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8: 佛灭度之后要以戒为师,戒在佛在
楞严经四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08
事实上佛在世,尼师坛是用来坐的,或者是卧的。自敷尼师坛,尼师坛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坐具,因为以前印度当时,并不是我们现在的哪里都很干净,重视这个卫生。如果你有机会到印度去看,现在还是一样,牛满街跑,他们称牛是神。印度也是有一个很奇怪的,整个庙里面都是老鼠,真的!你看Discovery频道就这样子,那牛到处都是大便。我到尼泊尔去的时候,是加德满都,哇!你就不会说那是什么味道,真的不会知道,他们那个国家也很奇怪,神比人多,然后,拜拜的东西也不收起来,就放着让它臭酸(腐坏),馊味很重!
诸位!如果你住在台湾很不满意、很不知足,我奉劝你不要去先进的国家,不要到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这个是先进的国家,去哪里?去「尼泊」,喔!那一种感受就很深,就是说:我们住在台湾有什么不知足?我到「尼泊」的时候;「尼泊」是师妈讲的,要借一个厕所都不借,我去跟导游讲:他们为什么不借我厕所?他说:他们根本没有厕所!我说:啊?没有厕所?要有钱的人就有厕所,要有钱!好了!因为到处满地都是大便啊,真的!回到台湾,只要上厕所,就感觉到上天堂,没有一个地方不满意;没有一个地方不知足。所以,去到那边,就看到那边很穷,小女孩都在叫卖他们的纪念品,她跟我讲;她们不会叫师父,小女孩流着鼻涕:八个,八个一百!四个,四个五十!我说:我知道啦!这还用你讲?八个一百,四个当然五十啊,这要你重复在那边一直讲?因为她只会讲这一句:八个,八个一百!四个,四个五十!(笑)她每次都背这一句,好可怜喔!
尼泊尔的观念就是:生愈多,母亲愈能生天,就拼了老命,爸爸、妈妈就一直生,放着就没有办法,吃垮了政府!所以,尼泊尔值得去一下,如果你对台湾不是很满意的时候,去走一走,因为那个国家也没有什么啊!最留恋的就是奇旺,我们去,两夜,多严重?衣服洗好,晒在那边,两天两夜不会干,太阳是那么大!也没什么好玩。他说:哎呀!师父啊!去坐大象,我说:哎呀!坐大象不晓得有没有犯戒喔?骑它,下辈子会不会被它骑?这要考虑一下!说:师父!您不要这样子,您观想去度它!我说:嗯!你头脑比我好!好!那就骑上大象了,就持毗卢遮那佛咒。持毗卢遮那佛咒的时候,看到前面一头大象,啵!一坨的大便冒出来,喔!那一坨有一个月的饭量,好大一坨,吓死人了!也没什么好玩的,就这样子啰!
所以,到尼泊尔的时候,那个机场好好笑,要过海关,两间破屋子,你没有看过那个机场,没跑道的呢!真的!我们三十几个人去,坐了二辆轻型的飞机,我很怕它掉下来,一直念观世音菩萨,那个机场都是open的,开放的,一片都是草原喔!人骑脚踏车可以穿梭喔。在台湾的机场,没看过脚踏车骑来骑去的;我们去尼泊尔就是这样,那个机场,人可以走来走去的,我们坐飞机,旁边还站一堆送机的人,一直看我们,黑黑的。然后,他们也不用钱币的,有时候,到比较荒郊野外的地方,现在二十一世纪喔,你想想看,还有国家没有用钱币的,以物易物的!我们这一团有一个天才,带了一堆什么?卫生纸去换,碰到人就:change change!就换了一堆东西回来,好厉害喔!所以,到了那个地方,哎呀!会发现,其实烦恼还是来自于这一颗心,如果我们有机会,不要去先进的国家,去很落后的地方,你会很珍惜:原来台湾是天堂!所谓地狱是自己打入的、自己起烦恼的,不错了!真的,在台湾!
