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规划师论坛3】城市边缘区“城市双修”规划策略——以天津市李七庄街为例

2017-05-02 杜立柱 杨韫萍 等 规划师杂志

  2017年3期主题:棕地再生与城市“双修”

【编者按】

目前,我国已进入了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城市内部将面临更多工业用地或废弃地再利用和再开发的难题。现有关于城市更新的实践,如城中村、旧工业区改造和环境治理等,均是从局部进行的更新,缺乏系统性,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的联动并不足,更新效果并不理想。在此背景下,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促进城市转型升级,一方面将棕地治理上升为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重点支持工作;另一方面,在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城市“双修”被提上议事日程。基于此,本期“规划师论坛”栏目以“棕地再生与城市‘双修’”为主题,在深入探究我国转型期城市“双修”、棕地再生提出背景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详细介绍了我国城市“双修”首个试点城市的工作经验,并探讨了城市边缘区、城市生态区的“双修”策略,以及河滩型棕地生态修复的方法,以期对规划师有所裨益。

【规划师论坛3】

城市边缘区“城市双修”规划策略 —以天津市李七庄街为例

作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黑龙江省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杜立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黑龙江省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杨韫萍,天津法奥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刘喆,天津法奥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刘珺在《规划师》2017年第3期撰文,“城市双修”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城市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转型的重要手段,是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过程中必须坚持的理念。基于此,文章将“城市双修”理念引入到城市边缘区规划中,结合天津市李七庄街的实践,从功能网、交通网、生态网、设施网及文化网五个方面进行了“城市双修”策略研究,以期为相关规划提供借鉴。

[ 关键词 ]城市双修;城市边缘区;规划策略;天津市李七庄街

[ 文章编号 ]1006-0022(2017)03-0025-06 

[ 中图分类号 ]TU984

[ 文献标识码 ]B

[ 引文格式 ]杜立柱,杨韫萍,刘喆,等.城市边缘区“城市双修”规划策略—以天津市李七庄街为例[J].规划师,2017(3):25-30.

一  “城市双修”的概念

(一)概念提出

“城市双修”理念是国家基于转型期城市发展特征提出的城市更新手段,是新常态下对城市存量土地和资源进行挖掘、改造和再利用的新方法。“城市双修”即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指通过保障发展用地、更新存量土地、改造建设空间来修补和修复城市现存问题,以实现城市的集约化发展。2015年4月,结合我国目前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次提出在三亚市开展“城市双修”试点工作,并在6月正式将三亚市作为首个试点城市。2016年,在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业内人士也围绕“城市双修”的问题展开了讨论,进一步形成了“以规划引领城市品质”的共识,“城市双修”作为热点话题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

(二)概念解读

“城市双修”作为一种新理念,目前并没有准确的定义。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认为:“城市双修就是通过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实现城市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的转型”,其核心是应对转型期城市发展的规划策略和方法,重点在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城市品质的提升,如三亚市的“城市双修”试点工作在生态修复方面以保护自然资源、修复自然环境为基础,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重点关注山、河、海岸的修复;在城市修补方面主要对城市形态、天际轮廓线、建筑色彩风貌、城市广告牌匾、城市绿化景观和城市夜景亮化等方面进行修补。

(三)概念拓展

从三亚市“城市双修”试点工作中可以看出,目前“城市双修”的主要对象是老城区,关注的重点在于城市更新(包括城市形象以及生态的提升和更新)。但“城市双修”概念提出的背景和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城市更新,其目的是推进城市集约化发展,实现城市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的转型,在规划手段上由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因此,“城市双修”的方法和理念应该进行适当的拓展,从关注小范围的、以老城区为主的城市空间环境品质提升,延展为较大范围内、区域性的城市更新和生态修补。

综上所述,“城市双修”的概念可以进一步理解为是对城市从宏观到微观多层次、多方面的更新和修补,在内容上仍然以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为核心。在生态修复方面,既对山体、水体和绿化进行宏观修复,也对城市破碎的生态网络进行修复与更新;在城市修补方面,不仅局限于城市空间形象的修补,还应该包括对城市多方面、多层次、多网络的修补,如交通网络的织补、功能网络的拼贴、设施网络的完善和文化网络的延展等。因此,“城市双修”理念要将城市看作一个由不同网络叠加而成的整体,通过更新织补的理念从局部到整体、由“点”到“面”地对其症结进行梳理,并提出修补与处理的策略 ( 图 1)。


