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太上感应篇32:那些命中该有的钱财即使被误推掉,也必定会从其他地方再回来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二)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解释】遇到他人急切的需用,例如生病的时候,急需用医药,死丧则急需要殓葬,饥寒则急需要衣食等等;我们应该要慷慨的解囊,及时的帮助,以应急需;遇到他人发生灾难,例如水灾、火灾、车祸、家破人亡等等,我们应该要随著自己的力量,去救护、解除他人的危难,使其能够转危为安。

【分析】 遇到他人患难颠沛的时候,如果能够善用一言,予以解救,这种的功德,上可以资荐祖先,下可以福荫儿孙;要知道:推人一把和扶人一把,都是这双手啊!陷害别人和赞叹别人,也都是这张口啊!所以说宁可用扶人的手,千万不要开害人的口啊!如果能够照著做,那就不必问前程,前程自然一定好!

迪吉录说:‘凡是救人性命,自己所花费的也不多;只是丰衣足食的人,不知道饥饿受冻的痛苦;认为没什么,也就不加注意了。在饥民面有菜色的时候,不重视也不理会,等到饥民病重危险了,就认为这时去救,也是没有希望了;于是就眼睁睁的看著他们死去。纵然是有心人路过看到,也只能为他感慨叹息而已;而其他的路人,则是侧目而视,事不关己,离得远远的啊!要知道饿肚子容易生病,生了病就没有力气去乞讨,这样就会愈饿愈深愈严重了;所以救饥民要愈早救愈好,最初也不过用三、四升的米粮,就能使他们恢复体力和生机了。在富人来讲,一个晚上的住宿费用,就足够救十条人命啊!如果集合众人的力量,做起来就更容易了。例如可以设置一个空的屋子,堆放些稻草或保暖的衣服,容留这些贫病交迫的饥民,使他们免的在室外忍受著餐风露宿的痛苦,这样他们调养身体,恢复健康,也比较容易。尤其在寒冷的天候,更是急切的需要啊!这种的救护措施,可以避免许多饥民生病或死亡。因为当人生病时,没有人注意理会,则会增加一个病;若是仍然在屋外饱受雨淋,则会增加第二种的病;再加上担心受怕忧愁,则又增加了第三种的病;再加以饿肚子没东西吃,衣服肮脏,辗转的流离拖延,这样子岂能够有再活的希望呢?因此我们应该设身处地,替他们想想;大家都是人,我们若是像他们一样遭到灾难,也就像他们现在这个样子啊!今天有幸衣食无缺,又想要增加自己的生活享受,希望替子孙多积些财产,让子孙享用;而面对眼前这急需救人的善事,却是一文不舍;不知道水火盗贼,疾病灾祸,这些都能够使我的家财荡尽的啊!要知道我们现在所享有的福报,也是靠过去生中行善布施所造成的,绝不是靠小气吝啬拼命节省所累积的啊!一旦无常到来,眼睛一闭、两腿一伸,什么也带不走;所留下的财物,徒然成了子孙吃喝嫖赌的资财而已!不如积些德,余荫子孙,这才是真正明理的人啊!视钱如命,一毛不拔的人,实在是没有头脑缺乏智慧啊!’

故事一:宋朝的王曾,在他赴京赶考的途中,听到母女二人在路旁哭泣,而且哭声甚为悲切,王曾就询问附近的邻居,邻人说:‘这对母女家里穷,积欠公家的钱,官府又催逼得紧;只好准备把女儿卖掉来还债,所以才哭啊!’王曾于是就去拜访她家,知道确实如此。王曾就对这位母亲说:‘你可以把女儿卖给我,我因为做官,必须要经常的往来路过此地,这样你们母女也可以时常的见面。’于是就给了她所积欠官府的钱;约定三天之后,就要将她的女儿带走。结果三天之后,王曾并没有去她家带走女儿。这位母亲感到很奇怪,就到王曾所住的地方拜访;这时候王曾已经离去,并且还留下了一封信,叫这位母亲为女儿选择一位忠实可靠的人家嫁掉。后来王曾到京城赴考,连续三次都高中了榜首,做到很高的官位,并且还被皇帝封为沂国公。

