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月刊》2021年第12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 2022-04-26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





中西哲学比较与“中国哲学”的当代构建


摘要:中西哲学比较是近代以来所有“在中国的”哲学研究的基本语境,而构建“中国哲学”的当代形态是目前中国哲学界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与狭义的或直接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工作相比,西方哲学的系统引介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以及“中国哲学史”的百年书写,是更加值得重视和梳理的历史经验。中西哲学比较深入开展的同时,其困境也日渐凸显:距离会通中西马三大哲学传统构建中国哲学当代形态的目标,一度似乎不是愈近而是愈远,并在世纪之交遭遇所谓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问题的矛头所向,既质疑“中国哲学史”书写的“中国性”,也质疑中国哲学传统的“哲学性”。中西哲学比较要获得实质性的推进,不仅必须在真正深入把握西方哲学传统之精义的基础上,破除关于“中国非哲学”和“哲学非中国”的双重执念,而且需要在与当代西方哲学最新进展的批判性对话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的当代发展,需要在保持“我们”和文化传统之间恰当的“距离”意识的基础上,以现代言说方式复现中国古代哲学传统真精神,需要以进入“现代化”完成状态的未来中国为参照系,反观与整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与哲学思潮的历史性变迁。所谓“中国哲学”当代形态的建构,或许不应当期望以“一家一派”的方式来完成,而应当是一种学术生态的整体性更新,是新的时代精神在一切文化和思想领域的必然展开。

关键词:中西哲学比较;当代中国哲学;整体性更新

作者:方松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 200020);熊务丰,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020)。




康德区分开了理由与原因吗


摘要:后期维特根斯坦所做出的最为独特的哲学贡献是将理由与原因严格地区别开来。正是基于这个区分,他对遵守规则现象及语言现象的本性做出了独特的说明。此区分不仅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居于核心的位置,而且也在当代哲学特别是道德哲学和行动哲学的讨论中占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维特根斯坦是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地做出这种区别的哲学家。不过,这个断言与一些哲学史家的观点相背。著名康德专家艾利森声称,康德在其著名的理知因致性学说或自由学说中就已经做出了——至少应该做出了——维特根斯坦意义上的理由与原因之分。这种解读是错误的。

关键词:理由;原因;逻辑根据;实在根据;并入

作者:韩林合,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北京 100871)。




精神科学的逻辑演进
——以诠释学为中心


摘要:随着自然科学革命的推进和传统人文领域的式微,精神科学的奠基逐渐被提上日程。精神科学、人文科学有没有自身的逻辑和方法论?这是19世纪下半叶以来哲学面临的重大问题,并在当今学术语境中依然显示出紧迫性。人文科学最初由维柯奠基,以诗性逻辑阐明人文知识的合法性,却忽略了知识的起源和有效性之区分;狄尔泰通过建构描述心理学和诠释学的方法论,在精神科学的奠基与证成上迈出关键的一步,不过他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认识论的框架;在精神科学的自我确证之路上,伽达默尔接力前行,其哲学诠释学证明了精神科学与理解的本质关系,确立理解的对话结构和精神科学的问答逻辑,由于这种逻辑主要局限于存在论/本体论层面的描述,故而隐含着认识论和实践价值上的相对主义危机。应在更高层面上展望一种存在论和认识论—方法论相统一的精神科学的对话逻辑,这种逻辑融合交互性、反思批判性、开放性和伦理性等元素于自身,不仅标识出精神科学的特质,也能为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综合与创新提供助益。

关键词:诗性逻辑;精神科学;体验;理解;对话逻辑

作者:牛文君,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暨华东师大诠释学研究所副教授(上海 200241)。




伽达默尔解释学视域中的黑格尔遗产


摘要:西方现代哲学的整个发展历程表明,重要的议题不是不要黑格尔,而恰恰是如何与黑格尔展开有意义的对话。伽达默尔公开表示要继承黑格尔的遗产,他的哲学解释学本质上是一种“新黑格尔主义”。在伽达默尔眼中,形而上学是黑格尔的重要思想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庙宇中的至圣神。致力于恢复辩证法的名誉,这是伽达默尔解释学的郑重承诺,他赞美黑格尔的辩证法永远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源泉。黑格尔给伽达默尔在科学时代反思科学的界限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把黑格尔思想视为一种敌视自由和进步的理论,这是对黑格尔的误解。伽达默尔特别以黑格尔对法国大革命自由思想的继承来作辩护。

