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15
【机则曰:如是世尊,此暗中人,有眼见暗,与彼群盲,无眼见暗,二者所见黑暗,比较筹量,曾无有异。既知所见,二黑无异,当知能见,二见亦同。汝谓无眼见暗,为无见】?你认为没有眼睛看到暗,这人叫做无见,【岂此有眼见暗,亦无见耶】?难道这个有眼睛的人看到暗,也说无见吗?[以是义观],以这个道理来观察、观照,来了解,【无有明相,亦复有见】。就算没有光线,[有见]就是见性还是存在,[显彼见性历然,自有离尘之体]。所以,世尊讲: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相,明、暗属相。【全不系尘而为有无】,全不系就是完全无关于外在的尘为有为无,【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明暗相倾】。[倾]就是倾夺。[相倾]就是互相夺。明来夺暗,暗就被夺了;暗来就夺明,明就被夺了。所以叫做相倾,[见无所碍],这个见性就没有任何的障碍。【正所谓:青山常不动,白云任去来】,我们的见性就是如如不动。动叫做妄。所以,禅宗里面讲:动念即乖。因此你懂得无为法的人,看到什么事情都会解脱,因为生灭变化到最后,它就是不可得,就是什么都化作空,不可得,万法皆是败坏之相。因此,修行就是开采自己的佛性,而佛性从理解到实证,中间就是靠听经闻法,般若智慧启发,靠善知识的指引,才有办法的![四辨明瞩暗成见竟]。[辰五辨定眼见是心分二巳初] [例明眼见之谬二结申心见正义] [今初例明眼见之谬]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这文言文看不来,师父先解释一遍,说阿难:那一些没有眼睛的盲人,看到了前面一片都是漆黑,如果有那个医术高明的人,把他的眼睛治好了,恢复正常的眼根,叫做忽得眼光,突然他的眼睛治愈了、痊愈了,突然眼睛亮起来,看得到了。还于前尘,像明眼人一样能见到前面的外境,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在你阿难的角度说:那个叫做眼睛真的看到。就是一个盲人把眼睛治好,眼根恢复正常,你认为这个叫做眼见的话;彼暗中人,那么,眼睛明亮的人,处在暗处的时候,全见前黑,前面也是一片漆黑,忽获灯光。眼睛亮的人处于暗处,全部都暗;当他把灯光一开的时候,亦于前尘。也看到了前面,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这个时候应该叫做灯光看到啊,因为灯出现才见到嘛?这是佛反过来。【此下辨明,见乃是心,此心离缘独立,不藉根】,不借内六根,[不托尘],也不依托外面六尘。佛陀的伟大就是在这个地方:明心见性。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伟大;美国发射太空船到月球去,阿姆斯壮(阿姆斯特朗)登陆月球,说:我的一小步,是人类的一大步!看起来都很伟大。深海有人去探讨;外太空发射太空船;人体有医学去探讨,唯独独没有人明心见性,去找到每一个人究竟存在的如如不动的心性;唯有佛陀发现,只有佛陀发现。所以,佛陀是圣人中的圣人,你一般科学知识,它都是往外,科学很好,帮助我们理解整个宇宙,物理、化学都很好,帮助我们增加我们的知识;唯独独佛性没有人发现,惟有佛陀。不借根,也不托尘。【本科先例明眼见之谬】。先例就是来告诉你这个,先说明眼见的错误。【上六句,就阿难意按定;下六句,例破其谬。以无眼得眼而后见,既名眼见者】。一个眼睛坏掉被医生医好了,突然眼根恢复了,你认为这个叫做眼见的话。【则无灯得灯而后见,应名灯见也】,那么一个正常人,在黑暗处把灯一亮,那应该名为灯见啊!【盖灯不名见,人所共知;眼不名见,人所共迷】。真的看不是眼睛,是后面那一颗心;后面那一颗心有更深的一层,不是意识心,是见性在看、心性在看,而一般众生不能理解,所以,我们随时随地都在执着,情绪随时随地都在起伏,叫做妄想颠倒。佛陀说:如果一切众生,远离了颠倒妄想的这些执着,也跟佛一样了。【故用灯反难】,来反问,【令知眼见之谬】,令知眼见是错误的。【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姑且退一步说:灯见者,如果灯见,名为灯见。