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讲解235:心中若有轻安之相发生,心自知之切莫宣扬, 否则招魔嫉魔障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说三摩修法 令从耳根一门深入 解六结 越三空-08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510vo5g6r&width=500&height=375&auto=0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视频讲座:

说三摩修法 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 越三空  08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把《楞严经义贯》请出来,《讲义》收起来。

914页;把笔放下来,看这里,有一个比丘尼,来到我这儿地方,跟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看行得通行不通?她说:师父!我时间有限,所以在看您的DVD光盘的时候,我就只有看那个《讲义》,圆瑛法师注解的《讲义》这一部分;一听到说这是《义贯》的部分,我就把它切掉,不知道师父您对这个有什么看法?我跟她讲:你大失利益,你会失去很大的利益!师父为什么坚持要讲这一部《楞严经讲义》,还一定要附带这个《义贯》?按照道理讲,这个白话文你自己看啊,不是这样子。为什么我一定要加入这个?要不然大家落得轻松,《楞严经讲义》,我就这样继续讲,你好,我也好,你轻松,我愉快。

我有几个原因:第一、因为《楞严经讲义》不同于现在的《义贯》,这一部《讲义》,它的落笔是在1933年,19331933年到今天来讲,接近八十年,《楞严经讲义》这一本接近八十年!如果读过高等教育的,是中文系的,这个没有问题。像师父受过的教育,以前重视古文,背诵古文观止、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这个都没有问题的。可是现在,不要说八十年,每十年就一个很大的改变了,十年就很大的,这个教育就有很大的改变,何况说这一本书是八十年前写的!这本书在八十年前写的,对一个学历不是很高的人,看起来会很吃力,因为他的中文基础不够,因为全部都是文言文,所以一定要讲这一本《楞严经义贯》。

而且第二、《楞严经义贯》里面的内容,有很多是《楞严经讲义》没有的,是没有的,他提出了很多的论点,提出来很多的这个角度,是值得我们参考,而且他拥有佛的正见,拥有佛的正见。所以,你只有看这个《讲义》,再来,没有看这个《义贯》,是非常可惜的!

第三、每一个来听经的,根器都不一样,根器都不一样,他忙于事业。像这个《楞严经讲义》,他念到高中的,或者是初中的,有一点基础的,学佛十年、二十年的,他没有问题;可是今天来这里的,也有是刚刚进来的。为什么会知道刚进来的?因为《楞严经》请了大概五十套,就知道来了五十个人,一套一千块嘛,请了五十套,就知道新来的有五十个人;也许今天还会增加也不一定。那么,这个初学佛法的人,来到这儿,看到《楞严经讲义》又《表解》,哇!好深、好难,就失去信心,或者失去兴趣。 师父就是为了这个,一定要用这个把白话文再讲一遍。但是,为什么到现在为止,我没有跳过去?是因为现在的义理还是在很艰涩、很深的阶段,所以,我没有把它跳过去;到后面如果这些义理一看就懂的,那么,《义贯》就可以自己看,就不用一直不厌其烦的一直讲。所以,圆瑛法师的《讲义》,是整本都会讲完;但是,这个《义贯》,后面如果简单的,文字简单的,那么师父会让大家可以自己看一下,可以节省时间嘛!因为现在还在义理很相当深的、不容易理解的;不容易理解,当然就要给大家受大利益!所以,我们之所以再把《楞严经义贯》讲一遍,最主要是要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上根器的也受用,中根器的也受用,下根器的也受用,这样子才要把《楞严经》这样不厌其烦的一直讲。

所以,在座诸位!如果你觉得这个太简单了,可以不要讲了,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如果你已经通达了,那么就坐在这里也随喜,随喜。如果完全通达,也不用坐在这里了,所以是不太可能就是了!所以让大家受用,就是要用白话文,再讲一遍、念一遍。大陆有一个人,他说:师父啊!我没有《楞严经》的这个课本,不过您那个字打得很好,尤其讲到这个《义贯》,都是白话文。你看,那个初学佛法的人,还是很感谢师父的!所以,这里面的论点,很多是值得参考的,拥有佛的正见,你不看它,真的是很可惜的,不是每一个人的根器都是那么利的

诸位!看914页,第四章;这个是他编的,跟我们圆瑛法师那个《讲义》是不一样的。初心行者之二决定义;那么,在这里必需附带讲:楞严经的这个《义贯》,就不可以用像《楞严经讲义》那么久的时间再讲了,所以就是必需要带过去......需要解释的就简单解释一下。要不然就像《楞严经讲义》讲这样子的时间,那要讲到何年何月啊?讲到说不定师妈又复活了,把大家吓一跳,因为讲不完!对不对?要看情形嘛!所以说:这个《义贯》就不能花那么长的时间。

好!914页,经文:【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晦,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虽然讲过了,我们还是一定要好好的把它念一下。

915页,注释:「心悟实相」:此悟为心开悟解之「解悟」,而非证悟。解悟为听闻、思惟、疑惑消除,信受理解的正解、乃至得胜解之相。而证悟则是所依所解悟之法,如法修行。注意这个「如法修行」,就是身体力行,彻底的降伏自我,不是听听、嘴巴说说而已,是真的有那个功夫,身、口、意完全符合佛所制定的戒律,还有佛所讲的心法。所以纳法于心,如法修行、纳法于心,为什么?万法都不离心嘛!达心法不二,入法境界,而能起用,称为证悟。简言之,解悟的知,解悟是「知」的境界;证悟是「行」的境界。「实相」,是指如来藏之相,也就是如来藏的三种相用: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以及空不空如来藏。通达如来藏之本体,及其三种相用,称为通达实相。所以,实相不只是无相,无相就是空无所有,体性本空,叫做无相。那是般若的初门之教。甚深般若则为空、不空、空不空俱时而现,法界森然,万法皆真,而不相碍。「身意轻安」:「意」,就是心。「轻安」,为心舍掉粗重的烦恼之后,如释重负的觉受。

