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PM】武汉市城市设计核心管控要素库研究

2017-05-08 姜梅 姜涛 规划师杂志
 

点击蓝字关注规划师杂志公众号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新建筑》特约编辑姜梅,武汉市规划编制研究和展示中心姜涛在《规划师》2017年第3期撰文,城市设计对城市空间品质的营造具有重要意义,当代城市设计既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和重点,又要跟上时代步伐,将新的理念、技术和方法应用于城市设计工作中。文章介绍了武汉市城市设计核心管控要素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过程,针对其中的关键问题,结合互联网思维特点,提出“用户至上+开放平台+微创新”的解决思路,并将其应用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指出为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必须将新思想、新方法引入城市设计方法研究领域。

[ 关键词 ]城市设计方法;核心管控要素库;互联网思维;武汉市

[ 文章编号 ]1006-0022(2017)03-0057-06 

[ 中图分类号 ]TU981 

[文献标识码 ]B

[ 引文格式 ]姜梅,姜涛.武汉市城市设计核心管控要素库研究 [J].规划师,2017(3):57-62.

一  互联网思维的特征

所谓互联网思维,简单地说就是将众多点相互连接起来,形成立体化、无中心、无边缘、关联性大于要素自身的交互性网状结构。当代互联网思维具有以下特征:

(1) 用户思维。

互联网思维更注重人的价值,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利用互联网消除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出消费者主权,让用户参与到产品创新、品牌建设中。

(2) 极致思维。

极致就是匠人精神,注重每一个细节—“需求抓得准”“自己逼得狠”“管理盯得紧”。

(3) 迭代思维。

进入“微”时代,微创新成为主流,从敏捷开发到精益创业,强调小处着眼、快速迭代。快速迭代不仅有利于先人一步抢占市场、引导消费,还可以及时根据用户反馈不断优化完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4) 社会化思维。

建立企业和用户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如基于平等的双向交流、基于关系的链式传播、基于信任的口碑营销及基于社群的品牌共建等。通过社会化网络,实现群策群力、研发众包、聚沙成塔、众筹融资、广罗人才和精准匹配。

(5) 大数据思维。

通过挖掘大数据价值,做到精准化营销和精细化运营,逐步实现从个性化到人性化的大数据服务。

(6) 平台思维。

构建多方共赢的平台生态圈,从“金字塔”走向“扁平化”,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CEO”,实现创新驱动的人本主义。

二  城市设计核心管控要素库的主要内容

(一)要素库的编制目标

要素库的编制目标为:对城市设计成果进行标准化、精细化管理,逐步形成要素清晰、管控合理、成果表达规范和衔接到位的控规层面城市设计编制制度;推进城市设计部分成果法定化,逐步实现在用地规划条件中纳入城市设计要求;细化城市空间设计、开发、经营的明确规定,建立透明、可操作、有法律保障的城市设计实施机制;建立城市设计沟通平台,对大众进行城市设计目标、内容和策略等方面的普及教育,为公众参与城市设计奠定基础、搭建桥梁。

(二)要素库的主要内容

城市设计核心管控要素主要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城市设计的重点,即城市公共空间;二是现行控规空缺,但对城市空间品质有重要影响的要素。做到既重点突出,又查漏补缺 ( 图 1)。

从城市设计目标出发,推导出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结合城市设计成果,生成城市设计要素库。将城市设计核心管控要素分为 7 大类,如表 1 所示。

面向未来的城市设计将进一步强化对城市空间(尤其是公共空间)及城市功能使用方面的管控,而弱化对建筑形体等视觉美学方面的要求,既与城市控规、修规及后续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形成合力,又各有侧重。

经过反复讨论和多轮修改,最终确定武汉市城市设计核心管控要素包括7大类共87项。其中,A土地利用类10项、B公共空间类19项、C景观环境类14项、D交通类12项、E建筑类17项、F设施类10项和G可持续性类5项(图2)。

城市设计项目千差万别,目标和内容也各不相同,如何使得标准化的要素库能适应多样化、差异化的城市设计项目?为了使城市设计的管理既细致周到,又因地制宜,本文提出城市设计分级管控的思路,将城市设计地区按照不同的管控级别区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城市设计地区 ( 表 2)。