故事二: 新建这个地方,以前曾经闹过大饥荒。有位人家穷到了极点,家中只剩下一升多的米了。于是就煮饭,并且在饭里下毒,希望夫妻共同饱吃一顿以后再死。正要吃的时候,刚巧里长来了,要向他催缴积欠公家的费用;看到他煮好的饭,就想要去吃;这位穷人急忙的阻止里长说:‘这个饭不是你所应该吃的啊!’于是就哭著说出原因来。里长听了觉得很难过,就对他说:‘你家怎么会穷到这个地步呢?我家虽然也缺粮,但是也还有五斗米啊!这样好了,你就跟随我回家拿些米,这样至少也可以再多吃些日子!’当这位穷人背著米回家之后,发现米袋里面有五十两的黄金,穷人心想:这一定是公家的钱,就急忙的拿回去还给里长,里长说:‘这不是官府的钱,一定是老天赏赐给我们的啊!’于是就平分了这些金子,两家人也都能够安然的度过了荒年。

故事三:段廿八这个人,屯积的米粮有数十个仓库之多;遇到了荒年,却想趁机大捞一笔横财,就把米抬高价钱出售。官府派人到段廿八的家里借米赈灾,段廿八答应了。但是第二天的早晨,看见大批的饥民,都在他家外面排队等候领米,段廿八这时候却后悔,不肯发米给饥民;饥民于是就喧哗鼓噪起来。段廿八就命令家人,把门全都关起来,拒绝外人进入。就在这个时候,忽然之间变天了,大风大雨雷电交加;说也奇怪,段家谷仓里面的米,不知道怎么搞的,全都一堆堆的堆在街道上,饥民们看见了,个个争先恐后,不到一会儿的功夫,就把米给取光了;而段廿八则被雷给打死了。

【附注】遇到了荒年,住在山区附近的人,可以采集松柏来疗饥,博物志说:‘荒年的时候,没有东西吃,可以将松柏捣碎,捣出来的松柏汁,用开水一起服下,喝到只要不饿就可以了。若是用煮稀饭的清汤来服用松柏汁,则是更好。每次用松汁五合,柏汁三合研服;或是专门用松叶,也是可以的;但是必须要禁食一切的食物,这样自然能够有疗饥治病的功效。’

故事四:高邮地方有位叫张百户的人,有一次他坐在船上,看见远处有一个人,爬在已经翻了船的船背上,载浮载沈,十分的危险,正在高喊著救命;张百户大喊,请渔船前往搭救,结果渔船都没有回应。张百户立即拿出了十两银子给船夫,船夫才肯前往搭救。结果救起之后,这个快淹死的人,原来就是张百户的儿子啊! 


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解释】看见别人运气好得意时,就如同自己得意一样,而且还要尽力的去扶持;看见他人运气不好失意时,就如同自己失意一般,应该要多方的救护。

【分析】现在的人,见到了别人的得失,不能够看做像是自己的得失一般;原因也只是一片为著自己的私心而已。希望得到,害怕失去,于是便动了惟恐别人得到,宁可使人失掉的念头。起初还只是为了利己而已,后来渐渐的就到了妨害他人的地步。然而妒忌他人成功,乐见别人失败,事实上与人事上的成败毫不相关,这样只是徒然的自己坏了自己的心术,而且种下了恶因,最后还是自己害了自己而已。不知道圣贤的功夫,原是为了要消除我见;达人的见识,也必须要打破俗情;若是悟出了别人和自己原来是一体的,得与失全都是有天命的;则见到了他人之得,不但不会妒忌,反而还会百般的予以扶持协助;见到了别人之失,不但不会欢喜,而且还会多方的予以救护,这就是自己真实的受用处啊!