诸位!有没有啊?简单讲:小烦恼就是捡掉一颗小石头,压在自己的心;大烦恼就是捡掉、捡起来一颗大石头,压在自己的心,让自己不好觉受!所以,在座诸位!你想要过快乐的日子吗?很简单!把心中的那一块粗重的烦恼、大石头拿掉,细的烦恼、小石头拿掉。在此则为舍对无上法粗重之疑与惑,身心顿时荡然清爽、安适,如人洗了热水澡之后一样,身无垢染,轻松安适之状。又,轻安在唯识百法,五位百法里面,是属于「善心所」中的「轻安心所法」。所以知道轻安是一种修得的善法。就是要修行,如实修行。心中若有轻安心所的善法生起,就表示修行已达到某一种善的境界,通常是在心开悟解、或大悟,或得到「未到地定」。未到地定就是初禅前的定。四禅、四空都有未到地定,未到地定,初禅的未到地定→初禅;二禅的未到地定→二禅;三禅的未到地定→三禅;四禅的未到地定→四禅;空无边处的未到地定,四空天也是这样子。

所以四禅、四空都有根本定,还有未到地定;有获得未到地定,未到地定就是指还没有到初禅前的定。或得初禅,或修法忏悔而罪灭的时候,那时候便有轻安之相发生。修行之人;916916页,若有轻安之相发生,心自知之,莫与他人说,除非是你的善知识,以求印证,否则只宜所谓的「自修、自证、自知」、佛知、你知,便好。底下,现在看这个末法,末法可颠倒了,更不可大事宣扬、还登报纸、著书立作,广为人知,说:我是大悟了,其他人都不悟!你看,这个就最糟糕的!末法的时期就是最糟糕的,就是这样子。所以,更不可大事宣扬,欲令广为人知,如是贪着名闻,即速招魔嫉、魔障。此于末世修行,魔强法弱之际,不可不知。

所以你想想看,那个大悟的人,他是一定很谦虚的,无论是你著书立作,他的行为举止,他那个悟道的人,有悟道的氛围,就是你到他旁边,他有磁场、有柔软心、有佛的氛围。他绝对不是说,咦?这个悟道人,看了这个语言举止,怎么会这么粗暴?或者文章怎么会这样攻击性那么强?完全手下不留情!大悟的人不会做这种事情,他了解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今天众生的因缘不具足,我们是用等待的因缘。佛也是这样子,释迦牟尼佛没有说把外道叫来痛骂一顿,佛陀没有,佛陀用最慈悲心感动他,用大智慧引导他;如果大智慧跟慈悲心用不着,就是用等待的因缘,就把这个问题交给时间。时间可以解决世界所有最困难的难题,就是交给时间,否则没办法,就是等了。今天当然因缘、根器他就没办法,他就听不进去,你硬要他接受你的观念,大家就干起来了,这样也不好!所以,在这个末法修行,魔强法弱之际,是不可不知道的。

916页,第五行,「方便提奖」:「方便」,就是依智慧观察,知道众生的根器、性、欲,这个「性」就是性向,「欲」就是希望、需求,知道众生的根器是大根器、小根器;他的性向是什么;又他希望要的法是什么,而采取令他易解、易懂、易信、易受、易行的方式去化导他、教授他,令他生信、得益、欢喜奉行,称为方便,也称为「善方便」,或「正方便」。除此之外,也有一种方便,称为「邪方便」,或「不正方便」。此为无智之人,欲使用佛法以外的方法来引导众生,用外道法,外道法最多就是治病了

 现在最糟糕的,就是在末法时期,他没有杀人,也没有放火,国家的法令也拿他没办法。所以,宗教对政府来讲,是一种很困扰的,他有正法,有益于世道人心,有帮助人类的做人、行善,心中有正确的宗教观念,他就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必要派什么警察、公安、法院,他就自己把他管束得很好。法律是事后的追诉,因果是事先的防范。所以,整个国家社会,要带动有杜渐防微的功能,就是宗教。但是宗教也带给政府非常大的困扰,为什么?穿起出家人的衣服来,我要做什么你不知道!是不是?我可以乱讲,我又没有真的受三坛大戒,我也不是真的出家,哪怕你什么因果?我要活下去!就是这样子啊,穿着衣服就到处跟人家伸手化缘了。要不然他会一点符咒,就说:来!我会跟你治病!完全不依正法。那么,这个人如果说堕胎,他随便给你讲:你旁边有婴灵,你就是要来我这里治病,我可以超度你的婴灵!那哪一个女众讲得不心动啊?那个家里如果得了重病,中医、西医都束手无策,就求这个旁门左道;他现在要的不是正法,要的是我的亲戚朋友、兄弟姊妹、儿女身体赶快好起来,这个最重要了!这个就是最脆弱的时候,最容易受骗的时候。碰到那个有心人,就来了,全家荡然无存,包括你的房地产,统统卖光了

 讲堂二十年前,二十几年前,来了一个女众;我们一定不会讲人家的名字,现在这样,未来也是这样,这只是举一个例子。她来到文殊讲堂,一开始有信心;这个有信心,念佛、拜佛,以前共修师父都出来,还不错!后来觉得这个太单调了,没什么味道:我要学快一点的,快一点的!她觉得听听慧律法师这样讲经说法太慢了:我要更快的!她这个人是很好。后来刚好碰到一个说学密宗的;这个密宗的,有正、还是有邪,正统的密宗,他还是持戒,持金刚戒、三昧耶戒,还是要持戒。再来,自创品牌,现在的密法太乱了,自创品牌,也没有传承,自己搞。而最迷人的就是这个,最迷人的就是这个:感应啊、神通啊、加持啊、治病啊、堕胎啊,什么都有你的办法!好了!这个女众就离开了,她要找更快的,刚好碰到一个,正、邪我不知道。她离开以后,经过了二十年;离开前我有警告她,我说:现在这个时代,邪法多,正法少,你还是小心!结果不高兴,说我在嫉妒上师,说我本身不修、不懂得密法,还在外面放了一些对我不满的话,这个传到我的耳朵,我就笑一笑,这个也不能怎么样说。

