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生宏 | 母校宜中印象

本号笔友 丁中广祥 2019-04-16

【往期回读】

追忆我的岳母   我的干爸

丁中第一届学生求学琐忆

老父,你一切都好吗

走路   我和三姐   扁豆煮饭锅巴香

祖屋变迁记   回母校   腌咸货

稗子是是非非     丁沟中学草坪

本号首发的《除四害》,11月21日发表于《江都日报》。在此,特向作者徐德培先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广大网友报喜。欢迎你向本号投稿!

母校宜中印象

张生宏

作者张生宏先生,1950年出生,宜陵人。曾在锦西、塘头、北京等地银行部门工作,现退休居于北京。

土气


江都县宜陵初级中学(当时的校名)是我的初中母校。它创建于1958年大跃进年代。


我入学时的1963年,尚在国家经济最为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后期,生活极其困苦。学校的环境因陋就简,仅有两排平房共8间教室(包括教师办公室),一排教工加学生宿舍和几间伙食用房组成。以教室前的一排杨树为界,与农田分隔。校园内是土路土操场,说是操场,其实只是一个土篮球场,跑100米还需在校室门口跑。通向校园外的道路自然也是土路一条。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沾在鞋子上的泥土甩都甩不掉,弄不好还把鞋甩飞了,只能在教室门口的廊沿上来回蹭掉,廊沿边上到处沾滿大块泥巴。


学校的黑板报在两排教室之间,一阵大雨过后,五彩粉笔写就的板报被冲刷得干干净净。


在西排教室的中间,有一个过道兼乒乓球室,过道向北一条小路直通宿舍中间的校长室和总务室。过道两边的墙壁,是用木板制成,把两边木板卸开,即成为连接两边教室的临时大礼堂。图书室在东排教室的最西边,只有两排书架和简单的图书。要借阅图书就在图书室门口翻阅放在小木盒中的卡片,按图索骥。校长室的陈设也只有两把木椅和一张普通的办公桌。


没有阅览室,没有试验室,没有餐厅,没有自来水,更没有浴室,这就是当时的宜中,一个极简陋而又充满乡土气息的初级中学。


劳动课


学校有大片的蔬菜地,每天供应学校食堂的伙食用菜,这在经济拮据、粮食紧张的年代,发挥了极大作用。

菜地以油菜和黄芽菜为主,兼种其他瓜果蔬菜。


菜地由一位叫胡永康的当地菜农负责管理,耕地和播种由他操作,而浇水施肥和收获等由学生来完成。每个班每周下午半天劳动课,轮流下来正好每天有人劳动。


劳动时由班主任带队。因为种地有重活有轻活,班里多把女生安排较轻的农活;而男生,特别是家住农村的同学,主动承担起重活。但管理菜地的老胡经常多管闲事,要把女生拆分开来,理由是女生话多,影响效率。每到这时,班主任老师总是出面,找出理由不让把女生拆分。


抬水时两人一组,高个子男生总是主动抬后面,而让个子矮的抬前面,这样在爬坡时要方便些。即使这样,水桶还不时碰到地面,摇摇晃晃,水花四处飞溅。粪坑在靠河边的猪圈旁,抬粪桶时格外小心翼翼,生怕弄翻了沾一身臭。而把一筐筐菜抬到伙食房,需要两人同步横着走,这样才打不到脚;抬到厨房要听从厨师矮老刘吩咐,放错地方也是不行的。

劳动课增强了同学间的互助和协作精神,增加相互间的默契,成为大家喜爱的体力劳动。另外劳动也带来快乐,是难得的撒欢机会,大家可以说笑嬉闹一下。


到放暑假的时候,为了防止周围农民夜里来偷菜,学校还特别安排家住镇上的走读生巡更值夜。考虑到女同学胆小,就来个男女生搭配。那时男生女生界限分明,也不敢有非分之想,这突如其来的夜晚单独相处,显得既羞涩又尴尬,不知所措。相知相熟的同学,竟然一下子陌生起来,灵巧的嘴巴找不出恰当的话题,只是在月光的见证下随着沙沙的脚步声默默地行走,一遍又一遍,累了就坐在教师宿舍门口休息一会,直至天明。


