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瑜阳:奏八千年天籁,扬华夏之真德

2016-03-25 瑜阳 庄子江湖

奏八千年天籁,扬华夏之真德

——评张远山先生《伏羲之道》

瑜阳


第三次读完《伏羲之道》,已是在收到书的半年之后。张远山先生于2015年8月出版的这套书,虽无大肆宣传,却在一群“张粉”和“老庄粉”之中掀起了热烈探讨。若说张远山先生早年的各种小品文笔犀利脱俗,之后的庄学三书①又令喜爱老庄之人眼前一亮,大呼过瘾,那么此次的新作《伏羲之道》则是一头扎入华夏历史的深谷,追溯老庄精神之本源,中华文化之源代码,继续打开我们的新视角。

关于读完这本书后的直观感受:初读第一遍,是惊叹于本书图片的丰富生动和各种阐述的新颖,读罢也觉脑洞大开,心潮澎湃,且并无太多理解障碍。所以此书对读者并无要求,即初次接触此类知识的读者也十分容易读懂。

第二遍读完之后,我更叹服于作者的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的能力。古今中外,凡被包装得晦涩难懂的知识,往往是因其著述者也未能完全知其所以然,至少是无法融会贯通。而张远山先生在书中却能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将长久以来玄之又玄的“易”和“卦”,解释得清清楚楚。作为非学术界人士,我无权评论这些解释是否完美无瑕,但这些内容却前后呼应,有理有据的为读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思路。

三读此书,考虑得更多的,是张远山先生展示给我们的追溯和探究真相的精神。同样,若读者也能追随和运用这种探究精神读张先生的《伏羲之道》,以及其他作品,则逐步揭开华夏八千年知识中之谜团、弘扬中华之真德有望。

言归正传,关于本书的内容,首先它读来是一部史书。仅绪论短短几页,便运用考古学与遗传学两条主线,言简意赅的概括了华夏先祖远古进化和上古四千年史。尽管迄今为止,关于人类起源,多地区进化假说与非洲智人起源说之间仍存争议,然则前者基于化石研究,而后者却在近年来获得了分子遗传学的力证。相对国内目前各种资料上对中国境内古猿人、境外的尼安德特人等和智人的关系含糊其辞甚至混乱的描述,本书列举染色体的比对,简明扼要清晰的沿用了非洲智人起源说,明晰了华夏始祖,可以说开篇便令人信服。

而上编对于伏羲连山历和神农归藏历的解密,同样是一部从先仰韶至龙山时期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古陶器发展史。上古时期尚无文字记录,研究陶器上的纹样是个必经之路。张远山先生从全国各地出土的数千陶器中比对纹样,又结合大量文献记录,呈现出书中的整套理论体系,这无疑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正是这样一个过程,将只存在于神话之中的伏羲氏神农氏比较科学的还原了其基本面貌,将精华展现在读者眼前。比如对于“三皇”神话,张远山先生清晰的对应上了三个时代,即女娲时代(母系氏族)、伏羲时代(父系氏族早期)、神农时代(父系氏族晚期)。而农业社会的最基本知识,即历法,也从连山历发展为归藏历,同时代表了从较为初级的浑天说到更科学的浑夕说之宇宙观的演变,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上编以炎黄之战结束,农耕民族被游牧民族征服的事实,解释了为何伏羲族为何未能进入中古。而黄帝族并非古代中原的主人这一真相继少数学者论述之后再次得以阐明。故而为自称炎黄子孙多年的我们提供了清晰的“炎黄”关系。

自中编开始的关于布卦和分卦值日的阐述,和下编关于历代学者伏羲卦序探索的考证,则如同一本科普书籍,撕去了几千年来关于“易”与“卦”或“太极”玄之又玄的外衣,还原了其天文历法的科学本质。今人皆以为《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这个文化常识在张远山先生之前几乎无人质疑过。然而多年来,虽说各种对《易经》的注释多如牛毛,其内容却更陷入了玄之又玄的怪圈之中,难以为大众所理解。以至于在大众心目中,易学等同于玄学、占卜等,充满神秘色彩,而似乎与现实生活无关。然华夏文化之源头就是诸如占卜之流?这显然解释不了中国过去几千年先进的农耕文明,精准的二十四节气背后所蕴含的历法本质和来源。张远山先生在《伏羲之道》中,深入浅出的从立圭测影说起,还原了伏羲布卦全过程,更是形象的总结其为人类思维的“三指”,即天象是其受指,图像和卦象是其能指,历法是其所指。于是阴阳合历的神农归藏历,作为简单易懂的图像历,超越了语言障碍,在上古时期广为传播,成为华夏全境各类阴阳合历之源,为中古以后农耕文明的不断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在整个农耕文明时期,人类都在努力理解天道,以达阴阳互补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而现代文明亦与此不矛盾,探求和顺应天道仍是可持续的推动人类文明的正确途径。