同时,结合城市设计地区管控强度分级,将87项城市设计管控要素分为3种:基本控制要素X、提升控制要素Y和特色控制要素Z。管控要素分级与城市设计管控地区分级形成相对应的关系(表3)。

管控越严格的地区,城市设计编制和管控要素就越多;反之,管控较为宽松灵活的地区,城市设计编制和管控要素就越少。而且,城市设计的管控强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通过总体城市设计区分城市设计地区的级别,另一方面也可以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规划的变化,对城市设计的级别进行适当调整,使城市设计管控强度更加符合城市发展需要,更具灵活性和弹性。

城市设计分级管控模式更加符合城市设计的管理现状,该严格的地区必须严控,该保留开发设计灵活性的地区也要保证弹性,不至于过分僵化,影响了城市的多样性、活力和创新力。

(三)要素库的表达形式

为了使城市设计核心管控要素易懂易用,本文对要素的表达形式也进行了探索。

(1) 要素分类扁平化。

扁平化,与传统的“层级结构”相对应:当企业规模扩大时,传统的办法是增加管理层次,而现代的办法是增加管理幅度,当管理层次减少而管理幅度增加时,金字塔状的组织形式就被“压缩”成扁平状的组织形式。扁平化的组织形式,各层级之间的联系相对减少,各基层组织之间相对独立,在多元化、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能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因此,城市设计核心管控要素库简单分为两级目录结构,要素内容与要素关系一目了然,所有内容公开透明,各部分又相对独立,便于后期的局部调整和修改。

(2) 要素表达图示化。

传统城市设计导则一般使用文字描述,觉得这样比较符合城市设计的感性特征。然而,文字表达在解读和执行时常因多样化而意义不清,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认知和解读往往有很大差异。

针对这一问题,尽量采用新的图示表达方式。图示表达,通俗易懂,即使非专业的管理人员也可以看懂。图示表达比文字和图片,能更准确地传达城市设计要点,利于清晰解读、管理和执行。当然,不同要素可能有不同适合的表达形式,最终形成图、表、文字三者结合的表达形式 ( 图 3,图 4)。

每项城市设计管控要素独立成页,包括要素编号、名称、管控弹性和规范表达,对于部分不易理解或较易混淆的要素,手册还提供了概念解释、设计原则方面的补充说明。城市设计编制人员、技术审查人员和规划管理人员可通过目录页码或侧面分类标签或管控级别3种方式,检索到需查询的城市设计管控要素(图5)。

三  2015版武汉城市设计核心管控要素库的特点和创新

(一)用户至上

城市设计的用户是城市中生活的人,城市设计必须能够满足他们对于城市空间环境的需求并反映其心声。城市空间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物质空间问题,必须将其置于社会网络中进行研究,无论政府、开发商还是规划师、设计师都必须了解市民的需求。

在信息时代,城市设计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城市空间这个产品,更重要的是城市所能给予每个人的服务。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只有以“用户至上”为核心,城市才能实现吸引人、留住人的目标,才能保持城市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为此,城市设计必须实现从标准生产到量身定制的转变。同样,城市设计要素库的使用者包括规划师、管理者、开发商、建筑师、景观设计师,以及普通市民 ( 表 4)。

针对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城市设计核心管控要素库应该满足以下要求:①内容通俗易懂(无论针对专业人员还是非专业人员);②易操作实施;③开放的系统平台,可持续、动态修改调整,实现使用者与制定者之间、使用者之间的互动。

(二)开放平台

建立城市设计要素库的目的之一就是搭建城市设计编制、管理和交流的平台,将众多专项规划与城市设计联成一个大的网络系统。《武汉市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市政府248号令)中已有部分内容对城市设计的基本指标(如用地兼容性、最小开发单元、强度、高度、空中连廊、建筑退线、体量、色彩和地下空间等)作出了基本规定,以保证建设基本适宜的城市空间与城市形态。这些要素已全部纳入本手册的要素体系中。

