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阳光通过树,明亮百年后的房间 | 阅读明星

王静宇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阅读明星大PK||作文门诊||优秀作文

名师教你写作文||素材库&新书架

都知道未来高考越来越重视阅读量,也都知道如今的学生埋首于课业没时间读书,但是!!!你知道那些酷爱阅读的年轻人们,是怎么迷上读书的吗?你知道海量阅读,到底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怎样的帮助?让我们一起来发现学生中的阅读明星!

  • 他将自己从初中到高中写的文章收集起来,整理成了三本文集。他认为,文学的价值之一就是记录。


  • “阳光通过树,明亮百年后的房间。”《顾城哲思录》中的这句话让他深以为然,他认为,就像阅读一样,很多让人感觉美的东西不是即刻就发挥作用的,或者说它即刻发挥的作用可以延伸到很久之后。


  • 有人说你读的书越多,你会越迷茫。在他看来,迷茫和疑问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反而能让你看到更多的东西,而且时刻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

 

01、文学的价值之一就是记录


      在浦东复旦附中分校见到张全康时,他手里拿着三本文集,里面收录的大都是他自己写的文章。


      八年级时,张全康就开始有意识地整理自己写的文章,他说,“这些文章以后看,虽然未必是什么佳作,但这是我在写作方面的一个印迹,是我对生活的一个记录和思考。他认为,文学的价值之一就是记录。


张全康自己创作的三本文集:《九月末的爬山虎》《所谓国度Ⅰ 日渐西缓》《经历黑夜的九种方式》


      张全康是学校文学社的社长。

      浦东复旦附中分校的文学社有两个分部——“文心部”和“雕龙部”,前者主创作,后者主批评探究。在张全康看来,前者以一己性灵缔造新生,后者在前人话语间潜渊或披棘,它们在文学社各得其所,又相互融合。


      他在《为什么需要文学社》一文中写道:
 
      “语文生活需要不断瞻前顾后,汲取和开辟都是一种态度。记录下的也不仅仅是文字,是自己青春游历的足音与神思。在这里,是你我和文学的相遇,是语文与生活的耦合。我想到最美的相聚,是希形于篇幅中,一个生命在倾听着一个生命。
 
02、文学就是一个生命倾听一个生命


这种文学的倾听在他小时候就已经习以为常。


小时候,爸爸挑选自己喜欢的古诗,为他编成了一套《康康学古诗》,类似于教材,大约有八册。他清晰地记得,自己背的第一首诗不是《咏鹅》,而是《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爸爸特意为他编的《康康学古诗》第一册大都是这些民歌。因此,和很多小朋友不一样,张全康最早背诗并没有从唐诗入手,而是背了很多类似的汉乐府民歌,这些诗歌大都清新悠扬,让他觉得有一种音乐美。
 


03、阳光通过树,明亮百年后的房间


张全康的爸爸是一位数学老师,他尤其喜欢文学,家里的书架上放满了各种书籍。张全康空闲时就去爸爸的书架上找书。

有些书小时候虽然看不懂,但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爸爸比较喜欢读史书,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五代史》放满了整整一面墙,小时候因为好奇会去翻看,但因为是竖排,而且是繁体字,阅读起来有些障碍,但文学的浸润是潜移默化的。

就像张全康所说的,“有一些书可能在一段时间对我有影响,有一些书可能当时没影响,到后来反而产生一些影响,甚至在我经历某一件事时突然想到书中的一段话,会对我产生一些启迪作用。”

“就像木柴,把光带给阴冷的日子
阳光通过树
明亮百年后的房间”

《顾城哲思录》中的这句话让他深以为然,他认为,就像阅读一样,很多让人感觉美的东西不是即刻就发挥作用的,或者说它即刻发挥的作用可以延伸到很久之后。

比如,我们现在读《诗经》,读《楚辞》,依然能够感受到文中作者和主人公传递的情感,这就是百年之后的房间。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些百年之后的房间,去看那些古老的阳光洒到我们这边来。


在爸爸的影响下,张全康同样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史景迁的《太平天国》、裴士锋的《天国之秋》等,都让他印象深刻,并产生自己的思考。

他将《资治通鉴》与《中国大历史》进行比较阅读,写下了《历史与群体的取舍》一文:


