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丨陆正伟:巴老的新衣和发绣像
点击上方“巴金故居”可以订阅哦
///
一
1993年11月初,到巴老的家里祝贺他九十岁生日的亲朋好友逐渐多了起来,小林见巴老那件蓝色带红拉链的羽绒服穿有多年了,想趁生日的机会为巴老添制件新衣。商量此事时,有人说到画家刘海粟、朱屺瞻百岁生日时都穿着大红毛衫,在满头银丝的衬托下别有一番风采。对穿着不特别讲究,以整洁为好的巴老听后说道,我不会穿的,他们都是艺术家,我与他们不一样。为此,笔者提议找老字号“人立”服装店帮忙解决。得到巴老家人认可后的第二天笔者便来到“人立”,经理孙迪邦听说要为巴老生日做衣裳时,既惊又喜,他感到这真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事啊!当即表示:巴老是用心为读者写作,而我们要用心为巴老做衣。
原来,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孙迪邦早在中学时就爱读巴金的《家》《春》《秋》和《雾》《雨》《电》,他对巴老晚年敢于解剖自己,提倡讲真话尤为钦佩。他把巴老的精神化为自己的经营理念——对顾客要讲信誉,因此,“人立”在他引领下产品不断创新,名声由此大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立”一款新颖茄克上柜时,竟有上千人排队争购,以致出现了公安局派出了几十名警察维持秩序的空前场景。
没过几天,孙迪邦带着“人立”最好的设计师来到武康路巴老寓所为他量体裁衣,又根据巴老及家人的意见,在众多的面料中挑选了一块紫绛红的真丝布料。回店后,请服装界所公认的“老法师”精心缝制了一件茄克衫。
1993年11月,“人立”孙迪邦(左二)一行,上门为巴老量体裁衣
当年11月25日夜晚,孙迪邦与店里的几位师傅没急于下班,都坐在电视机前看当天的新闻,大家相信新闻节目一定会出现向巴老祝寿的画面。果然,巴老上午在家接待冯牧、荒煤、马识途的消息被报道了。但他们见巴老仍穿着那件蓝色羽绒服,感到有些失落,但镜头马上转到下午巴老在客厅里向各界致答谢辞:“……我的一生靠读者养活,只要读者不抛弃我,我还要活下去……我明白一个道理,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听到这,大家为巴老对读者发自肺腑的话语而动容,同时,看到巴老此时穿着的正是他们亲手裁剪缝制的紫绛红的茄克衫,心里顿觉美滋滋的。
数天后,笔者告诉孙迪邦,巴老及家人对他们做的那件茄克衫非常满意,并希望今后还要做几件。在以后几年的11月上旬,孙迪邦和师傅们会主动上门服务,根据巴老的身材和需求先后为巴老裁剪缝制了茄克、短风衣、棉衣、长裤等,在这些成衣里,笔者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件铁血红的休闲服了。
1995年3月25日,巴老穿着由“人立”定制的新衣出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主席团第九次会议
翌年秋,小林为巴老在“人立”定做了件铁血红休闲服作为送给父亲的生日礼物。由于那年生日前夕巴老突患压缩性骨折,卧床近五个月,新衣始终没能穿上。1995年的3月23日,巴老坐着轮椅第一次穿着这件铁血红的新衣,胸前挂着鲜红的代表证,抱病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作协主席团会议,这件新衣在“团结、鼓劲、活跃、繁荣”的大红会标映衬下显得格外夺目,给代表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令孙迪邦感动的是,1996年11月,巴老在客厅里不仅面谢了孙迪邦,还向他们赠送了三套新出版的《随想录》,而且每本书的扉页上已写上了他们各自的姓名和巴老的签名。难怪笔者每次代巴老及家人结清做衣裳的费用时,孙迪邦多次赞叹道:“巴老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对读者许下的诺言。”
二
走进巴金故居底楼,一眼就能见到挂在通往二楼楼梯拐弯处的一幅工艺精良、神情兼备的巴老发绣像,它吸引了众多中外参观者的眼球,许多观众在像前驻足凝视;有的拍照留影;也有的站在远处静静地欣赏……
据笔者了解,在故居建馆前,此墙挂的是一幅色彩艳丽的花卉画作。巴老过世后,故居经过筹建和整理,当挂牌对外开放时,原来挂画的位置被发绣像替代了,从中不难看出巴老后辈们对这幅发绣像的钟爱并生发出的怀念之情。那么,这幅看似寻常的发绣像怎会在观众眼里产生那么强的吸引力呢?
