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中生哪有时间读那么多的书?上海中学这位女生说秘诀只有一个|阅读明星

王静宇 楼韵琪 新读写 2021-11-2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阅读明星大PK||作文门诊||优秀作文
名师教你写作文||素材库&新书架
都知道未来高考越来越重视阅读量,也都知道如今的学生埋首于课业没时间读书,但是!!!你知道那些酷爱阅读的年轻人们,是怎么迷上读书的吗?你知道海量阅读,到底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怎样的帮助?让我们一起来发现学生中的阅读明星!

  • 她说,文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 在她看来,读书并不仅仅是读一段故事,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思考会让读书这件事变得更加有趣。


  • 通过阅读,她发现,我们要思考的不仅仅是明天要考试这类事情,也有很多高于生活的东西需要思考,它们和我们的生活有所联系,但并不仅仅局限于日常。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里,上海中学高二(4)班的楼韵琪完成了一篇近2万字的小说,这是语文老师布置的文学创作的作业。

写作对楼韵琪来说,从来不是难题,这得益于她大量的阅读。小学三年级开始,她从儿童文学充满童真童趣的世界,迈进经典名著的广阔天空,《朝花夕拾》《小妇人》《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基督山伯爵》《汤姆叔叔的小屋》等书带她走进经典文学的大门。


有段时间,她特别喜欢《基督山伯爵》这本书。现在看来,这本小说的情节可能和一些网络文学的套路有点相似:一个正直贫穷但是有能力的青年,一开始受到迫害,后来通过一些机遇和努力,有了自己的地位、财富和名望,最终完成了复仇。

但是在楼韵琪看来,这本书和网络文学有着很大的区别:网络文学通常写到青年完成复仇后就止步于此,但经典文学会启迪你进行进一步地思考。

比如《基督山伯爵》中,主角完成复仇后,会去思考自己有什么权利去惩罚别人,有什么权利代替正义对别人进行裁决;以及小说结尾有一句话:“人类的一切智慧包含在两个词里面:等待和希望。”

这让楼韵琪觉得,读书并不仅仅是读一段故事,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思考会让读书这件事变得更加有趣。

进入初中后,楼韵琪陆续读完了《飘》《1984》《德伯家的苔丝》《包法利夫人》《理想国》《百年孤独》《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书,还迷上了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初读《罪与罚》时,作者高深的写作手法让她感到十分震撼;延伸去读《地下室手记》,更让她感叹,原来书还可以这么写。


《地下室手记》几乎没有什么情节,主角没有波澜起伏的传奇式经历,讲述的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小人物蜗居在他的地下室里,对自我的剖析和对社会的思考。

楼韵琪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确实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作家,他能够把他的哲学思考以及这些思考所引起的情绪精准地传递给读者,并迅速地吸引读者,跟随他一起去思考自由意志、人的非理性、历史的非理性等哲学议题。

《地下室手记》让她开始走进这种思考性的、哲学性的阅读,平时阅读和思考所关注的方向,也从宏大的传奇故事转变到小人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思考。

“在很多书里,主角之外的人都是一群无法表达自己的人,代表着某种刻板的人物形象,但是从这本书开始,我觉得其实生活中,每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写出他们自己的故事,有着他们自己的思考和精神世界。”楼韵琪如是说。这本书她反复读了5遍,对她影响很大,让她直到现在一直持续着偏向于哲学的阅读。

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被侮辱和被损害的》,果戈理的《死魂灵》,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法捷耶夫的《毁灭》,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等书,让楼韵琪的思考逐步深入。


《死屋手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根据他在西伯利亚流放的亲身经历创作的,主要记述了在沙俄统治下,西伯利亚一些囚犯的故事。楼韵琪认为,在很多人眼中,囚犯往往和穷凶极恶之类的词语联系在一起,但是在这本书中,作者写出了他们作为人那种最质朴的、本能的情感,以及他们近乎混沌的思考里,展现出的品格与人性。

此外,这本书还反映了当时沙俄的境况,“死屋”像是一种隐喻,在这些极寒之地的囚犯身上,作者反而看到了沙俄社会所不具有的活力与生命力。

在楼韵琪看来,《静静的顿河》可以被称为一部小人物的史诗。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不是从宏观的历史视角来讲述故事,没有刻意塑造的英雄,而是从小人物的视角,讲述了残酷的战争下,平凡人的挣扎与喜怒哀乐。通过这本书,楼韵琪还发现,优美的文笔并不是华丽的词藻,那些最质朴的、最真诚的文字尤其美。

比如,“这旷野安静得令人耳朵里嗡嗡直响”“月光在波浪滚滚的顿河上斜铺着一条谁也不能走的路”等,文字虽然简洁却特别传神,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他脚下这片故土真诚的热爱,是一种美与真诚兼具的情感。


读这类大部头的书时,楼韵琪也遇到过一些障碍。很多作者都习惯于在情节中间穿插大段旁白式的议论或人物的思考,这部分的内容理解起来会有点困难。好在她已经总结出了一套方法:先将这些段落概览一遍,找到议论所聚焦的问题和关注的核心,再去读一行一行地读,理解并消化作者或书中人物的观点。

她认为,作者或书中人物所发表的议论,并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因此,她还会试着对这些观点提出反驳。这种和书本进行交互的行为,不仅能够和作者进行深入地交流,易于理解书中所传递的思想,还可以增加自己的专注力,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楼韵琪偏爱读东欧文学,她觉得虽然这类书的体量大,时常夹杂着大段的议论,乍一看很枯燥,但如果坚持读下去,就会发现其中的魅力。这类书常常她觉得,作者创造了一个世界,书里的人物仿佛就生活在那里,所有发生的故事都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丝毫刻意,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读书时,楼韵琪还常常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例如《局外人》。在后半段庭审部分,默尔索想要为自己辩护时,他的律师告诉他,你不用说话,交给我们检方和辩方就足够了。此时,作为事件的主人公,默尔索反而置身于自己的命运之外,一切都被别人的意志和民众的舆论裹挟着。

