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体会巴金曾经的生活——“好书大家读·文学之旅”带学生重走巴金上海旧居
点击上方“巴金故居”可以订阅哦
6月11日下午,参加“好书大家读·探寻巴金的足迹”活动的学生从商务印书馆第五印刷所旧址出发,沿途经过淮海坊(原霞飞坊),最后来到巴金故居。他们经过巴金先生曾走过的路,体会巴金先生曾经的生活,看巴金先生曾经看过的风景,沿着青年、中年、老年巴金生活的路途前进,建立作品背后更真实、更丰富的巴金印象。
“好书大家读·文学之旅”青少年阅读推进活动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促进委员会办公室主办,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承办,东方教育时报、新读写杂志协办。本次“探寻巴金的足迹”活动由巴金故居联合承办。
宝山路
第一站
宝光里14号(现址已不存)
1928年底至1932年1月,巴金先生自法国回沪后,先借助在宝山路鸿兴坊75号上海世界语学会,随后迁至宝山路宝光里14号。
“那是巴金精力最旺盛的时期,许多重要作品都诞生在宝光里14号,如中篇小说《死去的太阳》、《雾》,短篇小说集《复仇》、《光明》中的作品,同时还译出克鲁泡特金的自传《一个革命者的回忆》(后改名《我底自传》)、秋田雨雀的《骷髅的跳舞》、廖·抗夫《夜未央》等众多译作。当然,还有让他后来名满天下的长篇小说《家》。”
——周立民《那些匆匆翻过的上海记忆——巴金与上海三十年》
由于宝光里原址在“一·二八”事变中被炸毁,同学们来到商务印书馆第五印刷所旧址(天通庵路190号)参观,从保存的旧址遥想当年巴金先生居住时的楼房街道,并在展览中探寻史料,找到巴金先生与商务印书馆的关系,还原巴金先生的青年时光。
霞飞坊
第二站
霞飞坊59号(现淮海坊59号)
1937年7月,巴金先生迁入霞飞路霞飞坊五十九号,与朋友索非一家同住。曾作完《春》、《秋》等作品。1939年秋,三哥尧林抵沪后,同住此处。1945年底,由重庆返沪后,与病中的三哥又同住此处。1946年,萧珊与女儿小林返沪后,遂在此处安家。1955年迁出。
“霞飞坊,是人生高扬的驿站。……在这之中,霞飞坊的岁月,正值盛年,是人生的满月期。在这里,他写完《春》《秋》《寒夜》等长篇小说;在这里,海上文人聚会客厅,谈笑间翻过了新文学史的又一个章节;在这里,巴金创作、翻译,办出版社,编辑丛书,朴实、稳健的人生中透出的是巨匠的气度;在这里,巴金身边多了妻儿,漂泊多年的他终于找到幸福的港湾。”
——周立民《那些匆匆翻过的上海记忆——巴金与上海三十年》
学生们在楼房中找到59号,了解楼房的房间布局,知道巴金先生在三楼的生活习惯,听着讲解员介绍巴金一家的日常生活,仿佛看到巴金女儿李小林幼时在路上飞奔,妻子在后照看,巴金在三楼写作的情景。这座普通的楼房,曾是30年代上海著名的文化沙龙,新老作家在此会聚,办出版社,编辑丛书,做了大量富有实绩的工作,写下许多动人的篇章。
武康路
第三站
武康路113号
巴金故居位于武康路113号,主建筑建于1923年,由一栋主楼和两座辅楼及花园组成,主楼为别有特色的假三层花园洋房。1955年9月,巴金一家迁入,并定居于此,《随想录》等诸多重要作品都在此创作。半个多世纪以来,这座小院见证了一代文学巨匠后半生的生命历程和中国文学的风风雨雨。
巴金夫妇对此处寓所十分有感情,经历了大半生漂泊生涯的巴金也终于在这里找到了幸福、安稳的家。巴金1956年6月23日自北京致妻子萧珊说:“知道你喜欢我们的房子,我很高兴,我很喜欢我们那块草地和葡萄架,我回来葡萄一定结得很多很大了。孩子们高兴,我也高兴。希望书架能够在那个时候弄好。……我希望在上海安静地住一个时候写点东西。”在晚年,巴金曾经深情地回忆:“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
在这里巴金写下了《团圆》(后被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等反映抗美援朝的小说,《倾吐不尽的感情》、《赞歌集》等多本散文集,翻译了《往事与随想》等文学名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讲真话的大书”的《随想录》也完成与此。巴金的客厅中曾接待过无数中外宾客。
对谈
参观完毕后,巴金故居特邀请新华社高级记者、巴金研究专家赵兰英老师与同学们分享巴金的故事。
赵兰英介绍说,巴金先生一直以来都非常关心孩子和孩子的教育问题。晚年时候的巴金经常收到孩子们的来信,尽管他身患重病,写字非常困难,一天只能艰难地写下几十个字,也要坚持亲自回信给孩子们。1985年,无锡钱桥中心小学田玲、俞奕等10位学生面对身边出现的“拜金主义”现象给巴金爷爷写了封信,寻求理想的救助。81岁的巴老收信后抱病用颤抖的手,花了50多天,亲自给10个孩子写了封3000多字的长信。面对孩子们的困惑和迷茫,他在信中说,只要你们把自己的命运同集体的命运连在一起,把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放在个人之上,你们就不会迷途……昂起头来,风再大,浪再高,只要你们站得稳,顶得住,就不会被“黄金潮”冲倒。
同时,巴金先生还给该校老师严克炎回信继续探讨教育问题,他在信中提到:读书不是为了分数,是为了了解社会、懂得社会、服务社会,是为了懂得如何去做人,学习是终生的过程……这些观点对于当代的学生和家长依然具有意义。
在与学生们的互动环节中,赵兰英提到,让她感触最深的是,巴金曾亲口对她说:“我这辈子写了那么多字,不如老周的八个字。”老周是巴金幼年在成都老家的轿夫,也是他一生中最为敬重的老师之一。老周曾对巴金说:“火要空心,人要忠心。”他教育巴金要好好做人,对人要真实, 不要骗人,不要亏待人,不要占别人的便宜。这八个字,巴金记了一辈子。赵英兰说,“恨不能掏出心来”的这种真,燃烧了巴金所有的能量,也点亮了无数人的灵魂灯塔。
赵兰英老师
与大同中学学生
对谈
摄影:陆嘉辉 饶悦
报道:魏小潭
编辑:茹佳
本文图文主要转载自“东方教育时报”微信公众号,特此致谢。
更多精彩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