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 146:时刻调整你的心跟佛一样,临命终你的心频率跟佛一样,佛才能来接引
楞伽经【六】19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慧律法师讲座
楞伽经(六)19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诠论】如上面注释中所示,五法之次序,此节与前面所说者有所不同。因为前面只从根境上来说,故由末至本,来表明真妄之关系,亦即是从妄返真,阐明修证之次序:谓因“名”而溯其“相”,意思就是有名就一定找到相,就是这个意思,叫做因名而溯其相,有了名一定再找,一定可以再找到这个相。乃至由“正智”而返证“真如”,此为以自利为主。而此节第五法之次第,则是总说诸法,从本流末,来显示真妄二者之关系。亦即谓一切有形者,则称之为“相”;相皆各有其名,称之为“名”;能分别此诸名者,便称之为“妄想”;达“名”、“相”、“妄想”当体本自寂灭,称之为“如如”;这一点也就是一切众生做不到的。一切众生一定死在三个角度:不是死在名、就是死在相、要不然就一定死在妄想,怎么样都没有办法挣脱。依如如而发之言说,称之为“正智”。故此外五法次第之立意为兼有化他之行;由于立意不同,故名次有种种差别。
1108页【大慧,是名五法、三种自性、八识、二种无我,一切佛法悉入其中。是故大慧,当自方便学,亦教他人,勿随于他。】
当自方便学,就是要用智慧方便好好地修行。所以修行,所以佛弟子修学佛道,以开智慧为本,不管你念佛诵经都一定要开智慧。你可知道般若法门,释迦牟尼佛一半,就是一辈子的一半,半辈子都在讲般若法。为什么呢?释迦牟尼佛说法说四十九年,除以二、二十四点五,般若讲了二十二年,可以知道没有般若,就不可能了解八大宗派,也不能理解佛教的核心价值,因为般若为主导,般若是诸佛之母,诸佛的母亲是什么?就是般若。经典说般若出生一切诸佛,意思就是有般若法门,才有办法产生一切诸佛,因此一切诸佛由般若而生。而现在的末法时期,却忘了这个重要的根本——就是般若智慧,不知道。念两三句佛,拜几拜就说这个叫做修行,这个叫做结缘,没有开大般若智慧,佛念不定。就像祖师讲的,喊破喉咙也徒然。
【注释】“当自方便学”:当以自智之方便修学。“勿随于他”:勿随于他教、他法而转。亦即:菩萨摩诃萨须于如来所传之此无上顿教法门,正念正住,期于通达,勿随他转。尤其不能掉进去外道。【义贯】【本节从略。】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二种无有我,悉摄摩诃衍。名相虚妄想,自性二种相,正智及如如,是则为成相。】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说这个五法三自性以及八种识,二种无我之理悉摄入摩诃衍这个大乘法里面。再讲五法当中的名跟相虚妄想,简单讲(虚妄想)就是妄想的意思,名跟相跟妄想,这个摄入三自性当中,三自性当中的两种相,也就是缘起自性还有妄计自性,妄计自性就是我们讲的妄想自性,那么正智及如如是则为成相,成就是圆成实相。
【注释】“摩诃衍”:梵文全名为摩诃衍那(Mahayana),“摩诃”是大,“衍那”是乘,合称大乘。以佛乘能乘载无量众生至涅槃岸,故名大乘。“名相虚妄想,自性二种相”:“虚妄想”,亦即妄想。“自性二种相”,指三自性中之“缘起自性”及“妄计自性”。妄计自性就是遍计所执性,前面所讲的妄想自性。名词虽不一样,但是讲的都是同一种东西。此谓五法中之名、相、妄想即摄三自性之缘起与妄想二自性。前面我们那一张图显示出来,制造了图就显示出来很清楚。“正智及如如,是则为成相”:“成相”,圆成实性。此二句为示法身常住之义,以圆成实则不可破坏故。【义贯】“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二种无有我”法,此四门即“悉摄摩诃衍”中之一切法。五法中之“名、相”及“虚妄想”,即摄三“自性”之缘起自性及妄计自性“二种相”,五法中之“正智及如如,是则为”三自性之圆“成”实“相”。
1109页【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句,过去诸佛如恒河沙,未来现在,亦复如是。云何,世尊,为如说而受?为更有余义?惟愿如来哀愍解说。】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说:世尊,就像世尊所说的法句当中,常常讲过去诸佛如恒河沙,恒河沙表示无量无边,那么未来、现在,亦复如是。那么恒河沙也是一种比喻,后面跟恒河沙有关的比喻,种种的忍辱如恒河沙等等,后面会讲到。云何,就是应云何受持,这一句呢?世尊以前所说的法句当中,过去诸佛如恒河沙,未来、现在亦复如是,那么这一句是什么涵义?应云何受持呢?世尊,为如说而受,就是我等应如世尊所说,说就是所说而受持,受就是受持,为就是我等,为应当如世尊所说而受持,为更有余义?或者是言说外,还有另外一层涵义呢?惟愿如来哀愍解说。整段的意思是说: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法之中,(世尊所说)的句当中,常常讲说,过去诸佛如恒河沙,未来、现在亦复如是,那么应云何受持?这一句说过去诸佛如恒河沙,这一句涵义是什么?世尊我等应如世尊所说而受持,或者是这一句还有言说外,更含有余义,则惟愿如来哀愍解说。