底下,【宴者,恬然寂静之貌,安者安处不动之仪。为诸自恣法会之中,常随云集大众,作自恣法会,羯磨之法,】羯磨就是今天所讲的开会。【以除三乘圣贤之过罪心疑,】有什么心、有什么怀疑。【即宣示深奥之义。法筵清众:筵者席也,谓法席海众,】【而曰清者,即三业无亏,】也就是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诸位!我们没有办法全部都学佛;但是,我们以佛为标准,调整一下我们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这三业无亏,经中处处可见三业清净之重要,也就是成佛的关键。【六尘不染,过罪既除,心疑已释,各皆欢喜,得未曾有!】
【二、约将求密义解释:即时者,即意请时也。如来应机施教,敷座宴安,为诸会中,一类密机,宣示甚深秘密奥妙之义。经中无文,】意思就是:经中并没有这一段文章。
【例如佛未说法华之前,入于无量义处三昧,】我们《法华经》用台语讲过了。无量,乃三乘、五乘等无量法门,也就是无量义,义处,乃是无量义之依处,也就是实相。无量义的依处是什么?就是实相,也就是证得实相就入三昧,就是无量义处,生出无量法义依处之实相无相三昧,叫做无量义处三昧。生出无量法义依处;依靠的依,依处之实相无相三昧,什么叫实相?就是无相。什么叫实相?就是无不相。所以,【先说《无量义经》,】但是,【《法华经》中,亦复无文,义则准此。初自恣先集众竟。】【己二闻音后至众】听到佛的音声再来集合的,叫做闻音后至众。
经文:【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迦陵就是佛音、仙音,迦陵跟仙音,都在描述佛的音声。现在要讲十方恒沙菩萨,这个楞严大法会可不得了,除了佛以外,无人能说得出。十方恒沙菩萨来聚道场,当然是文殊师利菩萨为上首,这表示《楞严经》是开大智慧的,以文殊师利菩萨为代表,那么就是「开慧的楞严」。因此,我们了解,看人(指佛宣说楞严经以文殊师利菩萨为上首)就知道,这一部经的重要在开智慧。
【迦陵:具云迦陵频伽,此云妙声;】中国话叫做妙声。【又称仙音:鸟名也。此鸟在qùe出音,】注音是qùe(蛋已经孵出)。【已逾众鸟,】已经超过众鸟了。【其音和雅,听者欢悦。有云迦陵频伽是仙禽,其音非众鸟所可及。如来法音微妙,超过一切音声,故以喻之。又佛名大觉金仙,故称仙音。遍十方界:佛之音声,称性周遍,但有缘者,皆可得闻;】要看你有没有缘,【今欲召集诸圣,所以遍至十方世界。】
【《宝积经》云:「目连试佛音声,以神足力,飞过西方,恒沙国土,还同近闻。】还是一样。【至一佛国,】到了另外一个佛国,报身很大,【报身甚钜,饭钵围边,】也就是钵的边缘,【可当道路,】可见那个钵有多大!【目连振锡而游其上。】掉进钵里,一直游。【彼诸弟子见已,问佛:何以此虫,竟人其头?】为什么这个虫是人的头呢?【佛告云:此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高足弟子目犍连,神通第一,未可轻视也。佛问目连,因何至此?】你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呢?【答曰:欲穷佛音。】「穷」就是彻底,想要彻底的了解佛的音声,到底能传遍多远?【彼佛语云:佛音无尽,非汝可穷。】佛的音声是无穷尽的,不是你的能力可以穷尽。【目连闻已,遂还本国。」】
