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12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13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说三摩中 二十五圣圆通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13

楞严经12 说三摩中 二十五圣圆通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13

慧律法师主讲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楞严经讲义》,974页第一行,经文:【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他说这个六根也是这样子,是依照一精明,这个一精明在《楞严经》的重点,是带有少分妄的真心,带有少分妄的,我们给它一个名词叫做一精明。那么这个一精明反应在六根的门头,就分成六和合。简单讲:眼睛叫做见精,耳朵叫做闻精,嗅精、尝精、觉精、知精,虽然是六精,但是,其实是一精。所以,六精是反应在六根,是粗;那么一精明呢?它反射进去就比较深层,就比较细。简单讲:一精明接近如来藏性;但是,它又不是如来藏性。所以,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如果我们运用这个耳根返流照性的话,那么休复,我们往外叫做出流、叫做奔尘;往内的话叫做返流、叫做照性。所以,一处成休复,照性就是六用皆不成,六根的这些妄用都失去这个能,放下这个能所,尘垢就应念销,慢慢慢慢的就成为圆明净妙,所谓:山河大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就是这个道理。

[此法合,言六根中性,亦如幻人之诸根是也。]为什么叫做幻人呢?因为每一个人的身体,其实都是四大的假合,内四大跟外四大的尘,其实是一样的。所以,你说有这个人,其实是错觉,也就是我们每天跟我们睡在一起的这个色身,竟然是不实在的;那么我们拿这个不实在的东西,去追求无量无边的外在的这些尘缘,所谓快乐,把这个妄动、刺激当作快乐,那么悲哀的事情就一定会延续,后来一定会碰到。譬如说最近大家都去跨年,去数那个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有一个男孩子他也去跟人家数,结果大家跑到那个很高的楼层,那他靠近栏杆,后面的人在推挤,他不知道,他靠近栏杆。结果在最激动的时候,被人家推出来掉到地上来,人家跨年,他跨不了年,当场就摔死了!几秒钟就从楼上掉下来,当场就死亡。众生所谓的快乐,是希望在这个无常法里面要去抓住它,瞬间要抓住它;可是,这个是错误的,所有的事情只能成为记忆,包括你摄影、包括你照相,那个都只能成为回忆而已,只能成为记忆而已。所以人们不是抓到实体性的东西,是抓到那一种记忆、那一种感觉,而把错觉当作是感觉,而他没有直觉,没有见性,所以误认为每天要看一些东西刺激他,叫做快乐。所以这个叫做幻人,外面叫做幻境。

[一精明,是依真妄和合而起,]大家都知道这一句是方便说。[而为六精之总相,即本经所称,陀那微细识。六根是能依,一精是所依,故曰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依此分为六性,]六种性质变成作用不同,眼能见、耳能闻、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那么,第六意识意能知,叫做[和合根尘,性虽有六,体本是一。][合上幻师,幻作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也。]一机就是一根,从一根返流照性。[《正脉》云:当补两句,虽见六用殊,惟一精明转,合喻中虽见诸根动二句方全。][一处成休复:即指耳根反闻照性,合喻中息机。]息机就是停止奔流,往外奔尘,现在返流照性就是把它歇。所以修学佛道,它就是有一个关键,就是说谁想要接近佛,谁就必需要懂得万缘放下,就是不能着相,要能离相,心不为所动,然后就慢慢的息,所以说:歇即是菩提。[六用皆不成:指见闻齅尝觉知;一精既转,六用不成,合喻中归寂然。]这个寂然就是:妙性本来就是寂然,我们的体性本来就是寂然,就是存在绝对,没有能所的智慧妙心。[齐此,喻明情界脱缠。末二句,合诸幻成无性;尘垢即指器世间,六尘垢染世界。]

 [应念销者:如前经云:山河大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是也。]所以,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不是说山河大地可以成佛,而是成佛的人这一念一转,他没有内跟外,这是指佛的境界,叫做指情与无情,同圆种智,都是佛,是这个意思。如果说石头也可以成佛,那你有情的人修什么行呢?就不要修行了。是大悟的人看到一块石头,那么这个石头也是空性的,跟我们的觉性是不二性,是依这个心态来所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是这个意思。[成圆明净妙者:无情器之分曰圆,]就是无情世间,不是;就是没有情世间还有器世间之分,这个「情、器」顿点,那个「无」用二次,无情世间、无器世间。说:无情器之分曰圆,简单讲就是所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所以,一个开悟的人,这宇宙就是他的家,他的家就是宇宙,而这个宇宙就是无量无边无尽,不可思、不可议,佛的智慧也是这样子。