关键词:解释学;形而上学;辩证法;实践哲学;自由

作者:黄小洲,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副教授(广西南宁 530004)。




中国式经济赶超与结构转型:
规律及原创性理论


摘要: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书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中国奇迹”。中国式赶超增长和结构转型是一个庞大的叙事,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潜力。基于中国式赶超增长与结构转型的特征事实,提炼和总结其中的规律性成果和原创性理论,既展现了本土特征,又具有与西方发展经济学相洽的学理。以要素解放和配置效率提升以及兼顾公平为逻辑主线回答中国式赶超增长和结构转型成功的原因,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理论创新为线索揭示中国式赶超增长和结构转型的动力源泉,并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世界性”和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等“本土性”结合起来,可以重塑和创新中国式发展经济学。

关键词:经济赶超;结构性改革;规律性成果;原创性理论

作者:殷德生,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上海 200062)。




新发展格局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
内在逻辑与政策重点


摘要:新发展格局战略导向的确立,不仅是基于内外部环境条件变化做出的新的战略抉择,也是对数字技术重塑全球分工和贸易秩序的主动性适应。从社会总资本运动的角度看,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数字经济发展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离的整体,新发展格局需要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基础条件,促进数字生产方式的型构;反之,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应着力提升内循环的主体地位,巩固内、外循环之间的协同联系,在完善国内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同时提升价值链高度,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保持劳动收入的同步增长。在微观、中观和宏观的层次上,数字经济发展分别表现为数字化转型、通用技术扩散与数字技术—经济范式的型构,在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导向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做到:微观层次上,通过竞争政策和公共品供给,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中观层次上,通过产业协同促进通用技术的扩散及相应的部门重构;宏观层次上,通过适宜的社会—政治范式的供给,确保新技术—经济范式增长效能充分释放的同时满足红利共享。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数字经济;技术−经济范式;实体经济

作者:杨虎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 100836)。




发展视域下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
——基于两种产权理论的比较


摘要:基于宏观、历史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范式,我们尝试建立一种理解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发展视角。在这一视角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是适应农业农村农民职能定位历史性变迁的制度重构过程;是适应中国发展阶段、发展方式和集体经济职能转型,重塑国家、集体和农民关系的过程;是对发展过程中农村土地双重职能动态演变的适应性调整过程;是包含农村土地产权的实现机制,在发展基础上通过配套改革实现从法律权利到经济权利转变的系统演进过程。在对发展的解释上,西方产权理论的核心观点——私有产权有效论和公有产权无效论,本质上是一种高度意识形态化的西方叙事,既不符合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也不能客观地揭示产权和发展之间多维、动态的复杂关联。这些根本缺陷使得西方产权理论不可能深刻理解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真实逻辑。讲好改革和发展的“中国故事”,必须在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国自身实践,加强发展视角下的产权研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理论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发展;农村土地产权;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西方产权理论;共同富裕

作者:田世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四川成都 610074);李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四川成都 610074)。




工具理性与自由政治浪漫主义形态


摘要:工具理性作为多元理性的一种范式,其意是指通过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精细的科学计算来实现效率或效用的最大化。自由政治浪漫主义力图通过制度的移植、设计、建构和完善,以保障公民个体民主、自由权利的实现。在自由政治浪漫主义形态形成的进程中,工具理性中的制度理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工具理性的立论基础引领了自由政治浪漫主义的价值方向;工具理性的制度关切奠定了自由政治浪漫主义的希冀偏好;工具理性的思维特征形塑了自由政治浪漫主义的认知理路;工具理性的核心主张助推了自由政治浪漫主义的行为模式。

关键词:工具理性;自由政治浪漫主义;生成逻辑

作者:张明军,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上海 201620),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研究员(上海200030)。




算法权力及其国家能力形塑的主体透视


摘要:作为一种深度嵌入社会的智能技术,算法对社会主体的权力权重产生了显著影响。国家的算法权力是国家治理的一种行为机制,是国家权力的基础性治理运用,其秩序建构是有效治理的基础,且具有权力扩张的发展趋势;资本的算法权力具有资本寡头进行利益合谋、权力融合和政治谋划的谋利偏好;公众则在国家与资本的双重算法权力影响下出现认知性裹挟、自主性消解和权利依附性等被动特征。算法的主体性权力特征构成了国家能力主体博弈风险的生成基础,表现为国家与资本对算法的社会控制能力博弈,国家与公众的算法意识形态能力博弈两种风险样态。对博弈风险进行规制的核心在于实现算法主体权力的动态平衡,在保障秩序的基础上对国家的算法权力进行政治限度平衡,对资本的算法权力进行公平正义的制度规制,对公众的算法主体地位进行制度保障,是应对国家能力风险的可能途径。

