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审视人性的“根本恶” | 一份关于大屠杀的书单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今天是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面对刻骨的创伤记忆,我们是应该视为陈年旧事一笑了之,还是应该借此煽动仇恨与戾气,抑或将之作为特殊的过滤器,将污浊的思想沉渣逐一筛洗,为深刻的历史检讨留下净化的环境?


  还记得这张图吗?


      “那年乱世如麻,愿你们来世拥有锦绣年华。”



  一边是南京城破,日军坦克攻进来;一边是南京新街口的照片。两个跨越时空的小女孩隔空对话,戳中无数人泪点。


  在去年公祭日当天,这张催泪的漫画以极快的速度在所有网络平台传播开来,人们既感动又心酸,写下“勿忘国耻,珍惜和平”等留言,纷纷转发。


  漫画的作者@朱-彦 表示,这张图其实是为2016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创作的,画上的时间原本是1937-2016。朱彦说,“版权属于全体中国人,因为这张漫画的创作意图只有一个——希望人们永远铭记历史”。


      2017年,漫画又出了一个新版本:两个男孩子的形象。


  背景图一边是南京市民作战时候的照片,还有一张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图片。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相遇,我一定会告诉你,山河犹在,国泰民安 ”



  今年,朱彦说,那个穿越时空牵手的女孩,其实有这样一个结局……


“纵使黑暗无边,你让世界重回人间。”

      是啊,事隔超过八十年,我们再来检讨南京大屠杀,理应越出两个民族的界线,共同探讨人类何以会丧失良知和理性,是何种原因诱使正常人畸变为杀害同类生灵无动于心的施虐狂人,以及应汲取何种教训避免类似悲剧重演等等这样一种检讨全世界人类生存困境,为各民族都应关心的,更具根本性的历史难题。


      永远要记住,人类的自我完善,仍是一个“未完成”的过程。虽然以完全相同的情景重演历史悲剧的概率很低,但各种残害同类的施虐形式,仍在地球上展示人性丑陋的一面。不断传出的信息表明,在地球的此端或彼端,偏见使人迷妄,怨怨相报,恶恶相济,血腥的气味,始终没有因穿越过世纪的隧道率尔消失!


      在东方或西方出现的,各种情景下各种样式不同的对公民虐害、屠杀事件,如果仅仅把它们看作个别人甚或一群人落后、野蛮、邪恶的“反常”举动,将其简单归因于历史正常发展过程的瞬间断裂、生存竞争紧张诱导的片刻疯狂、纪律秩序失控偶发的人心沉沦,其最危险的结果,将使我们无法借助这面“文明反常”的历史镜子照出“正常文明社会”里实际正在不断孽生的邪恶祸根。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究那些更具隐蔽性、更具根本性的罪责。否则,历史的审视就缺乏应有的深度,处于心灵禁锢之中的“集体记忆”也始终不容易走出认识迷误的陷阱。


一份关于大屠杀的书单


01、


《现代性与大屠杀》

齐格蒙特.鲍曼  著 | 杨渝东、史建华  译

译林出版社


《现代性与大屠杀》是一部反思现代性的力作。


知名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认为,大屠杀不只是犹太人历史上的一个悲惨事件,也并非德意志民族的一次反常行为,而是现代性本身的固有可能。科学的理性计算精神,技术的道德中立地位,社会管理的工程化趋势,正是现代性的这些本质要素,使得像大屠杀这样灭绝人性的惨剧成为设计者、执行者和受害者密切合作的社会集体行动。


从极端的理性走向极端的非理性,从高度的文明走向高度的野蛮,看似悖谬,实则有着逻辑的必然。而拯救之途也许就在于:在任何情况下,个体都无条件地承担起他的道德责任。


02、


《大屠杀:根源、历史与余波》

戴维.克罗 著 | 张旭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本书是一部系统、全面研究为什么犹太人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到几乎民族灭绝命运的著作,作者回溯了从犹太人起源一直到20世纪初犹太人的历史,清晰勾勒出了犹太人在西方文明进程中的地位起落——犹太教的兴盛与衰落、犹太人的形象如何被歪曲。


20世纪希特勒(其个人的家世血统,也是历史悬疑)治下的德国推行的种族灭绝政策,使“大屠杀”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暴行。作者详细地叙述了纳粹德国的种族灭绝政策从思想起源、制度认可到实施的整个过程。


03、


《为什么不杀光:种族大屠杀的反思》

希罗、麦考利 著 | 薛绚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


希特勒为什么屠杀犹太人,卢旺达的种族大屠杀一夜之间使多数民族变成了少数民族……集体大屠杀,是因为利益、权力、还是恐惧?集体杀戮与灭族屠杀的起因一直是很多社会评论家和心理学家在思索的问题。


