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成为考场作文“多面手” | 名师教你写作文

肖家芸 新读写 2020-09-3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阅读明星大PK||作文门诊||优秀作文
名师教你写作文||素材库&新书架

我们都知道,思辨能力无论是对学习考试,还是对一个人的长远发展都至关重要。怎样培养思辨能力?我们可以尝试运用“多面观”的方法来看问题。

那么,如何运用“多面观”的思考方式呢?来看肖家芸老师教你几招!

肖家芸,语文特级教师,教育硕士兼职导士;长期从事高三语文教学,曾培养出省级语文状元;两次荣获全国语文课堂教大赛一等奖;发表教学论文200余篇,编著教学用书16本。

凡事物、事理具有多面联系的,就要不限一隅、不拘一格地采用多面观的联系性思辨法,让思维从一个面转向相关的各个面,这样你所见到的、悟到的才可能是别人未曾见到的多彩的世界。

但是,千万不能为了猎奇而趋其短,而要努力扬长,即选择最熟悉、最有感触、最能彰显个性的视角来“亮剑”。

下面介绍几种“多面观”的思考方式,供大家参考。


01、视点的多面观

事物(事理)与事物(事理)之间,在不同时空下,存在着多个视点,如纵与横、远与近、高与低、今与昔、实与虚等。不同视点有不同的见闻感悟。

台湾作家李乐薇写过《我的空中楼阁》,让我们先来看看这篇文章: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

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和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荫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换个角度,近看改为远观,小屋却又变换位置,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这个角度是远远地站在山下看。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势上,却象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小屋之小,是受了土地的限制。论“领土”,只有限的一点。在有限的土地上,房屋比土地小,花园比房屋小,花园中的路又比花园小,这条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园大道。和“领土”相对的是“领空”,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说的游目骋怀。这个无限的“领空”,是我开放性的院子。

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光线以明亮为好,小屋的光线是明亮的,因为屋虽小,窗很多。例外的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象群山的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小屋的光线既高于科学的时间性,也高于浪漫的文学性。

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身在笑屋享受着人间的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出入的环境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然而便于我行走。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站。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点评】 

从不同空间观察思辨,小屋在多棱镜的凸显之下,尽显其艺术灵性:

近观,小屋点缀着山,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远观,小屋在树上,“凌空而起……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反观,树又点缀了小屋。“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从不同时段观察思辨,或日或夜,或实或虚,小屋在不同时段的变换中,尽显其意蕴魅力:拂晓时分,只有一片微光,山是柔静的。自早晨到中午、晚上,随着光线的明暗转移,山是流动的,小屋在山的怀抱中渐明渐暗,如同花绽花收。深夜,山上山下,灯光夜色相映,宛如虚幻缥缈的空中楼阁。


02、角色的多面观

一个事件或事物,往往涉及多个对象。同一事件或事物中,不同对象充当的是不同角色。从不同角色去看同一事件或事物,自有不同的视角,不同视角的所见所得各不相同。

尤其是凡涉及两人以上的素材对象,如寓言故事、现实事件等,不同的人在情境中扮演的是不同角色,对情境的发展及其寓意形成起着不同的作用,赋予了不同的意向。

例如“滥竽充数”的故事,分而观之,其内在的可视角色有三个——南郭先生、君王、乐工(同事),每个角色所观,其象不一,其感不同。

从南郭先生这个角度去思考,得出的寓意,即讽刺不懂装懂混日子的人下场可悲。这是传统视角。

从君王角度思考,人们不禁要问:南郭先生在齐宣王时混得挺逍遥,到齐昏王时为何混不下去了?由此可得,这则寓言揭示了大锅饭体制实际上是“混混”的保护伞,南郭先生的闹剧根子在体制问题,在治南郭先生罪的同时,应当追究齐宣王之责任,否则是治标不治本。改革不利于真正发展的体制弊端,自古以来势在必行。这是出新见解。

从其他乐工角度思考,南郭先生在齐宣王时混了那么长时间,无论是吹出不和谐的音调,还是装腔作势不出声,都逃不过身旁同事的耳目。他们为何一直隐而不揭?这则寓言揭露的是,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正是这种缺乏社会责任的劣根性,使得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正气不盛,邪气猖獗。这也是新见。


03、关联的多面观

事物(事理)与事物(事理)之间的联系,有内部与外部之分,有点上与面上之分,有聚合与发散之分,有纵向与横向之分。每个面的关联,都是思辨的切入点,都可以产生不同的感悟。

有一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提到了郑板桥的书法,其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多方面的关联。

纵向关联——“用隶书参以行楷”,由此可悟:板桥之书源于继承前贤“行楷”基础,“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意谓板桥的书体独创。由此思辨,可谈“继承与创新”的话题。

横向关联——“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由此可见:个体与整体的艺术处理很重要。“歪歪斜斜”是说个体差异,“错落有致”是说整体和谐,“别有韵味”是独具特色的形容。由此思辨,可谈个体(当下)与整体(传统)融合艺术的道理。

点面关联——“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由此思辨,可谈成功在于特色的道理。“板桥体”正是因为自己的个性与特色,才在中国的书法艺术中,具有超乎寻常的价值。在倡导多元、高扬个性的时代,这个见解尤其显得亮丽。

分合关联——将上述三个关联整合起来,用纵横联系的类比、比较等多层面、多方式的思维联系、提炼、升华,可以层层演绎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深刻主题。

04、高考高分作文赏析


和谐的统一

上海卷高考作文

去黄山旅游,总会对那怪峰孤松遐想万千,等到我亲眼见识到了,不免心潮澎湃,大呼壮丽——那孤松,曲曲折折,似老者的脊背;那危峰,亦崎岖险峻,有欲倾之势。两个个体本身都算不得美,却在相融中构造出了清雅高绝的图景!