前面说: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退一步说:假设你这个灯见能成立,若灯见者可以成立的话,灯能有见,自不名灯。灯既然能自己变成有见,当然就不叫做灯了,这就变成有情了,灯能自己自见;又则灯观,那么,又则灯自己能见,[观]就是能见,何关汝事?又关你什么事情呢?这一句意思就是说:若灯见者,灯自己有见,当然就不叫做灯,因为灯是被见的嘛!又则灯观,如果灯自己能见,那么,也不关你的事情啊,因为它灯自己能见。【若谓是灯见者,灯是无情,而能有见,自不名为灯,既名为灯,自无能见之功。又则灯纵能观见,自是灯观,何关于汝之事?则灯不名见也明矣】。[明矣]就是非常明显。【眼不名见,例此可知】。可是,一般人都迷惑了,以为眼能见,不知道后面是心性在见。[初例明眼见之谬竟]。[巳二结申心见正义] 【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所以,你应当知道:灯只能显色,就是灯只能帮助显色,不能变成能见。如是见者,是眼非灯,能看到的是眼睛,绝对不是灯,这一层道理你懂。所以,这里标号成A段;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所以,这里分两段。再解释一遍:A、是故当知,所以,你应当知道,外面的灯,只能帮助你显出这种种的色相,而如是见者,而能看到的是眼睛看到,约不是外面的灯,这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更深一层的,B:如果你在[是眼非灯]后加:【同样的道理】五个字,这样更清楚了。同样的道理,眼是能显色,眼睛只是帮助显色的,真正的看的是什么?如是所见之性,是心非眼,是后面那一颗心在作用,不是那个眼根的肉眼在看。这样前面让你知道,粗糙的例子让你理解,后面就更微细地推进一步,更微细的让你去觉察到说:喔!眼根也是能显色,真正的见后面的见性,是心在看,不是眼。所以,你没听说过吗?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是不是?我们读过这个古书,都是这样子,还要有心呢!所以,重点是心。【是辗转成谬之故,当知自有正义可申。此正明见性是心非眼,非但不藉明尘,兼亦离彼肉眼,故以灯为能例,眼为所例,有眼得灯,此但借灯以显色】。这个大家都知道,【如是见者】,如是能见者,加一个[能]字更清楚,如是能见的话,【是眼而非灯】。是眼睛而不是外面的灯,就一般【此事人所共知】,就你大家能理解的,继续推论、继续深入地去理解。【以此例明,无眼得眼】,没有眼睛,突然得到了眼睛,恢复正常,【亦但借眼以显色】,只是借着眼睛来显这个色。【如是见者,是心而非眼】,更推论真正的见,是后面那个心,不是那个肉眼。【此事人所不觉】,这个事情,一般人是不能理解的,一般人理解是:有眼睛、有灯光、有境界就能看,一般人理解到这个程度;而佛陀教我们:要更深一层的,我们的眼根只是肉眼,真正能看的是后面那一颗心,佛陀要我们理解更深一层的道理。【如来如是显发,可谓婆心特切,闻者急宜省悟,认取见性为心矣】。见性为心,就是见性才是真正的我们的心。因此,我们要用不生不灭的清净心修行,用无所住的心来修行,每一个人本具的。所以,让我们的清净心发挥,一直发挥作用,你只要记得:歇即是菩提,天大地大的事都没事,天大的事情都没事,就是大彻大悟的人!【观佛前呵】,观佛前面呵叱【妄识非心,此显见性是心】,那个见性才是我们的心,前后照应,即所以应阿难真心之求也。【昔枯木祖元禅师】,过去有一个叫做枯木祖元禅师,【依大慧于云门庵,夜坐次】,就是半夜起来。以前出家人不像现在出家人这么好命,我们现在出家人,一个人一个房间,有的人两个,不一定,讲堂大部分老参都是一个人一个房间。以前有时候古丛林不是的,木板钉一钉是整排的,睡觉的时候是整排的,一个一个躺着;起来的时候也是一个一个;到禅堂坐禅的时候,也是有次第的,这样坐整排。所以,夜坐次就是半夜起来,大家坐着,很有次第性,也就是排好的意思,很有次第的坐着,要准备去禅堂了。【见僧剔灯】,这个[剔]本来是剃头的意思,就是除去头发叫做剔,在这里当作熄灭,或者是拿走。说:看到一个出家人。以前不是这种灯,是油灯,油灯要用盖子盖一下,油灯就熄灭了。当然也有人用吹的:呼!吹熄了!以前哪有电灯啊?都是油灯,同时挂在墙壁的;拜科学发达之赐,现在的人好命了,现在的灯光多亮啊!又有麦克风,讲经说法又可以录音、又可以录影。多好啊!所以,我们感谢科学家的发明。