条。越小越美,没有什么比用温情脉脉的语气描述自己生活中琐碎的幸福更能叫人欢喜的了。除非你不知满足地认为,幸福不是生活的全部;或者执拗地坚持,追求幸福的过程始终比获得或者享受幸福本身更有意义。
写了《梁光正的光》的作家梁鸿就是一个不愿意多谈小确幸的人,她笔下描写的,是一种广大的,和小确幸沾不上边的,尘土飞扬的生活。《梁光正的光》带给我的启发是,人可以选择小确幸,但是别忘了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生活:也许我们能从新闻里、电视里,通过农民工、打工者、留守儿童等等人群知道很多词语和符号,但是我们真的了解它吗?作家提醒我们,中国,还有六亿农民。
女记者柴静曾在书里写道,“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那些令人不安的词,诸如矿难、非典、苍穹之下的蒙尘空气……粉饰太平者对真实的憎恶会让它们被多少次选择性忽略?难道为了安稳的小确幸,任何不堪都不应侵扰到自己的生活,哪怕或大或小的灾难时时刻刻都可能上演?
我无法认同,因为敢于直视不幸的人,才是勇者,才可能使包括生活在内的一切向阳而生。
“小确幸”一词这些年在台湾社会很流行。“小确幸”的出现提醒人们换个角度看生活,把握当下的美好。然而,事情的发展却是,台湾青年所追寻的“小确幸”正在逐渐遭遇批评。“社会大众因此对新世代青年产生了一种刻板的印象,认为他们是抗压性低、情绪不稳定、缺乏责任感、没有大格局的‘草莓族’。”
其实,台湾青年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他们有创意,对时代趋势快速掌握。“趁年轻要多做一点,多尝试,我希望多一点挑战。”“‘小确幸’没什么不好,只是一时觉得幸福,但未来呢?”“有人想要安逸,但我想要有更好的发展”……这是媒体近来报道到的青年关于未来的思考,其中,甚至不乏台湾青年对实现自己的“中国梦”的思考。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这话是有道理的。活着,总不能因“努力未必有用”的言论而自我矮化,在最好的年纪里提前退出人生的角逐。
村上春树的“小确幸”与苦咖啡被一部分人奉为圭臬,他们却忘了这位被推崇备至的作家本身是生活最勇敢的挑战者。最初的小确幸,是村上春树发自内心热忱的态度,是一个热爱奔跑的人流过汗之后的粲然一笑,即便疲惫不已也会从琐碎的小事中将幸福甄别。
“只有在你工作堆积如山时,你才可能享受闲暇。当你无事可做时,空闲就变得一点也不有趣,因为空闲就是你的工作,而且是最耗人的工作。闲适和吻一样,被盗走了之后,它的味道才是最甜的。”这是日本作家简单的生活哲学。
这世上本没有关上门就幸福降临的日子,也没有颓然无为却依旧风生水起的人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同样适用于今日的你我。别再谈“小确幸”了,究竟有几分确信,生活着的人们或心知肚明,或了然于胸。
朱思源
道韫的柳絮 在我是寻常雪
雪枝栖鹊 鹊腹白胜雪
只有我知道它是月神
沅江、湘水边的阿奶和阿玡
水里的苗染
和浣女交织成霞
一壶竹叶青 兑半碗诗情
父兄哪里肯允
绵绵蜀道长
平白惹人柔肠
惹了十数年百转千回的柔肠
归来路 料有断肠处
忍思量
世上桃源从来成双
一个在彭泽的梦里
一个便是吾乡
编辑:小皮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