【义贯】“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之法“句”当中谓:“过去”之“诸佛如恒河沙;未来、现在”之诸佛,“亦复如是”如恒河沙,若如是者,我等应“云何”受持此句?“世尊,”我等“为”应“如”世尊所“说而受”持?抑“为”于言说外“更有余义?惟愿如来哀愍”,为我“解说”。
1110页【佛告大慧:莫如说受:三世诸佛量非如恒河沙;所以者何?过世间望,非譬所譬。】
佛告大慧!莫如说受,就是不要说前面所讲的“莫如言说,而说要受持,说恒河沙这个名字”。三世诸佛之量,也不能说它是如恒河沙。诸位!佛的那个量有两种:㈠一个叫做无量无边,量无边的意思是说从比较之下没有办法讲出一个多大的数目字,所以用无量无边;㈡那么通达真如不可说的,也叫做无量无边,为什么?因为它不是量,不是有边的东西,它是空相的东西。所以这个佛讲的无量无边,它含有两种义理:一、从量的比较之下,是没有办法讲出实在的量,叫做无量无边。譬如经典讲的说,法界到底有多少众生?佛说不出所以然,但说无量无边,这个也是一种无量无边;那么佛通达真如空相,所以不是有相有边,又叫做无量无边。所以说三世诸佛之量,因为契入真如,所以不能用恒河沙无量无边来解读。所以者何?为什么呢?以诸佛如来的法体,过就是超过,超过一切世间心量所能企望,心量,世间的心量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要不然就是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兆、十兆、百兆、千兆、万兆兆……就是极限了,极限了,没有办法讲出这个数量,这个是由比较(而来),从一,一就是我们妄想,建立的一个错误,但是没有这个一,又不方便。譬如说数这个羊,一只、两只、三只、四只、五只,佛说一即非一是名一,你看一本身它不是量。
在众生的角度来讲,一,它是一种数量,可是在圣人的角度讲,一并不存在,一是假设,一是空性,一是一种妄想,一是大家所认同来的,一是一种概念,一是一种理想,一是全世界所认同,一本身并不存在。因此,要表达必须要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由一引发叫做无量无边,但是这个仍然是世间,凡夫所推论出来的一种无量无边,也因此这一句说,超过一切世间心量所能企望,意思就是说,不能用量来衡量如来。非譬所譬,没有,非一切的譬喻所能譬喻如来,所以那只是一种方便说如恒河沙。这一句话贯串一下,说:佛告大慧,千万不要如言说,说要受持前面所讲的那一句恒河沙,三世诸佛之量绝对不能用无量无边的恒河沙来比喻,所以者何?无量无边还是一种量,所以者何?以诸佛如来之法体,超过一切世间心量所能望,望就是企望,所能企望,不可以数量之无与等者,非一切譬喻所能譬喻。意思就是真如无相,究竟无量无边,因为它不是相,所以没有办法比喻。
【注释】“过世间望”:谓诸佛如来法体,乃超过世间之心量所能企望者,故世间之计量无与等者,是故诸佛法身不可以数量知。“非譬所譬”:无有譬喻能喻诸佛之法体。诸佛之法体本自真如,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故,所以它不是数量,数量是见闻觉知的产物,是一种妄想,是一种比较,佛法没有次第,怎么可以用比较的角度,比较就是生灭的意识心。所以诸佛心境,非算数所能譬喻。【义贯】“佛告大慧:莫如”言“说”而“受”持彼句:以“三世诸佛”之“量非如恒河沙;恒河沙虽然是无量无边,还是一个量。所以者何?”以诸佛如来之法体乃超“过”一切“世间”心量所能企“望”者,心量由哪里建立?由见闻觉知,心量由见闻觉知而建立,而佛超越一切见闻觉知,所以它不是一切世间心量所能企望者,不可以数量知,无与等者,故“非”一切“譬”喻“所”能“譬”喻者。
【以凡愚计常,外道妄想,长养恶见,生死无穷;欲令厌离生死趣轮,精勤胜进故,为彼说言:“诸佛易见,非如优昙钵华难得见故”,息方便求。有时复观诸受化者,作是说言:“佛难值遇,如优昙钵华”——优昙钵华无已见、今见、当见;如来者,世间悉见。不以建立自通故,说言如来出世如优昙钵华。大慧,自建立自通者,过世间望,彼诸凡愚所不能信,自觉圣智境界,无以为譬,真实如来,过心意意识所见之相,不可为譬。】
以凡愚计常,这个凡愚之人计诸法为常,这是常见,落入常见,那么外道依于自心的妄想,有时候会堕入常见,或者是无常见。这前面都讲过了,这些都是长养,无论是凡夫见,或者是外道的常见无常见,这个都是长养恶见,这些都是妄想,所以它是生死无穷。欲令还没有受化的人厌离生死趣轮,精勤胜进,胜进就是求圣果,精勤圣道叫做精勤胜进故,就是精勤求于圣果。为彼说言,就对他讲说:诸佛易见非如优昙钵华难得见,那么昙花一现就是这样三千年才一次嘛,但是诸佛易见。为什么呢?这些欲令还没有受化的厌离生死趣轮,所以精勤圣道能够得到圣果这样子胜进。为彼而说言,告诉他们:诸佛是易见,不是像优昙钵华难得见,大家要努力哟。然后息方便求,息就是止息外道这种邪方便地求,转求圣道。息就是息止,那么方便,就是邪方便,息止外道这种邪方便而求,转求圣道。所以,佛在世的时候,也感化了无量无边的外道。