[无无明之蔽曰明,]无明本空,所以称为无无明,方便说,说我们把无明断除,这方便说;但是,体会到无明自性本空,也不用断除,因为它本来就不存在。无明,譬如说作梦的时候,有一天你作梦,梦了,早上醒过来发现那个是梦,喔!你梦已经觉醒了,所以没有梦。梦本来就不存在,你说我把梦拿掉,是不对的,因为梦本身不真实,说:我把梦除掉。其实也不真实。因此了解梦其实是妄心所现的东西,并没有东西把它破,或者是说把它除,那是说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勉强用一点功夫,这个说得通,说:这些无明习气太重了,我用一点功。这个叫做修行,所以,断习气叫做修行。所以这无无明的意思,就是体悟到无明本空,无明本自不存在,那么这个心性的明,它就会显露出来。无无明之蔽曰明,[无根尘之污曰净,无结缚之碍而互用变现曰妙,此更喻明,器界超越。]好!笔放下来,看这里,那么,这里就很重要了。

这个如果是说我们讲的真如自性(师举左手),这个是真如自性,这个比喻作真如自性,我们动一个念头(师举右手与左手相合),动念,叫做见精,知道吧?一精,带有少分的妄,因为这个没办法比喻,只有用有形状的来讲,你看看能不能体悟?这个是真如自性(师举左手),动念,动念了,动到微细的念(师举右手与左手相合),这个叫做一精明,一精明。反射在哪里呢?这一精明反射到眼根、耳、鼻、舌、身、意,合出来,反应出去,在眼根这个叫做见精,这见精其实同一个精明。这个妄念投射到耳朵,听声音而妄动,叫做闻精,其实这个闻精仍然是同一个一精明。鼻,鼻精,分辨种种的味道,种种的妄念,它返过来还是一精明。所以说:见、闻、尝、嗅、觉、知精,其实就是一精明。那么这个一精明,到最后非得菩萨没办法,这个大菩萨,这微细的,微细的,带有少分的妄的真心,叫做一精明。虽然带有少分的妄,可是,很接近真如了,这大菩萨最后的一分生相无明。

这样子,真如动念,卡住了一层观念,微细的无量的习气,过往习气,投射在六根,那么这个六根,讲到这个六根变成这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再来就投射,六根,眼根,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知触、这个意就知,就是有生灭。眼睛---明、暗,耳朵---动、静,眼睛在明暗当中遗失了,动念。那么就是说: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就是动、静,不是;明、暗、动、静等等这个;嗅就是有香还是味道,香、臭;舌头的话就尝种种的味道,有味或无味,这样子的。眼,六根攀缘了六尘,然后这中间只要一动念,它就叫做识心分别,这个识心分别是刹那生刹那灭,刹那生刹那灭的。所以我们了解,这个六根没有六尘,没有东西可以分别,只有六尘,没有六根,六尘存在也不能产生识心分别。换句话说:全宇宙的人毁灭了,毁灭了,就是人类比较有观察性的,有觉知性的比较强的这些人类,万物之灵的人类,好!统统不存在了,这个宇宙当中,剩下一个只是循环,一直很天地循环的集合和散,因为宇宙的成、住、坏、空嘛,星球的成、构成就是这样子,好!只有相分,只有相分;那么只有相分就没有意义。