故事:薛瑗做燕国宰相的时候,不能够以平等心来待人处事,而且还妒忌他人有所得,喜欢别人有所失,不肯为燕国推荐贤能之士;并且还嫉妒妨碍他们,使他们不能为燕王所用。结果薛瑗的一个儿子死在监狱里面,其余的儿子也全都变成了残废。公明子皋就将中诫经传授给薛瑗,看经闻法之后,薛瑗非常后悔以往自己的所作所为,发誓受持力行中诫经的教诲,最后仅保住了一个孩子。

【嘉言】 明朝的莲池大师曾说:‘人对于这个世间财色名利境界的诱惑,每个人对于抵挡这种诱惑的定力多不一样,现在我就用比喻来加以说明。譬如这里有堆火,火的旁边放著五种不同的东西。第一种东西像是干草一样,才碰到了火,就烧起来了。第二种东西像木头一样,只要用风吹它一下,也就著火烧起来了。第三种像铁一样,烧不动,但是烧久了,也就熔化了。第四种像水一样,不但不能烧,反而能够把火给灭掉;但是如果把水放进锅子里煮,还是会被火给烧开了啊!第五种东西就像虚空一样,要知道虚空中无物可烧,任火怎么的烧,它还是像虚空一样如如不动啊!而且火烧著烧著,烧久了也就自己熄灭了啊!’所以要使心平等的人,应该要作如是的观察啊!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解释】不要彰扬别人的短处,应该要为他极力的隐瞒;不要炫耀自己的长处,更要韬光养晦,涵养自己的德性。

【分析】 听到看到别人的短处,就像我们听到了父母的名称,耳朵虽然可以听闻,嘴巴却是不可以说出来啊!然而嘴巴固然不可以说出来,而耳朵也可以不去听闻,那么不就更好了吗!要知道那一个人没有缺点呢?如果把别人的缺点彰扬出来,则不免就会传播出去,减损了他人的声望,而又堕落了他人的操持,这种的罪过,究竟是谁该负责呢?如果不是肆无忌惮的小人,是绝对不做这种事情的啊! 自己的优点长处,就应该像有智慧的商人一样,把他的钱财都深藏不露;如果将钱财露出来,就会有危险啊!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必定会有他的长处和优点;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懂得韬光养晦,涵养德性,这样日新又新,然后才可以成就自己的德行。老子说:‘有盛德的人,他们的容貌看起来,往往就像笨笨的样子。’子思在中庸也讲:‘君子的为人之道,外表不显露,而美在其中,久而久之,就自然一天天的彰显起来。’这些圣人的训诲,是如此的清楚明白,因此我们都应当要仔细的好好的反省啊!

故事一:春秋时代的楚庄王,有一天晚上邀宴群臣,宴会进行到一半,蜡烛突然熄灭了;有位臣子喝醉了,就趁著黑暗,拉了一下庄王爱妾的衣服,趁机吃豆腐;庄王的爱妾,立即就把这位臣子的帽带拉断做为证据;并且向楚庄王报告,庄王听了之后就说:‘我赐宴群臣的目的,就是希望臣子们都能够喝的尽兴;现在有人喝醉了,犯了过失,如果要我突显爱妾的节操,而彰显了臣子的过失,这种的事情,我是绝对不会去做的啊!’于是庄王就命令左右的侍者,不准点火;并且传话:‘与寡人饮宴,若是不把自己的帽带拉断,就表示你今天晚上没有尽兴啊!’群臣听了楚庄王的话以后,全都把帽带给拉断了,也就尽欢而散了。后来楚庄王与晋国军队作战的时候,被晋军团团的围困住,战况激烈,十分的危急;这时候,庄王看见一个勇士毫不怕死,拼命的向前和晋军作战,因此而解除了庄王被困的危机;楚庄王一问之下,才知道这位勇士,就是那天夜里喝醉之后,被自己的爱妾拉断帽带的那位臣子蒋雄啊!