关键词:算法权力;国家能力;主体;博弈;风险平衡

作者:张爱军,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陕西西安 710122);孙玉寻,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陕西西安 710122)。




合理区隔:维系人的尊严必需的距离空间


摘要:就人的尊严的维系和保障而言,合理区隔是重要的,也是基本的法律措施。合理区隔体现了尊严实现机制上的环境需要,维系了保持平均距离的礼貌规则,确立了个人自治的私人领域。在法律上,要肯认人独处而躲避世人的自由、保护主体不容他人知悉的隐私、划定外人不得窥视的私密空间、禁止社会场合中的冒犯性接触。在合理区隔的法律限度与法律规制上,要将私人自治与公民职责统一起来,以社会一般共识来定义冒犯的标准,同时,要清除种族隔离、社会排斥和以非法的手段强迫他人失踪或与外界隔绝的做法,使人的尊严真正得以实现。

关键词:合理区隔;人的尊严;人权

作者:胡玉鸿,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上海 200042),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江苏南京 210023)。




人类语言与社会发展


摘要:语言是人类群体的文化符号和交流工具,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语言现象开展了大量研究。近代以来,在语言的讨论中普遍出现一些认识误区。把语言作为与群体同生共死的本质特征,造成语言稳定、独立的印象。在语言文字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语言和记录语言的文字始终与社会一起变化,需要在社会的发展演变中认识语言的性质。在以社会发展为背景的讨论中发现,语言具有作为传统文化载体与族际交流的双重功能。由于语言是各族群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凝聚象征,语言政策成为多族群国家的敏感议题,各国民族主义运动和“民族国家”构建进程中普遍出现有争议的“语言统一”与“语言净化”现象。各国为了加强国民文化的政治整合和经济发展,都在逐步推行国家通用语言,而掌握先进科技和引领经济发展的语言工具,是少数族群发展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言功能的双重性;国家通用语言;少数族群社会发展

作者:菅志翔,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浙江杭州 310058);马戎,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 100871)。




文学汉语实践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摘要:从文学汉语实践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即回到文学的根本基础(语言)上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把文学的发生置于语言的实践过程中思考,是最能合理且最为有效地揭示出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内部方式。文学汉语实践沿着文学汉语的汉语造型、主体意识和文学形式这三个维度展开。汉语造型指向文学汉语的“理”,实践主体指向文学汉语的“情”,文学形式指向文学汉语的“文”。汉语造型在文言与白话、汉语与欧化、标准语与方言之间改变着“理”的结构;实践主体在中国传统价值与西方现代价值以及国家、国民与个体的关系中激荡着“情”的发展;文学形式在西方文类与中国传统文类、旧体诗与新白话诗、文言文与白话文、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晚清白话小说与新白话小说等关系中推动着“文”的演变。当“理”为现代之“理”,“情”为现代之“情”,“文”为现代之“文”,并且三者统一于文学汉语时,则实现了某种文类的新生。经过黄遵宪、严复、梁启超、林纾、章太炎、王国维和吴稚晖等作家语言实践的开拓,中国现代文学最终在胡适、鲁迅和周作人等的文学汉语实践中发生并完成。

关键词:文学汉语;实践;中国现代文学;发生

作者:文贵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 200241)。




《野草》:意义的黑洞与“肉薄”虚妄


摘要:《野草》是鲁迅整理自我的产物。串联《过客》《死后》《影的告别》《求乞者》《失掉的好地狱》《希望》《颓败线的颤动》《复仇》《复仇其二》《墓碣文》《这样的战士》诸篇什,所见乃一无所逃于天地亦无所逃于生死的个体,漫无目的地存在,只能以过程为目的。唯黑暗和虚无乃是实有,希望和绝望同归虚妄,意义的寂灭产生“肉薄虚妄”的行动哲学。最后归于向庸众和自己的“复仇”。由此可见,鲁迅是以“我”之“必无”所生成的行动,期之于“他者”之“可有”所唤发的行动,和合而成反抗的力量。而他临死之际的“夜记”,则更说明这是贯穿其一生的结构。

关键词:鲁迅;《野草》;虚妄;“夜记”