前面是讲还没有受化的人,现在是讲已经受化。有时复观诸受化者,就是已经受化了,就是进入佛门,当然就是这些比较利根的啦。但是这些利根的人,因为精进的时候很苦,有时候冒着生命的危险,所以修行进入佛门的时候,有时候也会懒惰,懒惰。他在家里看看电视,在家里喝喝好茶,当然这不是为过,我今天不错,有用功,他已经有因缘契入佛法了。可是呢?感染这世俗还是很强,有时候吃吃好吃的东西,有时候看看电视,看看偶像剧,看看韩剧。哇!看看放烟火,看整天看整天,他会懈怠,佛就又劝他,作是说言:哎呀!你这样子已经受化,已经相当是利根的人,却这么懒惰,把懒惰当作解脱,要鼓励几句话,说:佛值难遇,要碰到佛法是很难的,就像优昙钵华三千年来一现,无量劫你才得到、碰到佛法的因缘。受化以后还这么地懒惰。为什么?没有善知识在旁边。然后呢?没有好的因缘、道场在旁边,久了以后,他就会自己说自己对,自己讲,自己想,就是这样子啊,到最后讲出来的佛法不是佛法,(是)自己的法,佛也没有这样讲,他会介绍佛怎么说佛怎么说,都是他自己讲的,叫佛难值难遇就像优昙钵华。
你不要这样懈怠懒惰,已经听到佛法要地地要升进。优昙钵华无人,没有人已见、今见、当见,优昙钵华根本没有人能看得到啊。为什么?三千年才一现,你怎么看得到?没有人已见、没有今见,也无当见。过去未来统统没有人看过。但是如来呢?世间悉见,当然如来世间悉见意思就是:如来也实在不是像优昙钵华那么难见,所以这是一种鼓励的话。不以建立自通,那么我所说的法,不是依如来建立自通而说法,是站在众生的角度,非以如来所自证自通而说法,不从这个角度讲。不以建立自通,因为那个境界太深太难了,而说言如来出世如优昙钵华,说如来出世,就像优昙钵华很难碰到的,大家要珍惜。
大慧!如来自证建立法身自通者,是超过一切世间心量的企望,不是见闻觉知,它是超过一切见闻觉知的。彼诸凡愚所不能信。凡夫他但说眼前见闻觉知之事,但著于人间的生灭论、世论,他怎么会了解说超越的思想的是什么?自觉圣智的境界,在世间法中是无以为喻,是没有办法譬喻,如来的法身根本没有办法,是无以为喻的,无以为譬喻的。真实的如来法身是超过一切生灭的心、意、意识所现、所见之相,不可为喻,完全是绝对。这绝对有两种:一种是相对的绝对,一种是绝对的绝对。注意听!如果虚空跟差别的相比较,那个叫做差别,叫做相对的绝对,因为它是建立在比较之下。譬如说我们这个世间这个假相千差万别,但是虚空同一相,虚空是绝对相,所以这个在差别相里面所建立的绝对相,这个叫做相对当中的绝对。另外一种真如,佛的真如,不是相对里面的绝对,它是绝对里面的绝对,它是当下就是绝对,然后的绝对没有办法言说,绝对里面的绝对,也就是当下就是绝对,同时不能说它是一种绝对,叫做绝对中的绝对。所以万法一般世间人都是由比较之下,那个就是相对的绝对;那么我们现在契入一真法界,那是绝对中的绝对,当下就是绝对,就是绝对!而这个绝对没有任何的语言可以表达的绝对,没有任何的语言、文字符号,统统没有。所以不管世间人多行,一样不能契入绝对中的绝对,没有办法,由于世间所创立出来的语言、文字、数目、观念、符号,同时捆死自己。
一切的科学家、物理学家……所有统统在观念、符号里面,化学就是一本观念、符号,物理也是一样,动物也许一本书,植物也是,矿物也是,我们不是说它不好,而是说它能解决我们生命的某一种层次,当然食衣住行,我们有认知的权利嘛,那我们赞叹也随喜。但是佛教讲的是解脱,这个又不一样的层次。我们不是否定这一些世间的科学、物理、化学家,不是,一点都不否定,由于他们带给人生很多的幸福进步,从野蛮变成文明,我们随喜赞叹;而佛讲的不是这个,佛讲的是彻底的解脱,即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不能说你活在只有见闻觉知,这些剖析的东西都是意识心,生灭的东西。我们说一加一等于二,一如果不存在呢?佛说一即非是一,就是叫做一,方便说叫做一。佛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佛说三千大千世界,既非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佛说三千大千世界,这么范围,这么大的范围,既非三千大千世界,因为自性本来就空,人类的妄想的产物,能所不断的产物,主观跟客观意识所建立出来的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方便说三千大千世界。那科学家讲,那么那就是太阳系、银河系、超星群系,现在就要讲了,所有的科学家都说有银河系,从佛的角度不是这样讲,佛说银河系,既非银河系,是名银河系;佛说银河系这个两千亿个太阳,太阳系加起来叫银河系,两千亿的太阳系加起来叫做银河系,佛说银河系,既非银河系,因为银河系毕竟来自于宇宙的灰尘——颗粒微尘所形成的重力不一样而已,相不一样重力不一样而已,而是空性,佛说银河系既非银河系,可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有银河系,这个就叫做妄执。
所以有科学的领域,如果能够再回光返照空性的道理,科学家就不得了,可是就是转不出来,转不出来。那么科学家有他的伟大,比如说英国的科学家也是物理学家霍金他说:这个宇宙当中的运作,有一定的程序,人其实是不需要上帝的。他这一句就破除上帝的存在,意思就是我们这个太阳系,或者是这个银河系,有一定自己运作的程序轨则,不需要上帝的,可是他一样认同有太阳系,一样认同有银河系,然后最后又说太阳系会毁灭,银河系也是会毁灭,超星群系会毁灭。科学家说我们到现在为止,宇宙当中是膨胀放射出去还是收缩回来,还是在争论当中,无论是扩大出去,这是所有的科学家认同,我们这个宇宙是爆炸的、扩散出去的,在佛来讲这还是妄想;或者是收摄回来的,佛说这个还是妄想。因此研究世间任何高科技的东西,只要你用分别心,分析的东西,掉进去观念,意识形态一二三四,观念符号把它整合一下,他能用在某一种时空,但是没有办法用在彻底的解脱,完全没有办法。所以科学家叫做伟人,佛陀叫做圣人,那完全不一样。