 【嘉言】张拱辰先生说:‘毋轻弃人之善,毋轻信人之言;毋轻快人之意,毋轻谈人之短。’这些都是忠厚自持的方法,而彰显别人的短处,尤其是刻薄奸险的根本。

故事二: 宋朝的欧阳修,文章写得非常好,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文学家,可是他对待客人,总是多谈朝廷施政的事情,而不谈及文章。而蔡襄则精通政事,但是蔡襄对待客人,也是多谈文章,而不谈及政事。这两位先生都是非常的善于韬光养晦,不会在别人的面前,炫耀自己的长处,所以在历史上都能够享有盛名,而且官也做到了极其显贵的地位。

故事三:唐朝永淳年间,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这四位名士,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初四杰,这四个人都是以文章而享有盛名。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们四个人的才华盖世,而且年纪又轻,将来从政做官,一定可以做到非常显贵的地位。可是裴行俭见到了他们四个人却说:‘读书人以后能不能够发达久远,鸿图大展;应该是先要看他有没有宽宏的器识,其次才是他的文章啊!王勃他们四个人,文章虽然好,但是多显得浮躁浅薄,喜欢炫耀自己的才华,这不是享有爵禄福报的根器啊!杨炯这个人还稍微显得沉静收敛一些,他能够善终,就算是十分的幸运了啊!’后来这四个人的命运,果然如裴行俭所说的一样。卢照邻、王勃、骆宾王三个人都是早死,只有杨炯活的比较久些。

【结语】所以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出,才能不如学术,气节不如德量,文章不如行谊。从前的人,早就把这种道理说的很清楚了,所以炫耀自己的长处,是君子所不为的啊!尤其是现代人,常常把‘值得骄傲’这句话挂在嘴边,大家听了也习以为常,并且不认为是错的;要知道满招损谦受益,惟有谦虚的人,才能够真正的享有福报啊!


遏恶扬善。

【解释】我们应该遏阻人去做恶,以免得他渐渐的横行,那么别人就会受到他的毒害;另外应该要赞扬人的善行,使他更能够为善不倦,那么别人也都会受到他的导引。

【分析】凡是人之为恶,原来并不是他的天性所造成的啊!但若是一个人习惯做恶,污染太深的话,则很难再救他了。或是明知而故犯,或是不知而误为;弄到最后,却造下了弥天的罪业;分析他的开始,也只不过是当初的一念之差啊!然而每个人都有良知,当他最初开始犯错,恶念刚刚才生出来的时候,就应该要苦口婆心的劝导他、提醒他,甚至竭尽所能的去阻止他;那一个人没有良心呢?经过这样的劝导提醒,他能不改恶向善吗?即使是不幸,已经造下大恶的人,我若是能够至诚的感化他、遏止他、阻止他,那么他的善心未必不会不生出来,而毅然决然的洗心革面,忏悔洗刷他以前所犯下的恶业啊!而且人非圣贤,怎么可能做得每件事情都是善的呢?如果他只要有一言一行可取的话,就应该要立刻的赞扬他、称许他;这样可以使得已经为善的人,坚定他的信心,更加的努力行善;还没有为善的人,听到之后,也生起了羡慕效法的决心和行动,这样岂不是顺天之命吗?

道家说:‘遏恶扬善。’佛家说:‘止恶行善。’儒家说:‘隐恶扬善。’三教所说的道理,好像是出自于同一张口;由此可知,圣人的心体,是虚灵洞澈的,纵然是一丝毫的欲望,也是不留的啊!就像明镜照东西一样,随时的照,就随时的映现出来;能够随时的映现出来,也就能够随时的化现而去啊!所以圣人见到了恶,便能够自然的把恶给消融了;见到了善,便能够将善发扬光大;所以圣人遏阻恶事发扬善行,无非就是要恢复完成众生本来具足的性体而已!

故事:像了凡四训里头讲到,大舜在他还没有做君主之前,在雷泽湖边看见年轻力壮的渔夫,都拣湖水深处去抓鱼;而那些年老体弱的渔夫,都在水流很急而且水较浅的地方抓。那些年轻力壮的渔夫,把好的地方都占去了。舜看见这种情形,心里面悲伤哀怜他们。就想了一个方法,他自己也去参加捉鱼,看见那些喜欢抢夺的人,就把他们的过失,掩盖起来,而且也不对外讲;看见那些较谦让的渔夫,便到处称赞他们,拿他们作榜样,并且学习他们谦让的模样。像这样,舜抓了一年的鱼,大家都把水深鱼多的地方让出来了。舜的故事,不过是用来劝化人,不可误解是劝人抓鱼。要知道捉鱼是犯杀生的罪孽,千万不可以做。那么像舜那样明白聪明的人,岂有不能说几句中肯的话来教化众人,而一定要自己亲自参与呢?要晓得舜不用话来教化众人,而是拿自己做榜样,使人见了觉得惭愧而改变自己自私的心理,这真是一个用心良深的人所费的苦心啊!

