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要义84:临終十念往生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你要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才有辦法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03.09)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3.17)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80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楞严经要义84

楞严经要义84

 净界法师宣讲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要义。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讲义180面

我們一個大乘的佛弟子,当我們這一念心,慢慢已经能夠安住在深信因果断惡修善,也就是我們開始安住在一种善念;然后我們從善念慢慢慢慢能夠提升到一种正念。開始在修学正念的時候,所要面对的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应該要依止什么樣的法門來修学正念最能夠成就?

前面我們讲過一個观念:「聖性无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当這個人已经成就聖道以后,他要從空出假广度众生的時候,六根、六塵、六識都是方便。但是你一個初心的凡夫,障深慧淺,你要開始回到真如本性這個地方,這困难度就很高。我們這樣子讲好了,成佛之道有二條路,一個是万行一心,一個是一心万行。当我們要修学万行而會归一心的時候,那這困难度就比較高,那這個門你選擇对、跟選擇不对,那真的是遲速不同倫,那有時候你修一劫,那真的比不上人家修一天,因為你走的這一條路是不好的路,是坎坷的路。

所以当我們要万行一心的時候,你一定要簡別你回家的路,回家的路你一定要簡別;但是你要一心万行,要從家裡出來的時候,那你不要簡別,那是順逆方便。你看《法华经》、《华严经》,那不可思议,諸佛菩薩開方便門示真实相的時候,那六根、六塵、六識,隨手拈來都是度化众生的方便,他总是有辦法让你能夠产生善根,产生欢喜、增善、破惡入理的四悉壇。所以我們要知道一個观念,回家的路是比較困难的,這一點你這門就要注意,回家的門要選擇。但是從家裡面出來,那就是每一個門都是妙法,你可以說一切法門都是妙法,你有資格這樣讲;但是我們回家的時候,你不可以說一切法門都是妙門,不能這樣讲,這的確有差別。

所以你看,佛陀要文殊菩薩花這么多時間一一的來簡別,這個地方有他的深义。什么深义呢?就是回家的路很难走,選擇一個下手易成就高的門是很重要。這地方讲到耳根的三种功德:「圓通常」,看“通”這一部分: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復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紛无緒。

「心念紛无緒」“心”指的是意根,“念”指第六意識。意根跟第六意識二個是经常在一起的。這二個的特色是念念生滅,是錯綜複杂无有頭緒,假設我們選擇以第六意識的心念來当做回家的路,這會有問題,因為第六意識的念頭很多,我們很容易被它干扰,因為它经常变化,它的情緒有時候快乐、有時候痛苦,情緒变化很厲害,那我們會产生一定的障碍,所以這不是一個很好回家的路。那怎么辦呢?

隔坦听音響,遐邇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实。

耳根就不同,耳根的聞性即便你隔了一道的牆壁,你也可以听到音声,它不會因為音声而有所障碍,所以它的特色是「遐邇俱可聞」,“遐”远方,“邇”近方;远近的音声都可以听得到。這個地方有二層意思:從动態的音声來說是,遐邇俱可聞;其次從靜態的音声、沒有声音,沒有声音也是一种所緣境。比方說蓮花燈,諸位你听听蓮花燈是什么声音?蓮花燈是沒有声音。沒有声音表示它是徧滿整個法界,你看,我們今天把這蓮花燈帶到美国华盛頓DC,把它放在那個地方,沒有声音,它的聞性是徧滿整個空間,就沒有远近的差別。你看這個蓮花燈放在這個地方,你听到无声,跟放在美国华盛頓DC的无声完全一樣,所以当我們听无声的時候,那是听得更远更远,那是完全沒有空間的障碍,无声沒有远近的差別。

這樣的「遐邇俱可聞」,是其它的五根所不俱足的,這种通達无碍的功能,所謂的动靜二相了然不生,动靜二相它能夠了了分明,而不生分別。比方說,我們讲舌根,舌根它在嘗味道的時候,你必須有東西让它嘗,沒有東西的時候,舌根一落入靜態就完了!它那能分別的嘗消失掉了,舌根一定要合中知,一定要有東西來刺激它,它才能夠产生了別的功能。所以它不能說,动靜二相了然不生,沒有這回事情,它只有动態才能夠了別,不像耳根有声音也可以听,沒有声音也可以听,我們可以听得到沒有声音。所以耳根的功能完全操之在我,外面怎么变化对耳根完全沒有干扰,它是通達而无障碍,它不隨外境而有所障碍。