好!再讲到能所的问题,能缘心、所缘境,它是相辅相成的,能缘的见分、所缘的相分,它是相辅相成的,离开相分,见分没有意义;离开见分,相分也没有意义。所以,人一出生,就没有办法离开能所,这个能所正是生死的根本。所以,我们就拼了老命,也要去外面追求一些什么东西,世间人愈多愈好……修行人刚好相反,刚好愈少愈好,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所以这个一丝不挂不是不雅的名词,其实是出自在佛门,一丝不挂,连一点点的牵挂都没有,叫做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没有任何的污染。所以,佛的伟大就是说:把这个能所回归到自体分,其实就是: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你所有的玩,其实在玩你的心,今天你玩到全世界,其实都在玩你那一颗心,那一颗心随时就觉得:我要出国了。对不对?出国了。那很激动,就玩。那么夫妻走遍了全世界,二个人从英国吵架回来,为了老婆是要买那个名牌包包,那么老公就说:省一点。二个人从英国吵回来。本来是快快乐乐的去游玩,现在很沮丧的,连坐飞机都要调位子,夫妻之间就:哼!一个包包都不让我买!他老婆不想跟他一起坐,就坐到旁边去:我们二个调位子!女人是很有个性的。

所以,英国的天文物理学家,也是大科学家霍金,他说:我可以洞彻宇宙的远处,却看不透女人的心。所以说:其实我们所有的娱乐的快乐,都是在自己的心里面上上下下的一直在起伏,其实你不能玩弄这个世间。这个玩弄世间,它本来就存在这个世间的宇宙的假相;可是我们一直认为我们在找快乐,找快乐,而你怎么找都永远不可能快乐,你要搞经济,经济有正负两面;你要交男朋友,男朋友有正负两面,这个世间只要论到相,就一定有好跟一定坏的东西,一定的。

所以,相不圆满;可是世界上有一种东西是圆满的,就是我们的清净觉性,我们每一个的清净觉性。如果我们肯在佛法里面下一点功夫,你就会找到真正的生命是什么。可是,人没有办法,休歇不了,他停止不了这种欲望的触动,还有这种追求的、勇猛的追求。同时我们从小的时候读书,所有的老师没有告诉你,你要追求什么真理,没有;都告诉你如何叫做成就,这个成就就跟名、跟利有关系,仍然是束缚,仍然是束缚。

[辰四  结示因果究竟]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來。】余就是:余、剩下的微细之心尘,这个「尘」是指心尘,心尘未尽。余、剩下的微细的心尘未尽,尚诸学,还停留在有学之地,就是还未达到如来的无学。为什么如来的无学呢?本自具足,本自具足。简单讲: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其实都是无学,都是如来的德性。明极即如来,如果我们的本明,这个「明」的前面加二个字:如果本明,「若本」明;「极」就是证悟到极处,证悟到极处。简单讲叫做无明尽尽处,叫做极处。把无明除尽叫做证极,证极之处,证悟到极处,这个就是所谓如来。诸位!那个「如」就是本体,「来」就是作用,乘如实之道,来度化众生;虽度化众生,其体不变。所以如来其实就是指我们内心的体用不二。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虽是来其无所来,虽去也无所去,就是令心无所增减,名为如来。因此所谓如来,就是指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如来的德性。整句贯串起来的意思就是说:余微细的心尘未尽,尚在有学诸地,还没有达到如来的无学。如果我们的本明证悟到极处,简单讲就是无明除尽了,那么这个人就叫做如来。

[余尘者:断无明未尽,谓之有余微细之尘;如等觉菩萨,尚有一分生相无明未尽,尚在诸学地。明极即如来者:谓本明证极,无明尽净,即是究竟如来。夫法门既妙,修证又巧,乃至成佛无难,所以惟选于耳门也。]