【嘉言】 ‘遏己之恶,然后可以遏人之恶;扬人之善,然后可以劝人之善。’意思是说:先能够遏止了自己的恶,然后才可以遏止别人的恶;先要能够赞扬他人的善,然后才可以劝导他人行善啊!


推多取少。

【解释】无论是兄弟分财产,或是朋友通钱财,都应该要推让,把多的部份,分给兄弟或朋友,自己则拿取那少的部份,让给别人便宜,自己甘愿吃亏。

【分析】兄弟之间,是骨肉天伦的关系,而财钱则是身外之物,更是应该要推让啊!佛在遗教经说:‘欲望多的人,因为他多贪求利益,所以他的痛苦和烦恼,也比旁人要来得多;欲望少的人,甚至他无所求,也没有什么贪欲,所以也就没有这么多的痛苦和烦恼了。一个人若是想要脱离各种的痛苦烦恼,应当要懂得知足;而知足的方法,也就是富贵安乐最安稳的所在啊!知足的人,虽然是卧在地上,也是非常的安心快乐;不知足的人,虽然是处在天堂里,也是不称心不快乐啊!’由此可知,人若是能够在钱财上做到了推多取少,自然心地就平了;任何外在的境界,都不能够扰乱他的心,所以他永远知足常乐啊!

于铁樵先生说:‘钱财是天地的元气。人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钱财,则不能够生存下去,而且天下没有不爱钱财的人,也没有不用钱的日子啊!所以钱财为人生必然不可缺少的东西;但是每个人钱财的数目都是一定的,想要多一些,也是不可能的啊!然而每个人用钱的习性多不相同,而且各有所偏;例如挥霍的人,一掷就千金;吝啬的人,一毛也不拔;廉洁的人,人在深夜送钱给他,他也会拒绝不接受;贪心霸道的人,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也敢公然的去抢去偷啊!要知道吝啬的人,他的见识浅陋,一分一文钱都当作是宝贝;就像蜜蜂保护它酿的蜜一样,小孩保护他怀里藏的饼一样,一点也不肯分给别人。然而这尚且还是自己保有他分内所有的,只是令人讨厌而已,而上天并不会因此而对他的鄙吝发怒;但是贪横的人,则是想要得到他分内所没有的钱财,并且还贪得无厌;就像是鱼吞船、蛇吞象一样的贪心啊!兄弟争斗,朋友争仇,强盗杀人,贪官枉法,奸臣卖国,也全都是贪这个念头所造成的啊!

所以太上在本篇中一再的申述警戒贪财的祸患;然而教戒人不要妄取钱财,是对的;若是教人完全的不取钱财,那就必定不可以了;所以太上在此说出了‘多少’两个字,使人能够随分的斟酌,做为取财正确的方法。而数目的多少本来也没有一定的准则;贫穷的人,一两金子对他来说,并不少啊!有钱的人,一万两金子对他而言,也不多啊!廉洁的人,应当得到百钱而却只得到十钱,他也不会觉得少;贪心的人,应该得到百钱而得到千钱,他也不会觉得多;惟有平心公道的人,度量自己应该得到的数目,而在取的时候,也不会超过他应得的分量,这就是取少的方法。然而人心总是患少希望多,这也是人之常情;但能够随缘,不要去竞争,自己自然就不会造恶了;若是一定要看到多的反而推却,这样岂不是违背了常情吗?唉!要知道,钱财的到来,有很多不同的因缘;前可以取得的钱财,未必不是我命中所应有的;然而冥冥之中,我所有的定数,毕竟我没有能力知道,也没有办法查考;万一我拿到的不是我命中所有的钱财,那就像是拿了有毒的酒和腐败的肉来吃一样,能吃得安饱吗?所以还不如把它们推却掉来得稳当啊!如果推掉了不是我命中所有的钱财,固然可以免除了自己的过失;就是误推了自己命中所有的钱财,那么这些被误推掉的钱财,必定会从其他的地方再回来啊!面对钱财,千万要忍得过,不要见钱眼开就随便啊!这在富贵的人做来,则是比较容易,而在贫穷的人做来,就显得困难得多了。如果知道困难,而仍然努力认真的做到,使得鬼神鉴察到我这一点不敢茍且随便的心,则虽然生活十分的贫穷困苦,但也不至于会有活不下去的情形发生。这些道理要能够信得真,守的定,那么取少之道,也就是致富之道了啊!’