一些个体,它们本身或许有特点,略有不足,但他们未曾勾心斗角过,未曾针锋相对过,在如斯的统一中,倘若你以总体之角度观之,竟是别样和谐。走下黄山,我不禁陷于了思考。

是的,如果你是求个体的方正,那么最终所得可能仅仅只是一潭死水,茫然而无趣。君不见,明清王朝盛行的八股文吗?八股文根本不讲求相融,不讲求文章总体的韵味,它只求圣人之气,只求体制规范,每一字的方方正正,这种是偏安一隅的排他性,最终让文字失去了它原有的重量与美感,更让明清王朝裹足不前。

我想,真正的大美,绝不应该如此!它应当是支点的寻觅,是元素的交融,是单一的颠覆,更是和谐的统一。

个体的波澜不惊,甚至旁逸斜出,却是在同一后成就整体的云蒸霞蔚,别样风采。郑板桥先生曾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他也正是这样诠释自己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成就了和谐的同一,成就了“板桥体”的艺术高度。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以前读何立伟先生的《日月盐水豆》一文,不仅为他文章中的文白兼用所叹服。文言,精巧而意赅;白话,又不失抒情之美。也许仅取一者,会令文章或大腹便便,或词肥意瘠,但两者的兼用却令整篇文章彰显了别样的韵致。

荣格说:“文化最终沉淀在人格上。”我想,我们的内心中或许也要依靠无数不调和因素的融合,才能更为饱满。“我的心里又猛虎在细嗅蔷薇。”这是诗人萨松的诗句。猛虎不免生猛,蔷薇过于柔韧,倘若两者并参,方为丰满而浪漫的人性啊!就像李易安,既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女儿情态;亦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贯长虹。她的人格,非婉约,非雄健,而是两者兼具的浪漫,是令人怀想千年。

非独文学如是。道与万物参,万物的和谐统一,方早就世间大美。回首,我再看向那抹遒劲的孤松,再看向那面绝然的峭壁,在夕阳下它们长久地融为一体,错落有致。我释然。

【点评】

此文有清晰的文脉、充实的内容以及富于文采的语言表述。文章由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谈起,引申到文学的和谐统一,再到人格的和谐统一,脉络非常清晰,而且视野也有愈加开阔之势。所选用的素材无论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都因巧妙的点化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不过,在萨松与李清照的例子中,考生对他们的评价仅仅停留在文学作品的展示与分析上,而对他们的人格结构缺乏有针对性的分析,这样,文章就显得有些单薄了。


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

上海卷高考作文

在博物馆的书法展览中,我被那些极具气韵的展品震住了,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突然间一幅作品映入眼帘,它单个字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却别有味道,形神俱佳。我有些看呆了。

“那是郑燮的字。”一个沉沉的声音。我转过头去,是一个笑眯眯的老爷爷。

我禁不住感叹道:“这字太美了,虽然不似柳体欧体的正统,但不妨碍它独特而一体的美,真不愧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之作。”

老人笑了起来:“这就是中国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啊。单是从一副小小的书法便可看出。每一个字歪歪斜斜,似乎并不美观,但将其融为一体,却具有极强的包涵一切,蕴藏万物的能量。”

“这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大同,即容纳一切不相同的和吧,”我说道,“这种和不是强制所有事物的同一,反倒是名美其美,美人所美。”

老人点点头,指着面前一幅幅作品:“你看,板桥的字,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中华智慧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从没有具体的范式,没有统一的索求,古人将他们的智慧,放开于我们面前,任由我们一窥其所有,将各种文化,各种元素吸收并存于其中,最终臻于一种和的境界。看看你眼前每一幅传世佳作吧。每一幅都拥有其特殊的韵味,即使如板桥这般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也是脱胎于最本源的精神。”他突然停下笑笑,“大概从仓颉造字就赋予了这种能量吧。”

我思索着,说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个人应该也是如此吧。只有获得和的力量,才能如此地将个性极强的字,幻化为一体。和而不同,就意味着存在不同,不,必须是不同,只有如此,才能不刚愎自用,局限于自己狭小的空间内,看不到一切,也没有气度感受这一切。”

“所以有人说郑燮的书法是不可无一,也不可有二的。”老人回答道,“他便是那个唯一,便是那个不同。你看看那些大家的字,金农、八大山人、张旭,狂放与收敛并存,刚健与阴柔并存,看似如此个性鲜明,但他们同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个脚印,一脉相承。中国文化以其独有的气度包容着这些匠心独具的存在。”

“和而不同,我从没如此认真地思考过这样一幅字画所藏有的智慧。”我感慨道。

老人拍拍我的肩:“中华智慧从来不是什么虚幻的东西,它早已渗入每一个具象之中了。你好好看看。”

我沉浸于那黑与白的交替之中。当回过神时,转头再寻,老人已不见踪影。

【点评】

本文构思独具匠心:首先,题目不同凡响:“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其次,“我”与老人的对话形式很好地对应了当今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对话;再者,将郑板桥的书法艺术提升到“各种元素吸收并存于其中,最终臻于一种和的境界”的高度。读罢此文,不得不佩服作者在紧张的考试状态下,依然保有松弛的心态与驰骋的想象力。

编辑:青柠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