常真实   

音声性动靜,聞中為有无,无声號无聞,非实聞无性。

声无既无滅,声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实。

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赞歎耳根的第三种功德:「常」,恆常相续。音听的体性它有动態的,有音声、跟靜態的沒有音声,所緣境是变化的。但是对能聞的聞性來說是「為有无」,动態它听到有声音,靜態的時候它听到沒有声音,聞中听到有声音、沒有声音,对聞性來說,完全沒有什么变化,它还是存在。「无声號无聞,非实聞无性。」如果我們今天說,沒有声音就沒有聞性的存在,這個是錯誤的。其实沒有声音,只是說這個声音是处在靜態的狀態,這种听聞的功能不但存在而且更加广大,更加沒有邊際。我們前面說過,耳根在听沒有声音的時候,那更加的广大,更加的沒有邊際,所以它是恆常住,不隨外境而有所变化。「声无既我滅,声有亦非生」身為耳根的聞性,它是沒有声音的時候,它也不隨音声而消滅,有声音的時候,它也不隨音声而生起。所以它是「生滅二圓離」,耳根的聞性,這种觉了照見的功能,它是远離生滅二种的对立之相,這是聞性常住不滅的功德,「是則常真实。」

(這是一般性,這以下提出一個特殊的例子)

「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即使你在睡觉当中,处在夢想的作夢中。作夢的時候,耳根它是怎么回事呢?不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什么叫“不思”呢?指的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在作夢的時候,第六識是分別的功能完全被夢境所纏縛,而忘失夢境以外的所緣境。比方說,你是一個人,你作夢的時候,夢到你是一隻螞蟻,整天搬東西,從東邊搬到西邊,再從西邊搬到東邊。這時候你的第六意識完全被你的夢境所纏縛了,你根本不會記得你还是一個人。所以我們一個人第六意識在夢境当中,是处在一种不“思”的階段,沒辦法去思惟夢境以外的人事。但是耳根不同,它是「不為不思无」,一個聞性在夢境当中,它並不會因為第六意識的无知而消滅,相反的,它对夢境以外的音声,还是能夠了了分明。

你看我們睡觉的時候,是什么把我們吵醒的?是鬧鐘嘛!那我們為什么能夠听得到鬧鐘呢?表示耳根的聞性是超越夢境,它能夠從夢境裡面穿過夢境回到我們夢以外的境界如果我們今天沒有一個功能能夠超越夢境,我們一個人睡下去就醒不過來,除非你自然醒過來,沒有人可以把我們吵醒。只有耳根它能夠超越夢境,所以它「不為不思无,」所以它的功能「觉观出思惟」,耳根的聞性觉了照性的功能,它是不必假借第六意識的如理思惟,就能夠任運生起的。在整個五根乃至於整個身心世界当中,是其它諸根所不能及的。這地方是把耳根殊胜的「圓通常」表達出來。

蕅益大師說:我們現前一念心性有三德,剛好圓通常是有关系的。耳根的圓,是開显我們心性的般若德,般若德是圓融无碍的;耳根的通真常,是開显我們心性的解脫德,因為解脫正是一种无障碍的妙用;常的功德是開显法身德,恆常不变。圓通常剛好是有助於開显我們一念心性的三德密藏,所以從這一條路回家是最方便的。

辰四、誨敕当机諦听学行

文殊菩薩教誨敕令阿难尊者這個当机众,应該好好的諦听,好好的学习,乃至於如法的修学(分三、巳一、示其合机。巳二、勸其善修。巳三、結其真实。)

巳一、示其合机       显示耳根是適合末法众生的根机

此方教体   

今此娑婆国,声論得宣明。

佛陀度化众生的方便:释迦牟尼佛在教化娑婆世界的時候,他的特點是「声論得宣明」,是以音声來論說妙法,才能夠使令微妙的义理,在众生的心中能夠宣暢明達的表達出來。佛心的道理要转到众生的心中,要靠音声透過耳根來作橋樑。這当中有什么問題?有正反二面的問題…