二  城市边缘区与“城市双修”

(一)城市边缘区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和乡村的过渡区域(也被称为城乡结合部),既是城市向外蔓延发展的重要地区,又是乡村城市化的先导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忽视对某些地带的发展,使这些区域成为城市发展的敏感地区和片断区域。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这些被忽略区域的规划矛盾也日益凸显。

1.城市功能缺失,土地利用杂乱

土地利用能较直观地反映城市边缘区的功能问题。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向外扩张过程中易被侵占的敏感区域,该区域起初并不具备完善的城市设施和系统性规划。随着城市向外扩展,城市各类基础设施迅速向外延伸,开始出现成片的工厂、学校和居住区等。同时,受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影响,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呈现出复杂化、破碎化、低效化和设施匮乏的特征,引发了如土地利用无规划、城市功能混乱无序和部分用地功能缺失等问题。

2. 道路系统混乱,交通体系不健全

城市边缘区道路系统总的发展特征是城市建成区快速路和主干路向外延伸,形成城市边缘区的道路主框架,而城市边缘区的内部道路由于城市功能定位不明确,建设无序,多处于“边发展、边建设”的状态,存在很多断头路和回头路,大量道路无法连通,道路质量参差不齐,道路系统混乱,不成体系。

3.生态景观破碎,生态环境脆弱

城市边缘区的生态环境基础一般较好,但由于无序开发和人为破坏导致生态景观破碎化严重。低效粗放的发展模式使城市成为一个巨大的污染源,城市边缘区一方面成为中心城区生产生活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主要接纳地,另一方面也成为城市功能拓展过程中工业企业(一般是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外迁的承载地。城市边缘区在吸收各种城乡混合要素后,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脆弱。

4.设施配套匮乏,宜居性较差

在设施需求方面,由于城市人口的向外扩散和农村人口的向内集聚,城市边缘区面临人口快速增加、社会结构急剧转变的问题,设施建设速度滞后与民众需求激增的矛盾日益加深。在设施供给方面,随着土地市场化的发展,盈利性和公益性设施规模比例失衡,设施配套滞后,严重制约了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和居住环境质量的提高。

5.文化传承衰落,文化特色缺失

城市边缘区一般多为居住区和工业区,这是由老城区人口过多、用地紧缺、居住压力过大造成的。同时,作为城市中心的蔓延区,城市边缘区建设周期短,规划不尽科学,城市功能不完善,建筑形式缺乏特色,导致城市的肌理和文脉缺失,市民的基本生存需求与精神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城市双修”对城市边缘区的意义

从城市边缘区的现状可以看出,其存在明显的“碎片化”特征,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城市建设缺少规划引导。一方面,自由无序的发展往往导致该区域功能定位缺失,设施配套欠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使城市资源浪费严重,城市形象特色不明显;另一方面,城市边缘区存在的问题虽然突出,但是其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却依然巨大。城市边缘区是连接城乡的过渡地带,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区域,也是城市功能拓展、挖掘存量资源的重点区域。因此,城市边缘区的规划重点在于对现有破碎化、片段化的现状进行织补和修复,构建起完善的网络体系。

可以说,以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为核心的“城市双修”有利于城市边缘区的规划建设:首先,通过“城市双修”可以充分利用城市边缘区的现有资源,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城市边缘区虽然土地利用效率低,但是却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城市发展的可塑性强。整合和挖掘该区域的存量土地,并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和开发,符合新常态下城市转型发展的需求。其次,通过“城市双修”可以完善城市边缘区功能,实现新区与老城区之间、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通过功能的植入、设施的完善,城市网络系统的建构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城市边缘区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使其成为城市核心区有效的补充区域。最后,通过“城市双修”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品质。虽然城市边缘区存在生态破坏严重的现象,但是其生态基础相对比较优越,原生态的河流水系、生态绿地分布较广,只要改变现状破碎的生境状态,遵循生态修复理念进行改造,便能够很快重构区域生态格局,将城市边缘区打造成特色城区。


