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写作观】焦冲:与你相遇,好幸运

2016-03-11 焦冲 人民文学
这是人民文学醒客官方公众号
档案焦冲JIAOCHONG


焦冲,1983年生于河北玉田。毕业于唐山师院,2003年进京成为“北漂”,2008年开始写作。著有长篇小说《男人三十》《段子手》等,已在文学期刊发表作品近百万字,曾获第二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长篇小说佳作奖。现居北京,从事新媒体运营工作。

主要作品发表、出版情况

《天使与魔鬼》·短篇·青春文学·2014

《没事就好》·中篇·当代·2008.3

《绝症》·中篇·中国故事虚构版·2014.6

《美人心机》·中篇·中国故事虚构版·2014.9

《不存在的绑匪》·中篇·山花·2016.2

《钻石笼》·中篇·人民文学·2016.3

《女人奔三》·长篇·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10.1

《男人三十》·长篇·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11.5

《俗世男女》·长篇·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13.1

《北漂十年》·长篇·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14.3

《段子手》·长篇·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15.5

《男人三十》· 外文出版社出版·2013.2


张楚 焦冲的小说有一种强烈的现场感和代入感,总是很轻易地就能让你身临其境,跟里面的人物一起面临抉择的困境与荒诞,体验情感的纠结与分裂。这些人物的情感状态在焦冲的笔下一直有着明晰的层次递进,在这种动态的、别扭的、难堪的、甚至是无地自容的递进中,他们仍然难以窥视世界的真正面容。正是这种身在此山的迷懵和游离,以及弥漫的紧张感,让他的小说衍生出一种粗野的、鲜活的力量。

马小淘 焦冲构建故事的能力极强,人与人的狭路相逢在他笔下凡俗而真诚,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他的小说细致、扎实,接地气,有生活,犀利的描摹下,又有体恤与包容。既是脚踏实地的奔跑,也是一往无前的飞翔。

石一枫 焦冲的小说有着强烈的生活质感,几乎零距离地书写着北漂青年的生活,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看待当代城市变迁的视角。

徐刚 焦冲的《北漂十年》处理的是中产阶级后备军“屌丝化”的严峻现实。这位身处北京从事广告文案工作,只有周末才能写点小说的“北漂”作者,写的其实就是自己和身边朋友的故事,所创作小说人物,也都是与他类似的,从农村、小城镇出来的大学生和外地打工者,他们的收入比体力打工者稍好一点,但身上仍背负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在某种意义上,小说里写的就是这群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展现的是一代人,一个群体面对现实的巨大焦虑感。文笔朴拙,毫无矫揉造作之姿,亦没有流于表面的铺陈,而难得地写出了生活的质感。


与你相遇,好幸运焦 冲


悲观是一种远见,这话不是我说的。反过来讲,凡事往远了看都以悲剧收尾,换句话说,有终结就让人伤心。人生更如此,即便一生无忧,事事如意,最终不是还有个死在等着吗?活得满足反而更会贪生吧。对个体本身来说,一旦死了就意味着什么都结束了,跟没活过差不多。了解了生命的最终归宿,就不可能不悲观,不可能不对生活产生怀疑,觉得人生没有意义。确实,人生的本质就是徒劳和虚无,所以我还是挺能理解林黛玉为什么要焚稿,还有卡夫卡的类似行为。后世称颂《红楼梦》的伟大,《城堡》和《审判》等也被奉为现代派文学的经典,追捧无数,可这对曹雪芹和卡夫卡来说,一丁点儿意义都没有,还不如在世时的一个问候和拥抱来得温暖。

于是,在生活和写作的面前,我成了一个大写的懒癌晚期患者;有喜欢的电影和美剧、好看的小说或者其他比写作好玩的事情时,绝不会打开Word文档,任凭光阴哗哗流逝。等我死了,我就让亲密的人把骨灰做成沙漏出售,这样可以警醒世人珍惜时间。尤其是当我看到有些小说写得那么好时,内心的自卑就像被金毛犬刨出来的沙子一样不知羞耻地晾在了日光之下。我就更沮丧了:写了又能怎样呢?又有什么用呢?像是午觉太长,睡到黄昏时才醒,真是万念俱灰。