【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恒即恒河,正音殑伽河,此云天堂来。】殑,念jìng。【恒河发源于雪山之顶,阿耨达池,状其来处之高,】「状」就是形容。里边有一个阿耨达池,这阿耨达池是来自于雪山之雪水,所以,形容来处是很高的。【故曰天堂来。此河阔四十里,】当然,以前的里数比较小一点。所以,看起来很宽,事实上没有,这四十里还得了!【沙细如面,】细如面粉。【举此沙数,以喻菩萨之多。而菩萨心闻通达,故得闻音远集,来聚道场。道场乃自恣作法办道之场,即祇恒精舍也。】
【文殊师利而为上首,文殊师利亦云曼殊室利,此云妙德,其德微妙,曾为七佛之师。】所以,文殊师利不是普通人,这是佛再来的。我们这里,人家问说:哎呀!师父啊!您这里为什么叫做高雄文殊讲堂呢?我说:这其来有自,因为高雄有一个普贤讲堂,我们在高雄弘扬正法,怕跟人家重复,所以,命这个文殊讲堂,高雄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叫起来也比较通顺,免得重复。他说:喔!师父!您命这个文殊讲堂,人家都说很有含义喔!我说:什么含义呢?人家都说:您是文殊师利菩萨,所以,命这个文殊讲堂。我说:胡说八道!我哪是这样子的心?你这样犯妄语不好,要赶快停止,莫谤师父,谤师父则不善,这样不好!我没有这个意思。命这个文殊讲堂很简单,就是不要重复,让人家叫错了。
【又云妙吉祥,降生之时,有十种吉祥瑞相:又称妙首,以智慧深妙恒居众首。】【在《华严》为根本智,】根本智是对后得智讲的,根本智就是证得诸法毕竟空;后得智是后天种种所必须学习的。【在本经为择法眼,】就是用智慧选择,叫做择法眼。【深本】就是久远劫来。【乃过去龙钟尊王如来,】所以,文殊师利菩萨也是佛再来的。【现在北方为欢喜摩尼宝积如来,未来成佛,名曰普现。盖为影响大化,示居因门,为众上首。】
【问:「诸经听众,皆有八部,此经何以不列?」】这本《楞严经》为什么不列天龙八部呢?【答:「诸经别序,各有不同,有列有不列,】有的列天龙八部,【本经别序,发起在自恣之时,】也就是结夏安居那个时候,解夏的时候。【乃是考劾九旬德业,全属三乘僧事,】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僧事,全部都现出家相了。是以不列天龙八部。(【是以不列。」】)【二广列听众竟;合上科初证信序竟。】也就是证明这一本《楞严经》是可信度的,绝对不是伪经,不是杜撰的。
底下60页是发起序,要加入《楞严经义贯》。(《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翻开《义贯》,82页,为什么我们已经讲了《楞严经讲义》,还要再讲一遍《义贯》呢?因为文言文有文言文的程度能看,白话文可以作补强的工作。还有一点:就是成观法师的《楞严经义贯》里面的见解,能增广我们的见闻。换句话说:这一本注解,跟《楞严经讲义》有许多不太一样,而且有的资料比较详细。为了补强工作;为了增广见闻;为了使大家更大的受益,所以,我们再用白话文把它消文释义一遍,绝对会让大家普同受益。也希望《楞严经》的DVD或VCD,能流通于未来,各个阶层都能受益。我们也没有时间的限制,讲多久算多久,我们不会说限制说急着要把它讲完;那么,不急着讲完,就必须要发挥里面的义理,增加里面的故事,还有活泼性,更使得《楞严经》讲起来有更丰富的内容,也满足了各个阶层根器的需要,所以,我们不厌其烦的再把它看一遍;但是,告诉诸位:这里面绝对不能说:这样是不是重复呢?没有,没有!因为《楞严经义贯》里面的见地很好,我觉得值得参考,绝对有更大的受益,这绝对不是重复!