故事一:宋朝的时候,有一位叫徐积的人,和他的二叔分财产,他先请二叔取完了所想要的东西自己再取;结果二叔取完之后,只剩下了一箱的书,和两间破旧的屋子,徐积就怡然的接受,心中也没有一点埋怨和后悔的念头啊!

 故事二:从前慈溪地方,有两位读书人是好朋友。后来读书人甲,得到了一个教书的地方,每年的酬劳为黄金九两;乙也得到一个教书的地方,每年的酬劳为黄金六两。甲就很高兴的说:‘我们两人明年在生活上都没有后顾之忧了啊!’乙说:‘兄台只有大嫂在家,九两黄金在生活上是绰绰有余;而我则是上有父母需要供养,所以六两的黄金,实在是不够用啊!’甲听了之后就说:‘既然老弟有困难,我就把我教书的地方让给你,我去教你教的地方吧!’甲到达教馆之后,在床铺的下面捡到了一本已经残破的书,上面抄有外科方面用的几个药方,学生说是以前的老师所遗留下来的。甲在冬天放假回家休息时,见到几位穿著颇为讲究的仆人,仓皇的向他叩问:‘这里有没有外科医生啊!’并且说:‘我们主人从福建前往山东去担任布政的官职,在途中忽然罹患了背疮,痛苦的要命,几乎就快要死了,这种情形已经拖了快三天啊!’甲就想到了那个药方,正合了这个病症;因此就随著仆人前往病人住的地方,照著药方子用艾草熏炙,果然布政大人的背疮就被治好了。布政大人非常的高兴,拿出一百两黄金来酬谢他。读书人甲就和布政大人谈到了他让给好友馆职,因此而得到了这个药方的事情,布政大人对他更是大大的赞叹褒奖;刚巧慈溪的县令,是布政大人的侄子,就为读书人甲大力的保荐,甲因此而被拔擢进入了县学做生员。

【再析】 唉!亲兄弟尚且都会争钱财,更何况是朋友呢?甲因为能够念到朋友供养不起父母,而推多取少,让朋友多取;要知道一、二两的黄金虽然少,但是这个道义,却是远远高出了千乘车马的价值啊!所以读书人甲终于能够名利双收,都是从这一念能让之中得来的啊!

受辱不怨。

【解释】虽然受到了别人的侮辱,也只是责备自己的德行薄、功德浅,不能够感动他人;因此更应该要积德累功,决不会去怨恨别人。

【分析】要知道受到别人的侮辱,惟有当下自问反省,是不是自己错了呢?如果是的话,那么别人的侮辱是理所当然的,我应该要接受啊!如果是错在别人,那么这个侮辱就不应该了;纵然是侮辱到自己,也仍然等于是没有侮辱啊!不但是不应当怨恨,也实在是无可怨恨啊!自古以来,凡是具有大智大勇的人,必定能够忍耐小耻小忿,这样才能够做大事成大功;这岂是心胸狭窄、见识浅薄的人,所能够了解的道理啊!