风景线


学校有两条独特的风景线,都与水有关。


由于没有自来水,没有开水房,所有生活用水必须到河边水码头,而码头宽度不足二米,只能同时容纳四到五人,因此每天早上会出现老师学生每人手捧一个搪瓷面盆,在码头上排队取水的壮观场面。如果有人洗衣服,更要忱误时间,只能耐心等待;而弄到水的人又飞快跑回宿舍赶忙洗嗽,毕竟时间不等人。


学校通到镇上的路,除了经双车篷到陆家巷的大路外,还有一条“胡志明小道”。那就是在学校水码头沿着河坎走到河南街水码头,再上岸沿河边的小路走到文星桥。这条小路有两种情况不能走:一是下雨下雪天,河坎上路滑不能走;二是夏季潮水大,把路面全淹没了不能走。由于学校不供应开水,老师和学生在晚饭后,上晚自习前的这段时间,集中到镇上的老虎灶冲开水,学生用暖瓶把开水拿到宿舍后,再把米倒入暖瓶,这样在上完晚自习课后,能吃上热腾腾的稀饭夜宵,吃完了还要在宿舍继续看书。因为时间点集中,在河坎的小路上,挤滿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个个手提暖瓶,首尾相接,延绵不断,似蚂蚁搬家一样,繁忙而有秩序。


大爱


古人云,“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严师益友”。严肃的纪律,严格的要求,是塑造学生人格、品德、意志的必要手段,是保证学习质量的前提条件。严,是一种大爱,使学生受益终生。


母校的老师来自全省各地,他们在宜中这块土地上,精心呵护幼苗的成长,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对我们二班的每一位任课老师,我至今深怀感恩之情。他们分别是:语文老师周淑贤、高咸德、褚维克;代数老师郑玉贵、单老师;几何老师张日熙;英语老师刘传宝、张郁堂;物理老师金果生、崔良松;植物、动物及化学老师金启奋;地理老师赵廷芬;音乐老师包亚玲;生理卫生及体育老师张茂怡;政治老师杨振帮、李凡。


刘传宝老师是宜陵中学第一位英语老师,我们也幸运地成为第一届学习英语的学生。刘老师滿头银发,衣着考究,滿脸堆笑,和蔼可亲。但授课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连我们的坐姿也不放过。在一次上课时,我调整了一下坐姿,不自觉地把双手背到座椅后面。刘老师很快发现了,放下教鞭,停止授课,点名批评我坐姿不正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全班同学的眼晴一下子齐刷刷聚焦在我身上。自尊心比较强的我即刻受到极大的刺激,脸一下子红到耳根,简直无地自容。从此以后,无论在何处,无论坐与立,我都保持昂首挺胸,腰杆笔直,以至于许多老年朋友误认为我当过兵,是部队出生。


金果生老师是我们初二代理班主任,从早到晚一刻不离地查看我们学习,如影随形。每天下午两节课后,操场自由活动十五分钟,再上自习。我们班是排队去操场活动,金老师站在操场边看表计时。结束时间一到,他马上吹哨集合,让我们排队立刻返回教室,半分钟也不给我们多玩。


说也奇怪,那时班上也有比较调皮的同学,在老师严格管理下,毕恭毕敬,动作整齐划一,不敢有丝毫懈怠。


随着我们离开学校,与老师基本没有接触。许多老师也遭受挫折,被下放到农村小学。其中金启奋老师被下放到西湖村小学,每天步行往返于宜中。一次他在途经焦庄村时,碰巧看到插队的几位女同学在堆草堆。由于身材矮小,她们要把草叉起来再举上去,决非易事。他立马走上前去,接过学生手中的叉子,一叉叉把草堆放到位,一直干到日落西山,让几位同学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只能说“谢谢老师”。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那样纯洁,那么高尚,那么温暖。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宜中虽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它在宜中学子的心里,是那样崇高,那样伟大。它是摇篮,似慈母!莘莘学子对母校的爱,永远,永远!

11月19日写于北京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