82页,第二节序分。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注释:“如是我闻”:“我”,是指阿难尊者;此句义为:此经为我亲从佛闻。《大般涅磐经》中记载:佛临入涅磐前,阿那律尊者教阿难问佛四件事:一、佛灭度之后,佛弟子将依谁而住?二、佛灭度之后,以何人为师?三、于经典结集时,一切经首应安何语?(也就是:一切经典应如何开始?)四、恶性比丘应如何处置?佛答:一、如来灭度后,佛之弟子应依四念处而住;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二、要以戒为师。戒在佛在,所以,以戒为师。以上二者为答自修——四念处为定慧等持;“以戒为师”为不舍戒律;戒律者慈悲也,所以,不舍戒律就是不舍悲心。持戒就不会伤害众生。是故如来答:佛灭度后,佛弟子应如是自修:自住定慧,不舍悲心。注意听!那几个字很重要:自住定慧,不舍悲心,
为什么讲自住定慧?你要自己安住在你的心性上的定跟慧,不从外得。换句话说:世尊、佛,或者是师父,也只能作为各位的增上缘,悟不悟、解不解脱,还是要看各位的努力,所以叫做自住定慧。因为心外无佛,心外无法,法就是心,心就是佛。所以,我们要了解,自住定慧,也就是用自己的如来藏性运用,观照,打破无明,安住在定慧里。不舍悲心,就是不要去伤害众生,对因果负责任,也就是持戒,就是(毘尼)。所以,一个真正持戒的人,连一句恶口都不会出来,一辈子都不会讲一句恶口的。
三、将来结集经典的时候,一切经首应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某大众俱。”这是答如何利他。我们今天看的经典都是这样子,经首都是这样: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某大众。表示此经可信。
第四、恶性比丘,再三的劝诫,怙恶不悛,则应默摈之,不与共语,亦不共住。“怙”就是做;“悛”就是改过,也就是做恶而不知悔改的。这恶性比丘,师父出家了三十年,真的是有看到,有时候,连居士看了都摇头!我们法师看了很难过;可是,他没有自觉,因为出家众良莠不齐,所以,有的习性是真的很严重,有的那个口业,实在是不敢领教,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办,劝,我们也劝不来,同样是出家众,也不好说,他也不住僧团;讲来讲去就是他对,他从来也不认为自己是错,那个刚强难调难伏。所以,这个是恶性比丘,是很头痛的!因此,我们要剃度,还是要经过谨慎的态度来观察,如果实在是不行,我们说没有办法跟他剃度的。这恶性比丘,其实佛也头痛,佛在世,有时候也没有办法,何况佛灭度以后?你看,这个恶性比丘,二千五百年前,人家就提出这个问题了;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根器陋劣,恶性比丘,难调难伏,你再三劝诫,也没办法!
所以,怙恶不悛,则应默摈之,不与共语,诸位!有时候你默摈他,也没有办法,因为他跟你吵啊!所以,有时候,像以前住在四楼一位比丘,大家已经都不要跟他讲话了,他还认为自己是对的,唉!没有办法了。后来他已经离开了,回归到平静了。因此,我跟当家法无师讲:宁可人少,没有关系,我们要记取忏公的告诫:人少没有关系,是非也少,工作量稍微大一点。人多看起来好做事;可是,是非也是多。所以,还是要做恰到好处的教育、劝告,用僧团的力量约束。其实,佛说默摈之,有时候你碰到很恶劣的,默摈没有用的,他会打人的,会动武的,会砍人的!所以,不是说用慈悲心来感化那种恶性的比丘就有办法的,没有办法的!我们碰过的,看起来很难过,可是,不知道怎么办?所以,不与共语,亦不共住。不共住没办法,你赶不走他啊!所以,这是答如何令僧团清净和合,这一条与自修、化他,以及护持正法,令法久住,皆有关系。
“一时”:为在某一个时候。佛经之所以不定说为何时,是有深义的。因为佛法是属于一切众生之法,而非专属于某一个国度、或某一个民族。所以,佛法是超越民族、超越种族、超越国度的,因此佛法可以流于宇宙,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度,只要有缘。而且佛住世说法时,常于各国游行布教,而各国的纪年与历法之计算也都不一样,为了避免诤论,所以,只标“一时”。没有标某年某月某日。
“佛”:梵音叫做佛陀,意义为觉者,或者是已经开悟之人。而如来之“觉”为“正遍知觉”,正遍知就是没有一法不觉知。即于三世十方,世出世间,一切因缘业果,如来以佛眼佛智,无不照了,故称为正遍知觉,又称为“正等正觉”。因此,看到佛这样的功夫,我们自惭形秽,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也会为一点点小事而困扰;也会为了一点钱而付出命的代价。所以,佛说,众生,什么叫做众生?是值得可怜和同情的,叫做众生,是名可怜愍者,是让有智慧的人来怜愍的。所以,佛陀不恨众生,他只是用:很可怜!譬如在《楞严经》讲得很清楚,好几次了:是很可怜的!众生!