接下来把它解释一下:以凡愚计常,意思就是以凡夫愚痴会妄计诸法为常,而外道依于自心的妄想,堕入常无常的观念,这前面都讲过了,这些都是长养种种的恶见,生死无穷,那么欲令未受化的人厌离生死趣轮,精勤胜进圣果,为彼说言:诸佛易见不是像优昙钵华难得见故,因此就息止外道这些邪方便而求,转求于圣道。佛陀最主要转邪为正。有时复观已经受化利根的人,但是久了以后变成懒惰,把懒惰懈怠变成洒脱。作是说言:佛难值遇,佛法很难碰到喔,三千年、无量劫来你今生今世才碰到喔,如优昙钵华那么难遇喔。这个也是鼓励你要珍惜佛法的今天。优昙钵华也没有人已见,也没有人今见,也没有人当见,统统没有人见过,但是如来世间悉见,如来并不是实非优昙钵华那么难见。如是种种易见,或者是难见,都是鼓励众生要珍惜佛法,要精进佛道,不可以放弃。不以建立自通故,这不是依如来所自证自通法而说,不从这个角度来讲,而说言如来出世,如优昙钵华,不从这个角度。大慧!如来自证建立法身自通者,是超过世间心量的企望,彼诸凡愚所不能信,因为凡夫根本没有那种心境、自觉圣智境界,世间法中无以为譬,真实的法身如来过于生灭,超越一切,过就是超越,超越一切生灭的心意意识所见之相,不可为喻。
【注释】“优昙钵华”:梵文具名为优昙钵罗(Udumbara),义为灵瑞、瑞应,三千年始一现,其华现时则金轮王出。又,《南史》曰:“优昙华乃佛瑞应,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出世”所谓昙华一现,即本于此。“息方便求”:令其息止依种种邪方便之追求,而转求于圣道。“观诸受化者”:此指已受化之利根人。“佛难值遇,如优昙钵华”:以利根人堪能修学,恐其废懈,故作是言:“佛难值遇”,以策其把握时机,加功精进,速证妙果。所以大家听到了佛法以后,千万不要退转。“优昙钵华,无已见、今见、当见”:此句魏译作:“而优昙华于世间中无人曾见,当亦不见。”“如来者,世间悉见”:然而如来则世间一切众生,或已见、或今见、或当见,是故如来实非如优昙钵华。“不以建立自通故,说如来出世如优昙钵华”:谓如是之譬喻,非依如来所自证之自通法而说。亦即恒沙及优昙华二喻,为言易见及难见,此皆是如来化用边事,非如来自证之境界。只是说叫众生要珍惜,不论是难见易见,统统叫你要珍惜正法。
【义贯】“以凡愚”之人妄“计”诸法为“常”,而一切“外道”则依自心“妄想”,堕于常、无常见,因而“长养”种种“恶见”,故堕于“生死”海,轮转“无穷”;如来为“欲令”此等未受化之诸凡愚人,速能“厌离生死”六“趣”之“轮”转,而“精勤”求“胜进”之圣果“故,为彼说言:‘诸佛易见,非如优昙钵华难得见故。’”以此而令其“息”止种种邪“方便”,而“求”于圣道,速离生死苦海,得涅槃乐。如来“有时复观诸受化者”为属于利根之人,然时懈废,为欲令其发大勇猛,速证妙果,而“作是说言:‘佛难值遇,如优昙钵华。’”令其起难遭想,精勤佛道。然而“优昙钵华”者,世间之人“无已见、今见、当见”;而“如来者”,则是“世间”一切众生“悉”皆得“见”:或已见、或今见、或当见,是故如来实亦非如优昙钵华。如是难见、易见二喻,这“不”是如来“以建立自通”之自证境界“故”,而“说言如来出世如优昙钵华”。站在哪一个角度呢?“大慧,”如来“自”证“建立”法身“自通者”,乃是超“过世间”心量所能企“望”者,所以不是站在这个角度,故为“彼诸凡愚”之人,“所不能信”。如来“自觉圣智”之“境界”,世间法中实“无以为譬,因为它是绝对的绝对,没有任何一种相,没有一种言语可以比喻如来真正的境界。真实”法身“如来”乃超“过心意意识所见之相,不可”以世间譬喻“为”之“譬”喻而能了知。说不出所以然。
1113页【大慧,然我说譬佛如恒河沙,无有过咎。】大慧!但是我所说的譬喻,譬如说像诸佛如恒河沙,那么这种比喻也没有任何的过失,因为恒河沙含有种种多义。后边就是继续讲,佛为什么用恒河沙来比喻,它有种种的含意。【义贯】“大慧,”虽然如来之法身,实非世间之譬喻所能喻者,“然我”所“说”之“譬”喻:诸“佛如恒河沙”者,则亦“无有”任何“过咎”。意思就是说那是一种比喻,也没有什么过错。【诠论】此为接上节而言佛所说之譬喻无有过咎。佛意谓若以自通之法体言之,则法体本离言说譬喻,无有言说而能企及,何况譬喻。今则因报化佛,化现摄生,聊以显示如来七德,故譬如恒沙,亦无过咎。
【大慧,譬如恒沙,一切鱼、鳖、输收摩罗、师子、象、马、人、兽践踏,沙不念言:彼恼乱我,而生妄想;自性清净,无诸垢污:如来应供等正觉,自觉圣智恒河,大力神通自在等沙;一切外道、诸人、兽等,一切恼乱,如来不念,而生妄想。如来寂然,无有念想。如来本愿,以三昧乐安众生故,无有恼乱,犹如恒沙,等无有异;又断贪恚故。】这一段看完了,你就会向佛陀五体投地地顶礼,看佛陀那一种功夫是谁做得到。
大慧!譬如恒河沙,一切鱼或者鳖,输收魔罗是一种鱼,叫做杀子鱼,还有师子、象、马、人兽,上面践踏,沙不念言:彼恼乱我,而生妄想。这一句的涵义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如果有无量无边的众生,来谩骂佛陀,佛陀的心如如不动,不生妄想。它这意思是这样子。何以故呢?自性清净,无诸垢污,所以不是外境的问题,是看你自己有没有功夫。你今天没有功夫,人家随便念你两句,你就绝对自己就倒下来;今天如果你有自性清净,无诸垢污,再大的侮辱,你都觉得那是一种增上缘,就像佛陀一样,何以故?自性清净,无诸垢污。那如果你自性不清净,有种种的烦恼,那么骂了,就绝对生妄想烦恼,就一定认为彼恼乱我。如来、应供、等正觉,自觉圣智就像恒河沙,佛的大力神通自在,也有如恒河沙,那么无量无边的神通妙用。一切外道、诸人、兽等一切恼乱,如来不念。如来不念就是如来不与众生计较,而生妄想。