这本如科普读物般的史学作品,是张远山先生研究伏羲学的开山之作。纵观全书内容,详细的考证和清晰的结论,称之为伏羲学绝不为过。张先生提议的将“易老庄”改为“伏老庄”似乎是更具逻辑也更便于理解其本源的提法。可以说从无一本书能如此清晰明了的阐述伏羲和神农的图像历法,使“易”通俗的科学化,露出其本来面目。同样的,“老庄”之玄也就迎刃而解。因此,《伏羲之道》可谓是奏八千年天籁,扬华夏之真德的佳作。

当然,《伏羲之道》中也有一些内容,由于上古资料的稀缺而有待进一步考证。比如对各种陶器纹样的解读,由于无文字史可以借鉴,张先生作出了一些大胆的假设。虽是假设,但前后相连颇为通达,大大优于目前众多博物馆给出的“螺旋纹”、“线条纹”等纯粹描述审美形状而忽略其当时所承载的记录意义的解读。再如图像历中所举的巴比伦扑克历,也是基于西方学者的大胆假设,尚无充足的考证,然则生动形象,颇具备探讨的基础。随着今后进一步的考古发现,相信会有相关进一步补充、佐证或修订。

读过《伏羲之道》我曾跑到院子里去仰望星空。夜空中透过多年沉积的雾霾投射入我们眼中的星,和八千年前华夏民族上古的祖先仰天所见的是否还一样?空中之霾,和几千年重灌输而轻探究精神的教育之霾,今日已令大部分人分辨不出星座的形状,更不必说像华夏祖先那样观测出斗转星移的规律。我们习惯了认为天文知识乃是天文工作者的事,与普通大众何干?与文化何干?有何值得个人去探究?今日极少人能说清楚甚至意识到我们是从何时开始变得容易对被灌输的所谓知识就范的,大部分时候,对别人灌输过来的东西,我们基本满足于想当然或知其然,已觉无必要去探个究竟。庄子《人间世》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是以今日各种有“有用之用”的书籍充斥了整个市场。然而激发华夏民族探索真相的许多冷门知识就如“无用之用”一般不为人们所重视。也许伏羲学也是“无用之用”,需有相同价值观的眼睛去发现其内在之大用。

今人怀念王国维和陈寅恪这样的学者,不仅因为其学术成果,更是怀念那种不求名利的安静而严谨的治学态度。而当日王国维先生潜心研究甲骨文中所藏之殷周制度之时,陈寅恪先生考证柳如是生平之时,岂非都一度被当时的众人当作“无用”呢。而当人们品味出他们所研究之价值和意义时,又不得不感叹这样的治学精神已经远去。幸而此时,还有一个张远山,甘于长久的坐在冷板凳上,去探究被绝大部分人遗忘或忽视的真相,引导读者共同去思考。也好在我们看见了他埋头研究二十载之后呈现给大家的《伏羲之道》,从张先生身上,我们喜悦的感受到,庄子精神犹存。

丙申正月二十一于香港

①庄学三书,即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张远山先生的“庄子工程”系列三书,包括2008年1月出版的《庄子奥义》,2010年8月出版的《庄子复原本注释》,以及2013年1月出版的《庄子传》。

本文首发于2016年03月25日《湖南日报》

— END —


回复“庄子江湖”可查阅往期目录

回复数字或点击链接可收看往期精华文章

【178】远山论道024 ︱ 尽其所受乎天

【177】童凯思:方寸之地的自然之旅  

【176】庄学日课 | 音频:《庄子复原本·德充符》一  

【175】汉语的奇迹 | 相声专场  

【174】远山论道023 ︱ 同道殊理  

【173】张远山:电脑人脑 围棋天道——源于天文的围棋  

【172】张远山:趣谈六根之首

长按识别二维码订阅“庄子江湖”


编辑:贺马儒

感谢分享朋友圈,转载请注明来源

纸质发表和出版,联系公众号后台

100 32472 100 32472 0 0 7307 0 0:00:04 0:00:04 --:--:-- 7308 * Connection #0 to host 37.48.118.90 left intact bod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