所以就变成说,一个大法师想为人家众生好,你还没办法让她完全的信受,还是很难!那就自己跑出去了。她说二十年,这二十年,后来在讲堂碰到了,咦?哇!这二十年前年轻啊,怎么会现在这个貌相会这样?你看,哇!她看到怎么二十年......哇!一个老太婆呢!说:你是......你是不是......她说:对!我现在告诉你:她身上三百五十万,二十年全部都光光的!当她在信奉这个上师的时候,是买什么纳骨塔、买什么天珠、买这个......三百五十万,统统没有!她说:也不想说很多啦,我一念错,没有听师父的话,二十年浪费,身心俱疲,全部的家当统统当掉!三百五十万对一个普通人来讲;我还不敢给我先生知道!你看是不是很惨?还去借钱,人家这个跑到美国去了,现在跑到美国去了,你能怎么样呢?打也打不到,告也告不赢,二十年!她二十年如果好好的安住佛陀的正法,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来,不是很好吗?看到那个,她看到我,又哭、又伤心、又忏悔,她觉得......可是她也没来啊!所以这个问题就是:你是一个佛教界的,扮演一个......如果是善知识或者是法师,你很想救众生;可是你要怎么讲,又不会去伤害他,你要是稍微讲重话一点,就说我们没修行:师父!您不是讲吗?对不对?若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若见他人过,自非却是左。竟然还拿我讲的话反驳我!唉!还真是难喔!还真不晓得该怎么去救他?真的是难!难在这个地方,难在这个地方。

所以最后一句话就是:各人的善根、福德、因缘不一样,我们也只能这样讲。这现在你看看,那个敛财骗色的,报章杂志是每天都发、每天都碰到!你要挽回男朋友的心还不简单,对不对?你那个个性不要那么冲,男朋友的心,每一个男人的心,他硬的,那你稍微软、柔软一点,他是那么硬,你也那么硬,二个人碰到就会伤到!是不是?这是个性的问题,要挽回男朋友的心,太简单了,他生日的时候,你看他喜欢吃什么,就摆一道菜给他吃。对不对?你常常讲:嗯!你好坏喔!他就心里很舒服。对不对?所以,现在就是这样子。这个就是讲到:你每一天、每一年、每一个月,都会看到的事情,而善知识很有心想要去救人,可是无奈,没有办法!

底下,欲使用佛法以外的方法来引导众生,如用外道法、看病法、邪法、咒术法等等,或者用犯戒、破戒之法,而自称为「方便」。所以「正方便」与「邪方便」的差别在于:「正方便」虽讲求善巧,然而完全是如法、如理的,完全是清净的、不犯佛的律仪的,而且完全没有不良的副作用,并且结果一定是好的。邪方便」是完全不讲原则,常是不如法、不如理、不如律,也常坏佛的律仪,毁犯禁戒,毁法犯戒、犯禁,且有极大不良副作用,并且其结果常是变成误导众生至于退没善根、福德。凡此称为「邪方便」或者是「不正方便」。这一段,成观法师写得太好了,末法时期,这种现象特别的多!如果是大陆来念就不一样:末法时期,这个现象特多!少一个「别」字,少一个「别」字。种种不如法、毁法犯禁之事,皆托言「方便」,可不知歟?「提奖」,提携接引、奖励诱发。

917页,第二行,「引诸沉冥」:「沉」,指凡夫沉沦于三界分段生死。「冥」,暗冥,指二乘本心本性之光明未开,其心暗钝、滞于变易生死的苦海。「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阿难此「知」,只是心中疑悔已除的「信知」,并非亲证、亲见的「证知」。「多闻无功,不逮修习」:「逮」,就是及。光是多闻并无「起用」之功,如数他人财宝,自不能受用,远不及依闻起修之利。  诠论:此处经文中: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开示及教诲,而「疑惑销除」。这里所说的疑惑共有五个,其中富楼那有四疑,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有四个疑惑,阿难有一疑。先说富楼那的四疑:一、怀疑「清净本然,云何忽生三种相续?」为除此疑,佛开示言:万法之生续,起于一念无明,故有世间诸相续。

918页,二、疑「五大之性,各不相容,为何能互遍无碍?」为除此疑,佛开示说:由于全相即性,因为相本空就是性。所以,不生灭有二种角度:讲相的不生灭,是求其体性不可得,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就是相体性本空,在这个时候讲相的不生灭。而性是没有能所,讲绝待,这个时候讲涅槃妙性不生灭。所以,相讲不生灭,性也是讲不生灭。唯一不变妙体,故得随缘自在。三、疑「诸佛如来,何时还会再起无明妄念?」为除此疑,佛开示说:妄本不生,如翳眼见空华,妄本来就空。如翳眼见空华,空华本无生,本不生,空华起灭,虚空寂然,不生不灭,真如之性亦复如是,终无变异。又如销矿为金,这个销带有杂质,把这个杂质消掉了,就像我们的烦恼、无明,把这个无明消掉了,恢复到真如自性,就像销矿为金,既已成金,不复为矿。第四、疑「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为除此疑,佛开示说:既称为妄,怎么有真因?了解妄,妄就不存在了,知道因,妄就不存在了,若有真因,怎么会成妄呢?所以,妄就是叫做妄,没有什么原因,就是妄。以上皆是富楼那之疑。

阿难则疑佛是顿然舍弃因缘之说,而有与外道无因之自然说相滥之虞为除此疑,佛开示说:若知真为本有,达妄本空,则因缘与自然之说,俱为戏论。若不离戏论,则终难入真,与道乖隔。再者,富楼那之四疑,归类则为:执因疑果,以因地的知见来判断果地的境界,他又疑「妄」有因。阿难则执权教以滥外道。总的来说,二人都是耽着于戏论。戏论就是能所不断叫做戏论,但有能所,俱是戏论。所以佛教诲说:戏论不但无功,戏论就是无益于了生死,叫做戏论,讲得很好听,或者这个相做得很圆满,可是对于了生死一点用都没有!戏论不但无功,且有碍真知、真修。若不舍戏论,则历劫徒劳,终无实证;若能舍戏论,则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佛对着阿难说这些话,但此言之对象实则包括富楼那,以及诸与会大众。又,戏论的习气,就是依于言说思议;思议就是讨论,有可言说、有可讨论;诸位!我们所有的教科书都是这个,所有的教育都是言说、都是思议法。故若能离于戏论,则是顿离一切言说、思议,而顿入不思议(不思议就是不能思惟、不能议论)、离念、无念之境界,离念是指离执着念、离无明念、离分别念,而不是没有真如的念;真如念就是般若念。离念、无念之境界,如是即契入真如法性,而入于诸佛境界矣。所以离戏论之境界,实是顿舍一切凡夫、外道、二乘、权教之顿教直指之大法门;以上上根人一闻此教,即能契入,故称彼上上根人为如来种。