那么如来(心中)就是天下无不可原谅的众生,因为不记恨。所以师父就说:你们每天因为还没有到圣人,每天早上睡醒,把你们的爱跟恨请归零,归零,一定这样练习一定这样练习。哎呀!你十几年来恨一个人,一直割舍不下:那个人实在是太可恶了!你一定痛恨,那割舍不下。有时候又死得很冤枉。师父!你没有碰到那种情形,那种情形没有几个放得下的,就像一个孩子,去当兵剩下几天就要退伍了,结果被操(训练)死了,关禁闭,带个手机就被关禁闭,关了就操(训练)死了,剩下几天就要退伍了。所以他的家人很生气,没有真相决不下葬,没有真相,现在连坐法包括总司令,统统七八个高官统统记大过,记过申诫,现在还在查。说实在话的,说这样的爸爸妈妈一个好好的孩子,还是高材生,结果剩下几天,下来被操(训练)死了,怎么个操(训练)法呢?他就叫这个体育学院的,体育学院专门在打棒球的,那个体能非常好的就照他们军中这样操(训练),上下跳起来,上下跳起来,然后再来伏地挺身,仰卧起坐,这样操操操(训练),操(训练)到一半,那些体育学院,专门是体育学院的,那两个人说受不了,连体育学院那个皮肤晒得很黑的那种,连整天在太阳底下晒的那种棒球选手,体育学院的都受不了,把他的儿子操(训练)死。当然我们讲到这个也很难过,很难过。
所以说你要众生,是说要放下这种妄想,说实在话,其实很难,真的很难。如来寂然,如来寂然意思就是一切恼乱,这些外道来恼乱,人、兽来恼乱如来,如来不念,不与众生计较而生妄想,如来心性寂然无念,意思就是寂然什么意思,就是如来自始至终如如不动,无有念想,他从来没有妄念。如来本愿以三昧乐安众生故,三昧乐,因为如来自觉圣智,安住在无上的大般涅槃,所以如来无有恼乱,无有恼乱就是没有一件事情能动摇如来。在戒律学有一句话,提出来大家做参考。说:出家恼他人,不名为沙门。师父一再强调,这出家众跟在家居士能够保持一个距离,出家恼他人,不名为沙门。如果一个出家人常常接近在家居士,或者是恼乱在家居士,这个就不像是一个出家人,这个会恼坏人家的。那么如来无有恼坏,如来的心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动摇,更不可能去恼坏任何一个人。如来的性德,犹如恒河沙,等无有异,为什么呢?又因为如来已经断贪心和嗔恚之心。
【注释】“输收魔罗”:译为杀子鱼。“自觉圣智恒河”:自觉圣智如彼恒河。“大力神通自在等沙”:佛之大力神通自在,有如恒沙。“如来本愿,以三昧乐安众生故”:如来之本愿,为欲以三昧乐,普安一切众生故。所以这一点你要学佛,不记恨众生,就是要救众生,要记住这一句话,你这一辈子过的日子就会时时刻刻与佛相应,那么这样你往生极乐世界也就很容易、很容易。为什么?你的心跟如来的愿力是一样,对不对?如来用三昧力、三昧的乐,普安一切众生,自己得三昧,也教众生安抚众生,所以如来绝对不恼害众生,这是如来的性德,那么我们比丘要学习如来,出家恼他人不名为沙门。
【义贯】“大慧,譬如恒”河“沙”,虽为“一切鱼、鳖、输收摩罗、师子、象、马、人、兽”等之所“践踏”,而“沙”从“不”自“念言:彼恼乱我,而生妄想”分别,以恒沙“自性清净,无诸”妄想烦恼之“垢污:如来应供等正觉”之“自觉圣智”如彼“恒河”,因为他自性清净,也没有任何的污垢。而如来之“大力神通自在”满足,其量“等”如恒“沙无量无边的妙用;”是故“一切外道、诸人、兽等”,虽作“一切恼乱”,而“如来”亦从“不”起一“念”言:彼恼乱我,“而生”烦恼“妄想”。以“如来”圣智心体“寂然,无有”染净之“念想”。又,以“如来”之“本愿”,为欲“以三昧乐”普“安”一切“众生故”,是故“无有恼乱”能动摇之,如是性德“犹如恒沙,等无有异;又”如来已“断贪”爱嗔“恚故”,是故无有恼乱,犹如恒河沙,为恒河水之所冲洗,无诸杂质垢染;是故我立譬说诸佛如来如恒河沙。
【诠论】此为以恒河沙喻如来悲愿利生,而无恼乱。谓如来自觉法身如恒河,神通妙用如恒沙。沙虽被鱼鳖等践踏,亦不生恼乱之心,以沙之自性无染故,此用以比喻如来之神用,虽为外道恼乱,亦不生厌舍之心,以法身本来寂静故,且以利生本愿,三昧之力所持故,这两句要是背得起来,一辈子你的心就快乐无穷,以法身本来寂静故,那么简单讲所有的问题都是你自己的问题,看你能够承受多大的压力,别人的恼害,就看你的功夫了。如果你的心本来寂静,谁也拿你没办法,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外面的境界呢?且以利生本愿,三昧之力所持故,又已断法中之贪恚故,所以法体离念如恒河沙无有杂质。
1115页【譬如恒沙,是地自性,劫尽烧时,烧一切地,而彼地大不舍自性,与火大俱生故。其余愚夫作地烧想,而地不烧,以火因故。如是大慧,如来法身如恒沙不坏。】
譬如恒沙,是地自性,这地自性,地水火风的自性,劫尽烧的时候,烧一切地,而彼地大不舍自性,地大还是地大,与火大俱生故。意思就是有火就有地,譬如说岩浆喷出来,见到火,岩浆喷出来,喷了很多,那么就是造地的开始。所以火,火生地就生,叫做与火大俱生故。其余愚夫作地烧想,其他愚痴的凡夫作地烧想,而地不烧,而地大实不烧,不被烧灭,以火因故,以火为地之生因,意思就是说火能生土啦。如是大慧,如来法身,如恒沙不坏。无论你怎么烧恒沙一样存在,譬喻如来的法身不究竟涅槃,就是不入涅槃。