众生通病  

众生迷本聞,循声故流转。

阿难縱強記,不免落邪思。

反面問題:佛陀在傳遞音声的時候,有一种人是循声流转的。众生因為長時間迷失了我們本俱的聞性,所以我們在听音声的時候,我們习慣一昧的循求音声的声相而分別它的音声,­而产生流转生死。比方說,阿难尊者他无量劫來能夠攝持十方如來恆河沙的种种的秘密法門,但是到了释迦牟尼佛的時代,他还是不能免於摩登伽女之难,而落入邪思当中,為外境所转。「邪思」一般字面的解释,摩登伽女之难叫邪思(邪惡的念頭)。蕅益大師对「邪思」有比較深入的解释,他說:阿难尊者這個邪思,讲的深一點就是「認妄為真」。他依止緣影之心來当作本來面目,以為緣影之心是能听聞,其实緣影之心它只是我們所听聞的一個影像而已。就是認妄為真,把妄想当作我們真实的心性,這叫邪思。我們在听到佛的音声的時候,第一种過失就是,循声故流转,那应該怎么辦呢?

应病與藥    

其非隨所淪,旋流獲无妄?

這难道不是說我們只是隨順所听到的音声,而产生輪转嗎(跟前面一段做总結前)?那应該怎么辦呢?「旋流獲无妄」应該旋转耳根的聞性,而反聞聞自性,才能夠破除虛妄,回归真实。這段的意思:佛陀以音声來宣揚真理,這個地方产生二种效果,一种产生多聞之人,一种产生反聞之人。有些人他只是注意佛陀的名相,你看很多学者是這樣子,他站在一种考據的角度來研究佛陀的教法,一考據下去,這本部经的初註是什么,是誰說的,考到最后…結果大乘非佛說,整個信心都破壞掉了,佛陀的音声对他來說变成一种障碍。当然佛陀沒有錯,問題是他的心是向外攀緣,他沒有注意音声裡面的“道”,所以多聞产生的結果就是,循声故流转。

反聞不同,反聞是当我們听到這個音声以后,我們去思惟裡面是什么道理。一個宗教師他在修学佛法的心態是不同的,他注重佛陀到底想要詮释什么。從音声当中而产生道理,而能夠反聞聞自性,結果旋流獲无妄。這地方的意思就是說,多聞比不上反聞。它后面會讲到,說你阿难尊者你无量劫來,你受持的十方如來秘密的法門,你比不上一念之間的反聞聞自性,因為你方向錯誤了。這地方說明了,我們在听聞教理当中二种不同方法,有二种不同的結果。

巳二、勸其善修。

勸勉阿难尊者应該從多聞要转到反聞,对你會比較好。

显名歎德  

阿难汝諦听!我承佛威力,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

文殊菩薩很慈悲的教誡阿难尊者。他說:阿难尊者,你現在应該要好好的如实諦听!我文殊菩薩承蒙佛陀的加被,才有能力來宣說這個三昧的(《首楞严王三昧》)。《首楞严王三昧》這個地方提出三种的名称,也詮释了三种功德:第一、金剛王,《首楞严王三昧》它依止的是不生滅心,所以在修的過程当中它不會受无明妄想的干扰。我們常說煩惱障,的確煩惱會障碍我們,但是有時候煩惱也不構成障碍。如果你依止生滅心來修学,煩惱对你的確是干扰,你有煩惱的時候你佛號提不起來。

大陸有一個金剛上師,他讲到临終十念,他說临終十念往生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他說你要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才有辦法临終十念否則你临終的時候煩惱這么多,你沒辦法十念往生。也就是說,你一定是在念佛当中,另外有一個《金剛王的三昧》,就是要依止不生滅心,不隨妄转的這种功力。我們常說〔禪淨雙修〕,禪淨雙修有什么好处呢?就是你這個佛號提起來的時候有一個《金剛王三昧》的保護,煩惱不會干扰你,因為你這個佛號是依止在不生滅心发动出來的。所以同樣的煩惱,有些人不構成干扰,有時候構成干扰,這是每一個人的智慧善根不同。你修习《首楞严王三昧》,它是不受无明妄想的干扰。