所以,听经闻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让你自己有能力去判断正邪。所以今天这个上课,对大家是非常重要的,你今天你来上课,你心中自有一把尺,任何一个人在你面前,要假装都假装不起来,打开电视,哪个是正,哪个是邪,你都非常清楚!哪个讲对,哪个是讲错了,你也很清楚!哪个是讲究竟的,这个都是善巧方便,你也很清楚!你听经闻法就是有能力判断,而且你的内心也懂得自己去依法,也不依人。所以听经闻法的重要有鉴于此。所以师父有一天在前面门口,有一个女众,我说:哎呀!开《楞严经》,有空来。因为我也不认识她。她说:下手榴弹都要来!喔!好!讲得好!下手榴弹都要来,讲得太好了!喔!你这一句我喜欢,一百分!对不对?无论你以前有什么过错,我们都可以原谅你;喔!下手榴弹都可以来,那这是百千万劫的罪障一切都消除,可以,很好!那今天她一定有来了!

经文:【「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920页,注释:「旅泊之人」:旅行漂泊之人,行无定处,不知所之。此喻众生于六道漂泊,不知终于何所。「天王」:比喻如来。「佛」一词,较古的翻译也有译成「天中天」。「华屋」:比喻如来藏之无上理。「虽获大宅,要因门入」:虽然有了目标,但还是要有方法。你有目标有什么用?你想成佛,可是你要有方法,方法不对,那糟糕了!对不对?譬如虽知宝藏之处所,若无方法以及工具,也不能开采、提炼而得其宝。「捐舍小乘」:「捐」,就是弃。弃舍小乘,回小向大,不住化城,发大菩提心,趣求无上菩提。您看,阿难以小乘人都要回小向大,求大菩提;而当今之世;喔!台湾的太多了!却有许多人反而劝人修学小乘,甚至以受小乘戒为高、为荣;这成观法师讲得好:实在是「回大向小」,真的!只有回小向大,哪有回大向小的?如是愚痴颠倒,辜负如来最重要的苦心——所以一切如来皆为「一大事因缘」而出世之苦心。

「一大事因缘」是何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毕竟成佛!然而若不依止如来而修学大乘,如何堪作佛?倘若依止小乘,或依止外道,或依止世间法,或杂修外道法、杂行世间事业;在《楞伽经》讲了一句,哇!真是好!说:一个修行人;我用白话讲,说:一个修行人,不能一天到晚老是应付那些红尘俗世,太浪费时间了,非常浪费时间!就是在《楞伽经》里面讲。意思就是:我们一个修行人,不要说今天人家结婚,你也参加;明天人家死亡,你什么都参加;后天哪里婚丧喜庆,你统统参加,这个也参加、那个也参加......佛陀告诉我们:这些事情要尽量避免,把省下来的时间修行,意思就是说:你管不完的!除非,除非你自己的亲戚朋友,譬如说姑姑、阿姨要结婚;她的子女、你的子女要结婚,是很亲很亲的人。对不对?那是没话讲!要不然这些俗事,在《楞伽经》,佛讲:一定要尽量避免,这些俗事再管下去,没有时间修行了!你看,每天都有死人,每天都有结婚,每天都有人生病,每天都有人住院,如果一个法师耗的时间这样子,没有办法!而且你看了以后,这一次看,这个居士生病了,另外一个居士生病,你不去看他,他说:这个师父没有平等心,没有平等心!有时候要救人,还很难达到平等的心。所以,到最后就变成陀螺,像在打陀螺一样,这个法师一辈子就转......转个不停,劳心劳力,又不公平,因为很多人生病啊!以前有一个法师就这样,每一个人死,都去给人家助念,不认识的也助念;认识的当然没话讲,是个护法,当然就去助念。可是不认识的,已经十三代了,遥不可及的亲戚,「某某法师啊!来助念!」他也照样去,念了整个晚上,早课起不来、晚课不参加,就是这样,一直跑出去、往外跑,这是修行人吗?看一看《楞伽经》,你今天发生的事情,佛二千五百年都讲好了,统统讲好了,没有那个时间、没有那个生命能浪费,可以看情形啦!

如何堪作佛?一切众生毕竟成佛,然而若不依止如来而修学大乘,对不对?如何堪作佛?虽然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毕竟可以成佛,但是如果不依止如来修学大乘,如何堪作佛?倘若依止小乘,或依止外道,或依止世间法,或杂修外道、杂行世间事业,或佛道不分、或儒佛不分;儒家思想讲一讲,道家思想讲一讲,佛家思想讲一讲,搞不懂什么叫做正见,什么叫做佛的知见,统统搞不清楚!如是等不正知见,要讲佛法,尽量讲纯粹佛法;如果引用儒家的,少许的、道家少许的,这个还情有可原。对不对?如何能入佛的知见?如何堪作佛?为今之计,唯有一时息心,将小乘、外道、邪见、世间等的演若达多狂心,一并歇去,方得「本头」。否则即使历劫勤苦,也只是蒸沙,欲成佳馔,了不可得。你煮沙怎么能够成饭?沙非饭因啊,你修行要有修行、成佛要有成佛的因。所以沙、煮沙不可能成饭、成为佳肴,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921页,第四行,「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毕」,就是毕竟,究竟之义。「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也就是如来无上菩提之密因。「有学者」:就是小乘未证阿罗汉者。阿罗汉称为「无学」,其实只是小乘中得如是名称而已,阿罗汉若回小向大,趋向无上菩提,则非无学矣!因为光是一项等空遍界的平等大悲,就不是那么容易学得的;就是学大乘首先要学平等心。更何况佛的十力、十八不共法。那这个凡夫......菩萨也没办法!「从何摄伏畴昔攀缘」:「摄伏」,就是收摄降伏。「畴昔」,就是往昔。「攀缘」,是指六识心,以六识心皆攀缘诸尘境界而起。若得摄伏攀缘,也就是同于狂心顿歇。所以修学佛道,就是二个字:放下;还有,底下那个字就是:肯还是不肯?肯放得下,刹那之间;不肯放得下,百千万劫!学佛把它归纳,就是肯还是不肯?肯放得下,发生天大的事情,都不关我的事情