见僧剔灯,就是熄灭的时候,正要拿走那个灯,[始彻证],一下子突然大悟。[有偈曰],有这个偈颂这么说:【剔起灯来是火,历劫无明照破,归堂撞见圣僧,几乎当面蹉过!不蹉过,是甚么?十五年前奇特,依旧只是这个】。诸位!这个叫一般人来看,没有人看得懂,这一段看得懂的人举手,是不是?没有人看得懂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师父解释一下:剔起灯来是火,就是说当他熄灭,要拿起那个灯的那一刹那,是火。这个[火]就是明心见性,见心中大智慧如火,就是开悟的意思。正当熄灭灯,要拿走的时候,突然才见到了真火,就是真心。历劫无明照破,有了般若智慧,本具的不生不灭的见性、涅槃妙心,历劫无明照破,喔!原来万法本如来藏。归堂撞见圣僧,回到禅堂的时候,看到了圣僧,就是刚刚要剔灯的那个出家人,几乎当面蹉过。蹉过就是差一点就错过了!假设说:这蹉过本来就是白白浪费的意思!如果说换一个角度,不蹉过是什么?如果没有当面蹉过,是甚么,那又是什么状况呢?十五年前奇特,十五年前想要有一个好奇,因为不悟嘛,想要见性这种好奇心,十五年前奇特,有这个好奇心,想要明心见性。今天明心见性以后,怎么样?依旧只是这个。[只是这个]后面加四个字你就更清楚了:[没有新旧],没有新,也没有旧,依旧只是这个,没有新,没有旧。就是每一个人都存在一个历劫来存在的这个不生不灭的涅槃妙性,不缺一丝一毫,所以,依旧只是这个。十五年前很好奇,想要明心见性;现在大彻大悟以后,发现依旧跟十五年前这个一样啊,也没有什么新,没有什么旧,以前十五年前就存在。[慧以偈赠曰],慧就是大慧禅师。大慧禅师用这个偈颂送他:【万仞崖头解放身,起来依旧却惺惺,饥餐渴饮浑无事,那论昔人非昔人】。这个万仞,周朝以七尺,或者八尺为一仞,叫做万仞崖头,就是万丈深渊的悬崖边。解放身就是纵身一跃,这什么意思?万仞崖头是指表法的,就是最难放下的时候,众生总会留一点点执着,为自己着想,心也是,不管怎么样,他都会留一手。面包师父留一手;中药的医师留一手;毛笔的老师留一手,什么事情第一个顾虑到,一定会留一点点当作将来的资粮,就是以[我]为考量。所以,那个万仞崖头是指什么?是指最难放下的那个时候,解放身,那个时候纵身一跃,就是难舍能舍一样通身放下,就在那个时候,纵身一跃,跳!一般人不敢,一般人叫他万缘放下,他那个命根不断,命根就是第八意识的微细执着,是很难要众生一跃的,在最难关的那一刹那,他一样能够看得破,叫做万仞崖头解放身。起来依旧却惺惺,起来就是当他放下的时候,并不会因为放下而失去什么,放下的同时依然更为聪慧、更机灵,那个时候,放下就是全部都是用智慧的时候了。意思就是放下不但不会让我们失去什么。[却]还是还。[惺惺]就是更聪慧机灵。这一句话什么意思?当他万法彻底通身放下的时候,会发现这个时候却依旧、依然更聪慧、更机灵,就是明心见性了。饥餐渴饮浑无事,肚子饿了就去吃饭;口渴了就去喝水,[浑]就是全然,完全没事!所以,大彻大悟就是没事;凡夫就是每一天、每一个时刻统统是有事!那论昔人非昔人,他已经入于无我了、究竟平等了,昔人就是过去的明心见性,或者是不是过去的明心见性的那个人呢?哪里是论什么是过去的人,或者是不是过去的人?意思就是:明心见性以后没有这个,完全无我,完全都是如来藏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没有分过去、现在、未来。【夫剔灯何与本分事】?[夫]就是语助词。[剔灯],当他熄灯,要拿走这个灯的时候,[本分事]:就是明心见性。当他熄灯,要拿走这个灯的时候,跟我们内心里面这个明心见性,完全本来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是两码事。就是那个熄灯跟明心见性有啥关系呢?本来就没有关系?but但是,根器利的人,【乃即悟去】,就见性。乃即悟去上面就是:若根器利者,就悟了!我们啊,不要说熄灯啦、盖灯,就是把讲堂的灯统统拿铁锤全部都打破了,也不知道,浪费钱又白忙一场!是不是?如果打个灯能够让你开悟的话,那没问题了?是不是?看到灯泡砰!只会说:师父!我去找师父来修!不能体悟:灯自生灭,自性不动;尘自生灭,自性不动,体悟不出来。【世尊云:如是见者,是眼非灯;如是见性,是心非眼】,如是能见者,是眼睛看,不是灯自己能看;如是见性,是背后那一颗心在看,不是眼根、肉眼在看。【此科以见性,脱根脱尘,迥然灵光独耀,于四义中,是妙明义】。四义就是四个字:一、寂,二、常、三、妙,四、明。