三  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双修”策略

针对城市边缘区存在的问题,本文遵循“城市双修”的理念,从城市功能网络、交通网络、生态网络、设施网络和文化网络五个方面制定了“双修”策略。

(一)修复城市功能网络

城市边缘区在城市功能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缺少方向引导,功能混杂无序。因此,城市功能修复的重点是整合现有功能,需从以下三个方面重新确定未来的发展定位:①要发现城市边缘区价值,分析其在全市范围内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职能分工;②将新功能注入和原有功能更新修补相结合,与区域发展定位相协调,使城市边缘地区成为城市中心区的有效补充;③构筑区域中心和网络节点,改变原先的无序状态,通过核心功能的完善和修复,将现状破碎的功能区块织补修复成相互促进的功能网,带动区域的发展。

(二)织补交通网络

城市边缘区交通系统问题的根源是自由需求下的随意发展,一方面大的交通格局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已经确定,另一方面无序的功能区导致内外道路交通衔接不畅,内部道路不成体系。因此,城市交通网络的织补和修复首先应根据功能区的定位及发展需求,加强与区域外部道路交通系统的联系,增强与外部环境的衔接;其次是修复内部道路体系,完善道路等级,形成完善的内循环网络;最后要注入先进的交通理念,倡导绿色交通模式,将“公交优先”、“慢行城市”等理念融入交通网络修复的设计中,增加城市边缘区的特色和活力,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产业集群入驻。

(三)重构生态网络

城市边缘区生态系统往往具有较为优越的基础条件,河湖水系、生态绿地众多,原生态自然资源丰富。然而,无序的发展现状使这些生态斑块愈发破碎,修复生态格局时需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①最大限度地修复现有生态斑块,提高斑块利用效率,保持其原生态特征,通过规划整合水网、绿网,形成生态网络,构建全新的生态格局;②要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注入新理念,充分考虑“海绵城市”“弹性城市”特征,通过生态网络建设,提高城市适应性和生态承载力;③与城市功能网络相结合,使环境与功能相匹配,打造特色宜居城区,提高生活品质。

(四)完善设施网络

公共设施、市政设施及公共安全体系是城市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城市边缘区的设施建设是老城区的延续,缺少统筹安排,设施不健全或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四项设施网络修补和完善的建议:①从区域角度出发,合理分析设施配建需求和标准,将城市边缘区设施建设纳入到全市设施网络之中,避免随意建设和重复建设。②与城市边缘区功能相匹配,根据发展定位合理配建,形成多级公共设施网络。③集约利用土地,整合市政设施资源。由于城市边缘区发展的无序化,很多市政设施往往占地面积大,布局杂乱,可通过整合或释放粗放利用的资源,集中或合并相似职能,使城市边缘区发挥更大效率。④构建城市公共安全格局,以提高城市边缘区的宜居性。


(五)拓展文化网络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是城市形象提升和特色创造的基础。但以往的城市文化建设更关注城市中心区,忽略了城市边缘区的文化发展。城市边缘区要实现活力再现和城市复兴,就必须关注城市文化的延续和拓展,根据区位条件和功能需求注入文化内涵。例如,延续城市文脉建设特色城区,使城市边缘区与中心城区相互呼应;针对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功能节点(如公共建筑、绿化广场等),展现城市边缘区文化特征,提高可识别性;打造区域品牌,制定营销策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城市边缘区的活力。


四  天津市李七庄街规划实践

(一)项目背景

天津市老城区的空间发展已进入瓶颈期,其空间发展急需土地资源的支撑,城郊四区(东丽区、津南区、西青区和北辰区)由于环绕在天津市老城区周围,成为了老城区空间拓展的重点区域。李七庄街位于天津市西青区,与老城区的河西、南开两个区交叉相连,地处城市边缘区,总面积为 54km²,是接受天津市主城区直接辐射的桥头堡,也是天津市近郊区生态条件最好、投资环境最佳、投资效益最高的“黄金地带”,承担着引领城市西南区域发展的重任 ( 图 2)。由于李七庄街位于城市边缘区,在规划管理层面一直处于被遗忘状态,缺乏宏观整体性的规划,发展目标和定位模糊,整体发展杂乱无序,功能分区破碎混乱,大部分为居住和工业用地,空间形态单调。但李七庄街的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良好,空间可塑性较强。

