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城市型岛屿生态旅游规划探索 ——以襄阳市鱼梁洲总体规划为例
欢迎点击以上蓝色字体
关注规划师杂志
[ 关键词 城市型岛屿;生态旅游;鱼梁洲
[ 文章编号]1006-0022(2016)12-0070-06
[ 中图分类号]TU984.189
[ 文献标识码]B
导语
城市型岛屿凭借稀缺的城区滨水景观资源,成为近年来的旅游新热点,但面对“最大化”的开发利用,其资源与环境遭受破坏的现象严重。作者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李珩,同济大学风景园林系博士研究生李丹丹在《规划师》2016年第12期撰文,文章以襄阳市鱼梁洲总体规划为例,以生态旅游理论为基础,对城市型岛屿的开发特点进行分析,探索适合城市型岛屿生态旅游的开发策略和规划模式,并从开发适宜性分析、功能分区、布局规模、旅游产业和可持续保障体系五个方面对岛屿发展格局的构建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生态旅游的内涵与城市型岛屿的
开发特点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的概念于1983年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原定义是“不干扰、不破坏和不污染自然环境的负责的旅游,其目的是享受自然、观赏自然和保护自然,并通过生态旅游使旅游地的居民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等方面获得一定的收益 。”
随着我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的成立以及“中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的召开,生态旅游在国内引起普遍关注,迅速在理论和实践领域掀起一股热潮。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生态旅游与传统的大众旅游在旅游目的、开发目标、开发模式和规模控制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具有生态性、协调性、责任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具体来说,生态旅游强调复合生态型的开发模式;不同于传统旅游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生态旅游注重人、自然、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协调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教育为前提;相较于传统旅游的高开发强度、以效益促开发,生态旅游注重适度开发、以保护促开发。
二、城市型岛屿的开发特点
考虑到城市型岛屿独特的区位条件及生态环境,其旅游开发需要综合考虑岛屿的景观资源特色、生态承载力以及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综合国内外城市型岛屿的旅游开发模式,可以总结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①区域性,支撑城市旅游格局,融入城市的旅游景观资源;②生态性,注重生态系统保护,平衡生态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③文化性,彰显地域特色文化,提升城市的文脉与底蕴;④公共性,丰富旅游功能体验,增强旅游开发主题的多样性和公众的使用性;⑤建设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型岛屿生态旅游规划思路与
开发策略
一、规划思路
在借鉴国内外洲岛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规划结合区域现状,强调对岛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地域文化的延续,充分考虑旅游开发的需求,统筹协调、因地制宜、科学布局。规划以维护岛上生态系统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基本出发点,对区域的生态环境、区位交通和建设情况等进行量化分析,划定可开发适宜区,保护生态本底;科学合理地进行功能分区,突出生态保育功能的主导作用,形成多元功能有机融合的综合发展区域;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组团式布局形式,合理控制开发容量和建设强度;结合岛屿自身资源优势,对接城市产业发展方向,合理构建旅游产业发展体系,打造旅游特色产品和旅游线路;从技术层面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支撑岛屿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塑造出高品质的城市型岛屿形象。
二、开发策略
1承担城市旅游职能,注重与区域
旅游资源相协调