寂、常、妙、明就是四义。意思就是:我们的清净自性是寂灭的;[常]就是永远存在的;[妙]是不可思议的;[明]是照天放光动地的,能起作用的,叫做四义。它是独立存在的,不受六根、六尘的影响的,于四义中——寂、常、妙、明,是妙明义。是属于妙跟明。这是十番显见的第一番:显见是心。第一番就是寂、常、妙、明里面的妙、明义。[初显见是心竟](第一段讲完了)。[卯二 显见不动分四 辰初 叙众望示 二辨定客尘 三正显不动 四普责迷认] [今初叙众望示]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伫]就是等待佛陀的慈悲教诲。此文乃结前起后,上四句是结前,下四句是起后。是言,即是心非眼,这四个字要一起念。是心不是眼。【默然乃静默无语,稍有解悟,始觉向日之非】,[向]就是过去。才开始感觉过去以往是错的。【《正脉》云:一者:一向但知,有眼方为有见,无眼即为无见;今验盲人睹暗,始知无眼亦有见,而此见与眼,殊不相干】。[一向]就是以前,只知道有眼睛才有见,无眼即为无见;现在检验这个盲人睹前面的一片黑暗,才知道没有眼睛也可以见,只是见暗而已,而此见与眼睛完全不相干。【二者:一向但知,见明方可成见,见暗不得成见】。一向只知道,见明才可以成见,见暗是不允许成见的。【今例有眼暗中,所见之暗,同于无眼,日中所见之暗无异】,把笔拿起来,为个分两段,文言文看起来很艰涩!下文这样分:A:今例有眼暗中,所见之暗;B:同于无眼,日中所见之暗无异。这样看才看得懂。今例有眼,就是正常的眼睛,暗中,加二个字:但是在,但是在暗、黑暗中,所见之暗,今例有眼睛,但是在黑暗中所见之暗。B:同于没有眼睛,日中就是有光线,白天的时候有光线所见到的暗,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你没有眼睛,就算白天,你也看到是一片暗的,始知见暗之时,诚亦是见仍然是见。【三者:一向但知】一向只知道,【见惟是眼,不名为心;今观有眼得灯,无眼得眼,但皆显色,始知见乃是心。而此见精,离彼肉眼,别有自体,诚异前心离尘无体矣】。说:今观,现在了解了,当有眼睛,得到了外面的灯;无眼睛,得到了眼睛的时候,眼根的作用只是来显色的,眼根的存在只是来显色的,始知这个见是心,能见到的其实是心,不是那个肉眼,意思跟肉眼没关系,肉眼只是显色而已。而此见精,离彼肉眼,别有自体,你看!这一句就是重点。所以我们知道,见一切相,起心动念就错,因为见性是独立,离于根跟尘的,你根尘一合,动念就是错。因为根缘尘,起心动念是无自体性的;而见性不是这样子,它是离有自体性的。诚异前心离尘无体矣,诚实在是,实在是不同于前面的妄心、意识心,这个心就是意识心。它是离尘无体性的,意识心就是离开六尘活不下去,意识心离开六尘没办法自活,就是鱼离开水没办法活。一个真心,真心是离尘有体性的,无关于尘的;是这样子的!【默然之中,反复研味此意而已。心未开悟者:不是完全未悟,但未大开悟耳。前已觉缘心不寂不常】。缘心就是攀缘心、意识心。意识心是刹那生刹那灭、刹那执着、刹那分别,让人痛苦不堪,不但不能寂静,也不能永恒,而众生把它误为是寂静、是永恒的,一切众生都是靠这个。【非妙非明,故别求寂常妙明之心;今佛示我此见为心,灵光独耀】,你只要了解,明心见性的人,不受六根、六尘的影响,他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已具妙明之义,未审此心,亦具寂常义否】?前面讲的四义:寂、常、妙、明。【此正结前,下乃起后。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冀者望也,如来法音,皆从大慈悲心中流出,故曰慈音。宣示即希望宣扬指示,见性是心之心】。见性是心的心,【亦具寂常妙明诸义否?佛则应其所请,下九番显见】。九番,轮番上阵,就是九次。【以及四科皆显诸义:第二显见不动,是寂、常二义】。寂、常、妙、明,所以,这十番显见离不开四义,就是寂、常、妙、明。所以,【第二显见不动,是寂、常二义。第三显见不灭;第四显见不失;第五显见无还;皆属常义】,寂、常、妙、明的常义。【第六显见不杂;第七显见无碍;第八显见不分;皆妙明义】,寂、常、妙、明的妙、明义。【第九显见超情;乃属妙义】,情就是可以思议的;超情,就是不可思议的,真心是超越一切思惟的模式的。所以,显见超情就是进入不可思议,叫做妙。【第十显见离见】,第一个[见]是真见,显真见是离于妄见的,这个真见是离于妄见的,叫做显见离见。