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自认是坏人中最坏的一位,我应替一切人拜佛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注:文章摘自宣化上人普贤行愿品浅释

以前中国人对佛就是如此,恭敬而不礼,心里信佛,但是不拜佛。有位勒那菩萨看见如此情形,中国人虽信佛而不拜佛,是没有用的。于是他立了七种拜佛之礼法,来教中国人如何拜佛。佛教传播至各地的情形,都是差不多。当初中国人不愿拜佛。为什么?因他们从来没有拜过佛,也有一种我相和我慢,认为这个我比须弥山还大,怎么可以拜佛呢?甚至有人当别人拜佛时,他站在一旁,像个木头似的;有的坐在一旁,像块石头似的,有种种不同的样子。

信佛的人必须要拜佛,连佛都不拜,那怎谈得上信呢?故此我们必须要礼拜佛像。佛像虽是木所雕成的,那我们拜他有什么用?这个佛像并不是佛,佛是遍满一切处,而无一处不是佛的法身所在地。木像只不过是一种表法而已,也是代表佛之意。好像每一个国家的国旗,老百姓向国旗行礼致敬,国旗或许是布和胶做成的,那你向它敬礼又有什么用呢?国旗是代表一个国家的生命,所以人民向国旗敬礼,也就是对国家恭敬。佛像也是佛的象征,故此我们要向佛像礼拜。佛是遍满一切处,那我们是不是向四面八方去叩头顶礼呢?并非如此,我们必须要皈依一处,有所皈依,则有目标和代表。就像行礼致敬一个国家,是不是要到每一省或每一县去敬礼呢?那又怎来得及?所以只向一面国旗敬礼便够了。我们向佛像敬礼,也是同样的意思。

七种礼佛法:(1)我慢礼。有人虽然是拜佛,但我相不除,却是拜得不自然,总觉得:‘我拜佛做什么呢?我何必拜他呢?’叩头叩得很勉强,或者看见他人拜,而我不拜,觉得不好意思,所以也跟著拜,心里却想:‘这是迷信,叩头有什么用?’这都是因我相未空,还有我慢存在。

(2)求名礼。听到很多人赞叹说某某人拜佛,又诵经,又拜忏,真是用功修行了。听到人家赞叹那个修行人,于是乎他也想得到修行的名,而拜佛拜忏。他虽然也随喜,但他不是真的为拜佛,而是为拜名求名的。既不是为信,也不是为不信而拜,而是看见人拜佛受到供养、恭敬和赞叹,他也想受人供养、恭敬,和赞叹。

(3)身心唱和礼。看见人拜,我也拜,人叩头,我也叩头,身心随人而转,人怎样,我也怎样,不管拜佛有好处,或是没有好处,也不管是正信,或是迷信,他又没有求名心,只是随著人做,这样礼拜佛也没有什么功,也没有什么过,平平常常而已。

(4)智净礼。什么叫智净礼?智是智慧,净是清净;以真正的智慧清净自己的身心。这是有智慧的人,拜佛的方法,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你拜佛时,身不会去犯杀盗淫,所以身业清净。你拜佛时,也没有贪心、痴心,和嗔心,只有一个恭恭敬敬的拜佛心,所以意业也清净。你拜佛时,念佛名号,或是持诵经咒,也不犯绮语、恶口、两舌和妄语四恶,故口业也清净。身口意三业清净,这便是智者以真正智慧来拜佛,谓之智净礼。

(5)遍入法界礼。拜佛时,要观想我身虽未成佛,然而心性却是充满法界。现在于一位佛前拜佛,同时亦遍礼法界一切诸佛。不是单单拜一位佛,而是在每一尊佛前,皆有我的化身顶礼叩头,同时在供养诸佛菩萨。所谓‘一切唯心造’,你这个心是周遍法界,这种礼也是周遍法界的,你这种修行也周遍法界。所有三千大千世界都包括在法界之内,身尽虚空遍法界,你所行的恭敬礼,也是尽虚空遍法界,你所得的功德,也是尽虚空遍法界。

(6)正观修行至诚礼。正观是专一其心,来观想拜佛。拜一佛就是拜法界佛,拜法界佛也就是拜一佛。因十方三世佛,是同共一法身,所谓‘佛佛道同’,我们要专一其心来观想拜佛。修行不要打妄想,不要身在拜佛,而心却跑到电影院去,或跑到马场去,又或跑到跳舞场、酒吧等。总而言之,不用买票便各处跑,忽然而天,忽然而地,有时跑到纽约去了,不知怎样又跑回三藩市,他自己以为有了神通,其实连鬼通都没有,这只是妄想。拜佛时打妄想,谓之邪观。正观修行,就不会打妄想,拜佛就是一心拜佛,心不二用。拜佛时,不打其他妄想,谓之‘正观修行至诚礼’。这种修行,你拜一佛胜过你拜百千万佛,也胜过其他打妄想拜佛的人拜百千万拜这么多。所以修行是要得其门而入,你要知道法门。你若不知其法门,虽是一样拜佛,人家是拜佛,而你拜佛却是打著妄想:‘等一下拜完佛,便去饮咖啡,饮酒。’你这样便不是正观修行至诚礼,这不会有功德的。

(7)实相平等礼。实相礼是礼而不礼,不礼而礼。有人说:‘既然礼而不礼,不礼而礼,那我不拜佛便是拜佛啦!’不是这么说。你虽然拜佛,而不著拜佛之相。并不是你不拜佛就是拜佛,这样就变成狂妄了。这类人是不可救药,无法可救。为什么?因为他那种执著相,太愚痴了。实相平等礼,是平等礼拜三实,恭敬佛法僧,没有分别的拜,一念不生,一念不减,这就是不生不灭的实相平等法。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你真能拜佛,拜到一念不生,拜到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你便和法界合成一体。那时十方世界现全身。你这个身体虽然在这里,却是与法界那么大,也就是实相,实相无相。你那个身也就是法界,法界也就是你的身,这就是实相无相。你看这妙不妙?以前你的身只有须弥山那么点大,须弥山在法界里,好像法界里一点微尘那么大而已,不要以为须弥山有多大。但现在须弥山,却在你的法身里,你把须弥山包含著,你看这妙不妙?所有宇宙一切万物,没有不在你自性内包著,这是一种实相平等,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你若能拜佛拜到这种境界上,你说这个妙处还有说得完吗?是说不完的!