明朝颜茂猷先生,是浙江省平湖县人,曾经教戒他的子弟说:‘凡是没有经历过从事忍耐功夫磨练的人,绝对不会知道,忍这个字有多么的困难啊!若不是心中善恶的两个念头在交战,也绝对不会体会到,忍这个字是多么的奥妙啊!一个人若不能够忍辱耐苦,纵然他有善心;但是被人一激,也就没有了,被人一折,也就堕下来了;所以孟子说:“上天将要降大任给一个人来承担,必定先要锻练他的心志,使他学习磨练动心忍性的功夫”,这正是要人人都能够参透这一关啊!大约来讲:布施救济别人,不妨就要受到一些他人的嗔恨;为别人打算,则不必避开别人的怨恨责难;任事的人,必须要能够任怨,从事劝导教化的工作,也不要避开别人的讥讽批评。有心宽厚待人,或是会遭到他人的讥笑侮辱;这些种种的横逆,也都会跟随著善心善行而来;若是不能够明白个中的道理,那就不是一个真正能够行善的人啊!’

故事一:宋朝的名臣富弼,训诲他的子弟说:‘忍这个字,实在是微妙极了啊!一个人若是能够清廉节俭之外,更加上这个忍字修持的功夫,那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啊!’富弼在少年的时候,有人在骂他,旁边的人就跟富弼说:‘喂!有人在骂你啊!’富弼回答说:‘他恐怕是在骂别人吧!’旁人又说:‘他是指名道姓的在骂你啊!’富弼则说:‘天下之大,难道没有同名同姓的人吗?他不是在骂我啊!’骂富弼的人听到之后,感到十分的惭愧。

【再析】颜光衷先生说:‘忍这个字最难了啊!一个人能够忍,那么这个人的道德心量一定很大;但是到了他不能够再忍的时候,已经是他心中的骄慢习气满溢出来了啊!’从前有首诗说到:‘少年胯下安无忤,老父圯边愕不平;人生若非观岁暮,淮阴何必减文成。’这首诗说得实在是好极了。汉朝的大将韩信,在他少年的时候,能够忍受胯下之辱,而成就了他后来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被汉高祖封为齐王;但是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就显得踌躇满志,不能够再忍了,结果因为羞辱了绛侯(周勃)、樊哙而被杀;这就像是饮酒一样,饮到了满量,自然就不够能再增加了啊!

故事二:从前江阴地方,有位姓夏的富翁,有一天他正在与客人下棋的时候,忽然有一个人大吼大叫狂奔而来,对他说:‘姓夏的,我只不过是欠你家利息二两的银子,你为什么命令你的家人每天都来逼我还钱!’夏先生还没来得及回答,这个人又破口大骂;并且还把桌子推翻,棋子落得满地。夏先生就笑著说道:‘你来我家告诉我这件事情的目的,不就是要想免除这二两银子的利息吗?’于是就拿起笔来,写了免除二两银子利息的字据,这个人拿了字据,就急忙的道谢离去。夏先生的客人亲眼目睹了这一幕,非常佩服的赞叹道:‘夏先生,您真是一位盛德君子啊!’夏先生说:‘忍为众妙之门!大凡处世待人接物,如果有人以横逆加在我身上,就像是走到了荆棘中;这个时候,也只能够慢慢的走,缓缓地把挡在身前的荆棘解开而已,那些荆棘又怎么能够使我发怒呢?又像是虚舟在撞我,飘瓦在打我;我若是能够不动心,那么这个怨气便可以解开了啊!况且这个人的面貌凶狠,言语激烈,他必定是有备而来的呀!我恐怕激怒了他,会产生意外的变化,所以干脆就宽免了他的利息钱。’到了这天的晚上,传来了消息说,这个人死在自己家中的厕所里面。细问原因才知道,这个人因为被逼债逼得没有办法走头无路,所以才事先服了毒,来到夏先生的家中,想要企图诈骗;因为感谢夏先生的宽厚,免除了他的利息,也就不忍心诈骗害夏先生,所以才急急忙忙的赶回家中,在厕所里找粪青来解毒;然而为时已晚,这时候毒药的药性已经暴发出来,而来不及解毒了啊!夏先生听了之后,就对天拜谢,人人因此都对夏先生感到尊敬和佩服。

【再析】夏先生若不是平日修养有素,消除了心中的火气,在那个节骨眼的关键时刻,怎么能够稳得住忍得住啊!所以忍辱固然是修身的重点;然而守住富贵的要诀,也是要懂得学会吃亏啊!