当他显出真见的时候,是离于种种妄见的。乃是属于是寂、常、妙、明里面的常跟妙二义。【四科之前,佛示诸法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于此四义】,四义:寂、常、妙、明,[加周圆一义],[周]就是遍,遍周、周遍的意思。[圆]就是圆满。周圆就是周遍圆满。意思就是:一切法皆寂、切法皆妙、一切法皆常、一切法皆明,周遍圆满。【显见之中,如不失、无还、不杂、无碍、不分诸科,皆含有周圆】,周圆就是周遍圆满之义。【此心即是如来藏心,岂同缘心】,中间加一个[之]。哪里跟那个攀缘的意识心,是[生灭、昏扰]、让人动念,起无明起烦恼的,而且会[动摇、随尘有无耶]?尘有,缘心的生灭心就有;尘无,生灭心即灭,落入微细的一种执着,潜藏在内心里面变成种子。所以,随尘有无,意识心就是随尘有无,随尘有无就是无体性、无自体性。所以,注意!重点在妄心是离尘无自体性;真心离尘有体,重点在这个地方。离外尘无自体性,就是意识心,我们众生都是用这个,从出生到死亡,每天都在色声香味触法里面打转,没有一时一刻停下来,而用的都是意识心。圣人用的就是真如心,佛陀用的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妙心,无关于根——六根;无关于尘,他体悟了,体悟了什么?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就是没有色、受、想、行、识,六根、六尘、六识、一十八界,都是空,不可得,就是心境不二,事理不二,因跟果也是不二。所以,悟到不二法门,就明心见性?[初叙众望示竟]。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辰二 辨定客尘分二 巳初 如来询究原悟 二 陈那详答佛印][今初 如来询究原悟]
《楞严经讲义》180页倒数第三行,经文【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这一段,【此佛询究原悟。欲借昔之客、尘,显今身境】。这个客是对主讲的,这个尘是对空讲的。这个客就是所谓的客人,来作客的,客人来作客,作客完了以后就走了,也就是来来去去。譬如说:我们到饭店去住一个晚上,第二天我们就要离开;那么饭店的主人一样在那个地方。我们的讲堂常住众是主;来这边挂单的法师,作个客,一天、两天的挂单就走了,这个叫做客。这个意思就是说:清净自性是我们的主人,常恒亘古不变的存在的般若智慧一直存在。关于意识心所引起的烦恼,是无所住的,是生灭的、是无常的、是无自性的,就像来我们的清净自性作个客一样。我们现在弄不清楚,以客为主人,把意识心当作是我们能作主的,结果我们活得很辛苦!那么,这个尘是对虚空讲的,譬如说:早上起来打扫的时候,我们打开窗户,让阳光射进来,我们一边扫地的时候,会发现很多的灰尘。所以,虚空永远不变。这些灰尘虽然遍满了整个虚空,可是,不影响虚空。所以,这个空也是如如不动;尘,它也是变成生灭的。这个都在比喻什么?客人和主人的关系,就是清净自性跟意识型态的关系,哪一个是主人?哪一个是客人?你要分清楚;哪一个是如如不动的心性,如虚空?哪一个是烦恼的意识心如尘?这两个字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客是粗境的烦恼,尘是微细的烦恼;客是指见惑,尘是指思惑,所以,有更进一层的含义。欲借昔之客、尘烦恼,这个是显示生灭无常的东西,显示无自性的烦恼、意识心。显见身、境。【昔之主空,显今见性】,昔之主,刚刚所讲的,[主]就是主人,它是对客人来说的,客人来作客,当然很快化就会离开。我们的意识心就是停顿一下,譬如说:我们起个贪瞋痴,或起一个善念,做做善事,执着一下,又消失了;起个贪念、动个瞋恨心,动一下,又消失了。所以,客是不能久住的,不是像如如不动的清净自性。那么,空是对尘讲的;这个主针对的是属于身,比较容易看得到主跟客的关系,你像色身来比喻,让你容易了解。空跟尘是对心的比喻,这个就更深一层的。注意这个[空]字,这个[空]字是指虚空,不是指空性的意思,在这里要特别地注意。显今之见性,以前的客、尘,来显示现在的身体的处境;过去的主跟空,来显示现在如如不动的见性。【尔时世尊,即望慈音宣示之时。佛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舒者伸也,佛前以手】,佛在前面用手[擎拳]开[示阿难,现则伸手开拳,要引阿难大众,见性现前。