 [寅四  普劝修证]【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大众以及阿难,「旋」就是旋转。汝倒就是你的颠倒。闻机就是说:你只要能够旋转你的颠倒的闻机,能够反过来,你本来是闻尘的,闻这个声尘,现在把它反过来,反闻闻自己不生灭的自性,反闻闻自性,你会发现,这个清净自性无关于动静,动静是尘,它是生灭的,而自性并没有什么增减。所以,反闻闻己之不生灭自性。性成无上道,性成无上道,这一个重点在告诉我们:任何一尊佛都要明心见性,都要悟入第一义谛。所以,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此以文殊选定耳根圆通,劝众普修。意谓反闻之功,易而且速,实效如此,故呼大众,勿迷本闻,及汝阿难勿再强记,真实圆通,别无他法,惟在旋转循尘之颠倒闻机,]旋转循尘,所有的众生都是循着这个尘去找快乐;修学佛道的人刚好反过来、旋转过来,[反闻以闻自己之闻性。]只有建立在智慧、安详、知足的心态,你这一辈子才有幸福可言;如果是建立在利用、依靠,能所不断,那么你要真正幸福跟快乐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世间,随时随地都会发生让你料想不到的事情,你没有办法去掌握这个生灭无常的世间,明天要发生什么事,你没办法去料。因此生活,来到这个娑婆世界,心里就要做最坏的准备,也许你明天你老婆死了;也许你明天破产了;也许你明天家破人亡;也许你明天你儿子成大器了;但是,也不用……高兴一个晚上就好,所以说:如果我们懂得快乐的来源,建立在于智慧、安详的心态,还有知足的心态,那么幸福的感觉就会愈来愈加的浓厚。所以,什么是真正学佛的人?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找到真正的幸福,不是短暂的幸福,是真正的幸福,是真正的快乐。你这个学佛,单单你把这个个性改掉,哎呀!那就不得了了!你就把那个个性调伏一下,欲明心见性,先改个性,你就把你那个刚强无知那个个性改一下,你这一辈子的幸福就不得了了,你就会发现,你每天那个品德都一直在进步当中。

 [此性,即是圆湛不生灭性,亦即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实成佛之真因。故判决此性,定成无上之佛道,即究竟极果也。] [末句谓圆通法门虽多,若克定真实,便于初心,惟修如是闻性而已。]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盘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惟观世音。] 「我」是指文殊。第一行那个「今各入圆明」,圆明,这个就是前面所讲的净极光通达的意思。[此是十方三世,微尘诸佛,到菩提家,入涅槃门,一条妙修行之大路。过去诸如来,已得成佛,是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虽未成佛,今依此各入圆明,圆明,即净极光通之意;未来修学人,必当依此耳根反闻之法,如是而修也。不唯诸佛菩萨,由斯而入,即我文殊,亦从耳根反闻之中,而得修证也,非唯观世音一人为然。则知此法,为三世通修之路,是诸佛共入之门,汝等当从妙耳门而入焉。] [《正脉》云:盖自不修,惟劝人修,人或不从,先身入,而率众同入,人皆乐与,]所以修行人,无论出家、在家,你本身要劝导你的四周围的眷属、家人,或者是同参道友,其实从你本身做起。[故文殊明己亦从耳根修证,所以启人之必信从也。]

 [寅五、结答覆命]【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  [此结答。]佛不是要大家讲讲自己的十二圆通性吗?怎么修行、怎么成就的吗?说:诚如佛世尊,「询」就是询问。我,这个「我」是指二十五圣圆通,「我」就是众人的意思。询问我们二十五位证得圣圆通的,有什么诸方便,是用什么哪一种方便呢?来以救诸末劫。这个「求」就是勤求,出世间人,简单讲就是以前这些小乘;这一本《楞严经》最重要的,就是要回小向大;同时这个向大是指无上菩提。所以这个叫做出世间人,不是世间人,世间人是生灭法,出世间是无上大涅槃、无上大菩提,是不一样的。成就,底下要加二个字:究竟,成就究竟涅槃心。这个涅槃还要加「究竟」二个字,为什么要称究竟涅槃心呢?因为不与二乘人共。

所以,最后一句就是:观世音为最。前面要有一点了解重点是什么?就是我今文殊师利菩萨的回答是:观世音为最,这个就是文殊师利最后一个回答。所以这个,因为它中间一串联过去,一般人没有去醒悟到,其实要这样讲:成就涅槃,成就究竟涅槃的妙心,应该加:我今文殊师利的回答是:观世音为最。那么整句贯串起来就是说:诚如佛世尊,询问我们二十五众的这个圆通,初发心有种种的方便,以救诸末劫的众生,来勤求令回小向大,无上菩提的出世间这些圣人,成就究竟的涅槃妙心,我今文殊师利回答是:观世音为最,最适合娑婆世界的修行,最简、最易、最快、最适合。此结答,[即观世音为最一句覆命,因前佛敇,拣选圆通,今当覆命。诚者真也,如佛言,真真如佛所命,]「真」就是真的,真正如佛所命。[表信从佛旨也。次四句,牒前敇选授意之文。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询我诸方便者:即问我诸二十五圣,方便行门,那一门最当阿难之根机,拣取一门,为通常可修法也。而阿难多闻,一向惯用耳根,此答第一旨。]