(二)植入与更新相结合,修补城市功能区

李七庄街城市功能分布破碎、复杂,街区缺乏整体规划,发展目标缺失,整体发展不成体系。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整体布局无序、功能分区混乱、街区尺度过大且形态破碎、设施配套匮乏且不成体系。

规划基于存量发展的理念,围绕李七庄街的发展目标,对李七庄街的现状功能进行梳理,重新塑造李七庄街的整体功能网络 ( 图 3)。

1.在城市的空白区和片断区根据需要填补新的城市功能

由于李七庄街在整体功能上缺乏核心区域,规划在空白区重点注入城市中心功能,作为李七庄街的发展重点,形成核心动力区,产生凝聚力,带动区域整体发展。同时,对于其他一些小面积的片断区,根据周边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地块功能,如对于居住区较为密集的区域,可以在片断区布置一些公共服务设施或公共绿地,满足居民的生活与娱乐需求,提升整体的宜居性。

2.对不合理的功能区进行更新改造和功能梳理,拼贴成完整的功能网

规划对李七庄街旧功能区和填补的新功能区进行整体的梳理,对不合理的区域进行功能置换,将整个街区拼贴成完整的功能结构网络;进一步丰富现有的职能结构,打造商业、旅游、科研、工业、医疗和居住六大副中心,实现多元产业的相互融合,丰富街区内的用地性质,形成多方向的发展轴和多元化的发展节点,构筑“一心六点、一廊三轴七组团”的空间结构,带动街区整体发展,建设创智人才宜居地。

(三) 构建绿色交通网

李七庄街的现状主要道路多为天津市老城区道路的延伸,主要道路体系结构相对完整,但内部道路网密度不够,街区尺度过大,内部道路相互独立且缺乏联系。

规划对李七庄街交通网络结构进行梳理,以现状道路为基础,明确各条道路的功能关系,确定道路等级,完善公交网络,同时引入绿色交通理念,重建慢行交通系统,增加现有路网密度,将地铁和公交结合,逐步完成对李七庄街交通网络的织补,形成一个有机的交通网络体系。

1.以现有道路系统为基础,打造快行网络

规划整合现有快速路系统,增强快速路与内部干道的衔接。在对外交通上,规划以现有对外快速路为骨架,并对部分道路进行局部修复,分流过境交通,减轻李七庄街内部交通压力;合理预测城市未来发展规模,为交通设施建设预留空间。在对内交通上,规划结合现有道路进行道路疏通,提高路网的通达性,加密路网体系,建立交通微循环系统,形成内部道路网络;大力发展公交系统和轨道交通,根据不同地区的人流量确定交通站点,形成完整的公共交通网络( 图 4)。

2. 结合水系和绿化空间,建设慢行网络

李七庄街拥有丰富的水系,规划以水系网络和绿化网络的修复为重点,沿周边开敞空间构建慢行景观路径,并将地块划分为22个慢行社区,在每个社区内建立独立的慢行微系统,形成完整的慢行网络,使其更好、更全面地服务于社区居民 ( 图 5)。

3.完善快行网络和慢行网络的交通衔接枢纽

规划在李七庄街内部设置了4个互通口,实现了道路的分离和联系。在慢行区的核心区域布置交通枢纽,实现慢行交通、公共交通及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此外,还需完善交通枢纽功能,如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场、静态交通设施等。

(四)修复水网绿网,重建生态格局

李七庄街邻近渤海,水系充沛,绿地资源丰富,自然条件较好。在水系方面,区域内多条交叉相连的水体廊道构成生态网络化基础,不同尺度的水体斑块散落分布在街区内部;在绿化方面,沿护城河两侧有绿地廊道,大小不一的绿地斑块散落在各处。然而,当前李七庄街的生态资源利用率低,生境破碎,不成体系,景观分布无序,景观风貌较差。