作者以全新的观点与复杂的角度来探讨,并从社会心理学层面深入研究暴力被合理化的根源,其呈现出历史与社会学的广度却是所有同类研究所不及的,也为集体暴力的研究打开了新的视野。


在检视历史的向度之中,本书跳脱了概括性的谴责,从杀人者的角度来解剖他们的杀人动机,为的是让这个泯绝人性的行为不只是单一方向的检讨,更且探照杀人者的心境与历史背景,让事件的还原有更丰富的纵深。


不仅如此,作者进一步举出多数社会中已经在应用的缓和暴力的机制,从而点出未来防止灭族屠杀的对策方向,全书结论所提出的见解,值得每一位研究者、决策者、有心的公民深思。


04、


《罪行与沉默:直面耶德瓦布内犹太人大屠杀》

比康特 著 | 季大方  译

社科文献出版社2018年


1941年7月10日,波兰小镇耶德瓦布内,一群人谋杀了他们的犹太邻居,约1500人。昨天他们还在一起聊天,一夜之间,犹太人被赶进谷仓、泼洒汽油,老人、青年,抱着孩子的妇女,无一幸免。


这是一场没有纳粹军人领导的“纳粹式”大屠杀。杀戮过后,触犯忌讳者被排挤、流放,当地生活回归平常,仿佛一切都没发生过。半个世纪之后,波兰《选举报》资深记者安娜•比康特收集资料和实地采访,还原这场惨案的前因后果,解读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以及族群冲突中群体意志的复杂与多变。


05、


《强迫症的历史:

德国人的犹太恐惧症与大屠杀》

费舍尔 著 | 佘江涛  译

译林出版社2017年


自中世纪以来,在欧洲的文化中,尤其在德国的文化中,就充斥着反犹太人的现象,它在基督教、仇外性、生物人种学等多方面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直至纳粹大屠杀的发生。本书再现了各种要素聚合发酵而成的一场灭绝性的种族杀戮,并从几个不可或缺的层面形成了纳粹大屠杀的历史叙事,也正缘于此,它成为叙述德国反犹史及其极端形态的经典之作。


06、


《大屠杀后遗症

阿伦.哈斯 著 | 梁骏等  译

译林出版社2017年


利奥・艾廷格是一位精神病学家,也是大屠杀的幸存者,他与住在挪威和以色列的集中营幸存者有过广泛的临床接触,也观察到了类似的幸存者综合症:集中营生活导致的最主要的后果,似乎就是人格的巨大改变。


它使人的精神脆弱,从而影响了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对理智的影响,尤其是对情感生活和意志生活的影响,这一切导致他们很难适应现实生活,使受害者的生活极为复杂。


慢性焦虑症、经常被噩梦惊醒或彻夜难眠、白天被联想和回忆所困扰、严重的慢性抑郁、不能享受任何东西、不能与他人一起欢笑、不能建立新的适当的人际关系、不能愉快地工作或融入社会角色。总之,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这些都是最有代表性的症状。


07、


《纳粹大屠杀的政治和文化影响

潘光等 主编

时事出版社2009年


纳粹大屠杀对人类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产生的影响是深刻和久远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已成为当代西方主流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推进器之一。


《纳粹大屠杀的政治和文化影响》汇集了围绕“纳粹大屠杀的政治和文化影响”这一主题的多篇论文,从政治、文学、宗教、教育等视角探讨纳粹大屠杀留给人类社会的政治和文化思考。


《纳粹大屠杀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其他专题还收入以苏联犹太移民,金融危机下美国犹太人的经济生活,美德犹太人的同化和社会适应,古代开封、扬州、上海等地来华犹太人、犹太宗教与文化等为主题的论文十多篇。


08、


《纳粹医生:纳粹屠杀与种族灭绝心理学

利夫顿  著 | 王毅等 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年


《纳粹医生》并不是泛泛地展示和谴责纳粹之恶,它通过对40个左右的纳粹(其中29个纳粹医生)和80个纳粹受害者(其中40个成为纳粹的医学助手)的访谈,作者试图进入纳粹医生的心理世界。


本书的研究目的并非简单的谴责邪恶,更多地是为了“理解邪恶”。确切地说,作者试图从医生这个角色入手去回答:为什么“普通人”会变得邪恶?是他们“本性”如此,还是“环境”使然?如果是“环境”使然,这个“环境”又需要什么样的构件?


《纳粹医生》这本书所传达的,与其说是纳粹的危险,不如说是我们每个人自身所蕴藏的危险。当一个人“脱下”作为个体的自我,“穿上”他者的身份,并隐身于集体的庇护,作恶行就变得轻松自如。


而对于小恶汇聚成大恶,有时候“普通人”所需做的全部就是“别过头去”。纳粹之恶不仅仅存在于历史中,它一直在薄如蝉翼的文明之下蠢蠢欲动。


09、


《平民如何变成屠夫?