 [以救诸末劫者:即前兼我灭后,此界众生,而欲令其出离生死;盖此界众生,耳根最利,循声故流转,旋流获无妄也,此答第二旨。]  [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二句:即前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三、四二旨。求出世间人,即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即此令回小向大,得成就究竟涅槃心也。][观世音为最者:《正脉》云:能于佛之前旨,四义全顺者,惟观音耳门最为第一也。盖耳根圆通,即多闻者之闻根,故能独当阿难之根,即顺第一旨也。人人现具,浅深均修,故能普救诸末劫,即顺第二旨也。先得人空,次脱法执,故能应求出世,即顺第三旨也。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故能成就涅槃心,即顺第四旨也。][又前二显契机,后二显契理,机理双契,圣旨全孚,]「孚」就是相信,让众生可以信使。说:圣旨,佛的旨意就是全部是可以相信的。[此观之门,所以独超诸门矣!]

【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非是常修学,浅深同说法。】「自」就是自己,除了,「余」就是除了观音耳根圆通之外,余;「诸」就是种种。「自」就是除了观音耳根圆通的种种方便以外的,其他的法门,皆是佛的威神力之所加持。即事舍尘劳就是:即令其所遇之事而能舍,「舍」就是能舍,「尘」就是脱尘。就是每一个人根器都不一样,所碰到的因缘也不一样。所以,即令其所遇之事,而能舍脱离尘劳。非是常修学,这不是通常一般可以修学,「学」就是修法的。这不是一般人能修行的,除了观音菩萨耳根圆通以外,人人都备具,娑婆世界最契机,最简又最易、最容易成就的。除了这个以外,其他的法门非是通常可修之学,一般能够修行。浅深同说法,也不是……所以前面加二个字就更清楚:亦非,「浅」是浅根器,「深」是深根器的,亦非,也不是浅根器和大根器的可以同时而说法,因为佛的说法,他是有次第的。所以每一个人的根器都不一样,亦非浅深,也不是浅根器和大根器的可以同时来说的。整句的贯串起来就是说:自余诸方便,除了观音耳根圆通之外的种种方便善巧,其实都是佛的威神力所加持的。那么,佛的威神力加持,所以,令其所遇到的事,就当下能舍离脱尘,种种脱离尘劳;可是这个不是通常一般可以修学的,也没办法浅根器跟大根器同时来说,没办法。

 [自观音耳根圆通之外,其余诸二十四圣,所修方便法门,皆佛之威德神力,令其即遇之事,而能舍脱尘劳也。] [非是二字,双贯下句,非是通常可修之法;若通常可修学,不须仗佛威神加被,但任运进修,自能入圆也。亦非是浅位与深位,同时可以说法,若浅深可同说,不须即事而舍尘劳,但三根普利,无机不收也。]  [然就诸门中,明佛威加被者,如那律失明,佛示乐见照明;盘特阙诵,]周利槃特伽缺这个诵,就是说颂,一句颂诵不起来。[佛教调息摄心。明即事舍尘者,]明就是即当下的事,舍当下的尘劳,[如乌刍多淫,]譬如说乌刍瑟摩他的淫心特别的重,[佛教观欲火;]到最后就变成三昧的真火。[难陀心散,佛教观鼻端。] [人不皆然,]意思就是:如此相同的根机,不是每一个人都一样的。[岂寻常可以通修乎?]这不是一般每一个人都可以修的。「通」就是通于一般可以修的。[且此等,唯对于浅位,深位则不相宜。]久修深位的大菩萨则不适合,他希望成佛啰。[如普贤之大因,满慈之宿辩,善现之解空,舍利之净见,皆属深心。岂浅智初心,可得入乎?] [若观音之耳根法门,则是浅深可以同说,久长可以共修,而最初入门方便,更无过于此矣!] [五结答覆命竟。]