在实际操作中,城市大部分非重点地区按照《武汉市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市政府248号令)的规定执行;而对于已经(将要)进行城市设计的地区,如需对城市空间设计提出更高或更具体的要求,仍然可以在要素库体系中补充、增加、提高相应的设计要求。另外,已经制定专项规划的要素,将不再在手册中对其内容重复规定,而是以参见的方式进行链接。以城市设计核心管控要素库为媒介和桥梁,既保证了政策执行和管理的连续性,又避免了重复工作带来的浪费 ( 表 5)。

(三)  微创新与快速迭代

在要素库的编制研究过程中,面临着一个很大的矛盾:管理方要求尽快、尽早出成果,尽早投入使用;而编制方则要求有充分的时间去调研、分析、斟酌、调整……希望尽善尽美。这是在城市设计与研究过程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在互联网思维的启发下,项目组提出新的解决途径:参考互联网企业新软件推出的版本号模式—尽管不成熟、不完善,也尽早推出,同时保留改进的渠道,在使用中根据各方使用者的意见和现实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持续推出新版本;而不是等成熟、完美了才推出。

在这种快速迭代的思维理念下,要素库的编制强调从小处着眼,通过可持续性的微创新将要素库打造成一个可以维修、不断升级的产品。采用模块形式,使要素编号及内容相对独立,各成体系。在使用过程中,每2~3年向编制单位、管理人员等用户收集意见和建议,并对这些意见、建议进行集中讨论、研究和筛选,将其中合理的用户意见纳入下一次新版本的城市设计核心管控要素库中。

(四)  通过众筹推动城市设计实施渠道的多样化

众筹,由发起人、跟投人和平台构成,无论身份、职业、年龄和性别,只要有想法、有创造能力都可以发起项目。众筹项目多种多样,包括设计、科技、音乐、影视、食品、漫画、游戏和摄影等。

在众筹的理念下,一方面要素库的编制和维护过程可以涵盖众多专业与非专业人员的思想智慧;另一方面以要素库为平台,可以通过众筹、公私合作、社区自治、全民设计、团队网络化和城市DIY等方式推动城市设计的多渠道实施。传统城市设计的实施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政府的直接介入,如城市重要公共空间(广场、街道等)的改造建设;另一种是将城市设计成果转化为设计导则,通过用地条件由开发商间接实现。众筹提供了第三条途径:社区居民作为运行管理的主体,通过各种民间非盈利性公益组织,汇聚民间资本,自主组织设计、施工,以及后期的维护管理。每个人都有设计自己城市的权利和责任,再微小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力量,历时20多年的纽约著名高线公园的建设过程就是一个经典案例。这些新的模式更加符合未来城市设计项目小、项目多、资金渠道广和参与者多的特点。

通过要素库的编制,城市设计的目标和内容完全透明地呈现在公众面前。一方面,为公众通过众筹方式进行城市设计来改善身边城市空间品质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另一方面,又传播新的城市设计理念,让更多人认识到城市设计并不仅仅是管控建筑形式风格、关注城市形态的视觉美学效果,而是关注与每个人相关的公共空间、城市基础设施的人性化及自然环境的保护、城市特色文化的传承等诸多内容,让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城市设计中。

四  对未来的展望 

(一)  更多公共空间,更少建筑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强调对公共空间的关注已经越来越成为城市设计的共识。因此,要素库的首要原则是将城市设计的管控重点从建筑形态转向城市功能、公共空间及景观环境,这一战略性转移为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良好合作奠定了基础。同时,尝试从更精细化的角度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管控,如公共空间的数量、大小规模、位置、组织结构及与其他城市要素的关系等,使得城市设计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管控更全面、更精细、更易操作。

(二)更多社会效能,更少视觉美学

在减弱城市设计对建筑形态管控力度的同时,要素库还加强了对城市空间其他几方面的要求,如土地利用与地下空间、综合交通、景观环境和设施等几大类别。这些要素可能不会使城市更美丽,却为城市生活的高效、方便、安全、舒适,以及城市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通过提升城市空间的使用品质,塑造利于创新、创业的新型城市空间。

