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模糊的目标与明确的目标

2016-02-16 闫涛 一千零一课

2016.2.16,一千零一课,1001天。

周二,第120天,还剩881天。


这篇文章是关于如何把模糊目标具体化,从而使目标更实际,更落地,更容易实现,更容易坚持下去的方法论。


从模糊到明确,是一个深入思考,进一步思考的过程。


为什么要把模糊目标具体化?


因为不明确的目标,不容易执行,更不用谈完成和坚持了。


拿一年或一个月到底看多少本书举例:


一年阅读100本书。这个看似具体的目标,100,很精确的数字。实则非常模糊。


一个人没有养成阅读习惯之前,是不知道自己一年能读多少本书的。


怎样才能大致精确计划一年能读多少本书?


首先,要清晰知道自己的阅读速度。


阅读速度与理解能力有关,理解能力与阅读量知识面有关。随着阅读量的增多,理解能力随之提升,速度自然而然提升。


知道自己的“平均阅读速度”,还要进一步了解自己阅读各种书的速度。


比如我目前的平均阅读速度是:20页/时,或1万字/时。由于有的书排名紧密,有的行距字距较大。所以按照1万字/时较为准确。这个速度是我看人物传记、创业管理类、工具书、未来趋势、旅行类书籍测算出来的。这些书几乎都是纯文字版,插图很少。


具体怎么测试阅读速度?


手机闹钟APP,设置倒计时59分钟,响铃后,查看刚刚1小时阅读的页数。读几本书就能算出来平均每小时能读多少页,顺便也能算出来每小时能读多少字。


注意不要用阅读速度测试软件去测试,没有参考意义。就像你用打字软件测试打字速度一样,肯定比平时打字速度快。因为你精神集中,不太需要思考,测试时间太短。


所以,在定阅读计划之前,明确自己的阅读速度很重要。


其次,要知道自己每天大概有多少时间或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阅读计划


这个“有多少时间”,根据自己的行业、所处的年龄段、等等因素会各有不同。对大部分人来讲,大学应该是一生中最适合大量阅读的时间段了。


现在,我们利用上面已经测算出的阅读速度,倒推,看一下“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阅读计划。一年时间太长,而且每个月的情况会因为天气、工作、节假日等影响而有所不同。


所以如果按计划一年阅读48本书=4本/月x12月。那么1月份可以读5本,2月份由于春节可以读3本;10月国庆节出游,可以读3本,11月读5本;这样更灵活。


然后以1月为例,看5本书

每本书按20万字,根据1万字/时,

需要1小时x20小时/本x5本=100小时。

平均每天约3.5小时


这样的计划,就更能明确自己每天该花多少时间在看书上了。


上面这段还有个小细节,就是每本书平均按20万字算的,实际情况确有很大差异:有的书有插图,有的书纯文字,有的书几万字,有的书几十万。


所以我现在定计划是在月末定出下月要看的具体书单。制定的书单,不会像到处可见的“书名罗列”,而是像这个2016年1月整理|局部链接一样,有“书名、作者、阅读媒介、出版年份、分类、页数、字数


字数,是决定时间分配的重要参考。


阅读媒介如果是纸质的,需要提前在网上订购或在图书馆借(要提前,好书很有可能被借空了)。如果是电子书,那就方便了,不过前提也要有个大屏手机或iPad、kindle。我目前是偏好看纸质书。


月末,也是个模糊的时间,可以定每月25日制定下月书单。


每本书看完,都要写笔记或读后感,即使只有几句话概括,这个也需要额外时间。


总结一下,如何使自己的阅读计划更明确、更实际、更能完成并坚持下去:


1.要测算出自己的阅读速度,以每小时多少字为准。

2.通过阅读速度年度阅读本数倒推,每月看几本,每天花多少时间。

3.自律执行上面两步。


上面这个阅读计划的例子,有个重要的细节,就是在正式开始之前,需要充分的准备,对于没有阅读习惯的人来说,大概需要1个月时间。比如:读几本书测算自己的阅读速度;购买清单上的纸质书;购买阅读工具kindle等;查询清单上每本书的页数、字数。


---------------

上面这个方法逻辑,也同样适用于其他模糊目标/计划到具体目标/计划的深入思考。


比如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从小知道一个目标“考大学”。


安静地,慢慢地,进一步思考一下,“大学”也是个非常非常模糊的词,考大学,可以考“省内的、国内的、欧洲的、美国的,等等”,每一个方向需要做的准备和能力要求都不一样。


单说国内的,以清华大学为例。清华大学比“大学”,清晰具体了,但是还没有具体到哪个专业。如果能具体到设计专业,就知道需要最晚从高一开始学设计基础了。再进一步,具体到清华大学-展示设计专业,就更有指导意义了。


“大学到具体大学具体专业”这一点没考虑清楚,导致了很多学生复读再复读的悲剧,也导致了高考完都不知道报考哪个大学,好不容易按照考分报了大学,却胡乱选几个专业,还是所谓的“热门专业”,这样的悲剧年年发生,从未间断。


像“具体的阅读计划”一样,“具体大学具体专业”也需要充分的准备

比如,

从小尝试各种兴趣培养,

发掘出最感兴趣的方向,

根据这个兴趣,定未来要学要从事的行业,

根据这一点决定大学需要学的专业,

根据定好的专业方向,研究国内外最好的教授这个专业知识的几所大学,

根据这几所大学的要求,做各种细节准备。



类似上面“一年读100本书-实际一年48本,每天3.5小时”、“考大学-考清华大学-展示设计专业”这种模糊目标到具体目标的思考,可以应用到其他模糊目标/计划。


这些目标都有一个“完成时间”或“阶段性时间节点”,这是很重要的。比如计划48本,完成时间1年,阶段性时间节点是每月4本。考清华大学展示设计是18岁,阶段性时间节点是15岁考上哪所高中,几岁开始学习设计、绘画等等,如果16岁才决定考清华大学展示设计,2年时间备考一般是来不及的。


以下都是模糊目标:

找工作

找房子

学office软件

学Photoshop

学会五笔打字

创业

做电商

减肥

...


欢迎在留言里给出你知道的模糊目标。


昨天文章优劣


一零零一阅读基金


欢迎关注,持续更新中...

往期文章(按从新到旧顺序):

一个关键词就是一个世界

《一课经济学》笔记

从买iPad说开去

那些读书人|3个月总结

拟人拟物

三十年河西

《人类简史》笔记

升级

《投资哲学》笔记3|完结

你真的准备好旅行了吗?

《MBA教不了的创富课》笔记1

《丹麦 列国志》笔记1

先后顺序

海绵城市|大脚革命

《罗杰斯环球投资旅行》笔记15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笔记1

仰视,平视,俯视

旅行箱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

如果不从建筑学角度看《住宅设计解剖书》

读书多少

凯文凯利《必然》|笔记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