[寅六、求加总结]【顶礼如來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於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顶礼,「如来」就是佛宝;「藏」就是法藏,就是法宝;无漏不思议就是这些圆通的诸位僧宝。简单讲:顶礼就是礼佛、礼法、礼僧,敬佛、敬法、敬僧,凡是所有的经典,都在教你这个,自性本自有三宝,自性本来就有如来藏、法藏还有僧宝,和合的心就是僧宝。那么,我们事相来讲,就是释迦牟尼佛是佛宝,三藏十二部就是法宝,受过正统的大戒的就是僧宝。所以,不可以执理废事,也不可以执事废理。所以,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就是顶礼佛宝,就是如来;「藏」就是法宝之理,如来藏就是法宝,无漏不思议就是事用,事相之作用。所以,顶礼三宝来告诉大家,末代的众生,礼敬三宝才有真正的法的受用,就像印光大师讲的:修学佛道从恭敬心得,这个人身怀傲慢,不听训诫,那么这个人一辈子都没办法成就,卡在自己那个傲慢、我慢的观念里面。因此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讲经的,都是叫你敬佛、敬法、敬僧,绝对不会告诉你:破佛、破法、破僧,谤佛、谤法、谤僧。为什么?因为那个事相三宝是通理的三宝,懂得这个事相三宝,其实这个人的本心就接近佛的心。

那么有一种人,愚痴的人,就自己觉得修学佛道很了不起了,然后就可以看不起其他的出家人,这个刚好伤害到自己的僧宝,心不和合,是法有高下。所以,自己觉得说悟了,或者是看到一些出家众学历不高、面貌不够庄严,或者是行为乖异,也不了解对方就大肆批评、攻击,那么,这个是佛所禁止的,因为他是不是菩萨来的,你不知道。因此无论是事相的三宝,无论是你自性的三宝,都要去恭敬他。恭敬事相的三宝,你的心,理上的三宝就能通达;我们理上通达三宝,就一定不会坏这个事相的,一定不会坏这个事相的。哪一个法师可以告诉你说:看到圣人要恭敬,看到凡夫僧就不屑,就是瞧不起,甚至恶言相向,那么这个法师讲的法就不够圆满。任何一个职务都是这样子的,出家众也是这样。譬如说你所有的司机都是很好,可是几万个人司机就出现一个去强暴人家的,载到山区里面去强暴人家的,明天报纸一登,所有几万个计程车司机都遭殃了!为什么?只有一个,报纸一刊,全台湾省都知道,没有人敢坐计程车,其实他只有一个了。

僧伽也是这样子的,你在这么多的……像大陆大概有三十万的出家众;那么,台湾我给它算过,不会超过二万人。譬如说一年受戒的,一年受戒的大概有三百个人,假设说啦,三百个,诸位!像我们那一坛的,龙泉寺的,男众大概一百五十个,女众大概二百个,也不过三百五十个左右,我们那一届大概是这样子,那么存到到现在的,死的死、往生的往生、还俗的还俗,到现在要能够连络起来的,有的人眼睛已经失明了,有的法师已经往生了,到现在连络起来,剩下我们那一届的,(广化律师讲的),不到三十个人,三十几年,不到三十个人。

所以,如果以每一届三百个人来讲的话,三百个戒弟子来讲,或者五百个,这最多了,五百个,二十年才一万人,一万人,那还不都是活着的,还俗的很快,还俗的大部分都去结婚比较多,结婚了。一万人,二十年二万人,那你想想看,每一年受戒的戒子,没有办法达到五百个人,没有那么多。所以,以三百个人来讲的话,二十年才六千,二十年六千人。四十年才一万多人,因为台湾的出家众,大概在一万五到二万之间,没办法去统计了;那个藏传的不算,南传来的也不算,那个统统不算,就是以在台湾的这个出家众来算,所以还是很少。但是,这个来的话,变成有的人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真为佛教,像师父也是,为了佛教、为了人类众生,发这个菩提心来出家。那么有的人是外面找不到工作,或者是大部分的人是年纪大了,譬如像五十岁、六十岁,儿孙满堂了,他觉得无常就来到了,剩下这一点点年岁,我还是想修行,那也算不错,这个也算僧宝。

所以,因此这个三教九流,只要你发心,品性不要太严重的,就会列入僧宝之列。可是,偶尔就是凸槌;凸就是上面比较高,下面平平的那个凸字。偶尔就会少数几个凸槌,凸槌不过是一个、二个而已,可是大部分的人都是很精进的在修行,有的人行般舟三昧;有的人阅读藏经;有的人自己打佛七;有的人一个人一字一拜;那个在茅蓬里面日中一食的、持戒精严的,那个很多!你不能说因为少许的一个出家众,出了一点点状况,你就对三宝失去信心了,佛教你要看更广泛的。是不是?