第二、如幻不思议,修学《首楞严王三昧》,它是一种如夢如幻的修学。怎么說呢?它是雖断而无能断所断,雖修而无能修所修,所以是不可思议。這句話怎么說呢?「雖修而无能修所修,雖断而无能断所断」?我們沒有学《楞严经》之前,我們會怎么面对煩惱?我不知道諸位对煩惱的態度是怎么樣?一般人會認為煩惱是真实的,譬如說,我不是不想住下去,而是煩惱逼得我不得不這樣子做。他把所有的過失都推給煩惱,我已经很努力了,我每天該拜佛也拜佛,五堂功課也做了,但是我还是做不到。為什么?他說:我就是煩惱太重、业障太重。這樣讲我們可以理解、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你如果经常保持這個心態,你就是很难修行、沒辦法修行,因為你很难擺脫煩惱对你的掌控,你把它当真实想,那就完了!煩惱不可怕,但是你認為它是真实的時候,它变得非常可怕!因為你認為它真实的,你一輩子跟它糾纏不清。所以你看有些人他一生当中,不要說断惡修善,他所有的修学面对煩惱就差不多了,他哪有時間去念佛、念法、念僧,去增善断惡更不用讲。

「如幻不思议」是說,剛開始一個大乘菩薩你要相信一件事,相信「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來就沒有煩惱!如果你研究《楞严经》,你听到這個地方,這句話你还不能承当,那你這一部经叫做結緣。你的功德今生表達不錯,但是沒有失掉,你的來生這個善根还在。《首楞严王三昧》的根本思想叫「称性起修」,就是你一開始你要相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別。你整個修行的角度就是告訴你自己「我是本來无一物」,我本來是沒有煩惱的,那是一念的妄动后來才有的,這個很重要!你的本來面目是沒有的。「如幻不思议」是說,本來就沒有煩惱好断,它是用如夢如幻的法門对治如夢如幻的煩惱如此而已!你若能产生這樣的思考模式,那煩惱对你來說就不是那么的可怕了。所以我們讲「諸法无自性,一切從緣起」,你怎么去想像煩惱它就变什么樣,你想成它是真实的,它就很可怕了,你說本來就沒有,那它对你就不構成干扰了,「如幻不思议」它是以一种不生滅心為起修,所以是如幻不思议。

第三、佛母真三昧,他是十方諸佛之母,也就是說,十方諸佛的是依止《首楞严王三昧的如幻三昧》而能成就佛果的,沒有一個佛陀是例外的。沒有一個佛陀是依止生滅心而成佛的,沒有這回事情。這地方是把《首楞严王三昧》讲到金剛王、如幻不思议跟佛母真三昧,來赞歎果地的功德。

不修成過  

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正式訶責阿难尊者在修学佛法的過失:阿难尊者!你過去曾经親近過微塵數的諸佛,当然也听說了諸佛所宣說无量无邊深奧的秘密法門。「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阿难尊者多聞強記,過目不忘,一听到以后馬上記住。但是「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你听到佛陀的经典以后,你沒有好好的产生迴光返照,沒有好好的去对治心中的煩惱。只是一時的多聞而沒有产生內心的观照,变成一种修行的過失。

蕅益大師說:這种過失是产生生死流转的過失。那应該怎么辦呢?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你既然能夠依止耳根裡面的聞性,來受持佛佛;第一個“佛”指的是十方諸佛,第二個“佛”指的是佛法。你既然能夠用耳根的聞性,來听聞受持十方諸佛的秘密法門,你為什么不自聞聞?第一個“聞”是能聞的耳根,第二“聞”是我們的聞性、本來面目。你為什么不從耳根当中,反聞聞自性呢?我們前面說過,多聞的結果是:循声故流转;反聞的功德是:旋流獲无妄。這個地方正是要提醒阿难尊者,你的心不要老是向外攀緣,应該迴光返照,耳根沒有錯只是一個方向的問題。

修学方法

脫離情界 

聞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聞與声脫,能脫欲誰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首楞严王三昧》修学的次第:首先我們要突破的是個人正報的身心。「聞非自然生」,能聞的耳根的功能,它是要假借动靜二种的声塵,才能夠产生聞的功能。所以「因声有名字」,要假借音声才有耳根的名称、耳根的功能。「旋聞與声脫」,但是如果你能夠將能聞的耳根迴光返照,那么外在的声塵就脫離了。既然所聞的声塵脫離,能聞的耳根当然也就失去這樣的功能,就脫離根塵而恢復一念心性,我們讲「迥脫根塵,靈光獨耀」。因為你的根攀緣塵才产生六識,那你能夠迴光返照就脫離根塵,当然你識的功能就消滅掉了。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你剛開始是從耳根下手,那么耳根能夠恢復到一念心性,那其它五根的障碍也同時就解脫了(解脫五蘊的障碍)。先從自己根身正報而成就解脫。