所以很多的父母,为他的儿女困扰,我都跟他讲:父母只能生儿女的身,不能生他的心,他要变化怎样,这不是你能控制的。你生了,责任已经完成了,再接下来就是看他个人的了!哪一个做父母亲的,一辈子都一直操你的女儿的事、儿子的事情?对不对?儿子已经结婚了,他现在就不学好,由他老婆来管了,你好好的放下心,好好的学佛。诸位!长大成人了,你把他栽培到大学毕业、研究所毕业了,这个就不是父母的责任,再来剩下的就是他的责任了。哪有人一辈子为了儿女,这样子一直耿耿于怀?这样也放不下、那样也放不下,开什么玩笑?你哪有那么多生命?放下啦!哇!听到这一句,生到不肖子的人,这下子轻松了,你管他是好是坏,回去后就快活了,回去他就是看活了,非常看活!真的啊,没办法,要不然你能怎么样?是不是?日子总是要过嘛,行总是要修嘛,总不能为了这些不良的儿女这样子操心。「得陀罗尼」:总持,在此为指如来藏,以如来藏能总持一切法。承上,若得摄伏攀缘心,狂心顿歇,不往外驰,所以能返观内照,得自本心;若得本心,就能总持一切法,所以称为陀罗尼门,总持门。

922页,「入佛知见」:若得本心之总持门,就能速入佛的知见,而不住二乘知见。「在会一心,伫佛慈旨」:「在会」,就是与会。「伫」,就是等待。经文:【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注释:「于菩提心未自在者」:于修证无上菩提心秘密之因地心;为什么秘密?因为众生接触不到,从来就是用思议法,不是用不思议法,从来是用生灭法,从来不晓得什么叫做不生灭的心性,这个秘密的因地心。尚未得自在者。因为虽然已得圆解,但仍未得修门,所以你只有解,不修不行!所以知道不行,没有用的,看得到,吃不到的意思,佛果就在你面前,你知道你会成佛,你不修行没有用!所以,但仍未得修门,未起真修。

所以这一段,这个三摩提就是在教你怎么样修行。故尚未真正入于菩提密因的境界,所以未能自在无碍,遇逆境、逆缘亦仍难免退失。「当来」:将来。然而当来与将来有所不同,将来是中性之词,当来就是有必然之义在内,当来一定会发生什么事。「汝等决定发菩提心」:决定发求无上菩提之心,不愿终止于化城。化城就是二乘人暂时的涅槃、不究竟的涅槃,叫做偏空涅槃,称为化城,就是给你暂时休息一下。二乘人:我不错了,我得到破我执了,断见思惑了,我有个涅槃,度众生免谈!是不是?随缘就好。菩萨乘免谈!那没办法了!这个叫做终止化城,佛斥为焦芽败种,只为自利,不想利他。「应当先明发觉初心」:「觉」,就是菩提。应当先明了发起菩提最初的因地心。「二决定义」:此二义为:一、应决定依不生灭心而求菩提,不应依生灭之心而求。二、应决定弃舍诸有为相,以此发心而求菩提。下文佛即详示此二义。

翻过来,924页,初心之第一决定义----决定以不生灭心求佛果。经文:【「云何初心二义决定?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925页,「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生灭心求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为甚么?因为「如是因得如是果」。总不可能生灭心变成不生灭的果。「因」若是生灭,绝不可能得不生灭之「果」,因果之性是不相当的。对不对?所以欲求无上菩提不生不灭的境界,决不能以生灭心去求法,否则决求不到。什么是生灭之心呢?简言之就是妄想分别,我们平常都没有去察觉到的,简单讲:情绪化的,情绪化的思想就是妄想分别,就是这么样子。会让你持续情绪化的;就算你沉默不言,你也是妄想。或是依六识之心,或依见闻觉知之心;详言之,以凡夫(贪着尘俗)、或者外道(计着邪因)、或声闻、缘觉(计着能所)等的戏论之心,皆是生灭心。若依于如是等心,去求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那你就是这样,在座诸位!放眼看全天下,电视上的节目出来,任何一个节目,除了佛教的讲经节目以外,哪一个节目不是叫你去贪求?哪一个节目不是着于红尘俗世、政治的口水之战?对不对?所以哲学家说:政治如同大便,沾到一点也是臭的。政治是高明的骗术,内行的看门道,外行的看热闹。经济也是,经济今天起,明天就落,今天起,明天就落,几块买进,几块卖出,人生不就像股票吗?只要不崩盘,还有一点希望。对不对?那学佛就不一样了,学佛不在相上,这是开高走高,一片长红!(笑)对不对?这个股票,他心中这个股还得了,这佛股啊!这个不得了啊,这绝对不会一片惨绿的!对不对?这个是多么好的事情啊!「可作之法」:「可作」,就是有能作、有所作。「然终不闻烂坏虚空」:「终」,就是始终,从来之义。「烂坏」,就是变异而坏灭之义。但我们从来也没听说过有烂坏的虚空。「由是始终无坏灭故」:「始终」,就是从始至终。所以虚空从头到尾也不会变灭,也不会坏灭。