 [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教阿难,以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 [初二句有二解:]二种解释。[一敬礼尊法也。以此耳根一门,修证定体;即前佛说,三如来藏自性清净之理体也。所证定用,乃属无漏无为,不思议之事用也。此正如来,真如法身,全体大用也;故顶礼求加。]加被。[二、敬礼三宝也。如来藏,如来即佛宝也。藏,谓藏心法宝也。无漏不思议,意指圆通诸圣,僧宝也,无漏,指大阿罗汉,已断见思]二惑[故。不思议,指诸菩萨,神用莫测故。故我顶礼,愿求加被未来学者。

[于此一门无惑;无惑当作两解:一、无生疑惑,]就是不生出疑或者是惑。[加被众生,]不生出疑惑,怎么样?加被众生。[于此法门,必信从而无疑惑也。二、无生迷惑,]也不生迷惑。[加被众生,于此法门,必解悟而无迷惑也。此正初心方便,不迟而速,容易成就也。何以故?因未修之先,本来现具圆通之相,由是加修,一反闻间,]一刹那反闻之间,[弹指可超无学,]无学就是阿罗汉了。所以修学佛道,用最快的就是耳根门,无论听音声说法,也可以改变你种种的观念,慢慢的体证不生不灭的心性。或者是说你用反闻闻自性的,知道说动静是尘,放下,心保持如如不动。[乃至入住成佛,不劳多劫,岂不容易成就哉?]

[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者:自阿难以至末劫群生,俱是当机。以阿难多闻,耳根偏利故堪教,此即答佛敇选时,嘱云: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娑婆世界,声论得以宣明,虽至末劫沉沦,亦耳门堪教,此即答前兼我灭后,此界众生,何方便门,得易成就也。但以此根修二句;明其但以此耳根,一门修习,而所证圆通,便超其余二十四圣,凡欲修楞严大定者,真实修心要诀,不过如是而已。此文殊奉命拣选,乃至求加总结,唯此耳根反闻,独当其选矣!] [二如来教示一门深入竟。]

[辛三、大众承示开悟证入(分二)壬初、阿难一类开悟,二、登伽一类证入。今初]【於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现在知道了,如何就路还家了,找到一门解脱的路了。所以,这个回家的路,这个就是指如来藏性,每一个人都回到自己的事相的家,没有回归到理上的自性的家,没有。所以,无量劫来一直飘零。 [此阿难一类之机,所知障轻,故能顿悟;而烦恼障重,故未能顿证。且圆顿教旨,惟重彻悟,不愁不证。阿难既是大权示现,虽不证亦复何碍?于是,即指文殊偈选之后,于是时也;阿难及诸大众,一类之机,各各身心了然。]

[此与五卷偈后,身心皎然不同。]这个皎然是洁白光明的意思。[彼以身心,结之次第,与解之次第,皎然明白矣。尚未知所入一门,是何门,当以何修法。] [此了然者,豁然贯通义。]开朗的样子叫做豁然。[由闻文殊偈选,分明指出,将闻持佛佛,]你要闻持佛陀所讲的佛法,[何不自闻闻,]何不反闻闻自性。[及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是了知从入之门,独在耳根,而修证唯在旋流。]你只要不往外奔,歇就是菩提。[又明得耳根解,而六处之根齐解,是身了然,以根即身也。明得闻性复,]恢复到本元。[以六处之性齐复,是心了然以性即心也。][得大开示:因前未知,从入之门,冀佛冥授,于是如来敇令诸圣各说本门,再令文殊,分明拣选,傍敲侧击,]傍敲侧击就是比喻说话或者作文章绕个弯子,不直接了当的指明问题,这个叫做迂回表达,叫做傍敲侧击。[借口传言,到此始得豁然贯通,功由得大开示也。][观佛菩提及大涅槃者:解见在前不覆。]不覆就是不再重复了。[今得大开示,观佛智、断二果,修证之法,了然不昧,故以喻明之。]