城市型岛屿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自身的旅游承载能力以及市场拉动作用有限,有必要加强与周边旅游资源的联系,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共同开发优势资源,建设旅游设施,打开旅游市场。规划依托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发展规划的性质定位,综合评价自身旅游资源,形成与周边区域旅游资源错位发展的特色主题和旅游产品,作为城市滨水开发战略的增长点,发挥岛屿旅游开发的联动效应,促进区域旅游资源开发。
2
构建合理的开发格局,满足生态
保护与旅游开发的需求
城市型岛屿具有地域结构简单,人口、资源与环境容量有限以及生态承载力脆弱等局限性,与其他大陆区域相比,任何开发和改变都将对其产生深远影响。城市型岛屿的开发建设应综合考虑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因素,进行整合规划;基于现状生态格局,鼓励组团式布局形式,采取多元混合型的开发和利用模式,合理控制开发容量和建设强度,平衡旅游空间拓展与生态保护的需求。
3
提升社会公共价值,实现郊区
生态岛向城市绿心的转变
由于交通可达性差、劳动力资源不足等原因,城市型岛屿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一直是城市建设的盲点。事实上,城市型岛屿大多经过了洲滩整治工程,地势稳定,防洪能力高,相对于城市内的人工景观而言,其资源禀赋高,具有成为承载城市公共活动平台的潜力。因此,城市型岛屿的生态旅游开发应注重以人为本,以提升岛屿资源的社会公共价值为重要目标,突出岛屿在城市社会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4
确立可持续保障体系,实现经济
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
基于对旅游市场及目标客群的需求调研,规划结合岛屿旅游资源特色,构建适宜的运营管理框架,确定合理的开发建设时序和首期“引爆”项目,在可持续保障体系的技术支撑下,进一步落实规划策略,保证项目能够分层逐级地有序进行,达到分期投资与经济收益的动态平衡,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
襄阳市鱼梁洲总体规划案例
一、规划区域概况
襄阳市的鱼梁洲是汉江与唐白河交汇处的江心洲,位于汉江中游段,汉江公路铁路大桥下游2.5km处,处在襄州、襄城、樊城和东津的环抱之中。岛屿南北长8.2km,东西宽 4.5km,面积为 17.66km²,其中主岛面积为16.75km²,小岛面积为0.91km²,堤岸总长为23km,是汉江中的第一大岛,素有“汉江明珠”之称。
鱼梁洲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的北魏,岛上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文化底蕴深厚,是汉水文化的重要载体。鱼梁洲的景观资源丰富,其三面环水,水质优良,岛上土地肥沃,物种繁多,林木森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江上绿岛,在城市中扮演着“氧气库”“绿心”的角色。
二、现实问题—脆弱的生态基底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
作为江心洲,鱼梁洲的地理区位条件特殊,生态环境系统相对独立,岛上物种分布、环境格局有其独特规律,相较于陆地其他生态环境更为脆弱,因此对其现有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显得格外重要。同时,在国务院批准的《襄樊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6—2010 年 )》中也强调“尤其要保护好鱼梁洲的生态环境”,突出由鱼梁洲、岘山、万山、汉江、小清河和唐白河组成的襄阳城市自然山水特色。
鱼梁洲岸线较长,四周静态水面积达30多平方公里,完全具备打造成世界级旅游度假胜地的潜质。作为独立于大陆的岛屿,鱼梁洲逐渐形成了一个“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发展高度耦合的岛屿复合生态系统”,且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岛上的道路、与城区联系的鱼梁洲大桥、水电通讯设备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2010年底,鱼梁洲获得长江水利委员会的许可,进行适度开发,由此迎来了历史性的开发机遇,其不仅要承担起自身经济发展的重任,更要促进襄阳市旅游产业发展,在优化产业结构中起到推手作用。
三、规划内容
以对生态资源的保护与有效利用进行统筹为前提,规划充分考虑旅游市场的需求和旅游开发的区域协调,引导科学布局,合理控制开发容量,打造高质量的岛屿生态环境 ( 图 1)。
1
确定评价因素,划定开发适宜分区
根据伊恩·麦克哈格与约翰·西蒙兹在生态规划理论中提出的生态决定因素,结合鱼梁洲自身特质、现状调查资料和土地利用现状等,可以确定此次规划采用的生态决定因素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自然地理因素,包括植被保护因子和水系保护因子;二是社会经济因素,包括污染因子和交通因子。