作者:王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 100871)。




“资本主义萌芽”论范式问题再反思


摘要: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社会史论战中,“新生命”派、“新思潮”派和“新动力”派大都承认中国封建社会各种社会经济层次驳杂混合的格局,商业资本与封建势力之间的对立统一,也是各派的共识。论战诸派均试图以“社会形态说”诠释中国历史,以求达成对“历史整体”的把握,唯物史观从此具有了历史学的“范式”意义。在围绕《红楼梦》时代背景所展开的讨论中,学者们大致有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萌芽的阻滞作用与一定程度上的让步同时并存,代表资本主义萌芽的新兴市民群体虽有一定的反抗性和独立性,但更多是一种脆弱性和依附性。后来走出“资本主义萌芽”论的吴承明和傅衣凌,在与时俱进地运用现代化理论、结构主义理论解释明清社会时,仍然将生产方式理论融入新的解释;并在传统与现代的多元互动、传统社会的多元结构等理论框架中,重新解释了“资本主义萌芽”论所面对的那些历史事实。“从社会性质出发”的唯物史观,完全可以由此走出“西方中心论”的藩篱,立足于中国历史,做出具有文明互鉴意义的历史动力学解释,形成典范性研究成果,从而彰显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范式意义。

关键词:“资本主义萌芽”;范式;生产方式;历史本体论

作者:张佩国,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长聘教授(上海200240)。




从革命到改良:整顿《解放与改造》
与“梁启超系”的渐进取向


摘要:《解放与改造》由张东荪在1919年创办,在五四时期风行一时,影响极大。刊名中“解放”的涵义本有整体性、对抗性的破坏倾向,故杂志对西方现代文明、中国传统文明、现有政权均取革命立场,倡导在“解放”一切现状基础上进行改造。同时,以讨论、宣传社会主义为职责,高谈主义而不重具体问题之研究、解决。然而,1920年梁启超、蒋百里等欧游归国,接收并整顿《解放与改造》,更名《改造》,扭转了此前由张东荪主导的革命倾向:舍弃“解放”中所带有的破坏性的战斗精神,对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现代文明均取渐进改造方式;同时,不再以社会主义为倡导,从原先的高谈主义,转为研究具体的问题。在思想界整体逐渐走向革命的潮流中,“梁启超系”却通过整顿《改造》,从革命回归改良,成为激进时代的渐进者。

关键词:《解放与改造》;梁启超;张东荪;社会主义;革命;渐进改良

作者:周月峰,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研究员(四川成都 610065)。




“言文一致”:从词汇看现代汉语的现代性


摘要:汉语的现代化进程始于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经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强力推动,20年代末初具规模。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区分标志是什么?王力认为语音、语法、词汇三者中,应将语法作为主要依据,关注的是汉语本体的变化;吕叔湘则强调言文一致的实现是汉语现代化的分水岭,着眼于语言在社会运用上的变化。随着书面语使用者的爆发式增长、语言内容和话语行为的质变,以及传媒的多样化成为汉语近现代转型的重要动机,新增词语引发的词汇体系的重构是汉语之为现代的最重要的体现形式。新增词语有一个共同的形态特征:二字词。二字词具有两种语言功能,一、精密描写,二、讲述与听解。只有二字词才能应对科学的进步和日益复杂的人类社会,也只有二字词才能对非日常的内容做到说得出、听得懂。这种本文称之为“科学叙事”的话语行为以“言文一致”为基本条件,是语言现代化的本质所在。本文的主要观点是,言文一致是汉语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言文一致需要词语上的基础;汉语的词语新增得以在短时期内完成,是东亚域内语言接触与词汇交流的结果。从词汇体系现代重构的视角对汉语进行考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语言的现代性是由词语的现代性决定的。

关键词:语分期;现代性;言文一致;新词语;国语

作者:沈国威,日本关西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从话语生存论到现代汉语诗学:
回归新文学本位研究
——文贵良教授访谈


● 文贵良(1968−),湖南桃江人。1986年毕业于湖南省益阳师范学校,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多年。1995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两年。2000年考入复旦大学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2003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工作。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系主任、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院长、《现代中文学刊》副主编,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1−201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学术月刊》《文艺理论研究》《文艺争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若干篇;出版专著《话语与生存−−解读战争年代文学(1937−1948)》(上海书店,2007年)、《话语与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以语言为核−−中国新文学的本位研究》(人民出版社,2020年);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一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课题一项。现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学视野中中国近现代时期汉语发展的资料整理与研究》(16ZDA185)。

○ 凤媛,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Title and Abstract

滑动阅览




【点击图片查看往期目录】

  欢迎订阅2022年《学术月刊》!(点击即可订阅)

2021年第1期

2021年第2期

2021年第3期

2021年第4期

2021年第5期

2021年第6期

2021年第7期

2021年第8期

2021年第9期

2021年第10期

2021年第11期





关注我们

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请点击上方蓝色的“学术月刊”,或扫描左侧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