布朗宁  著 | 张孝铎 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


本书是二战大屠杀研究中的重要著作。作者通过资料拼合1941年波兰发生的大屠杀事件,研究屠杀执行者的心理,力图用社会学的各种理论解释普通人参与屠杀普通人的原因。当平庸之恶、权威人格、权力实验都无法解释普通人的作恶动因,我们是否该正视人性中的罪恶。


10、


《大屠杀:历史与记忆

布莱克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年


一代代学者把大屠杀和德国的军事野心分离开来,但历史学家杰里米·布莱克驳斥了他们的这种观点,并极具说服力地论证了德国对同盟国的战争与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战争有着紧密联系。


随着越来越多的领土为希特勒所控制,灭绝犹太人成为战争的主要目的之一,尤其是在东部,早在建立死亡集中营之前,德国军队和投敌者就开始实行大规模枪击,致死许多人丧生,整个犹太社区被铲除殆尽。隆美尔袭击埃及是为达成更大目标的踏脚石——铲除住在巴勒斯坦的四十万犹太人。


珍珠港事件之后,希特勒注意到美国一开始更注重对德而非对日战争,便以此作为有权势的犹太人利益集团左右美国政策的证据,因而通过“*后解决”方案证明其对犹战争的合法性并将战争进一步升级。德国公众是知道的。


布莱克提供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细节,提出有说服力的证据,以证明许多普通德国人一定都对发生在他们身边的这场大屠杀有所察觉。在最后一章中,他尖锐地解释了随着这场大屠杀从可怕的经历淡化为集体的意识和记忆,它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被铭记、被轻视、甚至被抹杀。


11、


《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

张纯如  著 | 谭春霞等 译

中信出版社2015年


张纯如不仅在书中详述了日军疯狂暴行的细节,而且分析了在军国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士兵对人类生命的漠视。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进行了大量采访,并首次发掘了许多重要文献。


全书先是从日本士兵、军官为什么完全脱离了人类基本的行为规范,日本学校和教科书从心理层面向学生灌输对中国人民的仇恨和蔑视,以及高度军事化的教育体制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根源性原因。


在这本书的核心篇章里,作者通过采访当事人、查阅档案资料以及实地考察与研究,极其详实地记录了日本军队残暴、灭绝人性的屠杀行动,深刻揭示了日本侵略军的凶残本性。同时,作者还生动记述了南京安全区里以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美国外科医生罗伯特•威尔逊、“南京活菩萨”明妮•魏特琳拯救中国人的英雄壮举。


最后,作者以悲愤的笔触揭露了世人所了解的南京大屠杀、日本占领下的南京、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幸存者的命运等鲜为人知的情节。


这本书是关于这段恐怖历史的权威之作。


12、


《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

李红涛、黄顺铭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


作为国内第一本研究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的著作,本书以历史为经,以不同的媒介场景为纬,深入探究南京大屠杀创伤建构与记忆形塑的过程,揭示国家权力、地方记忆社群、大众传媒如何合力塑造出南京大屠杀在当代中国的记忆政治与记忆文化。


本书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的分析框架,追溯南京大屠杀创伤叙事在主流媒体上的建构过程,在纪念馆和线上公祭活动中的扩散与再生产,以及在赛博空间中所面临的叙事挑战。


本书虽以“媒介”为核心,但并不流于对静态“文本”和“符号”的考察,而是力图揭示创伤叙事的生产和再生产,媒介纪念空间的生成,以及媒介舞台上记忆之所的记忆实践。


13、


《南京大屠杀史

张宪文  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南京大屠杀史》内容分为九章:第一章:南京保卫战;第二章:震惊中外的日军大屠杀;第三章:大规模的日军性暴行;第四章:日军的抢劫纵火与破坏;第五章: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救援;第六章:日军统制下的南京;第七章:中方对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与揭露;第八章:国际社会及日方对日军暴行的反应;第九章:战后调查与审判。


14、


《历史.记忆.书写:南京大屠杀

张生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绝人寰的人类悲剧不是孤立的,南京大屠杀的时空结构不是封闭的,多种来自美国的、英国的、德国的、甚至意大利的因素和影响对南京大屠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对南京发生的暴行的反应,体现了当时国际政治结构中的政治权力关系。