(三) 更多引导性,更少控制性

城市设计的特征之一是与人相关,与人的活动、空间体验相关,也是非常强调创新性和创造性的。因此,在要素库的初稿里,项目组将许多要素规定为引导性要素,而非控制性要素。因为项目组在研究中发现,引导性要素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设计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但是在现实条件下,引导性的规定给了一些开发商钻空子的可能,因此项目组在听取各方意见后又进行了调整。但未来希望努力扩大前一种“引导性”,使其能更好地推动城市设计创新。

50年前曾经出现过一本建筑理论的奇书—《建筑模式语言》,它的奇特之处并不在于提出了什么高深理论,而是将一件曾经“上帝的工作、大师的工作、专业人员的工作” —“建筑设计”从高高在上的殿堂带回人间,且突破性地提出开放性建筑设计的思想,预言更多、更好的本书以外的建筑模式语言会在日常生活中被发现、被运用。借助这本书的帮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理解了建筑设计,学会了建筑设计,并参与到建筑设计及建造工作中。

项目组对城市设计核心管控要素库进行研究,旨在提供一个开放、透明、灵活的平台和框架,让城市管理者、规划师、建筑师、开发商、使用者(市民)共同经营城市空间和环境,彼此之间不是对手、敌人、竞争者,而是合作者。不是去控制,而是协商、协同作战,真正做到“让群星的光芒,照耀城市”。

互联网思维,既是一种态度,又是一种能力。未来的城市设计应该是一种众创行动,而不是专业人员的单打独斗,有开放,才有生态;有连接,才有未来。城市空间不是由专家决定的,也不是由开发商决定的,而是掌握在每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普通人手中。因此,面向未来的城市设计应该具有以下特征:①增殖性。在一定的框架下提供设计发展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城市设计不是被动地解决问题,它与其他设计一样,同样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②过程性。通过一个兼具理性与个性的转化过程将设计概念变成新的和独特的设计本身,并在较长的实现过程中做到动态调节。③逻辑性。城市设计不是幻想,不是非逻辑的胡思乱想,而是一个连续的、逻辑化的演绎或转化的过程。④随机性。城市设计不是一个自闭的逻辑过程,偶然的事件和设计者的个人特点将会影响城市的发展,给城市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城市正是在逻辑性与随机性的双重影响下不断发展,既充满意外和惊喜,又越来越美好。

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这项工作,遗憾是难免的。事实上,经过前两周的理论研究和基础调研以后,项目组愈发认识到这项任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如同“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规划师和管理人员心中的城市设计要素都不尽相同,不知如何取舍。好在开放性、动态化和可持续性维护的概念打破了僵局,重新调整思路后,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城市设计方法的研究任重而道远,远未达到成熟和完善,笔者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研究。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杂志2017年3期武汉市城市设计核心管控要素库研究

论文征稿

《规划师》杂志近期文章推荐

(点击蓝字可打开链接)

【PL】2017年1期总览:本期主题:收缩城市与规划应对

【PL】2016年12期总览:本期主题: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PL】2016年11期总览:本期主题:移民城市的规划应对

【PL】2016年10期总览:本期主题:轨道都市的规划建设

【PL】2016年9期总览:本期主题:众创空间特征及规划应对

【规划师论坛1】“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思辨与三亚实践

【规划师论坛2】城市棕地环境修复与再开发规划的国际经验

【规划师论坛3】城市边缘区“城市双修”规划策略——以天津市李七庄街为例

【规划师论坛4】“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地区城市设计策略 ——以宁波小浃江片区为例

【规划师论坛5】河滩棕地生态修复途径与实践

【PM】应然与实然:《城乡规划法》立法的改进和完善

【PM】多维用地分类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应用展望

【规划师论坛6】山地城市综合管廊布局及选线规划实践

 

转载须知

由规划师杂志原创文章请遵循以下转载要求:

微信公众号请于文章发布两天后转载,

转载时后台回复“转载”二字,

无授权图片的童鞋会被举报的哦!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