926页,义贯:「云何」为「初」发菩提「心」于「二义」(两方面)须作「决定」,不能含混?「阿难,第一义者」(第一方面);这个第一义不是那个第一义谛喔,不一样喔!等一下那个第一义谛做好了,那个反应非常强烈的,这个你一定要看的!诸位!等一下发了,大家回去一定要看,好了再把它传出去,你又救了很多人!第一义者(第一方面);「汝等若」真诚「欲捐」弃「舍」掉「声闻」乘,而进「修菩萨乘」,以求能「入佛」之「知见」,则「应当审」细「观」察你们自己「因地」之「发心」究竟「与」如来的「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你们「于因地」时,「以」凡、外、权、小「生灭」攀缘的六识「心」作「为」你们的「本修因」,以此「而」欲「求佛乘不生不灭」之无上觉悟境界,「无有是处。」「以是义故,汝」等应「当」观「照明」了「诸器世间」所有「可作之」有为「法,皆从变灭。阿难,汝」且「观」此「世间」中,所有「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灭者?「然」而我们「终不」曾「闻」有「烂坏」之「虚空。何以故?」以虚「空非」为「可作」之法,无能作、所作,「由是」虚空从「始」至「终」皆「无坏灭故。」

 诠论:这一段很重要:这一节经文,佛开示说:发菩提心是要有条件的,并不是说:「我要发菩提心」,或者「我已发菩提心」,这就可以了。你发菩提心?你怎么发?发对了吗?如何征验你的菩提心是对?是发对了呢?或者是你正在发的菩提心,即用佛在此所说的,这「初心二决定义」(也就是,两种决定应有的条件),这两个条件如果都具备了,才算真正的发菩提心。哪两个条件呢?这个太重要了!修行,这两个角度、条件搞懂了,修行起步就对!一、不依生灭之心而发菩提心,也就是绝对不依凡夫、外道、权乘、小乘妄想攀缘的六识心,而发菩提心,也就是《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更进一步讲,就是《楞伽经》所说的「离心意意识」。心是指第八意识,意是指第七意识,意识是指第六意识。简单讲:只要是意识统统离,执着心是意识心,分别心就是意识心,所有的微细生灭第八意识,统统要离

 二、决定捐弃诸有为相,而发菩提心。捐弃诸有为相,就是不住、不着、不依、不缘,不缘就没有能所了。诸有为相(五欲、六尘、六根、六识),如是而发菩提心,是真发菩提心。若仍住着有为相,贪恋不舍,是不得名为发菩提心。所以众生做的就是没有什么意义,那意义不大,像外国用多少的那个一锅大锅菜,一个锅子,好大好大的锅子,一次煮,煮二吨的饭跟菜,二吨,二公吨,二千公斤,一个锅还要开吊车来!然后最后就鼓掌,为什么?破金氏记录。那个锅子有多大,还要开吊车来!众生就是这样子。现在中秋节到了,哪一条街开放,好!烤肉,整条街,整条街。众生就是这样,每个月十五都有月亮很圆啊,对不对?为什么一定要八月十五?这个是一个传统、是一个文化嘛!是不是?我们的意思就是说:悟道的人他的心境,八月十五,很好啊,都是中秋节嘛,随顺众生,你欢喜就好!对不对?八月十五,你看,月饼啊、柚子啊,送那么多来给师父!是不是?发给比丘僧团、工作人员帮忙吃。是不是?如果供养的东西统统一个吃,师父吃,下个礼拜不可能讲《楞严经》了,早就撑死了,(笑)那一堆要怎么吃?怎么可能吃得完?没办法!所以没关系,大家在过中秋节,好!就是这样过,心无所住,随顺一切众生。那么有学佛的人,那心境就不一样;不学佛的,他每年都在等待这个。是不是?

是故当知,当今世人皆以发菩提心很容易,也不知发菩提心还有条件!由此看来,真发菩提心,实在不简单,无怪乎经中说:「发心毕竟两无二」,就是初发菩提心,还有终点的菩提心是两无二,「如是二心先心难」。初发心是难的!若真如是发心,则是已经与佛同心,与不生不灭心相应,是故无上菩提决定当得,不在遥远。值此末法,普愿冀真修,皆得如是发心,则如来家业荷担有人,法灯不绝、佛种不断矣!

底下,决了五浊生因,伏还无生灭性,经文:【「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砂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注释:「由此四缠」:「四」,就是四大。有四大假合互相纠缠。我们这个色身就是四大纠缠起来。「从始入终」:「始」,就是一精明。「终」,就是指六和合。从一精明而入六和合。「五叠浑浊」:五种重叠,浑浊不清。「譬如清水」:喻真纯之心。「尘土灰砂之伦」:「伦」,就是类。尘土灰砂喻四大。「本质留碍」:其本质都是有留滞隔碍之性。「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此二法之体,法尔本然,其性本来就互不相随顺。「循」,就是顺。「汩然」:「汩」,就是乱。这个「汩」,这个就是从,那二个人(从)就是从,依从说话的边来讲,叫做汩。依从说话,我们不是说:「子曰」吗?「孟子曰、孔子曰」吗?「汩」,从曰,音古,如果是汨罗江这个汨;是从日,「从」就是依从,右边跟着「日」,叫做汨(mi四声)。

930页,义贯:「则汝身中,坚相」之肌肉筋骨「为地」大,「润湿」之津液精血「为水」大,「暖触」之燥热温度「为火」大,「动摇」之气息「为风」大。「由此四」大假合,互相「缠」结组织成身,「分」开「汝」原本「湛圆妙觉」一精「明」之「心」,成「为」眼之「视、为」耳之「听、为」鼻、舌、身之「觉、为」意根之照「察,从」一精明之「始」而「入」于六和合之「终,五」种重「叠浑」然不清而成「浊」相。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之性,「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砂之伦」,其「本质」则为「留」滞隔「碍」,能障真性,此「二」法之「体,法尔」本来即「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喻起妄乱真),而令泥「土失」去「留碍」之性,「水」则「亡」其「清洁」之相,其「容貌」变成「汩然」混乱,「名之为浊」水。而「汝」心水之「浊」相共有「五重,亦复如是。」

