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助力】李景娜:语音感知视角下的英语外国口音研究(留言有赠书)

交大外语 2019-08-06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本书为“当代外语研究论丛”系列之一,从听者对口音的感知视角出发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外国口音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具体探讨了三方面的内容:(1)发音和语调在听者对口音感知中的作用,(2)听者的自身因素(母语、教学经验和性别)对其口音感知的影响,(3)听者感知口音的认知方式和他们对口音的语言态度。本书读者对象为从事二语习得,尤其是二语语音习得和语音感知的研究者,以及二语习得方向的研究生。

语音感知视角下的英语外国口音研究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页面

外国口音或外国腔指说话人在说第二语言时由于受到自身母语语音的影响而出现的偏离第二语言语音规范的现象。过往研究表明,外国口音不仅会影响言语的可理解度,较浓重的外国口音甚至会引起听话人语言态度的改变(Fayer & Krasinski,1987; Kennedy & Trofimovich,2008;Munro,2003;Munro & Derwing,1995;Segrest Purkiss et al., 2006)。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已成为国际通用语,随着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交际可能发生在英语本族语者和非英语本族语者之间,更有可能发生在非英语本族语者之间。因此研究英语的外国口音对促进交流双方的互相理解大有裨益。

 

本书选取的英语外国口音研究对象为中国英语学习者。当今社会,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各种英语舞台上操着不同程度的外国口音展现着自我。学习者外国口音的特殊之处在哪? 听者是如何感知外国口音的? 不同背景的听者对外国口音到底有着怎样的感觉? 一系列的相关问题清晰地显示出对于外国口音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外国口音研究可从语音产出和语音感知两个视角展开。国内研究主要是从语音产出视角来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音语调特点(如陈桦,2008;吴力菡等,2010;夏志华,2013;杨军,2009等),从语音感知出发的研究比较少见。而国外对外国口音的感知研究,无论是从理论而言还是就实证来说,成果都较为丰硕。

 

为此,本书依据语音范畴感知模型,以语音感知作为切入点,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语音习得中表现出的外国口音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研究按照英语中的基本句式从中国英语学习者语音数据库(ESCCL)的朗读语料部分选取了12个对话/句子作为感知语料。每个对话/句子都由2位发音人朗读,构成2种不同的语音形式。随后,通过Praat软件调整音高参数,为每个对话/句子合成出2种新的语音形式。这4种语音形式与1位英语母语者的朗读共同构成了同一个对话/句子的5种不同的语音形式。为了方便起见,依据这5种语音形式与英语语音范畴的符合度,研究中把它们分别简称为音好调好、音好调差、音差调好、音差调差和英语原声。研究共获得了60个语音刺激作为感知语料,随后利用E-prime软件设计了口音感知实验,在由英美教师、英美学生、中国教师和中国学生4个组别构成的90名听者中考察了不同背景的听话人对外国口音的感知。具体来说,本书有三个研究问题:①发音和语调在听者对外国口音感知判断中的作用如何? ②听者的自身因素(母语、教学经验(在文中主要指与外国口音的接触量)和性别)对其感知口音有何影响? ③听者在口音感知中的认知方式以及对口音的语言态度如何?

 

本研究发现,发音和语调在听者对外国口音的感知中具有一定的效应,其中发音的作用最为显著。发音越符合英语语音规范,听者所感知到的外国口音程度就越低;而在发音符合度一致的情况下,语调越接近于英语语音规范,相应的外国口音程度也会越低。此外,语调的作用存在组别性差异:对英美教师组、英美学生组和中国教师组来说,语调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对中国学生组而言,语调在列举句式和主从复合句中对判断“音好”的两种语音形式的口音程度具有显著影响。

 

就听者的自身因素而言,听者的母语对其感知口音有着显著性影响,英美听者组对口音的敏感度要明显高于中国听者组。教学经验对听者的口音感知没有显著影响,但影响听者对口音的容忍度,具体表现为英美教师组对外国口音的容忍度普遍高于英美学生组,而中国教师组对外国口音的容忍度则低于中国学生组。研究结果在显示听者的母语背景对口音感知影响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中国教师组对语言形式准确性的关注和把握力度。此外,就整体来看,听者的性别对其感知两种“音好”语音形式和英语原声的口音程度有显著性影响,且女性对口音的敏感度和容忍度普遍高于男性。

 

在口音感知的认知方式上,多数听者采用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交互式认知模式,这反映出听者对带有口音言语的可理解度以及对口音的模式化印象会影响他们对口音的感知。口音程度判断的过程是听者把听觉输入的语音信息与自己头脑中的目的语语音原型相比较的过程,不同程度的口音反映的是语音信息与相关语音原型感知距离的差异,而不同的感知距离也能够解释英、汉语听者对口音敏感度的差异。对口音感知所需反应时的考察也揭示出不同程度口音的感知难度差异以及不同母语背景的听者在口音敏感度方面的差异。研究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听者的母语对其语言态度的影响较为明显,英美听者组对口音的容忍度普遍要比中国听者组高;而教学经验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就英美组而言,与英美学生组相比,英美教师组的容忍度普遍较高,而中国组的情况则刚好相反。总体来看,听者对口音轻重程度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对口音的敏感度和容忍度,其中敏感度与听者的母语相关,处于第一位,而容忍度与听者的语言态度和语言经验相关,处在第二位。