来北京十多年了,每年回老家也就四五次,乡下越来越安静,这种静谧在白天让人觉得舒适安逸,到了晚上则感到空虚,还有些瘆得慌,对一个多情种(臭美脸)来说更是受不了,就好像进入了人生的真相和轮回,再也出不来。小时候在这种环境中并没有觉得不适,反而长大后懂得多想得也多了才刻意逃离。城市生活压力大,人活得都特理智,不那么感情用事,人为的热闹也多,不太有闲暇悲风伤月。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可总重复雷同的生活,人生就太长太无聊了,恨不得马上毙命。每当这时,我就打开了蒙尘的文档,开始写小说。

写短篇,需要技巧和不断打磨;而长篇则更依靠丰富的阅历和体验。既有艺术感染力,又不缺乏生活底色的作品才算上乘之作,要是有点儿所谓的教育意义、现实意义,可能就更符合现行的好小说标准。就个人的阅读口味而言,如果技巧和故事不能兼得,那我更愿意看一篇朴拙的有烟火气的生活故事,也不想把时间浪费在一篇形式大于内容,卖弄技巧的想当然的标准书斋作品上。

因此最初写作时,只一味讲故事,甚至不惜煽情不懂节制,把小说搞得狗血和廉价,真是对不起那些好素材。近几年来,看得多,写得多了一点点,也听得进去别人的意见,就像一个任性的愤怒青年和生活逐步和解,脾气不再那么尖锐,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有所改观(直白点说就是成熟了,老了),于是小说也终于有了点儿样子(自认为)。人嘛,总是要成长的。小说呢,当然也会变化。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小说创作更需要物质生活做基础。这还不像写诗歌,越纯粹越不食人间烟火可能写得越空灵,至真至纯(这个观点尚有待商榷);小说写得好,写得有味道,首先得用力生活热爱生活。生活大于一切,自然也大于文学,是滋养作品的丰饶源泉(撇开才华、运气等不讲)。套用一句话,小说之于我,不是不死的欲望,也不是英雄梦想,而是肌肤之亲、一蔬一饭,是认真生活和独立思考的一种结果。

努力写出让自己满意的小说,能发表,被更多的人看到(还能拿到稿费,虽然不多还上税),能带来内心的安宁,当写作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还有比这更好的状态吗(应该是有的,那就是拿得起放得下,该走的时候没有遗憾也不会刻意挽留,想要达到这种境界大概还需要修炼)?如果真心喜欢一个东西或一件事,就不会想着靠它博得名利、声望等任何身外之物,更不会在乎外界怎么看。我就是这么一个老派的固执的不合时宜的人。我相信作品自有属于它的命运(也许我的积极和主动会让它们比现在受到的待遇好一点儿?),但我像一个不想插手孩子人生之路的开明家长,可能有点儿自私和不负责任,希望它不要怪我,我能下的功夫只能是在它们面世之前,让它们颜值更高,更有涵养。

再矫情一句来扣题:感谢从我生命中经过的人和事,感谢和我的作品发生关系的所有人,与你们相遇,与小说结缘,实乃三生有幸。

专题策划马小淘


精彩回顾

【写作观】吉狄马加:诗歌的本土写作和边缘的声音

【写作观】李彦:双语创作的一些感悟
【写作观】何士光:这只是一种生活

【对话】何建明:我们需要中国报告文学的精兵强将

【写作观】张好好:这是北国明亮的往事
【写作观】温亚军:创作,一个打开心灵的过程

【纸刊头条】贾平凹:《极花》后记
【写作观】黄咏梅:提着菜篮子捡拾故事

【写作观】李琦:诗歌写作像擦拭银器的过程

【写作观】葛亮:时间煮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