张生著的《历史记忆书写(南京大屠杀)》,利用多国档案,从多维角度进行立场、观念、视野、方法上的创新,尝试对南京大屠杀这一世界记忆进行更深入地解读。


14、


《南京大屠杀和日本人的精神构造

津田道夫 著 | 程兆奇等 译

新星出版社2005年


由于战前日本国民主流意识军国主义化,从而使每个国民都卷入日本向外扩张发动的所谓“圣战”,当时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部纳入了这场战争,日本民众的每个人,包括小学生也不例外,都被国家动员起来。


最大的战争罪犯,当然是以天皇为中心的军国主义统治集团,“但是那场战争,使每个国民都被作为战争执行主体动员起来的”,提出日本国民有责任进行战争反思。


该书作者结合目前日本国内的政治现状,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再次提出“日本市民实惠的主体右倾化”这一问题,给人以启示。


15、


《南京大屠杀研究:日本虚构派批判

程兆奇 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


该书汇集了作者5篇论文,14篇短文与札记,1篇论著评议,通过对抗战时期日本军队组织和个人等大量公私原始资料的查考,逐一细致地批判、纠正了日本虚构派在南京大屠杀问题上的种种胡搅蛮缠,肃清理路,以正视听。


该书附录有日本有关南京大屠杀书目,相关大事记,进攻南京日军编表,日本虚构派、中间派、大屠杀派三派问卷调查等。该书大量运用“原汁原味”的日本相关史料,对日本右翼势力和虚构派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论调,作了釜底抽薪的批判和揭露。


《东史郎谢罪》则是国内第一本南京大屠杀史绘图本。《远东国际大审判》记录了由11国法官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以日本前首相东条英机为首的28名甲级战犯严正审判的详细经过。


16、


《日本现存南京大屠杀史料研究

程兆奇 著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


《日本现存南京大屠杀史料研究》通过辨析和梳理日本烬余的相关史料、特别是日本军队自己的记载,尝试从另一角度为复原南京大屠杀的本来面目尽努力。


同时,《日本现存南京大屠杀史料研究》对历史进程不同于"概念"的曲折一面也略有论及。长期以来,日本一直有一种论调,认为东京审判是“胜者的审判”,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行为被歪曲丑化了;而在所有对日军的指控中,“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最大的谎言。


由于日方文献在战后遭到了大规模焚毁,而日本又有人不承认事发当时中国和西方文献的客观性,使得这一观点对海外不知情的第三者,尤其是在日本民众中至今仍有影响。


17、


《历史上的黑暗一页:

英国外交文件与英美海军档案中的南京大屠杀

陆束屏 编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


本书收集、整理南京大屠杀后英国驻南京两任领事发往英国驻上海大使馆的电报、通信、报告及其他文件,以及英国炮艇“蜜蜂号”两任船长与美国炮艇“瓦胡号”两任船长逐日记载 的观察报告与情报周报,有力地证明了日军占领南京后的各种暴行。作者同时对这些文件详加注解,仔细分析,推动了南京大屠杀史相关研究的纵深发展。


18、


《从耶鲁到东京:为南京大屠杀取证

章开沅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本书是章开沅先生从发现耶鲁藏档开始所进行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研究近15年的一个总结。


它真实记录了以贝德士为代表的、曾在日军屠刀下无私救助中国难民并为中国人民留下南京大屠杀铁证的外国友人群体“南京帮”的事迹;真实记录了从耶鲁到东京这一良知之旅中,章先生及其在北美和日本的志同道合的友人们为南京大屠杀取证、作证,同日本右翼分子斗争,捍卫历史尊严,呼唤人类良知的活动和事迹。


19、



《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上下)》(增订版)

张生等 著

凤凰出版社2015年


南京大屠杀是关系到近代*国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一页。本书为增订版,吸纳了近三年间的研究成果,引入新的研究方法,特别对南京大屠杀期间公私财产损失和南京大屠杀的日方视角作了精深 研究,构建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希图建立跨越国境的历史认识,代表了当今国内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前沿水平。


20、


《南京大屠杀全纪录

孙宅巍等 著

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


《南京大屠杀全纪录》详述了发生在抗战初期的南京保卫战和南京大屠杀,分别因其保卫首都和三十万同胞惨遭屠杀,而举世瞩目。


万千中国军人,在保卫首都的战斗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全体中国军人和人民的光荣。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的奇耻大辱。但是,南京同胞面对侵略者的凶残屠杀,进行了英勇的抗争。在南京大屠杀这一悲惨事件中,屠杀与反抗同在,屈辱与光荣并存。


21、


《最漫长的四十天: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实录与纪实》

陈庆港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


通过为数不多仍健在的幸存者的证言、大量参与大屠杀日军士兵的回忆,以及当时留守南京的外国侨民日记等,详实而缜密地还原了日军屠城期间十四天里诸多可怕场景和真实细节。



审视人性的阴暗处,开启未来的光明面

编辑:青柠



来源:群学书院(sacademy)。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