兜罗绵柔软,佛手似之]。命相学有的人讲,当然这是命相啦!:说手比较柔软的人,命就比较好一点,大家是这样讲,这当然是参考啦!命相学也说:大拇指举起来的时候,这一块肉的饱合状态,这一块饱饱的,饱合状态的、有柔软性的,这个人是福报很大,福报很大了!当然,撞到肿起来那不算。有的人就是很薄,当然,这是命相学啦,这只是随手谈一谈而已,大家不必太执着这种东西。佛无量劫来,为什么手柔软呢?因为佛无量劫来,这个手修了无量的善事,心有无量的慈悲,所以,师父还是一再地强调说:我们要以佛为模范,要柔软心、慈悲心,我们的两手是用来造善的,不是要做恶的。【佛五轮指端,皆有缦网之相,且有金光,故曰:网相光手。诲敕阿难及诸大众者:乃诲以见性不动,如主】,就象主人如如不动,不变,不是像客人来来去去。[如空],不动,不像这个灰尘滚滚飞扬。【敕令勿更错认,客尘动摇之身境】。诸位!这个客跟尘主要的在强调什么?后面那二个字要画线,[动摇]的意思。意思就是说:凡是这个缘起生灭的动摇之相,都不足取,都不值得你执着。换句话说:如果你体会到这一点,就用无为法修行,无为法就是见一切相总是幻,身心如如不动。【我初成道,于鹿园中者:佛在雪山,苦行六年之后,诣菩提场,腊月八夕】,十二月初八的早上,【睹星出现,忽然大悟,得成无上佛道。即以自所证之道,转无上根本*轮,说《华严》圆满修多罗教】,修多罗,翻译成中文叫做经,有贯、摄、常、法的四种含义。我们说弥陀修多罗,就是《弥陀经》;华严修多罗,就是指《华严经》;法华修多罗,那就是说《法华经》。【小机在座,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教】,小机是指根器比较差的,小根器的,虽然也参加华严会上,就是眼睛这样看,看不到圆满的报身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虽然有耳朵,但是,不懂圆顿大教。所以,不得已前面加一个佛字就更清楚,佛【不得已依本起末】,依这个根本的大教,就是依究竟一实相寂灭的华严思想。没办法,只起起末,就讲一些众生比较懂的,[末]就是简单的,大家比较容易体悟的。因此,【不动寂场,而游鹿苑】,不动寂场是指如来心性,世尊证得了一乘大寂灭的涅槃道场,所以,走到哪里,他都是如如不动,而以如如不动的心性,游鹿野苑,就是鹿苑。【为五比丘说法。鹿园即鹿苑,在波罗柰国境,为古帝王苑囿】,[囿]就是养禽兽的地方。【又为帝王养鹿之园。其因缘:昔有国王游猎,无数兵士,各持利器,作一猎围,围内众生,必难幸免。时有二群鹿,各五百只,其鹿王:一释迦过去示生畜类,行菩萨道;一为提婆达多。时释迦鹿王,与达多鹿王言:今国王围猎,我等以及一切禽兽,身命难保。我与汝当向王请愿,救彼身命,汝我二群轮流,每日进贡一鹿,请王解围。达多鹿王从其意,遂至王所,士兵见欲杀之】,看了准备杀它。【鹿王能作人语云】,在经典讲,人寿有四万岁、六万岁的时候,畜生可以讲话,不是像现在人寿百岁,畜生没办法跟人沟通,也很难!就算现在科学很发达,说这些畜生有时候,也有表达种种的语言,但是,人类要好好去体会,叫做动物行为学。鹿王能作人语言:【勿杀我。我与王请愿。鹿能人语,人皆奇之!又云请愿更奇。乃报告于王,有鹿能作人语,与王请愿。王闻亦奇之】,这国王听到也是很稀奇,就允许它进来,【即许入。行礼讫,跪奏云:大王今日游猎,小鹿大胆启奏,求王下令解围,我等当每日进贡一鹿,王可日食鲜味,终身食之不尽;若尽行围猎,众鹿必死,王食不及】,就是没有办法继续吃到新鲜的肉,所以,这个叫做不及。【以后无鹿可食。’王因奇其事,遂允解围。一日轮达多鹿群进贡,派一母鹿,身怀有孕,再二日即产。乃求王先派他鹿,待子生后,再往进贡。王怒不许,曰:‘汝欲后死,谁愿先死耶?’该母鹿即到释迦鹿王处,哀求为派一鹿,代其今日进贡,俟子生后】,[俟]就是等待,等待生了孩子以后,【即往进贡,可以保全其子。释迦鹿王,心中一想:若派其他,殊难开口,若不设法,又负所求,乃令母鹿,在此群中,自往代之】。所以,到国王那个地方,【至国王所,王问:子来何为?】[子]就是你,你来做什么呢?回答说,【曰:进贡与王充膳。】这个[膳]就是饮食的东西,左边也可以把它改成饮食的食这个部首,一个食一个善也可以。【王曰:难道汝二群之鹿,皆食尽耶,要轮汝自己进贡?对曰:二群之鹿,只有增加,王日食一鹿,统计所生,一日不只一鹿】。一只不止生一鹿,何况王每天只吃一只。【曰:何为子来耶?】[子]就是你,那你为什么来呢?