“室罗筏城”:就是憍萨罗国之都城,此国之主为波斯匿王。此国在中印度,位于迦毘罗卫国之西北,波罗奈因之北方。此亦即《法显传》所谓之“拘萨罗国”。世尊曾前后于此居止二十五年,经常于此开示佛法。
“祇桓精舍”:“精舍”为精修梵行者所居之舍。此精舍又称为“祇树给孤独园”。“祇树”,为祇陀太子之树之义,祇陀太子为波斯匿王之太子。“给孤独”,顾名思义,就是常常给这些贫穷的、孤苦无依的人,“给”就是给予。这个名字是很慈悲的一个人,很能布施的一个长者。为须达多长者之雅号,因长者常好施一切贫穷、孤苦之人,所以时人尊称他为“给孤独长者”。须达多长者为建一僧坊,供养世尊及弟子,便依祇陀太子之要求,以黄金布满祇陀花园,而购得此园以建精舍。祇陀太子言:虽黄金布地,但树所在处,黄金不遍,园为你所拥有,但树仍属我所有,我愿以此等树,与你的园,一齐供养如来。因此便称此精舍为“祇树给孤独园”。“桓”者,就是林也。
经文:【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大比丘众”:“比丘”,为佛门出家男众弟子,受持二百五十戒,称为比丘。又,比丘之原义有四:一、叫做怖魔:由于佛弟子执持如来清净戒法,当得出离三界尘染,故魔大怖畏。因为魔贪染五欲。所以,一个贪染五欲的人,难离魔界。二、乞士:比丘僧,须离诸世间一切名、利、作业,不与俗人争名、争利、争位,诸位法师!这几句话要看得很清楚!做一个比丘有多么的不容易,要放弃世间所有的名、利、作业,不与世间人争名、争利、争位,什么都无争,才够资格作为一个出家人。作为一个出家人,是大丈夫的行为,是多么的值得让人家赞叹、景仰,所以,我们要互相勉励。所以乞食以自活。又此乞食有两种: (一)、为向众生乞饭食也就是(段食),维持色身,以修梵行; (二)、向佛乞法食,以长养法身慧命。又,佛制比丘乞食以自活命(是为比丘之“正命”——不以世间之行业而自活命),除了有如上之二义: (一)、离俗——也就是不为世俗行业; (二)、无争——不与俗争名、争利、争权、争位,迥然超出世间;这个“迥然”就是远远地超过,绝对远远的超过世间。
此外,尚有如下之义: (三)、寡欲知足——比丘乞食而活,不但能食物上少欲知足,因不作世间行业,所以没有收入,因此其他衣、住、行等等也都必须寡欲知足;所以,比丘要少欲;在家居士要看情形。因为有家庭、有婚姻、有事业,所以,能够寡欲知足的居士是污泥里的莲花。我常常赞叹在家居士:我们出家修行比较容易;在家护法居士实在了不起,有婚姻、有事业,又要拿钱出来供养护持正法、护持三宝,实在是让人赞叹,就像在座诸位一样。( 四)、修行忍辱——众生根器不一样,有的众生有善根,知道恭敬布施修行人,有的众生根器下劣,不但不知布施修福,反而毁谤辱骂讥笑,这个有的!所以比丘乞食实为常行忍辱,成就忍辱行之要道;
(五)、去我慢——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依世俗人之见解,最为可耻之事不过向人乞讨,向人伸手,“有伤自尊心”,所以世人非不得以,绝不出此下策;而修行人为成就法身故,乞食而活,正好于此调伏无始以来之我慢习气,破除我慢。但是,我们今天在咱们中国,或者是台湾,都不行托钵了!要不然,我拿着钵,明天出去嘉陵街托钵,你试试看,拿给我的不是饭跟菜,都是零钱!要不然,我到大乐(高雄量贩店)去坐一天,你试试看,有的会用丢的,锵!我们还能合掌令欢喜,还不能生气,真的!这比丘让你去乞食,试试看!所以,现在的比丘比较好命,真的!吃的、住的统统好!