规划以李七庄街生态资源为基础,以水体斑块和绿化斑块为“点”,以水系、生态道路和绿化廊道为“线”,修复现有生态环境,形成一体化的生态格局,构筑与区域深度对接的生态网络基底(图6)。

1.修复水系网络

规划系统地梳理现有的水系结构,对散落分布的水体斑块进行填补处理,对护城河等水系廊道进行织补处理,并利用水系廊道将水体斑块进行串联,形成生态上连通、景观上连续、水利上安全的水系网络,将街区整体打造成为“城市海绵系统”。在此基础上,明确城市水系的开发和保护强度,减少人工干预;同时,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考虑城市滨水空间对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景观风貌的影响,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水网景观体系 ( 图 7)。

2.修复绿化网络

规划依据水系网络划定城市滨水绿地空间,保留现有绿地斑块。此外,规划根据居民的需要,确定合理的绿地服务半径,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绿地斑块分布,借助生态道路和绿化廊道组成的“线”串联绿地斑块的“点”,形成城市的整体绿化网络;同时,将绿化网络与水系网络融合,修复成为完善的生态网络体系 ( 图 8)。

(五)关注公共利益,修补多级设施网络

李七庄街位于天津市的城市边缘区,老城区基础设施管线向外延伸会经过该街区,所以街区的基础设施网络骨架结构基本上是完整的,但内部的基础设施配套并不完善,街区内的功能区多为居住区和工业区,由于建设时序混乱,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

规划将设施网络划分为市政设施网络、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和公共安全网络,结合李七庄街的现状条件,依托城市交通网络和生态网络,分别加以完善,并对这 3 个网络进行统筹规划。

(1)市政设施网络修补。规划加快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供热、供气、通信及绿化等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并对各项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提出管控要求,以构建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使其成为李七庄街的保障体系。

(2)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修补。规划根据不同功能区、不同人群的需求,制定适宜的配建标准,补充和完善各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使得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实现全覆盖,优化公共资源的空间布局。

(3)公共安全网络修补。规划结合水网和灾害源的情况分析李七庄街现有的公共安全关注点,根据不同的用地属性对其进行划分,对李七庄街进行公共安全关注度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各公共安全关注点进行处理,同时以现有路网和绿网为基本骨架,结合公共开放空间及疏散廊道完善公共安全网络。

(六)提高城市品味,延展城市文化网络

天津市李七庄街现状用地功能单一,城市肌理不完整,景观风貌特色和文化特色不明显。同时,李七庄街内部的传统文化(如故里文化、花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由于开发的无规划性没有受到重视,正处于衰落的危机之中。

规划根据李七庄街的现状,挖掘故里文化、音乐文化和科技创新文化,竭力从四个方面打造李七庄街品牌形象:①通过对功能网的完善,丰富土地利用形式,形成区域公共活动中心和文化中心;②加密交通网络,缩小街区尺度,形成体现新城市主义理念的宜人街区;③利用现有河湖水系打造宜居宜游的生态景观体系;④以天津市传统民居和民俗文化为基础,挖掘建筑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肌理,突显宜居的文化特色。通过多方面的文化提升,逐步拓展和发扬天津文化,形成区域性文化网络,为城市边缘区注入灵魂。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7年3期

城市边缘区“城市双修”规划策略 ——以天津市李七庄街为例

论文征稿

《规划师》杂志近期好文推荐(点击蓝字可查看原文)

【规划师论坛1】“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思辨与三亚实践

【规划师论坛6】山地城市综合管廊布局及选线规划实践

【PD】数字化调查与可视化分析在城镇规划中的应用

【PA】大连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规划探讨

【PA】包头市中心城区慢行系统规划设计策略及实践

【PR】深圳市生态控制线内社区规划研究

【PR】控规调整论证角色安排与对策探讨

【PR】居民住区活动特征识别及影响因素研究

【PR】新马克思主义视角下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剖析

【PD】循水造形——雨洪韧性城市设计研究

【PD】水文化传承视域下城市水利风景区规划探析

【PD】中美比较视角下的北京市步道系统规划探索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转载须知

由规划师杂志原创文章请遵循以下转载要求:

微信公众号请于文章发布两天后转载,

转载时后台回复“转载”二字,

无授权图片的童鞋会被举报的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