超越器具

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华,聞復翳根除,塵銷觉圓淨。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观世間,猶如夢中事。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

依報解脫:「見聞如幻翳」,“見聞”包括整個六根的功能,見聞嗅嘗觉知。這种功能就好像我們眼睛当中有一种翳病,一念心的妄动才有六根。我們要知道,六根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那是一念的妄想以后才有的問題。「三界若空华」,因為有六根的翳病,所以我們才會看到整個六塵的各种各式各樣的华。虛空沒有华,那是你眼睛有毛病才看到华,因為我們有六根才看到六塵。那怎么辦呢?「聞復翳根除」,假設耳根当中的攀緣的毛病消滅了,而恢復本觉圓滿的心性,那么猶如空华的依報三界的环境,也就自然消滅了。也就是說,你那根身器解脫,器界隨之消滅,我們讲「迥脫根塵,靈光獨耀」。当我們能夠脫離根塵識以后,它是什么相貌呢?

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观世間,猶如夢中事。

攝用归体   「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当我的根塵完全脫落以后,我們這時候的心中的光明是內外通達,徧照法界无有障碍。“淨”,当寂靜讲,你一迴光返照,到生滅既寂,寂滅現前,寂滅再进去以后,心光就显現,「靈光獨耀」,約本質。

約量 

「寂照含虛空」

我們一念心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心的量是含裹虛空徧十方界。所有的世界依虛空而住,你連虛空都能夠含裹了,那其他的世界当然在你一念心中,都能夠了了分明。(攝用归体)

依体起用

「卻來观世間,猶如夢中事」

依止淨極光通達的心性,再來观世間的万事万物,那是猶如夢中事,如夢如幻,從如夢如幻当中開始积功累德。

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

什么叫摩登伽女呢?從一念心性來說,他只是你作夢当中的一個影像,是夢中的境界,一個夢中的境界,又怎么能夠障碍你夢境以外真实的心性呢?摩登伽女之所以对你产生障碍,是我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你要不取著它,它只是一個夢中的影像,它怎么能夠障碍你的真实心性呢?因為自心取自心,所以才产生了障碍。這地方等於是把整個《首楞严王三昧》的一個修学過程,脫離根身器界。這以下讲出一個譬喻。

舉喻說明  

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雖見諸根动,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諸幻成无性。

比方說世間有一個很巧妙的魔術師,“魔術師”指的是我們真如隨緣的妙用。這魔術師他有什么功能呢?「幻作諸男女」,他有种种的幻術;“幻術”指的是我們无明的妄想。依止幻術他能夠变化种种男女之相,变現阿难尊者的六根,变現摩登伽女的六根,各式各樣的六根;六根都是无明妄想变現出來的,幻術变現出來的。

雖見諸根动,要以一机抽

雖然我們看到各式各樣的男女六根,有各式各樣差別的作用,事实上它主要就是一念的幻術,一念无明妄想的动。所以我們常說,不是風在动,也不是幡在动,是你的妄想在动。你看所有的事情事出必有因,佛法讲,你一個人有問題都有他的根,你要把這個根找出來。所以說「雖見諸根动」,表面上我們看到六根在动,其实「要以一机抽」,就那個“机”,无明妄想在动。所以「息机归寂然,諸幻成无性。」当我們能夠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息滅无明妄想,六根就恢復了寂靜,乃至一切三界的果報相也隨之消滅,种种的幻象全都消滅。所以我們常說:「夢裡明明有六趣」,生死凡夫看到三界的果報,但是你返妄归真以后,「醒后空空无大千」。

為什么?因為三界的果報正是我們一念无明妄想变現出來的。你看魔術師他拿一條手帕就变現一隻兔子,是沒有兔子,而你看到是有兔子。你看手帕可以变現出兔子、也可以变現出蘋果、可以变現出一個男人、一個女人,各式各樣都可以变。那這些影像是怎么來的?是手帕來的,你只要把手帕拿掉了,那些東西都消失掉。「雖見諸根动,要以一机抽」,問題在這個地方。這比喻什么呢?