[犹如有人者:喻阿难及诸大众,一念未动以前,安住菩提涅槃家乡;][]忽然,[而无明不觉,忽动一念,三细勃兴,]「勃」就是忽然。所以我们的妄没有什么理由,就是妄,体性本空,妄本无因。所以,有的人一直在探讨,那个到底怎么来怎么来的,那个也是妄。所以妄没有原因,它就是妄,你为什么有妄想?没有原因;知道妄想,妄想就没有了。[六粗竞作。背觉合尘,流而忘返,即同因事远游,六道往返,日久月深,不唯未得归还,即家乡之道路,亦几忘失。][今者幸遇如来,种种开示,及闻文殊敇选,虽未即得圆通,而相似解发,已知耳根解结次第,旋流即获无妄,即同明了其家所归道路。虽未俶装锦旋,]俶装就是整装,锦旋是指华丽的,华丽的服饰叫做锦,就是盛装归旋。虽然没有整装华丽的衣服归旋,[然已了知归家道路,即无上乘,秒修行路矣!]可以回到家乡,这个家乡就是心灵的极乐,心灵的极乐就是家乡。

所以,真正的快乐在哪里?师父重复的强调:内心里没有安详、内心不懂得去知足,活在一种能所对立的批判之下,你这一辈子就别想要有幸福可言,永远不可能。无论你嫁多好的老公,他唯一有缺陷,因为是无常,他有一天会撒手西归。无论你讨多漂亮的老婆,你没有办法拥抱她到永远,拥抱不代表拥有,她的心是不是向着你?就算她的心向着你,最多也是发愿说:来世我们再做夫妻吧!因为已经进入最后的昏迷的状态了。来世再做夫妻,那还是一样,也是一样生灭法。所以不管你拥有多大的幸福,就是有缺陷、就是有遗憾,这个遗憾,这个世间它会变化、它是无常。

所以在这个学佛道的角度来说,婚姻的不幸反而是幸运,夫妻之间,哪一个人早往生,反过来另外一个角度,变成一个修学佛道的增上缘,反而是好事。世间觉得痛不欲生的事情,那反而是一件好事情,但看你怎么看这一件事情的态度。师父不是说鼓励人家不幸,或者鼓励人家早死,千万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有时同样一个课堂里面讲经说法,可是,智慧很高的,他能够明辨师父所讲的意涵,和我的内心世界;可是,有的年岁太大了,他怎么就是体会不出来,听完了经以后:哼!那个师父喜欢人家婚姻破裂,不生希望人家先生早死,就是希望人家老婆早死,说这样比较好修行!他就是把我的话扭曲了,我的意思不是这样子,他就会这样子讲,他就是这样,真的!

所以这听经闻法,虽然是同一句喔,可是每一个人的领略跟感受都不一样,根器很利的,那种法的喜悦,没办法用语言去形容的:对!这个就是我要找的!可是他找了几十年,才在文殊讲堂找到了。对不对?也发了这个愿:这下听法就绝不善罢甘休!这个是好的。如果二个人纷争,说:我绝对不跟你善罢甘休!那个就不好的叫记恨。可是,听经闻法,一听到以后,像被这个黏胶黏住了,这一法,这一辈子依法不依人,宁可听法而死,也绝对不追寻这个世间的生灭之乐而活,一定要听法!那你这个发了对愿了,发对愿了。所以每一个人的善根不一样。(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一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二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三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四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五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六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七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八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九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十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十一套(全)

楞严经12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01

楞严经12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02

楞严经12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03

楞严经12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04

楞严经12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05

楞严经12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06

楞严经12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07

楞严经12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08

楞严经12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09

楞严经12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10

楞严经12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11

楞严经12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12

短视频目录(2020.05.02)

近期的目录链接(2020.05.09)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慧律法师华严经一至四目录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106(未完)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全 )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全)

慧律法师《楞伽经》01-152目录(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慧律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一至四目录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388(全)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目录(全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