【乃告以母鹿请愿之事,不得不以身代之。王为感悟,畜生中是有菩萨。乃说偈曰:汝是鹿头人】,表示你是畜生中的人的心。【我是人头鹿】,我虽然是一个人,但是,心像畜生一样。我们讲的:人面兽心。【我从今日后,不食众生肉。遂将群鹿养于苑囿,禁人加害,故称鹿苑。此处乃钟灵之地,多有仙人在此修行得道,又名仙苑】。【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者:五比丘,佛初出家时,净饭王遣五位大臣,往劝太子回宫】。父亲这一方面有三个人跟着去,【父族三人:一、阿鞞】,中国话叫做马胜,【此云马胜;二、跋提,此云小贤;(未完)短视频目录(2019.11.03)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11.30)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慧律法师楞伽经(全)
慧律法师华严经一至四目录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70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全 )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一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二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三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四套(全)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1:必需多福德、多善根、多因缘才有办法碰到大善知识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2:弃生灭、守真常、常光现前,这十个字是修行的重点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3:给你恶因缘的就像拿钱给你赚!给你逆境的就是要给你钱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4:行善愈多的人所享用的相分就愈高级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5: 当证悟到一切法无我,会发现精神跟物质来自同一个本体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6:最有福报的人不是布施金钱的人,是能够忍辱的人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7: 很多人把净土法门跟禅宗切开来,是很愚痴的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8: 你能保持心静如水,就慢慢可以体会什么是涅槃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9: 学佛重点就是佛性要能用,不是把这些背成名相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10:圣人关心自己的生死;凡夫关心别人的是非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11:没有这个色相哪里有佛性?性相本来就是一体两面的东西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12: 你很愤怒的时候,你也是失去了真心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13: 两个人争吵的时候,纵然你对,你起烦恼心就错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14:见性不是肉体的,不是神经系统的,它是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