故事三:涅槃经上说:从前有一个人,赞叹佛的相貌为大福德相;有人就问他:‘何以见得呢?’他说:‘佛陀正值壮年,他的心地功夫就已经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心中没有丝毫的火性,被人打也不生嗔恨心,被人骂也不会发怒,这不是大福德相,那又是什么呢?’

【再析】 今人若是能够在横逆当前的时候,说:‘唉!他是来成就我的福德相啊!我应该感到非常的荣幸才对啊!’能够做到这样的话,在我能够报复他,而却不与他计较,那么他也将被我的宽厚包容所感化而觉悟了啊!

【嘉言】 郑暄说:‘默默默,无限神仙从此得;饶饶饶,千灾万祸一时消;忍忍忍,债主怨家从此隐;休休休,盖世功名不自由。’

《寿康宝鉴》原名《不可录》白话版 全

太上感应篇01:希望诸位同修能够来实行,造自己之福,造一家之福,造社会国家之福

太上感应篇02:感应选录故事

太上感应篇03:如何面对两性关系(一)

太上感应篇04:如何面对两性关系(二)

太上感应篇05: 淫欲过度。附有戒日及天地人忌列表图

太上感应篇06:天中大系缚无过于女色;但有欲念无不堕落

太上感应篇07:祸与福并不固定,全在人自作自受

太上感应篇08:天数本来是一定的,但转变在人自己

太上感应篇09:相好不如道德好,道德好不如度量大好

太上感应篇10:不宣扬别人的短处;也不夸耀自己的长处

太上感应篇11:以下犯上、阴奉阳违、暗中欺瞒上级或父母,果报也很重

太上感应篇12:培福积德重要的在于心,如果心中时刻存在有善念那么就功德无量

太上感应篇13: 凡有关财物的事情都有天神监护,接受了不义之财自然要减损福报

太上感应篇14:读书人要多行善积德才能功成富贵

太上感应篇15:人可以欺骗,天不可欺骗;淫人妻子,人家一定会淫我妻子

太上感应篇16:人因享用过于丰厚遭致夭亡,未曾享用能够长寿

太上感应篇17:命运由天定的说法确实是真的

太上感应篇18:孝友的家庭,暗中受到鬼神的保佑

太上感应篇19:敬天畏天是百善的根基;无法无天是万恶的祸源

太上感应篇20:人作善必有福报,作恶必有祸报,就像人身的影子跟定人身体一样

太上感应篇21:俗语说,一世破婚三世穷,极为惨毒

太上感应篇22:善人口即是心,心即是口,待人口许他便是心许他,论事口赞他便是心赞他

太上感应篇23:咒自己死又咒别人死,或赌假咒欺人,历看果报都是速死的

太上感应篇24:善书传一人者当十善。传十人者当百善。传大豪杰大贵人者当千善

太上感应篇25:捕捉雏禽鸟及吃其蛋,使飞禽鸟类失去孩子,会得到孤独没有儿子的报应

太上感应篇26:吃它半斤肉还它八两;欠钱的还钱,欠命的还命,这是因果定律

太上感应篇27:过年家家都杀生祭祀祖先,是加重祖先的罪业

太上感应篇28:口业的罪过,与杀生和邪淫的罪过相等

太上感应篇29:不烧香就有不恭敬天地的心;晚起床就有多淫的念头

太上感应篇30:为人臣子或部属要尽心而无欺,为人子女的必须要尽孝

太上感应篇31:骨肉之间应该讲情不该讲理;执著了理会伤了情;而伤了情就是非理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一(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净空法师《法华经大意》目录01-66(全)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287目录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01-23目录(全)

宣化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目录(全)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30链接(未完)

净慧法师僧伽吒经浅释01-18目录(全)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01~270链接(未完)

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寿康宝鉴》原名《不可录》白话版 全

修福者必看:文昌帝君阴骘文大意(净空法师讲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