在这里再交代一下,外道所执著的四大地水火风,以为四大是亘古以来常存于世间,一切外道差不多都是这样子的执著。而佛陀的四大缘自于如来藏性,完全不一样。外道说的常恒,那是一种妄想,而如来所谓的常恒那不一样,七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七大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显现出来的,所以那一种真常跟外道的那一种执著地水火风的常是完全不一样的心境。外道执著地水火风,亘古以来常存,那是一种妄想,因为没有会归到真如的本心本性,而如来不一样,如来讲的四大常,是指藏性所显露出来的妙常,不同于外道那一种执四大亘古常存,因为外道只有妄想没有真如,没有会归妙真如性,所以这一点稍微比较一下:佛陀讲的是真常,而众生讲的四大,意指那个是妄想的常,执于常见的那个“常”。外道为什么执于常见呢?因为他们四大认为永远存在;而佛陀是把四大融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喔!那这样子“常”就跟(外道)这个“常”是完全不同。
【注释】“而彼地大不舍自性,与火大俱生故”:地大虽为火烧,然地大之性亦不断灭,以地大恒与火大俱时而生故;又若有火大生起,即表示地大非究竟灭尽,因为四大之性是相融摄的缘故。“而地不烧”:而地大实不被烧尽,以比喻如来法身不究竟涅槃。不究竟涅槃就是如来法身不入涅槃,意思就是它亘古以来常存的意思,所以叫做不究竟涅槃,一般通常看不懂,以譬喻如来的法身不究竟涅槃,也就是不入于涅槃,不是像二乘人说于生外找无生,不是像二乘人说“灰身泯智,醉寂灭酒,卧无为床,而有涅槃可得”。如来的法身绝对不入涅槃,也不出涅槃,何以故?本自涅槃故,就是这个意思。
【义贯】“譬如恒”河“沙,是地”大之“自性,劫尽”火起欲“烧”之“时”,即“烧一切地,而彼地大”亦“不”曾“舍”其“自性”,以地大性恒“与火大俱”时而“生故”。其性相融摄,故灭而不灭,相灭而性存,然“其余愚夫”却“作地”被“烧”尽“想,而地”实“不烧”尽,“以火”为地之生“因故”(火能生土)。“如是大慧,如来法身如恒沙”终“不坏”灭,是故我说诸佛如来如恒河沙。
【大慧,譬如恒沙无有限量,如来光明亦复如是,无有限量,为成熟众生故,普照一切诸佛大众。】文字很简单,看注释。
【注释】“为成熟众生故,普照一切诸佛大众”:如法华会上,佛欲为三根之人授记,即先放白毫相光等,便是。【义贯】“大慧,譬如恒”河“沙”,其数“无有限量,如来”之“光明亦复如是,无有限量,为”欲“成熟”无量“众生故”,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一切诸佛大众”之会,为令彼觉知故。是故我说诸佛如来如恒河沙。【诠论】此为比喻如来之光明无尽。瑞相光明,彰乎自性,因如来已证自体大智真光,故所现众色亦无量无边。如《大智度论》云:“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遍照法界义故,所现之色无有分齐,“无有分齐”就是没有差别。能示十方无量报身菩萨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不相妨碍。”所以说:如来光明无量。
1117页【大慧,譬如恒沙,别求异沙永不可得。如是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无生死、生灭,有因缘断故。】
佛说:大慧!譬如恒河沙,别求异沙永不可得,意思就是说恒河沙安住于自己的自性,不更改变而变成余物,如来也是安住在自己的妙觉、如如不动之性,别无妙觉也别无如如之性。所以大慧譬如恒沙,别求异沙永不可得,沙安住自己的自性,不被改变,所以安住自己不作余物;如来也是,同一妙觉如如之性不可改变。如是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无分段生死,也没有变异生死,生灭就是变异生死,也没有分段生死,也没有变异的生死,那么这个分段生死呢?就是粗糙的生死,二乘人所断的,那么这个生灭变异生死呢?是大菩萨摩诃萨所断的,所以你要成就无上的法身,必须要断微细的生灭,有就是诸有之生死因缘断故,就是三界,有就是三有,诸三有的生死因缘断故。
【注释】“譬如恒沙,别求异沙永不可得”:此比喻如来已离分段、变异二种生死,以有漏、无漏因缘皆断故,是故如来法身常住。唐译作:“譬如恒沙住沙自性,不更改变而作余物。”“无生死、生灭,有因缘断故”:如来已无生死及生灭之相,以诸有之生死因缘皆已断故。盖分段与变异二种生死系以五住地无明为因;那这讲了无数次了。今如来五住地无明已尽,则二死俱忘,本来平等,同一妙觉如如之性,故别求异沙,永不可得。“生死”,指分段生死。“生灭”,指变异生死。简单讲分段生死是二乘人所断,生灭的变异生死是大菩萨所断,那不一样。【义贯】“大慧,譬如恒”河“沙”,若欲“别求异”于此“沙”之性,“永不可得。如是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已“无生死”或“生灭”之相,常一如如不动,以诸“有”之生死“因缘”皆已“断故”。是故我说诸佛如来如恒河沙。
【大慧,譬如恒沙,增减不可得知。如是大慧,如来智慧成熟众生,不增不减,非身法故。身法者,有坏;如来法身非是身法。】大慧!譬如恒沙,就像恒河沙,增减不可得知,不可得知。如是大慧,如来智慧成熟众生不增不减,非身的意思就是非有为的色身,因为这个有为的色身,身法就是有为的色身,有坏,它会坏灭的,意思就是人死了,这个五蕴身就没有了,可是我们的法身、我们的智慧身,一直是亘古以来存在的。如来的法身,非是有为的有为身,因为如来的法身是无坏灭,无增减的。