 

本书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考察了听者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外国口音的感知,定量研究结果得到了定性研究结果的佐证,研究结果可信。本书能够为国内二语语音习得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考察视角,有利于语音习得理论的发展,研究结果对语音教学、语音能力评估以及语音教材编写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1.4 本书结构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术语界定 

    2.2 言语感知的生理基础

    2.3 言语感知模型

    2.4 口音感知与二语语音习得 

    2.5 口音感知研究回顾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口音感知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与假设 

    3.2 研究受试 

    3.3 研究工具与方法

    3.4 先导研究与正式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语音要素对听者感知口音的影响

    4.1 感知语料中的发音和语调错误

    4.2 发音和语调在听者口音感知中的作用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听者的自身因素对其感知口音的影响

    5.1 听者的母语在口音感知中的作用

    5.2 听者的教学经验在口音感知中的作用

    5.3 听者的性别在口音感知中的作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听者感知口音的认知方式及对口音的语言态度

    6.1 听者感知口音的认知方式

    6.2 听者对口音程度判断的标准

    6.3 听者对口音的语言态度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本研究的内容回顾

    7.2 本研究的启示

    7.3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7.4 本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附录1 口音感知实验调查问卷

附录2 口音感知实验中的朗读材料 

附录3 各组听者对五种语音形式评分的平均值 

附录4 各组听者对五种语音形式口音感知判断所需反应时的平均值


参考文献

索引 

作者简介


李景娜,女,山东滨州人,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2014年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获得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2016年进入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和心理语言学,主要研究兴趣为语音感知、言语加工、二语语音习得。现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语音离变言语的加工难度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语音离变对言语加工难度的影响研究”)和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英语通用语视角下的语音感知研究”),参与各级各类项目多项。已发表论文20篇,代表性论文有“母语和接触量对外国口音加工难度的影响”(《现代外语》2017年第5期)、“英语语音评测的现状与思考”(《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年第5期)、“语言经验在听者感知英语外国口音程度中的效应研究”(《外语界》2015年第1期)、“英汉本族语者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口音感知及言语理解度的对比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1期)、“社会符号学的功能主义理据”(《外语研究》2014年第3期)等。参与编写《新编英语教程》(第二册)同步测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5年)和《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百科全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本书责编:幸丹丹

021-60403039


扫描二维码联系出版

《语言学博士文库》与《当代外语研究论丛》作为交大出版社外语学术出版重要阵地,是开放性创新性的学术平台,旨在探索当代外语研究的最新领域,多角度展示研究成果。论丛在为当代语言学、外国文学、外语教学法、翻译学以及跨文化比较研究和发展提供学者间交流机会的同时,继续学科通融、兼收并蓄的编辑理念,崇尚原创作品,力推新人新作,并一直致力于将国内优秀研究成果推向国际学术舞台。

互动赠书

欢迎关注本微信公众号,给本文留言(请一定要先关注哦)说明希望获得的图书和获得赠书的理由,留言获得点赞数量最多的3位读者将获得我们提供的赠书(包邮哦)。点赞截止日期2018年7月20日。

相关阅读

【学术助力】冷冰冰:科普杂志翻译规范研究

【学术助力】杨小虎:非语言因素对外语语音学习的影响研究

【学术助力】杨志霞:修辞问句与关联理论——基于语料库的修辞问句在独白式文本中的语用研究

【学术助力】徐迎春:丰子恺译日本古典文学翻译研究(日文版)

【学术助力】苗丽霞:词汇知识、工作记忆与二语阅读理解的关联性研究(英文版)

【学术助力】李先瑞:日本现代文学研究(日文版)

【学术助力】陈帅: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日语拟声拟态词的语义分析研究(日文版)

【学术助力】赵凌梅:日语中歧视语的概念及其变迁研究(日文版)

【学术助力】胡开宝:《语料库翻译学》

【学术助力】常乐:元认知策略研究——二语听力理解与附带词汇习得(英文版)

【学术助力】祁小雯:最简方案框架下英语小句中名词合法性研究(英文版)

【学术助力】刑事庭审语篇中的态度韵律研究

【学术助力】赵宏杰《关于请求谈话的中日对照研究(日文版)》

【学术助力】吴越《EFL综合性写作测试任务受试策略运用研究(英文版)》

【学术助力】初相娟《中国学习者日语动词谓语句的习得(日文版)》

【学术助力】郭鸿杰《基于语料库的加拿大英语和英国英语强化词变异比较研究》

【学术助力】鲍晓英《莫言小说译介研究》

【学术助力】张曼《老舍翻译文学研究》

【学术助力】孙会军《葛浩文和他的中国文学译介》

【学术助力】查明建《中国文学译介研究丛书》序

【学术助力】英语修辞复合词释义的结构基础

【学术助力】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搭配学习横向性研究

【学术助力】关于委婉语的全景图,全面深入回答了委婉语“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学术助力】奥德森语言测试文集(英文版)

【学术助力】希拉里•曼特尔小说研究

【学术助力】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中语用标记语研究

【学术助力】曹迎春《文化翻译视域下的译者风格研究---<牡丹亭>英译个案研究》

【学术助力】《基于历时语料的翻译与现代汉语互动研究》

【学术助力】中国学习者语料库中的动品组合研究·认知语言学视角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更多外语图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