 经文:【「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汝等见、闻元无异性,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注释:「空见不分」:「见」,就是见精。在八识中,所见的虚空(相分),与能见的见精(能见分)交织缠杂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虽现有虚空之相,而无实体,虽现有能见之相,而无真觉;因为此能见之见精(见分)与所见的虚空(相分),皆是第八识中一念无明所起。所以本来就没有见分跟相分,其实都是自体分,收回来都是真如本性。如是第八意识中一念无明所起,循业妄现,皆是第八识本识之所变现,是故「能」与「所」虽现有相,然皆无实体可得。「相织妄成,是第一重」:承上,此八识中最初的能所(见、相二分),一个是妄色(虚空),一个是妄心的(见精),两相夹缠交织,虚妄而成一体,就是最初第一重的浑浊,以其浑浊真性,遮蔽妙明,故称为浊。

 933页,「名为劫浊」:劫浊为五浊之始,也是五浊之总相;为何会有浊相呢?一切世间为何会成浑浊,完全由于最初一念无明妄动,转本妙明而为妄能、妄所(就是见分跟相分),而此二妄相又互相纠缠不清,更扰动本明之心,更令成浑浊之相,此心水一被搅浑,就再也难以平息、澄清,因此再也无法明鉴一切法了。由于此最初浊相一生,那么长劫难清,令众生无量劫妙明隐蔽,无法再现,故称此总相为劫浊。此劫浊相就是当于「三细」的无明业相、转相(能见相)、及现相。这个属于微细的,大菩萨才能知道、才能观察到。「汝身现抟四大为体」:「抟」,就是抟取。抟取四大,妄成自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于是原来的一精明,就分为见、闻、觉、知、尝、嗅之六精,而壅塞了精明之体,令成留碍之相。「水、火、风、土旋令觉知」:「旋」就是转。地水火风本是无觉知的;但因「有知」与「无知」夹缠不分,所以转内四大为有觉知之体。所以我们的神经系统就像这样子,神经系统可以觉知;可是它又不是物质,可是又是物质;可是又就是心,就是变成这样子,神经系统就变成这样子了。又好像是,又好像不是,没有神经系统,脑部没办法思惟!对不对?没有心脏,人就死了。所以它到底是色还是心呢?就很难讲!到底是有知还是无知呢?就很难讲!「相织妄成,是第二重」:有知与无知相织,妄成浑浊之相,这是第二重的浊相。今天对不起,有差一点点时间,才二、三页,我们把它念完。

 934页,「名为见浊」:「见」,是因为有见闻觉知等种种虚妄觉知、虚妄知见,诸见浑浊,所以称为见浊。这相当于六粗的智相以及相续相。「忆识诵习」:「忆」,就是忆念过去所缘境。「识」,就是了别目前所缘境。「诵」,就是言,讨论。「诵习」,犹言思议,就是讨论思议未来之事,而习以为常。「性发知见」:「性」,是指六识的性,六识之性。「知见」,见闻觉知尝嗅六种妄觉。谓,六识之性托于六根,而发为见闻觉知等六种妄觉。「容现六尘」:「容」,就是容纳。「现」,就是现出。容纳现出六尘之相。那就是六境了,外境。「离尘无相」:指六识若离于六尘境,则无识相可得。当然六识是攀缘外境的。「离觉无性」:「觉」,就是指六识的妄觉。「性」,就是指尘性。意思是说:六尘若离于六识的妄觉,则能取不生,所取也是空,所以没有尘性可得。意思就是:离能觉,也没有尘性可得。叫做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妄尘与妄觉夹缠相织,成为第三重之浑浊相。

「名烦恼浊」:这相当于六粗相的执取相以及计名字相。「生灭不停」:指末那心中,妄念之生住异灭之相,相续不断。「知见每欲留于世间」:「知见」,就是贪生怕死之知见。大家都想活久一点。留」,就是长留、常住。依于众生贪生怕死的, 我相知见,总想恒常留在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业」,就是业力。「运」,就是运行。「迁」,就是转生。然而事与愿违,由于业力的运行,你想活久一点,却没办法,常常迁移转生于国土之中和其他道上。所以没有学佛的人,临命终很多人都眼睛没办法瞑目,眼睛闭不下来!闭不下来!为什么?他认为责任未了啊,他意识想留在这个世间。学佛人不一样,早去极乐世界早好,在这里有什么好留恋的?对不对?中秋节?又不是没看过月亮!就是这样,早就觉悟了,这个世间也没有什么好看的。对不对?「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谓妄身与妄心,一常迁徙、一常欲留,冲突交杂相织,所以成众生六道来往之浊相。「汝等见、闻元无异性」:汝等之见闻觉知,原来是一体的,并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无状」,就是无因。然以众尘于中相隔,令见闻觉知不得互相逾越,因而无端令差异之相产生。「性中相知」:然以诸法之性而论,六精原是一体,所以觉知本是相通、相知的。「用中相背」:然若据用来讲,原本一精之体既已成六用,便有分彼此了,而互相违背之处了。

翻过来,936页,「同异失准」:「准」,就是定准。这个六用之「同」与「异」因而失去了定准。因性本相同,今由相隔而相异,故说不得它们是同,也说不得它们是异,因此同与异之间便无定准可说,也就是,不能确说。「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六精之体与用,一同一异,交杂相织而成命浊之相。这命浊与前面的众生浊,也就是通于六粗之起业相以及业系苦相。

 诠论:「五浊」在其他经上也有,但其解释的方式与内容皆与本经有所不同。这个要特别注意,每一本经对某一些名相,多少会有一些差异,牢牢记住,这个有弹性的东西。其他经之解释通常是指外相来讲,也就是所谓「五浊恶世」。而本经的解释,则是指内在的浊相,也就是心识上的浊相,因此可以说,本经所说之义,是更为根本的意涵。因为一切皆以心为本,而且,一切法皆是自心所现,所以依本经而言,这「五浊」不在别处,乃在自心本识所现,所以自身、众生、世界等浊相皆源于自心本识。因此可知,本经所示者,真是一乘究竟之旨,一切皆直指本心。