【注释】“身法”:就是有为身,亦即是色身。【义贯】“大慧,譬如恒”河“沙”,其“增减不可得知。如是大慧,如来”以大“智慧”方便“成熟众生”,亦“不增不减”,以如来法身“非”有为“身法故。”所以经典里面讲了,虽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可度。为什么?这方便成熟众生,也不增不减,所以令心无所增减,是大悟真正的大修行人。所以做什么大功德,千万也不要执著,布施再多钱,千万令心无所增减,但还是要尽力去做,以如来法身非有为身法故。有为色“身”之“法者”,则“有坏”灭,而“如来法身非是”有为“身法”,故无坏灭增减。是故我说诸佛如来如恒河沙。
【诠论】此为比喻如来以方便智成熟众生,然虽度脱无量,而于法体并无增减,不同于色身之有生有灭。再者,恒沙无数,取之而不知减,投之而不知增,以喻法身起权智,成熟众生,而其体则无增无减。又,如来以智慧利益众生,若众生能妙契佛心,如来之智亦不为之而增,诸位!有增有减是凡夫心,譬如说你今天布施了很多钱,六祖讲的:布施了很多钱,以为这个是了生死,是错的,错把福德当作法身,是不对的。布施金钱是增加你的福德,跟了生死是两码事,了生死要开采不生不灭那个如来之智,但是话讲回来,不布施我们没有福报,连吃三餐都有问题,连想要做一点功德,身上一点钱都没有,那就苦恼无量。哎呀!看到师父在印《楞严经》、《楞伽经》,有的讲真的是想做,可是没钱。所以,以福培福福中福,所以你生生世世衣食无忧,好向道。也不能说布施不重要,还是很重要。
若(如果)众生拒化“拒化”就是拒绝度化,而迷于真如本心,如来之智亦不为之而有所减,就是说你不让我度,我的心也没有增减,那你让我来度,我的心也没有增减,诸位这个是如何的洒脱,如何的洒脱!有,也不觉得是有,就算无他也很丰盛,你看这佛的心拥有很多,佛没有增减,就是没有一个人理他,佛也很丰盛,何以故?自性本来就很丰富啊,福慧具足啊。有的人讲:一个人下大雨台风天,好无聊喔!看看有什么可以吃的,冰箱的泡面全部吃光了,还是觉得很无聊。那他玩什么呢?有一个妹妹她爸爸妈妈把她禁足,结果从五楼跳到二楼来,结果摔断腿了,在那边做什么?在那边玩那个智慧型手机,腿摔断了,还在玩那个智慧型手机,你看这个小朋友现在怎么得了?那支手机好像她的命一样。摔断腿了还没关系喔,还玩智慧型手机到那种程度,玩到实在是不像话了。所以如来之智亦不为之而有所减,故喻如恒河沙。
【如压恒沙,油不可得。如是一切极苦众生,逼迫如来,乃至众生未得涅槃,不舍法界,自三昧愿乐,以大悲故。】
就像压,压就是压榨、榨取,就像压这个恒河沙,沙非油源,压沙怎么会出油呢?如压恒河沙油不可得,简单讲你逼迫如来,嗔恨心不可得,比喻,油就比喻如来的嗔恨心。你想要给如来很大的压力,压榨逼迫如来,如来不生一念嗔恨之心。这如是一切极苦众生,逼迫如来,想要害如来,想要残害如来、逼迫如来,乃至蠢动,任何的众生未得涅槃,如来也不舍法界众生。你看看极苦的众生逼迫如来,如来不在意不计较。相反的,乃至蠢动的众生未得涅槃,如来绝对不舍法界众生。所以这些e-mail过来,只要众生,众生虽然有时候闹得很严重,或者是有的程度好一点,有的是真的来挑战的,我都在上面批示:菩萨不舍一个众生,只要他(她)有心向着佛道,乃至少许的善根就支持他(她)。而自住三昧愿乐,相反的菩萨非常愿意、非常地乐意来度脱众生,为什么?以具足成就大悲心故。这里一定要在座诸位警惕自己,没有大悲心,这个人就永远不能成佛。
两种心绝对不能退转:一、不可退转大菩提心,二、不能退转大悲心。也就是记得:一辈子都不能跟众生计较。你要过的是这种日子。众生讲什么,有听到当作没听到;众生带给你苦恼,你就学佛,因为这个是往生的根本条件嘛,你调整你的心,慢慢地跟佛一样,一样,那临命终你的频率跟佛一样,佛来接引,一下子就转入净土了。现在的人不一样,你不转化,你不提升这个心境,不学佛的大菩提心,不学佛的大悲心,每天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希望佛来接引,你不调整频率跟佛一样,怎么接引。我用个比喻,诸位这个杯子,我如果用一个磁铁,能够吸得起来吗?吸不起来。这是磁铁,这是杯子,能不能吸得起来?不行。为什么?不一样,频率不一样,因为它(杯子)是不能(被磁铁)吸的东西。每天念佛都这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但是呢?心不够慈悲,每天生气,每天百般计较,他想了生死没有错,但是阿弥陀佛接引得去吗?没办法,走不了,(频率)不一样。
我们把这里大慈、大悲、大喜、大舍,频率调得跟佛一样,这个大磁铁怎么样?啪!一下子(吸起来),你不是希望阿弥陀佛来接引吗?对呀,一下子就接引走了,怎么走不了?这个就是观念的问题,也就是修行人要有正知正见,那么我们就知道时时刻刻我们调整我们心的频率,要跟佛一模一样。众生的愚痴跟无知,千万不要跟他计较,也不要跟他在意,说他对我们不好,这样子。你时时刻刻都了悟佛的这一颗心,诸位一定要发菩提心,发大悲心,一定要推广正法,要推广正法,要让众生能够分享到正法。所以在经典里面讲,十方诸佛都以赞叹正法、推广正法这功德最大,何以故?这跟法身慧命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法布施胜过财布施,不是说财布施不好,因为没有财布施也没法。如果我们今天没钱,我们怎么做法宝呢?当然要有钱。上个礼拜讲的,人家有的人就发心,《楞严经》、《楞伽经》就有开始,发大心,我很感动,非常地感动,师父的理念由大家来完成跟支持,感谢大家,多谢支持,非常好。