经GIS信息技术处理,可以形成基于单因子的开发适应性分析图;按照植被保护因子占40%、其他因子各占20%的比例进行叠加,最终形成综合开发适宜性分析图,其中红色区域为高适宜区,浅红色区域为中适宜区,浅绿色区域为中低适宜区,绿色区域为低适宜区(图2)。
高适宜区以岛屿内现存的开发建设区域为主,面积为2.52km²,占岛屿总面积的14.3%。该区域管制要求区内的土地利用注重城市功能的完善与提升,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优化环境”的原则,合理布局,提升城区环境质量,优化用地结构,积极进行存量建设用地的再开发,从而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产出效益。
中适宜区包括围绕起步区的周边区域、岛屿北部地势平坦区域以及入岛交通设施附近区域,面积为3.12km²,占岛屿总面积的17.7%。该区域是鱼梁洲建设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规划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且建设行为要符合资源环境条件。
中低适宜区由鱼梁洲主岛的南部和大部分小岛组成,是生态保育区的缓冲地带,生态较为敏感,面积为2.69km²,占岛屿总面积的15.2%。规划要求该区域的建设活动必须以确保自然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和满足严格的建设限制条件为前提,建设项目应以无污染、低强度为标准,在做出相应的规划生态影响评价和明确生态补偿措施后,可安排适量的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等无污染项目,以及必要的市政交通设施及其他功能设施。
低适宜区主要位于岛屿中部,即现状杨树林区域,是生态保育与建设的重要地区,面积为9.33km²,占岛屿总面积的52.8%。该区域作为生态培育、生态建设的首选地,除经批准的能源、交通和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以及必要的旅游核心游赏景观设施外,其余建设项目一律不得占用该区域用地。
2
确定功能分区,实现多元融合
规划强调鱼梁洲城市生态绿心的定位,优先确保低适宜区的生态培育作用,最大限度地保护岛屿的生态基底,同时构建以文化旅游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建设以文化旅游、休闲人居、生态景观和创意产业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岛。以此为基础,规划遵循协调各功能区平面布局的原则,根据开发适宜性,将鱼梁洲划分为环境提升区、娱乐度假区、森林公园区、创意产业区和发展储备区五大分区 ( 图 3)。
环境提升区位于鱼梁洲西部,由生态社区和综合服务区组成。规划依托现状建成区,以生态居住为先导,有机更新区域现状功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的生态居住环境。
娱乐度假区位于鱼梁洲南部,与襄城隔江相望。规划依托岸线景观资源,打造最具活力的度假区—滨江景观带、汉水文化园和生态度假区。
森林公园区位于鱼梁洲中部。规划依托现状林地资源,打造由森林公园、植物观赏区、可持续展示区、文化体验区和体育公园五部分组成的襄阳市中央森林公园。
创意产业区位于鱼梁洲北部。规划以“鱼梁古渡”为蓝本,营造“鱼梁渡头争渡喧”的传统街市风情,并围绕这一主题打造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
发展储备区位于鱼梁洲南侧的小岛。该区域应满足鱼梁洲未来发展的功能需求。
3
集约布局用地,控制开发规模
基于对生态保护方面的考虑,规划选择以环境为导向的建设用地拓展方向,围绕起步区集中成片集约布局,打造密集型开发组团,并适当采取小组团分散布局形式沿岸线拓展(图4)。根据规划结构和功能分区,环境提升区主要布置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娱乐度假区以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为主;森林公园区原则上不布置建设用地,考虑到现存污水处理厂在短时间内难以搬迁,故予以保留;创意产业区仅布置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其余均为储备用地;发展储备区以储备用地为主,配套少量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根据《襄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鱼梁洲被划分在低密度发展控制区内。结合鱼梁洲发展需求,规划将整个岛屿的开发建设强度分为四个等级进行控制(图5):强度一区仅包括创意产业区少量的商务用地,容积率为1.5~1.8;强度二区包括环境提升区的行政办公、混合用地以及创意产业区的储备用地,容积率为1.2~1.5;强度三区包括环境提升区的居住用地及公益性设施用地,容积率为0.5~1.2;强度四区主要包括服务设施用地,容积率在0.5以下;其他绿化区主要为水体、湿地和绿地,除少量的配建设施外,不得实施建设。