楼韵琪觉得,类似的情节在现在并不陌生,尤其是在网络语境下,当一个人的言行与一部分人认为的准则不一致时,这个人就再也无法为自己辩护,会被一种激愤的、没有理性的公共情绪裹挟着,为别人所审判,就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

在楼韵琪看来,默尔索本身代表的就是一种既理性又不理性的存在。他的理性在于,他不会违背自己本身的想法而去迁就大家约定俗成的规则,很独立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这是一种理性的体现;但是,他并没有从功利主义出发,试着融入别人和社会,来达到利益的最大化,给自己谋得更加舒适的生活。

“从这个角度看,”楼韵琪说,“与当时的人们相比,默尔索更加能够称为是一个完整的人,他是一个兼具理性和反对功利主义的人本思想的人。”


楼韵琪觉得《电车难题》这本书也十分有趣,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而是分析了不同人的各种想法和他们的理由,让各种观点在纸上平等的相互辩论。

她认为,“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捍卫自己的观点,让别人的声音来重复你、印证你,我们更需要的是那些和自己不一样的观点,可以让自己不那么片面和偏激。但这并不是说要放弃我们自己已有的观点,而是应该在看到不同观点的过程中,完善它。这是在阅读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事情。”

楼韵琪读的很多书大都是需要花费时间细细琢磨和思考的,在学业繁重的高中,如何空出那么多时间用于读书呢?对于这个问题,她的回答很简单:不要带手机!“不玩手机,再加上提高写作业的效率,时间自然就空出来了。”空出来的时间,楼韵琪大部分都用来读书,读书对来说就相当于娱乐休闲

楼韵琪觉得,读书和艺术有相通的地方,读书是审美和思考的结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多关注实用性,而读书就是带着我们去体会那些和实用性无关的美,让我们在精神上更加完整。


【推荐书籍】

《静静的顿河》【苏】肖洛霍夫
《战争与和平》【俄】列夫·托尔斯泰


【习作】

文化旅游之我见

楼韵琪

初升高的暑假,困于疫情,仅仅做了一次去南京的短途旅行。我本向往金陵古朝繁华,最后“得偿所愿”,诗意的栖居在镜头中。

南京本来好像是一个普通的秀丽女孩子,人们用历史给她抹上层层叠叠的脂粉,并贴心地昭彰着“此地宋朝遗迹,那畔隋唐残踪”,直晃得人目眩神迷,不知所措。夫子庙中张灯结彩,霓虹辉煌,上一步行走在王谢故宅,下一秒转入明清的科举考场,我们是陀螺般的照相者,在秦淮河上发一张自拍,配上一句“烟笼寒水月笼沙”作为文案,乘舟行过旧时的水榭,又感叹一句“歌尽桃花扇底风”,然后满心欢喜地收获列表的点赞与“文艺”的赞许。走累了人们便自动归入网红店铺的招徕,那里罗列着来自天南地北(亦或是义乌)的杂货,细看时门面的仿古飞檐下赫然是写着“金陵特产”的牌匾……

我们不能否认这是一座美丽的的城市,但当我们举起“寻找传统文化”的旗帜来向它朝圣时,它就矮化为一场文艺的快餐。我们接受被剪裁封装好的一片历史,或者说是历史的脉络上那些轻飘飘的轶事趣闻,彼此间谈论着一些也许自己也不那么了解的杜牧、李白,然后得其所哉,兴尽而归。我们在它厚重的城墙上留念,感慨当年的台城与胭脂井的传说,却鲜有人会将它从头到尾走上一遍,细究它骇人的高度与广度背后的历历往事。

是亦不可以已乎?当我们在那里谈论“诗与远方”,谈论“逃离消费主义”的时候,我们谈论的究竟是什么?当我们谈论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又在说些什么?

在这个快销的时代,传统文化这个词悄悄地成为了一种噱头,而我们则成为流水线式的文艺的接受者,文化身边的过客。当我们背起行囊去寻找想象中的远方时,我们最终兜了一个大圈回到了消费主义的怀抱,享用着别人提供给我们的文化想象,与最初的方向南辕北辙。这不可谓是不悲哀的事

而更悲哀的是,我们不只是陷于这种消费主义的迷惑而不自知,应该说,我们或多或少地意识到这一局面的存在,只是我们贪图这种伪文艺带来的便捷与轻松,故而不愿去面对它。

旅游城市的标签化与同质化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问题。我曾去过西塘、周庄、朱家角,三个著名的水乡古镇,给我留下的印象却并没有什么不同。小巷中的店铺同样地兜售着书签、便笺与团扇,同样惯于侃天说地的人同样地摇着游船。我们来到此地,然后离开,为自己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掩饰着自身的浅薄。于是我们,文化的消费者,与那披上马甲的资本,各得其所,心照不宣。

在青浦区有一座尚未被商业开发的古镇,我曾机缘巧合地游览过一次。同样的水乡风物,没有游人的喧闹,小小的早餐店静静地伫立在柔和的晨曦中,人们以最家常,最生活的模样从深巷中骑着助动车出来,忙于各自的生活。这是真正的古镇,是今日的古镇,也是最为原貌的古镇。然而我们总是更愿意接受那些浅显的,包装过的美。

于是它无声地安居在蜿蜒的溪水上。
编辑:青柠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