【义贯】“如压恒”河“沙”,欲取油,而“油”实“不可”能于恒沙中“得”。如来亦“如是,一切极苦众生”,“苦”就是苦恼的众生,一切极苦,他本身就苦恼无量,然后用那个苦恼的心,逼迫如来。简单讲没有一个众生过快乐的日子,只要这一辈子没听到佛法没学佛,他就休想过快乐的日子,因为他从来不解脱自我,他怎么过快乐的日子呢?一切极苦的众生,虽“逼迫如来,乃至”一蠢动“众生未得涅槃”,则如来亦“不舍法界”,而“自”住“三昧”,相反的,如来“愿乐”度生,“以”具足成就“大悲”心“故”,是故如来不究竟入于涅槃。因此我说诸佛如来如恒河沙。
【诠论】此为比喻如来运悲度生而无嗔;油比喻嗔,沙比喻如来法身;谓如来不论如何受逼迫,亦无嗔恚之油得从法身沙中出。魏译作:“诸佛如来为诸众生苦恼所压,嗔不可得。”以沙非油本,佛非嗔恚之源,佛断尽了贪嗔痴,怎么会有贪嗔痴恚呢?换句话说,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你今天发脾气,就表示你是凡夫,简单讲就是这样子,故压沙毕竟无油可得;同样,骂佛,佛终无嗔恨之心。又,所言“逼迫如来”者,从理上来讲,乃谓众生善恶业之性即是佛性,故众生为众苦所逼迫,那么即是逼迫如来。意思就是众生不是掉入善,要不然就是掉入恶的观念,业从善恶的心而来的嘛,所以善恶的念头等同逼迫如来。
因此众生若未得究竟涅槃,如来即不舍法界,而愿乐行度生三昧之事业,今普得涅槃,何以故?为什么呢?以受同体三昧所任持之故。”意思就是众生是未来佛,就像那个常不轻菩萨,那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在《法华经》讲的:如果有人打他骂他,他跑得远远的合掌,就跟他讲:汝是未来佛,我不敢轻慢你。如果有人打他,他也是合掌,常不轻菩萨永远不敢轻视众生,叫做常不轻菩萨。常不轻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汝是未来佛,我不敢轻视你,看到一些精神病的:喔!汝是未来佛,我不敢轻视你,是不是?这精神病的也搞不清楚状态,没办法,也要原谅他啦,对不对?要不然怎么办呢?那有的人跑来讲堂搞破坏,唉哟!汝是未来佛,我也不敢轻视你,不过你太过分了,喔!汝是未来佛,我还是要报警察捉你,报警,我还是会报警来捉你的。汝是未来佛,那是你的事情。师父,你这样有忍耐心吗?你错了,怎么会没有忍耐,我这个叫做有智慧的忍耐啊,你一直让他欺负,一直让他造业,那怎么行呢?不可以的。所以我们还是要用智慧在处理。
又,“逼迫如来”尚有一层意义:理上来说,以众生身言之,则众生自身心中,亦皆各有如来清净自性,即所谓如来藏;因此,虽四大五蕴种种逼迫,然众身自身心中之此如来自性,亦实不嗔不恼,不著不染,究竟清净。所以在这里你要记住,一定要把四大五蕴要照顾好,简单讲你要懂得照顾你的色身,诸位!以下讲一个报导,两种对身心健康的:一、说吃素的人,你煮多少算多少,你尽量不要剩下,因为这个毒物专家说,你煮完饭菜放两个钟头,就算没吃完放在冰箱,每烫一次热过一次,它就会出现一次的毒,热越多次,那么那个毒就会越释放出来,由硝酸胺变成亚硝酸胺。第二种,前几天,新闻报导的很大版面,诸位千万不要用有色的眼光来看底下师父讲的,这也是为大家的健康。他说一个女孩子如果她为了瘦身穿马甲,或者是束胸的,一天只要穿超过十二小时,她得到乳癌的机率有一般(人)的二十倍。在饮食方面或者穿着方面,简单讲不要违背大自然,太违背大自然的,会伤害到你的身体。这个无关于色情,就是真的为大家好,为大家好。
好了,那么我们下个礼拜,我们就结束《楞伽经》,剩下两堂课。每一堂课讲三十页,讲完。在座诸位,讲完你们要做什么呢?就是把旧有的一定要拿出来,以前看不懂的再重新看,再作笔记,不要说师父没有讲课,你就忘了听课,不可以的。把《六祖坛经》、《大珠和尚》、《十四讲表》重新再听,那么你那个感觉会完全不一样。
好!诸位,请合掌。因为明天八关斋戒,明天不上课。请合掌。愿以此功德,消灾在座诸位法师、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下课。(未完)
楞伽经 127:你现在的一举一动一个造作,统统影响到你临命终往生
楞伽经 128:法身意思就是:得大解脱、得大自在,证量的解脱境界
楞伽经 130:停留在经典上看看、说说是很悲哀的,经验第一义谛才是可贵的修行
楞伽经 131:正统的正知正见的法师和居士都是以法为乐,以传法身慧命为己任
楞伽经 132:比丘要试验自己的定力,远远不如远离女众,比丘尼也是一样
楞伽经 133:修行人以无相见者为殊胜,就是见一切法非相,见一切法空相
楞伽经 134:你要能放得下,不必跑到千里参名师,放得下你的心就是你的善知识
楞伽经 135:佛法是纯阳不是阴阳,修阴阳法不符合佛的正见和戒律的
楞伽经 136:一切外道有七种无常,佛陀把最严重的断灭见排在第一
楞伽经 137:说去极乐世界其实是一种转化的工程,心一直转化变成净土的因
楞伽经 138:说我永远爱着你那是骗人的,不要期盼在某时空定位某事情是永恒的
楞伽经 139:如果弃舍了一切有为度化众生之事,佛种就会断,弘法利生很重要
楞伽经 140:好的习惯你要培养,恶的事情一点都不能去做,会变成习气很难断
楞伽经 141:无间的修行就是修行充满念念般若智慧不被烦恼所间隔,念念起观照
楞伽经 142:把别人判为魔道或者是不对,认为我就是真,这个就是魔的心
楞伽经 143:你不可能生生世世做人,六道轮回改头换面互有高下,很公平的
楞伽经 144:只要是大乘的佛弟子,楞严跟楞伽是必修的,没有任何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