规划以人口为定量研究指标,校核规划是否满足岛屿生态承载力的要求。首先,参考城镇规划标准和风景名胜区规划有关人均用地的指标,计算出基地生态承载力为6.5万~8.4万人。其次,对应规划用地布局,依据面积指标,复核人口总量,计算得出按照目前规划的基地人口总量为3.8万~6.4万人。由此可见,即使人口达到最大值,仍然没有超过鱼梁洲生态环境可承载的人口极限值浮动范围的最小值,因此规划满足岛屿生态承载力的要求。
4
统筹区域资源,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规划充分考虑襄阳市旅游发展现状和鱼梁洲自身景观资源,以绿色生态和汉水文化为两大特色主题,发展生态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延伸产业链,形成四大板块,分别为利用生态基底打造的生态绿色休闲板块、结合现状建成区形成的旅游综合服务板块、基于岛上汉水文化历史积淀形成的汉水主题游憩板块和文化产业创意板块,从而将鱼梁洲打造成功能协同、文化共享、生态共存的旅游新核心 ( 图 6)。
生态绿色休闲板块在突出“自然、生态、野趣”的基础上,融入观景、休闲和游乐等要素,置入游玩项目,形成亲近自然、体会自然、探索野趣、愉悦身心的旅游板块;旅游综合服务板块设置大型游客集散中心,提供各种娱乐设施、餐饮及配备完善的旅游管理机构,为岛上居民及游客服务;汉水主题游憩板块发展以探索汉水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和参加汉水文化主题活动为目的的文化旅游;文化产业创意板块通过创意产业化的方式,从产业、商务、旅游和景观等多种维度打造多重功能的文化产业空间。
5
建立保障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
(1) 绿色交通体系。
规划遵循绿色交通理念,构建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由地面交通、水上交通和轨道交通共同组成),实现公交优先及各类交通的便捷换乘,加强鱼梁洲与外界的联系。在地面公共交通方面,规划强调绿色低碳旅游的环保特色,依托南北两条快速路设置大型交通换乘中心,游客入岛后可换乘岛上清洁能源观光车,通过沿江环线和环中央森林公园两条观光线路参观岛上主要景点。在水上交通方面,规划参照《襄阳港襄阳市区段汉江岸线利用规划》设置5处码头,实现鱼梁洲与襄阳市四大城区的水上连通。其中,3处为游客码头,分别位于南部岸线的滨江公园、北部创意产业区及岛屿南端;1处为海上搜救码头,位于汉水主题乐园附近;1处为游艇码头,位于小岛最南端。在轨道交通方面,岛屿有规划的地铁线路穿过,规划建议在游客服务中心区域设置站点,方便岛上游客出行,从而带动环境提升区和森林公园区的发展 ( 图 7)。
(2) 可持续的水系统。
为突出鱼梁洲的滨水景观特色,规划依托现状水系,结合规划布局,对局部土地进行平整,形成贯通全岛的水系网络,通过设置景观湖、湿地和溪流等多种形式,联系各功能区。规划从鱼梁洲北部引入汉江优质水源,经过中央森林公园、现状建成区和汉水文化主题园等功能区,并收集全岛的雨水、尾水,通过净化湿地区域的过滤净化,最后从岛屿南岸排出。
在防洪方面,经过前一次大规模的防洪造堤改造工程,鱼梁洲仅南部小部分区域及南部小岛处于20年一遇防洪范围内。考虑到目前行洪压力有所减小,以及提高亲水性和景观视线通透性的因素,规划不建议直接将现有20年一遇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而是建议因地制宜,酌情考虑通过设计缓坡的方式来满足防洪安全要求 ( 图 8)。
(3) 生态景观体系。
根据现状植被及用地布局,规划将全岛植被划分为湿地区、林绿地区和植栽区三大分区,打造多层次、多样化的绿化开敞空间 ( 图 9)。
湿地区主要结合连续贯通的水系设置,包括景观湿地和净化湿地,发挥湿地景观和生态净化作用,同时承担部分蓄洪功能。景观湿地通过配置具有观赏性的湿地植物,创造良好的湿地景观,为游客提供观赏湿地的场所;净化湿地位于污水处理厂南部,主要是为了二次净化从污水处理厂排出的部分尾水,尾水经湿地处理后可作为水源补充,进入水循环系统。
林绿地区由生态林地、专类公园和防护绿地等组成,是岛上生态开敞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生态林地主要对岛屿中部现有杨树林进行自然改造,是岛上中央森林公园的核心,具有自然林地的水土涵养、碳汇和栖息等功能;专类公园根据功能需求进行设置,包括滨江休闲公园、体育公园和汉水文化广场,规划结合旅游设施的设置,将这些空间打造成不同主题的、供市民休闲游乐的绿色公共空间;防护绿地主要为快速路两侧的防护型林带。
植栽区位于岛屿北部,以特色瓜果、蔬菜、食用菌和中药材种植为主,形成岛屿个性化的植物观赏区域。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6年12期
《城市型岛屿生态旅游规划探索
——以襄阳市鱼梁洲总体规划为例》
《规划师》12期文章推荐
【规划师论坛2】“海绵城市”视角下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构建与规划策略
【规划师论坛3】预控与协调:城市水系保护区的划定路径 及管制措施
【PM】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的行政组织冲突解析 —以重庆湖广会馆历史街区拆除事件为例
【PD】海洋生态文明视角下海湾区域规划布局探索 —以宁波市象山港区域空间保护和利用规划为例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