 义贯:「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在八识中所见的虚「空」(相分)与能「见」的见精(见分)交织「不」能「分」出彼此边际,虽现「有」虚「空」之相,而「无」实「体」可得,虽现「有」能「见」而「无」真「觉」,而无真觉。这个解释跟《楞严经讲义》有一点差别。如此能见之见精与所见之虚空「相织」而「妄成」一体,浑浊真性,隐蔽妙明,遂成浊相,「是」为「第一重」之浊相,「名为劫浊」。(以妄生能所,所以成自心永劫之浊,是为劫浊。)「汝身现抟」取「四大为体」,本来之一精明分为「见、闻、觉、知」、尝、嗅之六精,「壅」塞精明而「令」成「留碍」之相。「水、火、风、土」本为无觉知之物,以交杂「旋」转而「令」成为似有「觉知」之体,有知与无知夹缠「相织妄成」一体,而混乱真性真觉,「是」为「第二重」浊相,「名为见浊」。(以妄有见闻觉知,而更生种种虚妄之见,而坏真见,所以成为见浊。)「又汝心中」追「忆」过去、「识」别现在、「诵习」未来之境,六识之「性」托于六根、「发」为「知、见」、觉、闻、尝、嗅六种妄觉,「容」纳「现」出「六尘」之相,六识若「离」于六「尘」境界,即「无」识「相」可得,六尘若「离」于六识妄「觉」,则「无」尘「性」可得,(是故六尘与六识互相依他起,皆无自性,本是虚妄),而妄尘与妄觉「相织妄成」一体,「是」为「第三重」之浊相,「名烦恼浊」(以分别三世六尘故成尘劳烦恼,染浊自心。)

「又汝」从「朝」至「夕」,末那心中,妄念「生灭」相续「不停」,依于众生贪爱之「知见,每欲」恒常「留于」此「世间」,然以「业」力之「运」行「每常」舍生趣生「迁」移「于国土」之六道之间,如是妄身与妄心,一常迁、一欲住,交杂「相织」而「妄成」生死往来之相,「是」为「第四重」之浊相,「名众生浊」。(以六道往来生死,其次数众多,故是众生浊;众生者,众多生死。)「汝等」之「见、闻」觉知等,「元」是一体的,本「无异性」,然以「众尘隔越」心之一体而成为六精,令「无状」而差「异生」。然以本「性中」而论,六精原是一体,故其觉知实在是「相」通而相「知」,但是若据「用中」来讲,一体既成为六用,便有彼此之分而「相」违「背」,此六精之「同」与「异」因而「失」去定「准」,不得复言是同是异,一同一异交杂「相织妄成」浑浊之体,「是」为「第五重」浊相、「名为命浊」(命者,众生之总报,即虽具一精明,而成六和合,隔碍不通,故令原本等空遍界之真如,所起之用只如一浮沤体,此乃众生法身慧命之总浊报之相,所以是命浊,非同其他经所说的寿命短也。)

好!对不起!今天因为它刚好一个段落,不能停,所以慢了九分钟。明天;我看很多人好像这个《义贯》都没有带来,没有带来,大家就公家看公家看就是一起看的意思,公家看,明天麻烦你们带来,三本:《讲义》、《义贯》,还有那个《表解》都要带来。回向;明天要上课,九月十一要上课,九月份,十一、十七、二十四。今天就结束了,明天要上课。

请合掌,愿以此功德,消灾在座诸位法师、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文殊讲堂分院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牌位;回向文殊讲堂花莲分院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视频目录01~210链接(未完)

楞严经讲解211:一切众生都觉得自己是觉悟的很行,就是迷时之妄觉

楞严经讲解212:大悟的人绝对不会拒任何众生的愚痴;他看一切相统统不拒

楞严经讲解213:人不是死了就算了,聪明的人会为灵魂的将来做打算

楞严经讲解214:一个人强烈的爱恨交织就注定要自己毁灭自己

楞严经讲解215:人会痛苦就是一直想当别人的老师,一直想要教别人

楞严经讲解216:要了悟佛的那一颗心,是活着的时候了悟,不能一直等临命终

楞严经讲解217:动到念头比别人高、比别人强,这个就是束缚的人

楞严经讲解218:有能有所、有生有灭、有增有减都叫做因缘法

楞严经讲解219:远离世间憎爱二苦,这个爱欲慢慢的干枯生死就会了

楞严经讲解220:这楞严大定很重要,成就一切佛道定就是桥梁,没有定桥梁就断了

楞严经讲解221:在家居士要三七开,学佛要用七分,三分应付老公(老婆)、孩子

楞严经讲解222:这女性的习气很重,希望有人来关爱呵护她,这个也算是一种欲

楞严经讲解223:见性的人不寂寞,佛跟他在一起;不开悟的人寂寞要有人作伴

楞严经讲解224:一草一木都有它生存的空间,人应当互相尊重

楞严经讲解225:所有的烦恼、所有的造作都是多余的,因为都是你的心

楞严经讲解226:如果不断杀盗淫三缘而大言不随分别,就会堕入善星比丘的覆辙

楞严经讲解227:多闻会说不代表你有修行,要心中清凉没有烦恼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楞严经讲解228:你常常觉得不平凡苦恼就多,佛陀是全世界最平凡的人

楞严经讲解229:要把这个爱升华成慈悲,要把这个憎升华成平等

楞严经讲解230:名利这一把刀,会斩断人类的良知,大家务必要淡泊名利

楞严经讲解231:心平气和做一天佛祖,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生气、不贪染

楞严经讲解232:一定要降伏向外攀缘之识心分别,还归元本的觉性

楞严经讲解233:接受逆境把破碎的婚姻或家庭变成增上缘。能转念头坏事变成好事

楞严经讲解234:柔软身、柔软心是修行的根本,个性慢慢的降伏是真修行人

历史文章阅选读一(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净空法师《法华经大意》目录01-66(全)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260目录(未完)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01-23目录(全)

宣化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目录(全)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视频目录01~210链接(未完)

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魔王波旬(第六天魔王)

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

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