那是在巴老百岁华诞前夕,浙江省作家协会的同仁们正酝酿着给住在医院中的巴老赠送礼物以示诚挚的祝福,大家思来想去,都感到没有中意的礼品。最终,作家们的思绪和目光不约而同地落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绣艺术传承人、工艺大师孟永国和他的作品上。当省作协委托与孟永国素有交往的作家朋友找到他并说明来由后,他立刻笑着说:“你们跟我想到一起去了,我就是苦于找不到联系渠道。”还说,他在少年时就用压岁钱买来巴老的《家》,不分昼夜地读,边看还在书上边写自己的感受。从那时起,巴老成了他心中的偶像,后来又用多时积攒起来的零花钱买来了《春》和《秋》,读完后珍藏至今。这真是一拍即合,孟永国立马着手收集巴老的相片作参考。那位作家朋友也当即向她提供了巴老的女儿小林和笔者的联系电话。
小林接电后,不仅同意孟永国为父亲创作发绣像,并在电话中对孟永国说:“我要把我的头发剪下来寄给你,绣到我父亲的发绣像里,发绣像既有广大读者对我爸的喜爱,有你这位艺术家对我爸的深情,更有着我爸血脉的头发,体现了儿女和孙辈们对他的爱。”孟永国听后说道:“我一定将你的青丝绣进巴老的发绣像里,它的意义太深远了。”
孟永国把笔者提供给他的巴老各种生活、写作时的照片一幅幅地摊在桌子上,反复对比,认真思量。他想,巴老是文学泰斗,是倡导“讲真话”的先行者,应从自己的发绣作品中充分地把它展现出来。因此,他更需要符合自己创作的照片。最终在网上搜寻到一帧巴老侧面带微笑的照片。如果笔者没记错的话,此照应是巴老的侄孙李舒所摄。
孟永国为了深刻理解巴老的精神与人格,几番上门请作家朋友讲巴老为人处事的故事,又买来了巴老的各种著作,反复构思,揣摩体会。他感到巴老晚年的力作《随想录》对他帮助最大并为他带来了创作灵感:巴老的绣像背景应该是本大写的书,而且要用特殊的针发来绣……
巴金女儿李小林在交接仪式上接受孟永国创作的巴老发绣像
2004年11月25日是巴老百岁的喜庆日子,这天下午,孟永国和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专程从浙江护送巴老发绣像来上海进行交接。在上海作协东厅里,等候多时的读者
和媒体记者们都想尽早一睹发绣像的真容,当孟永国和小林掀开红绸布的一刹那,场内立即引来一阵热烈的掌声和赞美声。小林双手扶着像框再三端详,而后情不自禁地赞叹道:“绣得实在太好了!我很喜欢,我爸一定也很喜欢!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不能将浙江朋友领进父亲的病房,但我一定会把发绣像交给我爸,我爸一定会很喜欢!”说完,小林握着孟永国的手说:“你的手真巧,你的心真好!”孟永国说:“我是巴老的忠实读者!”
《孝经·开宗明义章》中论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千年前,先民们就知身体的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立足之本,所以要珍惜它,爱护它,这样才能更好地行孝尽善。小林剪发为父亲绣像之举,演绎出了一段人间大爱的佳话。
///
更多文章请点击:
活动 | 见证世纪友情,体验大爱无疆——冰心巴金世纪友情展于河北文学馆持续展出中
---------------
编辑 | 饶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