法合勸修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復,六用皆不成,塵垢应念消,成圓明淨妙。

众生男女六根的差別作用亦復如是,「元依一精明」。為什么有六根呢?无非就是一個精明之心;“精明之心”指的是我們的阿賴耶識,根本无明。就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以后,生滅與不生滅和合的那個阿賴耶識,那個明了的心,那個很微細、很微細的精明之心。因為有阿賴耶識,当然就产生六根六識的作用,所以「一处成休復,六用皆不成」,只要在一根当中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則六根向外攀緣的功能作用也就消滅了,這時候外在一切的三界的幻象,也就隨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圓明淨妙之心。圓明淨妙,四种功德。「圓明淨妙」就是我們一念的清淨本性。

結歎究竟    

餘塵尚諸学,明極即如來。

果位差別   假設我們在迴光返照的過程当中,无明妄想还沒有断盡,那么居在有学之位(大乘有学),如果断盡无明,那就是成就如來究竟功德。這地方把整個返妄归真的過程,先要阿难尊者從多聞到返聞,返聞当中,先成就六根的清淨,再成就整個三界果報的清淨,最后成佛。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蕅益大師說:「淨極光通達」,其实它是有六即佛,有名字位的淨極光通達、观行位淨極光通達,乃至於相似位、分證位、究竟位,是有它的差別次第。

我经常在想一個問題,本经為什么讲正念真如?為什么不讲正念无明?我們剛開始所面对的是无明,那么為什么要正念真如呢?其实這意思就是說,我舉一個例子大家就容易清楚。孔夫子有一個学生,他問孔夫子說:什么是為政之道?身為地方的首長,我怎么樣把這地方管理好?孔夫子讲出一句話出來,他說:「舉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直”正直的君子;“措”安置;“枉”彎曲。他的意思說,管理政治最重要是人的問題,当然有很多小人,你也不能把小人都趕走,世間上总會有小人在。沒关系!你不要怕小人,你把正直的人放在上位,把那個不正直的人放在下位。把正直的人放下小人的上面,這個小人就會产生变化,慢慢慢慢他就变成正直的人。

這一句話值得我們深思,我們心中有无明妄想,但是我們常說无明妄想当中也有本性,二個現在是錯綜複杂,「观相元妄,观性元真」,它表現出來的相狀明明是无明妄想,但是他內在的体性卻是真的,那該怎么辦?沒关系!你只要把真实的部分表現出來,妄想自然消滅。所以我們修行要转被动為主动,你一天到晚去注意无明妄想,你就完了!所以佛陀要你,你不要管妄想,你只要不断的憶念真如,妄想就消失。這個观念很重要。為什么我們要听经?听经就是淨法薰习,加強你心中的光明。「淨極光通達」就是你把光明現前了,黑暗自然消失掉,所以你不要老是去想妄想,想妄想的話你就完了!你要想妄想的本質就是真如,即妄显真。

有時候我在靜坐的時候,正念真如,真如在哪裡呢?真如就在妄想当中。所以我們憶念真如的時候,不可避免一定先接触妄想,因為真如就在妄想当中,你離開妄想哪有真如呢?佛陀告訴我們面对妄想的時候,佛陀絕口不談妄想,你就站在這裡就好,就是「舉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你不要管小人,你請來正人君子放在小人的上面,能使枉者直,彎曲的小人慢慢慢慢就变成君子了。這一句話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深思,正念真如的本意就在這個地方。

巳三、結其真实。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聞机,反聞聞自性,性成无上道,圓通实如是。

文殊菩薩普遍的勸勉大众及阿难尊者說:「旋汝倒聞机」,你应該旋转你循声而流转顛倒聞机,來返聞聞自性,回過來,來聞你本聞的自性。旋转你循声而流转這种倒聞之妄机,而反過來聞你的本性。這樣子有什么好处呢?「性成无上道」,你自然能夠開显本性,自然能夠破除无明妄想,而成就无上的觉道,圓通实如是,這個就是修学圓通法門真实的功德。观世音菩薩以過來人的身份,來描述他修学過程,文殊菩薩也以過來人的身分,來印證观世音菩薩說的是对的,释迦牟尼佛最后再做总結。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80目录(未完)

楞严经要义79:广結善緣不是向外追求,你內在煩惱淡薄了很自然能夠跟众生結緣了

楞严经要义80:末法众生业障深重要兼念观世音菩薩号及大悲咒,破除各种的障碍

楞严经要义81:妄想的本質就是自性,所有真实的功德就在這一念妄想当中

楞严经要义82:末法時代很多的法都靠文字記載,所以意根跟眼根是很重要的助行

楞严经要义83:末法众生根机羸弱必須要有文字的記載,教体有音声文字法塵三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