向上滑动阅览


历史与群体的取舍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


中国文明渊源流长,其中诞生不少集历史大成著作。举例而言,《资治通鉴》作为篇幅长达二百九十四卷的巨著,对历史的记载可谓“详尽”而近。而若仔细通读全书,会令不少读者深感纳闷,有许多青史留名的历史名人,几乎妇孺皆知的故事,竟然在这部标准的大历史中找不见踪迹。譬如说楚魂屈原,盛唐李太白,就连文才司马相如,都只吝啬地收录一篇短短的《谏猎赋》,一笔带过。
这当然不会是司马光及他编纂团队的疏忽。然而找到一个恰当的理由,便是值得深思的历史疑问。而《中国大历史》书中,以它如出一辙的叙述法,诠释了“大历史”的真正含义。
该书开篇提出大历史的意义: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然后进行历史比较加以研究。至于阐明中国的历史为何适用宏观,道理不言自喻。在浩繁的二十四史中攥取真正必要的推动性事件,以免陷入错综复杂的历史迷局当中,东出一条,西陷一笔,令历史初学者读来也不知根茎何在。
与所有通史相当地,文章贯穿中华千年兴衰,取其重点讲述,省去枝节。如第一章讲述中华文明发源,只据当前确凿资料概述,就立刻跳转周代封建与宗法,略提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以及与同时期乃后期西方思想的对比,以秦始皇一统天下归结平章。
乍看疏漏了诸多历史事件与人物,这种“网漏吞舟”的文法在汉代以后的叙写,尤为突出。耳熟能详的抗匈英雄在汉章只字未提,三足鼎立的风云时代区区一千字不到便草草归晋,就连唐代文藻各骚的盛世,淹没在盛唐简明扼要的典章制度中不再赘述。
它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合理性?依然以规模更为庞大的《资治通鉴》作喻。记载纵横一千四百余年的著作,虽字数浩渺,平均下来一年只有2000字的描述。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内,安内除外,互惠贸易,功绩千古难寻,奠定未来千年皇朝的走向。然而《资治通鉴》在两万字不到的篇幅内,将波澜壮阔的九年讲完,是何等惜墨如金。
而《中国大历史》更甚之,加上前言与后记,方才25万字出头。那么作者必将作出举足轻重的许多取舍。前序中作者明确:书中的历史是从技术的角度看去,并不以道德检讨历史,并非是道德不重要,而社会更迭的道德也是靠社会的结构决定其内涵。换言之,精炼的历史是必须视道德作结构变迁的因变量,本末倒置必将招致内容繁琐,不明所以。
然而群体的取舍又是另外一码事,长存千古的也注定是那些植根民族深处的集体意识。所谓群体都是时代的一个切片,没有倾向也不大可能拥有瞻前顾后的尺度。因此传承的文化便是群体一生最基本最重要的文化意识。
而群体对于文化的传承偏向于个人英雄性,与历史的宏观性大相径庭:岳飞抗金的故事代代相传,而鲜有人讲述北宋覆灭的必然;刘关张的兄弟情义与曹操一世奸雄形象跃于脑海,历史只合军阀,帝国和士族的冲突矛盾缔就兴衰,自小记住的篇篇唐诗宋词,顶多是时代变迁而催生出的节外生枝……
《中国大历史》给予历史一个别样的高度,虽书龄已高,仍然给人崭新的启示。这启示不仅在于内容之中,更是思考分析问题的更宽阔的角度。



03、


石黑一雄是张全康喜欢的作家之一。他的书叙事结构比较复杂,读起来会慢一些,但真的读懂之后会有一种很欣喜的感觉。《浮世画家》《被掩埋的巨人》《莫失莫忘》《远山淡景》,他都认真读过。

印象最深的是《被掩埋的巨人》,他还特意买了一本英文版,打算对照着来看。在他看来,这本书以历史传说为外皮,能让人感受到《鲁迅故事新编》的意味。

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话题,千百年来每位作家都有不同的描述,石黑一雄用这样一个充满玄幻色彩的故事,带给读者的思考却是深远的。

《被掩埋的巨人》

书中有关“历史、遗忘、战争、和平”的探讨,让他想到了日本政府否认“侵华”的那段历史,他们为了获得现在政权的和平而将历史遗忘,作者通过这个故事的结尾,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如果历史被一些人遗忘了,但总归有人记得,当这些人觉醒的时候,就是那些试图遗忘历史的人的末日。
 
04、
 
张全康很喜欢读英文原版的书籍,这是源于初二那年去了趟英国。

在英国时,张全康经常泡在书店,接触了很多原版书籍,自然而然就接受了看英文原版的书。比如说Anthony Doerr的《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和Harper Lee的《To Kill a Mockingbird Harper Lee》等。

在他看来,翻译的作品中不可避免会有一些翻译腔,会有一些文化代沟,看英文原版的书籍,更方便理解作者原来想要表达的意思。

除了小说,张全康还喜欢读英文原版的诗歌。他尤其喜欢济慈、叶芝、莱昂纳德·科恩的诗歌。“喜欢诗歌是因为现在学业压力也挺大的,很多阅读的时间都是碎片的,”张全康说,“读诗是一个非常好的能利用碎片化时间的一个方式。”

大量的阅读特别能激发人的创作。一个人如果吸收了一些东西自然而然地会想去表达一些东西。除了读,他还会动笔创作诗歌。他自己整理的文集中,《经历黑夜的九种方式》和《九月末的爬山虎》里就有不少他自己写的诗歌。
 
张全康创作的诗歌《水与爱》


05、
 
在语文老师钟孙婷看来,张全康是一个热爱文学、创作勤奋,文史哲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最近,他获得了上海市第18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二组)二等奖,第12届“让青少年读懂中国·家族史写作”主题征文一等奖。

写“家族史写作”时,张全康特意去读了周锡瑞的《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以及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之一——《昨天的云》,读完之后冒出了很多想法。

在钟孙婷老师的建议下,他从整理大事年表入手,“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并在正文动笔之前,做了很多考索的工作,基于年表,他以家族变迁中“空间”维度的变化串联全篇,试着探寻社会、家族和人心等多层次的“不变”与“变”。

 
《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06、
 
读书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张全康有时候会思考这个问题。

“你读的书越多,你会越迷茫。”初中历史老师说的这句话,让他对读书的意义和“迷茫”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

张全康认为,你读的书越多,未必代表着你对这个世界了解得更加透彻,反而会有更多的疑问,但迷茫和疑问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反而能让你看到更多的东西,而且时刻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

除了读书,他还喜欢音乐。他打算在寒假的时候写一部音乐剧,将自己喜欢的文学创作和音乐相结合,希望呈现出一部不一样的作品。

谈到以后的梦想,张全康说是以        为主,文学为辅。“无论横线上填的是什么,文学必将成为我的辅助。因为,文学是在生活中让自己保持艺术直觉性价比最高的一种方法。”
编辑:青柠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