以上简单说出礼拜三宝七种的礼仪。若广泛的说,礼仪三百,成仪三千,礼序是非常多的。中国有一部礼经,又叫礼记,专记载种种礼法,如坐时应坐的位置,每个人均有一定的地方。大人有大人坐的地方,小孩子有小孩子坐的地方,男女老幼各有其所坐的位置,不能随便乱坐。如礼记上说:‘童子隅坐。’童子应该坐到角落上。

讲到礼,我以前还是小孩子时,是很讲礼貌的。怎样讲礼貌呢?我喜欢人家恭敬我,我又喜欢做皇帝,城里所有的小孩子都要听我指挥。我叫他们堆起一个大大的土堆,我便坐在土堆上,叫所有小孩子向我叩头,很奇怪的,他们也都不反对向我叩头,都乖乖的听我招呼,这是十二岁以前的事。十二岁以后当我见到一个死了的小孩子,才知道人是会死的。所以以后便改除这种恶劣习惯,不再叫人向我叩头,而是我向人叩头。开始时,我先向父母叩头,早晚均各向他们叩三个头。后来想世界上,不单有父母亲,又有天地、皇帝、师父,于是也向大地、皇帝、师父叩头了。那时我还不知道谁是我的师父,但我心里想:‘将来我一定会有一位师父,我现在虽没有遇到,我也先向我师父叩头。’这便是我向天地君亲师叩头。后来我又想世界上有圣人,于是我又向圣人叩头;又有贤人,我又向贤人叩头;又知道世界上有佛,我又向佛叩头,又向菩萨、声闻、缘觉叩头。我又想世界上有最好的好人,于是又向好人叩头;世界上有最善的人,又向善人叩头。我心里想:‘因为他们做善事,帮助穷人。’所以我替穷人感谢他们。后来我又想:‘恶人也是很可怜的,我应代表他们向佛叩头,请佛原谅他们,赦免他们的罪过,令他们改恶向善。’于是我又代表世界上有罪的人,向佛叩头忏悔;又代表世界上所有不孝顺父母的人向佛忏悔。我自认是坏人中最坏的一位,我应替一切人拜佛。就这样,每次叩头有八百三十几个头。我一大清早在人还没有醒前,就起来洗脸刷牙,穿好衣服,到外面点香叩头。无论是刮风、下雨,我都叩头,甚至下雪,不管雪是冻,是凉,我的手仍是按在雪上叩头。叩完八百三十几个头,大概需要一个半钟头的时间。在晚上,等人都入睡了,我又到外边去叩头。如是这样,叩了很多年,一直到我在母亲坟上守孝,才改为每天叩九个头。

  什么叫敬?敬是循规蹈矩,依照轨范去作,所行所作都合乎礼。如果不守礼,便是不敬。譬如你对这个人恭敬,就在此人面前遵守规矩。假如不恭敬此人,就可以随便放逸。但现在要对佛礼敬,必要翘勤虔诚,毕恭毕敬。

礼敬诸佛,就是礼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佛是大觉者,凡夫是醉生梦死,不知三界是苦,也不想出离三界,这就是不觉。二乘在凡夫里,是觉者,觉悟生死无常,非常危险,所以就修行,得到遍空理、悟得四谛法,称声闻。悟得十二因缘法,称缘觉。在凡夫中,不算是觉悟者,但唯独能自觉,而不能觉他;只知自利,而不知利他,这叫自觉。菩萨与罗汉又不同,菩萨既能自觉,又能觉他;既能自利,又能利他。佛与菩萨又不同,菩萨虽能自觉觉他,可是没有觉满。佛是觉行圆满,觉也圆满,修行也圆满,自觉也圆满,觉他也圆满,所以佛为一位大觉者,也就是‘三觉圆,万德备’。所以称为佛。

在小乘里,他们认为只有一位佛——释迦牟尼佛,而不承认他方另有其他佛。小乘法,是释迦牟尼佛最初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所以这些小乘人只知有释迦牟尼佛,而不知有其他无量诸佛。因不知,就说没有十方佛。那么他们说没有十方佛,是不是就没有呢?不是的,不论他们承认有十方佛,仍有十方佛;他们不承认,还是有十方佛。十方佛和释迦牟尼佛是一体的,所以说‘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现在普贤菩萨发这个广大的行愿,修行这种愿有多大呢?这种愿,是不可思议境界的愿,没有办法知道他的愿有多大,所以称普贤菩萨为愿王,他是愿中之王。

历史文章选读集一(新关注的师兄入)

历史文章选读集二(新关注的师兄入)

清明节快到了,多念大乘经典超度化解历代宗亲的怨气

背诵经典是第一层的功夫;持咒念佛是第二层的功夫

强大的习气背后有一股冤亲债主的力量在推动

凡是来找你麻烦的那个人就叫提婆达多,提婆达多常在左右

八识田中,叫做无量无边种种业的银行,统统存在里面 

超度若让亡者得益最大的无非是念佛,比起诵经殊胜的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