所以,我这个观念,就是慈航菩萨来的,汐止那个肉身不坏的慈航菩萨,慈航菩萨影响到律航;律航法师影响到广化律师;广化律师就影响到我。所以,我总是把最好的供养我的徒弟。不管你是外来的,我没有分别。所以,不要为了煮饭而困扰,慈航菩萨就是这样子,让法师有时间拜佛、念佛、研习经典、参禅实证,做师父的人要苦一点。但是,如果反过来,师父要磨练徒弟,要像南传的这样子,要吃一餐饭,出去托钵,那个我慢习气就会出来了!为什么?养尊处优习惯了,虽然知道我们是出家;可是,要称为乞士,没那么容易,降伏不了!人家远远的抛一个铜板过来你的钵里面,当~~~你就会用眼睛瞪他:搞什么东东?要供养也不放慢一点!是不是?(笑)因为习气!真的!要做这样子,我慢的习气完全降伏,向人家乞讨,喔!这个要很大的功夫了!
(六)、修行无我——佛之“无我智”非但言说,是要从实际的定慧观行以及四威仪中去作的;承上所说,比丘于乞食中,破除我慢,我慢既破,无始以来之我执、我见、我爱等“我相”,诸位!这三种情形,一辈子的痛。执着,佛在经典里比喻,执着就像大石头压着你喘不过气来,大执着就是大石头压在心里;小执着就是小石头;不执着就是没有石头。我见就像什么?我见就像蜘蛛网,到处建立种种的观念,捆死自己,认为自己的观念是对的:只有我这个修行的方法是对的!处处看不起人家,毁谤修行人、毁谤道场,叫做我见。我爱就是陷阱、火坑。所以我执、我见、我爱等“我相”,一定要慢慢的,了悟万法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定要坚持放下。
亦皆随而易破,我相破已,就是“无我”,若得“无我”,即是“无我智”现前。是故《金刚经》中,佛虽开示“无我无相”之法,然也从佛示现自持衣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为始,正显体现“无我”第一义空理之本,乃自乞食始。又,大乘佛教中,出家众虽没有日日托钵行乞,然种种“化缘”,以及不作俗业,依信施活命,乃至寺中点灯、打斋等以维持寺院开支,其实质上皆与依靠信施之“乞食”无异。因为中国及台湾不行乞食,就变种种的善巧方便,其他的化缘方式。今处末法,有出家众自言不靠他人布施,而作种种行业(或工或商,或兼工商贩卖),自食其力,实乃不解佛“比丘乞食”之深重义理。诸位!有一个比丘尼,自己种菜,自己把菜整理好,拿到菜市场去卖,有人看过啰!有信心的居士看了就......不知道怎么说,现出家相在卖菜。所以,离佛太遥远、太久,不了解正法是什么,也很难规劝。现在分出去住的多,一个、二个都靠自己,所以,变成佛教没有僧团的约束力,力量就不够大,慢慢的分散、分化,这个就是末法,没有团结,各有立场、各有苦衷,又很难处理,也没办法处理,难说是非、对错。
三、叫做破恶:比丘以修习戒定慧,所以能破贪嗔痴慢等恶法。四、不生:有二义:(1)烦恼不生——以比丘修习三圣学、就是戒、定、慧。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所以烦恼不生。此不生为制伏、止息烦恼,令暂不生(不起现行),非毕竟断,名为不生;此当前面三果位。(2)不再来三界中受生——这是指已证四果阿罗汉道的圣僧,因为他们已经达到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我生已尽,就是我今生今世已经断尽烦恼了,要出三界了;梵行已立,也就是完全清净了;所作已办,身口意清净;不受后有,不再来投胎转世了。此中“我生已尽”,是指我这是最后身;最后的果报身。“梵行已立”,是指一切圣道清净之法,也就是身口意完全清净,(梵行)我皆已成就——“圣道已修”;“所作已办”,是指一切烦恼我皆断尽;“不受后有”,是指不再来三界中受生(受“后有”之身),诸位!那个“有”就是业力,不受后面的业力所牵引。因为“烦恼已断”,所以,不再受三界之烦恼身。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2 :你情绪都控制不住就很难入道,因为这是基本盘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3: 一直强迫对方来接受佛法,佛法有时候会变成毒药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4 :往生是现在的事情不是临命终;布施是现在的事情不是临命终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05 : 你以为有一种境界可以追求,就染污了清净心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6 :守住口业紧闭你的嘴巴,阎罗王也拿你莫可奈何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7 :很有修行功夫的人能瞬间降伏这种瞬间的爆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