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忆儿时仙女庙担担小吃(2)

陈梦生 丁中广祥 2019-04-15

【往期回读】

母亲的“生日”

话说扁担

香干臭干

那时那事:老浴室(二)趣事笑死人

玩伴走了,念起儿时的生活(续)

我已老矣,还得活下去

第一部分:忆儿时仙女庙担担小吃(1)

忆儿时仙女庙担担小吃(1)

陈梦生

四、换糖担子

在商品经济中,一切交易都是通过货币来进行的,但也有例外。存在了不知多少年的换糖担子却不认钱,只肯用他们的麦芽糖来换老百姓家里有利用价值的废品,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交易。

不扯这些经济理论,还是回忆一下这个己经绝迹的操业人吧。

换糖的挑两只大罗筐走遍四乡八镇。前面罗筐上搁一块木板,四周有边,上面放一块两块麦芽糖糖饼;罗筐里放换来的废品。换糖的除了吆喝废铜烂铁换糖、破衣烂衫换糖、破套鞋坏球鞋换糖、头发球换糖……手上还有一只直吹的叫子。这叫子,是几寸长的竹管,头上装个哨子,竹管上开几个孔,吹起来只用一只手掩三只孔,音调大致是123-2321。叫子不好听,但很响,有穿透力。孩子一听,就知道换糖的来了,纷纷在家翻垃圾,找到东西跑去换糖。换糖的根据东西的价值,用一只铁刀在糖饼上定下大小位置,再用一小槌在刀上击打一下,“当”的一声,刀下的糖饼就裂开,一块小糖敲下来了。除了敲下来的糖块,小孩子连炸出的一些糖屑也捻走。换糖的只要东西,不要钱。记得我甥女,小时在家听到叫子声就兴奋,跟外婆要东西,外婆给她二分钱,跑出去一息功夫又满脸通红奔回家,囔囔:“人家不要钱。”外婆只好抓一把糊骨子的破布给她,她一会儿心满意足地回来了,不用问,糖己经下肚了。

换糖的也会骗小孩子,敲下的糖十次九不足。小孩也会要求再敲一点。得不到满足,孩子们也会齐声骂人:“换糖的,日娘的,把我家小狗打得昂昂的。”我估计,我小时候也参加骂过,否则不会对音韵,内容记得如此清晰。

换糖人绝迹了,这种像儿歌一样的骂人的话也传不下去了。这个儿歌绝不是我们这一辈的创造,是世代流传的,今后无人可骂了。

五、吹糖人担子

换糖的担子是粗陋的,四根麻绳系个罗筐就行。吹糖人的担子可讲究多了,说是吹糖人祖辈传家的家什也不为过、后头是个长园形木桶,上有半盖,有四根绳系固定在扁担一头,歇下来可当発子坐。前面这一头就讲究了,下半段是方形木箱,上头有三个小抽屉,放做糖人的各种模具、工具。箱子两旁是两根方料,高出台面尺许,装两根横梁,上一根有许多小孔,做好的糖人插在上面;下一根是承重粱,中间有根枣核钉,刚好套在扁担头上的孔里,挑起来不会左右滑动。箱子下部份放个很大的火盆,意思和冬天焐手焐脚的铜炉差不多,里面是粗糠木屑之类的种火之物,有火星没明火。火盆上搁一紫铜锅,锅内分成三隔,放红黄绿三种颜色的糖料。这种糖料不知什么成份,在火盆上焐着时是软的,可捏圆拉长可吹成泡泡,遇冷立即变得硬脆。

吹糖人有一面小锣,边行边敲,有小孩围拢来便歇下。这些吹糖人年龄有老有小,有的是六七十的老头,也有十几岁的大男孩。手艺也有高低,有的只会做些简单的叫子、小猴、老鼠偷油等,手艺好的有好多模具。抓一块糖料,做成空心,吹成泡泡,再将模具两边一合把泡泡夹在中间,继续吹气,吹足了将模子一分,再用一根棒子沾点糖一粘,吹出的糖人就可以拿在手上了。这些糖人有猪八戒,有奶奶抱孙子,还有一些看不出明堂的玩意。倒是老鼠偷油,不用模子,全凭手快,吹成泡泡后立即捏出头和耳朶,再猛吹一口拉出身子,再将吹气的那头拉长,形成细细的长尾巴,用棒子固定好,再用一块糖吹个瓶子模样在老鼠嘴上一贴,就成功了。讲究速度要快,一冷就硬了。小时最感兴趣的是烟袋头,用一根细芦柴管,顶头用一点糖做个指头大的烟袋头,然后在烟袋锅里淋一点像蜂蜜一样的稀糖,含着芦柴管一吸,一直甜到心里。这个烟袋一直含在嘴里,吸到没有甜味。回家滴几滴水再吸,实在吃不出味道了,才将烟袋头放嘴里嚼嚼吃掉。

吹糖人的担子看不到了,但吹糖人的手艺传下来了\,现在叫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不属于小把戏的玩意了。

(全文完)

安好,世界!安好,朋友!

       本公众号主要发布老夫我的个人动态、丁沟中学及周边的资讯、教育教学等文章。敬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jsdzzgx丁中广祥。本号也欢迎大家投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